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珠海市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人才多样化的成长渠道,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为落实决定精神,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创新发展行动以及争相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其中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社会服务,建立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而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适合成年人继续教育的教育服务类型。在提倡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被提上议事日程。

Y市是中国第4个大规模的生产地区,魔芋的生产总量在省内位居第一,占比59%。与此同时,Y市也是该省魔芋生产加工的总基地,其中魔芋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6,魔芋经济效益非常高。

一、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并非无的放矢。在美国,社区教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国,高职教育为社区居民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以确立其“终身学习”的国家政策。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有共同的价值依归,即服务于终身学习。一方面,“高职教育服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议题,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以及市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当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的高职院校是地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成人高校是社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发挥各主体各自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最大限度整合职业教育服务的资源,需要各主体之间有效顺畅的协同发展。

现阶段,新媒体已经成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途径,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如微课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已有研究显示,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技术、信息、设备、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可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依托。[1]高职教育机构应在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等方面积极介入,促进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而从社区教育角度的研究也指出社区教育应该增加职业培训内容。[3]即,高职教育应与社区教育应该互为平台、协同发展基本达成共识。而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研究,则提供了一些具体措施借鉴。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在成人高校开展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融入了社区教育与服务的原则,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等等。[4]梁艳清、侯维芝的研究则提炼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几种模式,如独立模式、契约合作模式,同时指出其中的优劣势。[5]不过,各个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不同,限制性条件也不同,鉴于协同模式的多样性,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实践的归纳和提炼,我们希望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审视与剖析珠海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索深度协同的路径,增进对此领域的研究与理解。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城职院)本来便是在校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由原珠海教育学院、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原珠海市工业技工学校、原珠海市财贸学校合并组成。珠海电大(现更名为珠海开放大学)作为珠海社区教育的重要主体已成为城职院的二级学院。城职院在形式上已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办学的办学体系。然而,合并多年,这一行政上的合并并未实现实质上的资源共享——电大作为城职院的成人教育学院在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上,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沿袭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学院高职院校也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单一的学校办学模式,其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并未渗透到成人教育之中;即使在校内,学分互换、招生协同亦无太有突破性的探索和实践——距离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国民教育“立交桥”的理想类型尚存在较大距离。

二、珠海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上的合并而非实质上的协同

协同创新即创新利益相关者围绕某创新目标,以紧密或松散(股权或非股权)等多种方式自发或自觉地组织在一起的一种自主创新模式。其本质目标在于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政府)之间创新资源的整合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拥有异质性资源和知识利益相关者就某创新目标合作创新的行为模式。就社区教育和高职院校的而言:一方面,要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走向社区,服务社区;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要获得发展,也必须与相关部门尤其是高职院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方可最大限度地平衡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共赢。[6]实际上,跨界合作进行协同创新是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的提供公共教育服务非常有潜力的一种途径。跨越组织界线,整合利益、共享资源,这一利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将改变传统的服务提供方式,同时将提高管理效率。

(二)社区教育定位不清晰,职业教育缺位

蓄热燃烧法。蓄热燃烧法按照燃烧器不同分为蓄热式热力燃烧反应器(RTO)和蓄热式催化燃烧反应器(RCO)两种。当VOCs气体浓度不高时,常规的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不足以维持自燃,需要额外补充大量热能,因此宜采用蓄热燃烧。蓄热燃烧法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同时可实现能量回收。

(三)高职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利用率低

其次,要将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地等用于社区教育。社区大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或技能型实用性课程,通过兼职与交流互换的方式,共享教师资源。而针对实训性强的课程,学院可以向社区大学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与设施设备。

(四)缺乏协同的制度保障与运作机制

首先,要建设社区大学的数字化学习体系,将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融合进社区教育学习平台,通过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帐号,实施数字化管理服务。通过推行模块化的课程形式和可选择性的教学安排,建立“课程超市”“资源超市”,形成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衔接的课程链、资源链和服务链,允许学习者在学习平台上发布自制的微课程、专题报告等资源,经审核后供所有学员使用[6],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共享。

2013年,珠海市政府批准同意依托珠海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珠海社区大学,履行全市社区教育任务。尽管这几年在社区大学的推动下,社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珠海市直机关提供了党务培训服务,承办了幼儿园骨干教师、残疾人电子商务提高班等各类培训班,但总体而言,服务的类型与范围远不能满足珠海市民在职业技能增长方面的需求。社区教育尚未形成清晰的定位,培训经验、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服务队伍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说职业教育在社区教育中是缺位的。在珠海,职业教育主要依托职业学校的正规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培训承担了部分职后教育或职业技能考证教育。

三、珠海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重新定位,确立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共识

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高职院校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实施社区化的职业教育,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7]要发挥其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意识,主动承担起协同发展的主体作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创造协同的机会,建立协同的机制,实施社区化职业教育,以此扩大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途径,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际上,这一努力也将同时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电大,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更应该确立协同的意识。社区教育本身的发展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专业机构的专业支持、社区居民自身的自治力量等,因此,要把握校校合并的机遇,将高职教育的力量融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探索有利于协同的领导体制。

