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哥萨克》: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更新时间:2009-03-28

《哥萨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好评。这是一部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小说。在高加索服役期间,哥萨克山民简单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托尔斯泰,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哥萨克姑娘索洛蒙尼达,但他的求爱失败了,因为他无法像哥萨克那样勇敢地打猎、杀人和生活。这个姑娘便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娜。在与哥萨克的接触中,托尔斯泰对于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在高加索的山林中,在村头的茅屋里,托尔斯泰强烈地感受到他从前所过的生活的虚伪。当时的托尔斯泰曾经严肃地考虑过:‘扔掉一切,在哥萨克人中间落户,买一所小茅屋和几头牲口,娶一个哥萨克姑娘为妻。’”[1]这也成为了小说主人公奥列宁的想法。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塑造了自然状态的玛利亚娜和文明状态的奥列宁两个重要人物,通过两个人的感情纠葛,揭示了自然与文明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调和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失败。

一、玛利亚娜:自然的女儿

高加索地区位于俄罗斯南部,独特的风景和传奇的神话构成了其迥异于传统俄罗斯的异域文化。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摇篮,许多俄罗斯作家以高加索为背景,写出了众多传世作品。

普希金被看作是文学中高加索主题的创始者。他一生曾两次来到高加索,被高加索的绮丽风光和山民的淳朴性格吸引,研究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下了《高加索的俘虏》《高加索》《山崩》等作品,在他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到了高加索。普希金笔下的高加索充满了异域情调,是一个和谐与美丽的世界。“他是一个高加索的歌唱家:他全身心的热爱这个地方,异族的文化和南方的天空深深包围着他。”[2]普希金通过他的创作,为俄罗斯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莱蒙托夫也是一位高加索的歌者。他多次到过高加索,创作了大量以高加索为主题的诗歌,如《高加索俘虏》《高加索》《致高加索》《高加索的早晨》等。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他对敢于反抗俄国军队征讨的车臣、切尔克斯山民赞美有加,对俄国军人在高加索的暴行有所贬斥。第二个阶段则对征服者——俄国军人大唱赞歌。”[3]在他的创作中,高加索主题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托尔斯泰曾到高加索服役,在自身经历基础上,创作了一些小说,如《袭击》《伐林》《高加索俘虏》等,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哥萨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高加索地区。这里群山环绕,风景优美,让初到此地的小说男主人公为之惊叹。壮丽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淳朴的山民,生活在这里的哥萨克人保留了最原始的民风,过着简单的生活。

玛利亚娜是捷列克河河畔诺伏姆林村的姑娘。诺伏姆林村被认为是高地哥萨克的发源地,保留着更多的高地哥萨克的古老风俗。“托尔斯泰在第四章用很大篇幅述写格列宾(即捷列克——引者注)哥萨克从俄罗斯‘分离’出去的历史,明显是在强调中心俄罗斯与边缘的哥萨克部族之前的‘遥远’距离。”[4]村里的女人在整个高加索地区自古以来就以美丽著称,在众多美丽姑娘中,玛利亚娜是最美的一个,是个“身材匀称的美人儿”。村里人都喜欢她,甚至她在小说中一出场,鲁卡沙的母亲就希望她做自己的儿媳妇。她是个勤劳善良的姑娘,平时帮助家里做农活,放牛挤奶是她日常的工作。挤牛奶的时候,她也会温柔地抚慰着奶牛,就像抚慰一个小伙伴。

玛利亚娜是自然的女儿,她生活在美丽的哥萨克山村,是村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她人美心善,集中了生活在自然状态的哥萨克身上最美的品质,天真质朴,清纯可爱。她是大自然在人间的化身,奥列宁爱上了她,就像是爱上了大自然,是大自然的力量驱使着奥列宁爱上了玛利亚娜,爱上了这个自然的女儿。

也许我是通过她而爱大自然,我爱的是大自然一切美的化身;但这不是出于我的本意,而是一种自然的力量通过我在爱她,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整个大自然把这种爱注进我的心灵,并且吩咐说:“爱她!”[5]318

在奥列宁看来,玛利亚娜几乎就等同于大自然,他爱玛利亚娜,就是在爱美丽的大自然。这种爱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爱,而是大自然把这种爱注入到他的身上,让奥列宁不得不去爱玛利亚娜。

