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科技创新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教兴国是举足轻重的。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任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服务面向“三农”是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首先,教学要面向“三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换而言之,根本靠人才,关键看创新。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是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产生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的源头。近年来,高等农业教育大体上能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以是三农为本,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为核心,为农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重大贡献。从总体上看,与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等类别的院校相比,很多方面都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例如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之外,在笔者看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与农业科研单位不同,农业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农业教学,是以培养高层次农业领军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践行者和领航者。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给广大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教学和科研要齐头并进,这两个“拳头”都要硬。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任务往往用通过科研手段来实现才更加生动形象深刻。缺乏科研手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科研成果支撑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营造良好学术风气。

1 农业科研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翼,无论失去哪一翼,都飞不高,甚至要跌下来。教学和科研永远都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教师有责任使他们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高等农业教育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农业科研水平的提升对农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不同于其他行业,农业类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同时又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庞大学科体系,它需要有大量试验数据来支撑,并且还时刻与其他多科进行交叉。正是因为农业领域具有上述的特性,农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难点和盲点,因此才更加需要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撑。农业科学研究争取的课题经费也可以充实和完善教学条件,取得的学术成果很大一部分也可以与农业教学共享。同时,农业科研的实验室、中试车间和各种创新平台也可以作为农业教育的实习点,供学生们参观学习。其次,农业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教师的层次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在承担国家或省级某项科研任务后,自身科研水平得到加强,阅历得到丰富,眼界逐渐开阔,科研经费也更加充裕,自然会在教学水平上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综上所述,农业科研对农业高等教育有促进的作用。

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教育史上看,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分层教学的理念自20世纪初即被引入学校教学,经历了一个“高-低-高”的“马鞍型”发展过程。从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它结束低谷期重新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是有其必然性的。

2 科技创新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影响

农业高校的首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那么,农业高校必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各个层面的建设人才。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它渗透和辐射到了每一个领域,农业科研也不例外。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研的最重要的手段,对提升高等农业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学者说:目前,大学已有的学科门类都是在前人通过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而新学科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足见科技创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学科建设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类也不例外。在学科建设中,农业科研起核心主导作用。必须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农业类高校的特色应突出“农”字,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设立相关产业链上的专业点,完善学科建设。与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相比,现代农业是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和应用。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作为支撑。目前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难以保持,水资源短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只有依靠新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农业科研的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理论体系得到试验的验证后逐渐形成,新的学科也应运而生。完善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同时,一些新的科研成果逐渐成型并加以应用推广,及时将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很好的梳理整理,替代过时落后的内容,能提高知识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当今农业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农业科研成果的取得,一些实用新型技术成果和专利也可以列入教材,更提升了农业教材的科普性和指导性。教材中的一些科普内容、常识不但可以让在校大学生们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还可以对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提供部分专业技术和指导,从而使教材成为科企合作、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

2.1 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1)选择悬杯式移栽机栽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以栽苗速度为目标的数学模型,对栽植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机构各参数的最佳值,能够满足栽苗直立度的农艺要求。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经说过“教师和学生完全是科研的伙伴,应该通过使学生参与科研来锻炼他们从事科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农业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而科技创新能力也可以看作是衡量高校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则创新就是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承担科研任务,熟练掌握了操作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往往注重其创新性,这就要求承担科研任务的农业高校教师们必须时刻把创新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上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教师们在这种创新理念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势必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也会由原来的墨守成规向推陈出新进行发展。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绝大部分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跳出固有的条条框框,删繁就简,摒弃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陈旧、跟不上发展方向的内容,时刻更新前沿理论知识,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农业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和专属性,使得创新思维可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教师的基础理论得以加强,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从而告别了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规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对知识的更新和完善。总之,教师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

2.2 提升教学效果

农业高校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固有模式,缺乏互动环节,尤其是农学学科体系本身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提不起精神;有些个别老教师的笔记和板书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知识也得不到及时有效更新,上述林林总总,都使学生们的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甚至产生了厌倦和乏味的感觉。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是摆在广大农业高校教师面前的普遍性问题。农业高校教师一旦承担相关课题和项目,随时要考虑知识更新,而且要时刻把科技创新贯穿于课堂上,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将传统教学模式融入农业科研中,使学生们不断夯实专业基础,了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领域前沿信息,使得学生们能全面发展和进步。

2.3 完善农业学科建设

3.2.3 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制定导管健康教育处方,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针对可能安置引流管者,根据健康教育处方内容逐项向患者宣教,特别是置管的目的、位置,可能引起的不适及应对方法,拔管时间等,也可以讲述以往患者的经验,减轻患者的恐惧感,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复述,直至掌握,当安置导管的患者出现不适时,及时处理,给予鼓励,反复强调留置管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注意事项等,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如有特殊困难,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解决患者疑虑。

2.4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瞻远瞩,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学、手脑并用”,在科研实践中开启创造的大门,养成不以现成知识为满足,不以固有技能为习惯,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是农业类高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衡量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参数指标。本科生或研究生,大部分年龄都在18~24岁之间,正是探索新鲜事物、开拓创新的最佳年龄。然而,很多农业院校都因为种种原因忽略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本科四年制的学习中,基本都是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农业这一学科体系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幕天席地,往往需要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大地上,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数据做支撑,单纯查资料,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视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往往有科研经费的支撑,可以为学生们提高更多实践的机会,例如,去实习基地参观学习,或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学生们经过一定的科研训练,不但可以完成老师们分派的科研任务,还能在科研工作中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动手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1]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雷克光,卢小丽.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24(12):99~102.

[3] 盛家荣,宋书巧,覃克服,等.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60~262.

高校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的难点在于长效和常态,很多高校在进行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时,存在阶段性、短期性、突击性的特点,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大则作风情况好,反之则出现工作懈怠、效率低下的情况。要实现常态化的工作作风管理和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突出理念内化、以技术管人、以制度管人的思想。

[4] 杨征.农业科学研究对高峰农业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与促进[J].广东农业科学,2012(15):209~212.

 
董玥,周建英,孙大为
《辽宁农业科学》 2018年第02期
《辽宁农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