(二)依托高职院校及其社区大学办学体系,构建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与管理架构

尽管珠海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属于高职院校、电大、社区大学三位一体的模式,但院校发展的主体仍是职业教育,但目前尚未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责任分担等方面就有利于协同发展的方向进行顶层设计与构建工作。我们知道,只有在办学体制上提供保障,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整合。[8]当下的社区教育正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而呈现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陈旧和单一。要发挥高职院校的牵头与组织作用,成立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制定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规划。同时,依托珠海社区大学(电大),成立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框架的各区(县)、街道(乡镇)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学习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形成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城职院可加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发挥社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指导与推广应用职能,帮助社区大学深化社区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社区职业教育的质量。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整合项目建设经费,凝聚资源,以重点技能培训项目实现资源承接和辐射功能,推动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社区教育的业务管理和综合数据信息系统,加强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为城市的社区教育提供决策咨询或方案建议。

(三)资源共享,创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运作机制

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如何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功能互补,整体上提高社区职业教育服务的能力则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保障。在德国,终身学习的国家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将功能拓展到社区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实施。而我们的现状是,尽管学校的合并提供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一方面,职业教育重视终身学习,为成人学习提供服务的意识并不强烈;另一方面,没有将两者协同的组织领导机构去统筹协调这一终身学习领域的重要任务,更没有相应的制度与运作规范推动和实施任务的完成,法制化与规范性的缺乏也导致了协同的困难。

目前,城职院还基本上局限于向学生办学,教育空间拓展程度不大。城职院近几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探索了自己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较为成熟的办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然而,业已形成的较优越的以应用技能为特长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教育资源并未向社区教育开放,总而言之,社区教育还无法形成基本的职业教育条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其人才、技术、信息、设备等优势,应该在社区职业教育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发挥高职院校社区教育中的功能与优势也正是本研究的初始目标和核心内容。

再次,要探索校内不同办学体系下的学分互认机制,即电大的学历教育学分与高职教育中相关相近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探索与实践“学分银行”;探索招生方式上的资源共享,成教学院的学历教育可直接为高职生提供学历晋升空间,探索上下贯通的培养模式,使高职毕业生通过三年学习,同时获得高职学历与成人本科学历双证;探索高职教育的开放式办学,面向社区适龄青年,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形成开放式社区招生。

(四)借鉴国外经验,依据法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 《劳工促进法》 《企业宪法》等规定了职业教育关于大部分经费来源、进修设备和推动建立进修机构方面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9]一方面,要呼吁和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法规制度的完善,如通过国家税收政策的调节,鼓励民间资本对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的资助。另一方面,政府应更大力度地通过建立各种监督、评估与激励制度,推动社区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鼓励学校、社区,甚至居民个人在协同工作中的投入。开辟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创新的奖助资金,同时使符合要求的贫困家庭能接受免费的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实际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文)已将“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作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教发 〔2014〕6号文) 也将“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政策对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面对的极大挑战和机遇。如何落实文件精神,需要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情况出台相关的执行政策。美国的社区教育就是由地区政府全权管理,面向所有青年人和成年人(包括特殊人群贫困者与残疾人),着重于职业训练,学费较低,并对所有具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历的求学者开放,不分种族、年龄、经济地位及智力水平,且强调课程设置的相关性和实用性。[10]

总之,要形成有效的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珠海市利用成人高校并入职业院校的先决条件,发挥市属唯一公办院校的优势,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开放学习平台等领域作出有益尝试,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创设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制度规定,促进两者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职业教育的资源有效地运用到社区教育中,能促进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社区教育对民众教育需求的直接反馈将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两者的资源共享、互利互赢。

式中,lnKc为吸附平衡常数(L·mg-1),ΔG为吸附自由能变(kJ·mol-1),ΔH为吸附焓变(kJ·mol-1),ΔS为吸附熵变(J/(mol·K-1)),R为热力学常数,8.314 J/(K·mol-1)。

参考文献:

[1]黄守星,张苏里,王粤华.以高职教育为依托发展社区教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2]张群,杜佩莲.试论高职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教育与职业,2007(23):28-30.

[3]刘志忠.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的合适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7(14):36-37.

[4]赵小段.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1-62.

[5]梁艳清,侯维芝.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6):24-26.

[6]曹鸿骅,陈乃林.融合发展:高职院校引领城市社区教育的战略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23-25.

[7]李训贵.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J].社区教育,2014(30):55-58.

[8]夏飞,宋秋云.首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模式探究:基于创建社区学院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74-79.

[9]汪全胜.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服务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16-118.

[10]杨里平.论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58-60.

 
李妮
《辽宁高职学报》 2018年第04期
《辽宁高职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