通过这段话,托尔斯泰在暗示读者,玛利亚娜就是大自然的化身,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身上汇集了一切纯美的品质,像大自然一样稳重、安详、自在,代表了原始哥萨克的淳朴,没有任何虚伪和做作。“淳朴浑厚的大自然孕育了哥萨克人的质朴、善良与正直,赋予了哥萨克姑娘玛莉安卡(即玛利亚娜——引者注)的高尚与完美。”[6]这种“高尚与完美”,使得玛利亚娜以大自然在人间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代表了大自然的纯与真,“大自然的女儿玛莉安娜(即玛利亚娜——引者注)的生活节奏在高加索风光绮丽、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怀抱中,充满了和谐,像一曲缓慢优雅、舒展自如的抒情乐曲,像大自然本身一样纯朴健美的生活同她高尚美丽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统一的。”[7]86在这部小说中,玛利亚娜代表了自然,象征了一种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发动机 ......................................................4.0升V8双涡轮增压

对抗同样表现在两种形态之间的不可理解。受过文明教育的奥列宁努力思考生活的意义,认为“自我牺牲”才是真正的幸福。奥列宁出于“自我牺牲”的幸福观,把一匹马送给了鲁卡沙,而包括鲁卡沙在内的哥萨克山民却对奥列宁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觉得奥列宁是有所企图。哥萨克山民不懂得奥列宁想法的深刻性,不能理解奥列宁的文明。奥列宁在写信的时候,身旁的耶罗施卡大叔却认为,写字都是在造谣污蔑。文字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耶罗施卡大叔的蔑视,显示了处于自然形态的哥萨克山民无法理解文明的意义。尽管两个人彼此以好友相称,经常一起喝酒聊天,但他们毕竟来自两个社会,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两个人思想上的隔阂,这种隔阂一方面显示了哥萨克山民对俄罗斯文明的蔑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奥列宁以文明改造自然的重重阻力。

二、奥列宁:文明的来客

与自然淳朴的玛利亚娜不同,奥列宁则是一个文明的来客。奥列宁是个贵族青年,受过教育,读过大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他早年来往于上流社会,混迹于莫斯科的社交界。后来他认识到以前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便离开莫斯科来到高加索,进入到哥萨克山民的生活圈。

但他不可能真正进入哥萨克的生活。在哥萨克山民眼中,他是个有钱的贵族老爷。他一身索尔克斯人打扮,但谁都能一眼看出他是一个俄罗斯人,而不是鞑靼骑士。他与真正的哥萨克山民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鲁卡沙杀死了车臣人之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奥列宁则从人的生命的角度认为,这没有理由高兴,因而觉得鲁卡沙缺乏教养。哥萨克山民觉得和车臣人作战是幸福,与姑娘们一起玩乐是幸福,而奥列宁认为幸福在于自我牺牲。我们姑且不去评判二者孰高孰低,但这却真实地揭示了奥列宁与哥萨克山民的不同,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原始自然与文明教化的差异。他始终是个文明人,而不是哥萨克山民。

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和哥萨克山民的不同。他来自于贵族文明社会,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哥萨克自然村落迥然相异。他已经厌倦了贵族社会的生活,对高加索之行满怀期待,觉得这里的人越是粗野,文明的迹象越少,他的心里越是觉得自在。他觉得淳朴的大自然美景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希望融入哥萨克山民的生活,为了能够和玛利亚娜结婚,他甚至想入籍哥萨克。然而这还不足以把这个文明的来客拉进到玛利亚娜的自然的世界,他仍然无法和他的那个世界完全割断联系。与他同属贵族的别列茨基公爵来找他的时候,尽管奥列宁讨厌别列茨基,但他却不能不承认,“他不能(说什么也不能)断然拒绝这个从旧世界来的人,仿佛旧世界对他具有一种不同抗拒的力量”[5]273。这种联系其实就是他同文明社会的联系。他出身于文明,接受了文明的熏陶,便注定了他不可能轻易离开那个社会,即使逃到一个“蛮荒之地”,这种联系也很难中断。

可以看到,奥列宁对想象中的“她”的评价是粗野、缺乏教养,他希望以代表了高度文明的法语、文学作品来改造“她”,而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以文明标准来评判的“雍容华贵”。在这里,奥列宁清晰地透露了他的想法,就是以文明改造自然,既不失自然的淳朴,又结合了文明的华贵。

三、融合自然与文明的失败

《哥萨克》成书于1862年,创作过程前后长达约10年。在此期间,托尔斯泰对俄国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失望,也曾两度出国考察,看到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的一面,在他的短篇小说《卢塞恩》(又译《琉森》)中,托尔斯泰已经表现出了对于文明的思考。同时,他也曾到高加索地区服役,被高加索山区的秀美风光震撼,感受到了哥萨克原始民风的自然淳朴。这段生活让托尔斯泰认识到,哥萨克的生活才是自然真实的,而那个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却是虚伪的。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写道,“托尔斯泰处处总是描写接近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劳动,与所谓的‘历史的’文明生活的虚伪性和不真实性相比较描写生与死的深刻性。对于他来说,真实就在于自然和无意识,而虚伪则在于文明和有意识。”[8]托尔斯泰看到了两个社会即哥萨克社会和贵族上流社会之间的割裂,认识到了上流社会虚伪做作的所谓“文明”在与原始自然的山民生活的对比中的卑劣,只有自然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威·詹姆斯所评价的,“托尔斯泰,虽然他是一位作家,却属于那种质朴的人,他们不满意我们精致的文明所带来的奢侈、虚伪、癖好以及种种纠葛和残忍,他们要求在更为深邃的自然源泉中探索永恒的真理。”[9]所以,托尔斯泰希望在哥萨克的自然生活中探求生活的出路。

然而,哥萨克山民毕竟属于原始村落,自然淳朴的民风中也有落后的一面。比如前文提到的杀人的快感,奥列宁称之为缺乏教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托尔斯泰的评价。对于这些方面,托尔斯泰不可能视而不见,他的理想生活不可能存在这些残忍落后的一面。因而,托尔斯泰希望可以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在充分发展自然性的基础上融入文明的因素加以改造,从而塑造生活的理想模式。

这样一种想法在奥列宁身上体现了出来。在乘车奔赴高加索的途中,奥列宁曾经如此憧憬自己的生活:

她十分迷人,但淳朴粗野,缺少教养。在漫长的冬夜,他帮她学文化。她天资颖悟,很快就掌握了一切必要的知识。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她会毫不费劲地学会外国语,阅读法国文学作品。她也会说法国话。在客厅里,她也许比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更雍容华贵。[5]169

奥列宁来自文明社会,在小说中是文明的代表。尽管他想逃离文明,来到原始的高加索地区,但他的思维方式始终是文明人的思维方式。对上流社会的虚假生活的反感,来源于他认识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所以他希望逃离那个旧世界。然而他逃离旧世界的动机本身就是“文明”的,只有受过教育的文明人才会去思索生活的意义何在。而对于自然的哥萨克山民,他们不必去思索生活,他们只是在生活;他们不去追问生活的意义,而只是自然地过完自己的一生。所以尽管奥列宁千方百计地希望逃离那个文明的旧世界,但他的思维方式始终无法改变,他始终是那个旧世界的代表,对于原始的哥萨克,他始终是个文明的来客。

然而他的这种努力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哥萨克山民的抗拒。奥列宁来到房东家里,房东夫人乌莉特卡奶奶对他的态度特别恶劣。哥萨克山民痛恨杀害他们兄弟的车臣人,但对于保卫他们却在他们屋子里吸烟的俄罗斯士兵更加痛恨。这归根到底是一种文明的对立,哥萨克山民认为自己具有高度的文明,认为哥萨克人才是真正的人,所以当俄罗斯士兵因为吸烟而弄脏了他们的房子的时候,哥萨克山民觉得这是一种低级别的文明或者非文明对于自己文明的践踏,因而痛恨他们。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种形态的文明之间的对抗。哥萨克山民竭力与奥列宁之间保持距离,让二者的对抗在接触的一开始便凸显了出来。

利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文本相关度是一种常用的计算相关性的方法,在本文中,实现了该算法。问题集特征项的权值计算公式为

参考文献:

(3)时间序列模式,该数据挖掘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发现按时间顺序查看时间事件数据库,从数据中找出一个或多个相似的时序事件,通过时间序列搜索出重复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种挖掘模式。发现序列模式便于进行电子商务组织预测客户的查找模式,从而对客户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在时序模式中,一个重要影响的方法是相似时序。

奥列宁从莫斯科来到哥萨克山村,是文明进入到了自然的包围之中。哥萨克山民时刻警惕着这个来自莫斯科的文明人,防卫着自己不受到文明的沾染。奥列宁不断参与哥萨克山民的生活,融入到他们的日常活动中去,关系渐渐有了缓和的迹象,但仍然保持着“相敬如宾”。奥列宁爱上了玛利亚娜,文明爱上了自然,对玛利亚娜的爱情痛苦地折磨着奥列宁,他急于得到玛利亚娜的答复。但奥列宁也清楚地看到,自己和玛利亚娜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并不能完全相互理解。所以这时候的奥列宁,已经不像旅途中想象那样,带着一个美丽的哥萨克妻子风风光光地回到莫斯科,不再寄望于以文明改造自然。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个明显的变位:起初是打算通过文明来提升自然,而现在他却放弃了这种企图,把文明降到自然,希望入籍做一个哥萨克山民。他看到了玛利亚娜的自然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他原来生活的那个世界全部都是骗人的。“他真切地感到,大自然的女儿玛莉安娜(即玛利亚娜——引者注,下同)原始而带有几分野性的淳厚气质,远比自己卑劣的贵族习气纯洁高尚。所以,不应当把玛莉安娜提高到他的水平,把她变成一个庸俗的贵妇人;而应当把自己降到玛莉安娜的水平,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哥萨克。”[7]80

奥列宁终于看到了文明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放弃了携文明改造过的自然重返文明的想法,希望通过与玛利亚娜的婚姻,把自己完全降到自然的层面,通过与玛利亚娜结婚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他的想法几乎就要达到了,玛利亚娜已经表示愿意嫁给他。在正式提亲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已经同玛利亚娜订婚的哥萨克鲁卡沙战死。在这样一个悲痛的时刻,奥列宁却依然要求玛利亚娜嫁给他,对于受过文明教育的奥列宁来说,这样一种不近人情的做法显得有些突兀。也许这对他来说觉得无可非议,但对于玛利亚娜来说却是大错特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又一次显露出来。正是这样不合时宜的举动,宣告了他和玛利亚娜的感情的结束。他离开的时候,耶罗施卡大叔和玛利亚娜甚至都没有瞧着他。

尽管这样的结局有些难以理解,但却反应了现实的情况,文明始终是文明,文明与自然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不管是以文明改造提升自然,还是完全摆脱文明进入自然的层面,这两种努力都会因为两种文化形态的先天差异而失败。“作者让奥列宁平民化尝试以失败而告终,这一笔无疑是真实的和深刻的,符合生活的本来面貌。”[10]124奥列宁的“出身、地位和过去生活的烙印,使他不可能与普通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及其命运融合在一起,而哥萨克人也始终把他看做一个异己的局外人,他的良好愿望终究还只是个幻影。”[10]35

从奥列宁进入哥萨克山村,文明与自然的接触便开始了。奥列宁起初打算以文明改造自然,但却受到了自然的有意识地抵制。他渐渐看到了自然的高尚,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融入自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的失败,暗示着文明与自然始终处在一种相互抵制乃至斗争的状态,二者不可能相互融合。

四、结语

这样一个清纯可爱的姑娘,奥列宁一见到便喜欢上她了。在奥列宁眼中,美丽的玛利亚娜就像是美丽的高加索雪山一样,玛利亚娜就是自然的化身。他“欣赏她的美,就像欣赏山岭和天空的美一样”[5]315。在信中,奥列宁这么写道:

而奥列宁对于哥萨克则是一个文明的来客。他是一个莫斯科贵族,受过文明的教育,始终无法割断和文明的联系。尽管他向往哥萨克的自然生活,但他的思维方式是文明社会的思维方式,他以文明的眼光思考哥萨克的自然,终究不能理解自然。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自然与人间的对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11]自从奥列宁进入山村,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便开始了,自然对于这个外来的客人时刻保持着警惕。起初奥列宁希望以文明来改造并提升自然,后来却发现这根本无法做到。他发现了玛利亚娜的高尚,最终决定把文明降低到自然,通过婚姻来融入到自然。但他的想法却因为一个不恰当的举动而失败了,也许这个举动,恰恰透露了两种形态的不相理解,文明与自然时刻处于对立与冲突之中,即使二者的关系可以缓和,但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在这篇小说中,托尔斯泰用“田园诗式的、哀歌式的方式来反映自然与文明之间的不可调和,在他的身上同样体现了原始的、田园诗式的自然与现实(文明社会)之间的一种明显的冲突和对立”[12]。在文明与自然的交锋中,二者的关系有过警惕,也有过缓和,但最终还是在将要融合的关键时刻破裂了。文明不得不退出了自然的圈子,在自然面前败下阵来。尽管小说的结尾有些仓促,这种失败在小说中有些偶然,甚至有些不好理解,但这个结尾却契合了现实,反映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冲突的不可避免。也许这种冲突并非永恒,也许有融合的方法,但至少在托尔斯泰看来,融合的方法没有找到,这种冲突永恒存在。

[1]陈建华.寻觅良知的沉重步履:托尔斯泰传[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35.

如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凹陷或其它损坏的混凝土缺陷时,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冲刷,清除缺陷部分或凿除薄弱的混凝土,用水冲洗干净,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砂浆或干硬细石混凝土填补缺陷处,并予以抹平,修正部位加强养护,确保修补材料牢固粘结,色泽一致,无明显痕迹。

①称哥萨克为“文明”,与前文提到的作为“自然”的代表的哥萨克并不矛盾。因为这种“文明”是哥萨克自己认为的文明,而“自然”是笔者称之为的自然,两个词语是在不同的角度使用的。

②玛利亚娜的少尉父亲受过教育,是一个老师,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受过文明洗礼的人。他已经丧失了哥萨克的自然淳朴,只是在考虑如何可以从这个有钱的房客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因而他可以被归入“文明”的一方,而玛利亚娜的母亲则仍然是“自然”的。

这种对抗首先表现为自然在面临文明的浸染时的自我保护,自然牢固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让文明的因素渗透进来。哥萨克山民从一开始就在竭力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与文明刻意保持距离,即使二者的关系后来缓和了,但这道屏障却不曾放松。在玛利亚娜的订婚宴上,有人说耶罗施卡大叔想帮助奥列宁追求玛利亚娜,玛利亚娜的家人对此一定有所耳闻,从此房东一家除了房东少尉便不再主动邀请奥列宁到屋里去,这可以看作是自然形态的哥萨克山民听说了文明形态的奥列宁希望进入他们的文明形态时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防卫,这种防卫清晰地显露了两种生活形态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针对刚入职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护理人员在护校学习的内容与临床实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通过对护理人员入职后培训,能够使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得到提升[3]。而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以培训老师讲解为主,护理人员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不能够发挥其优势,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基本操作知识、健康宣教等方面均得不到较好的保证,也不利于我国护患关系的发展[4-6]。

注释:

[2]潘玲.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高加索主题[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18.

[3]刘亚丁.19世纪高加索战争的文学再现——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的行旅和创作为例[J].俄罗斯研究,2011,(2):32.

由化脓性链球菌敏感菌株的轻至中度急性扁桃体炎、咽炎,以及由肺炎链球菌敏感菌株或流感嗜血杆菌(仅包括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轻至中度急性细菌性上颌窦炎。

[4]李正荣.托尔斯泰与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1996,(4):87.

表1所示为各方法优化结果的比较,相比于一次采样方法(LHS方法),序列采样方法(EGRA方法、IBS方法、LAS方法和本文方法)能以较少的仿真样本获得较高精度的最优解。其中,本文方法调用样本数最少(55),相对误差最小(9.85×10-4),且最优解处的可靠度值更接近目标可靠度,从而显示了其准确性与高效性。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如果接入交流负载,就需要逆变器作为主要部件,利用其内部功率开关管在信号驱动下,实现其开通与关断的特性,实现直流电转换成220 V单相交流电供负载使用[2]7.逆变器有多种类型,按输出波形可分为方波、阶梯波和正弦波逆变器,其中,正弦波逆变器输出波形最好,抗干扰、抗噪声能力较强,功能完整,本文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用正弦波电压源型逆变器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5](俄)列夫·托尔斯泰.哥萨克[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同时,根据猕猴桃酒感官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如3#徐香和5#秦美,虽均产自陕西眉县,但是猕猴桃心的颜色不同(3#徐香为黄绿心,5#秦美为绿心),果酒理化指标数据不同,感官评价得分却相同(均为84分)。可以发现:猕猴桃果酒理化指标对感官评价影响不大,果酒感官品质与猕猴桃酒的主要理化指标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关联。故获得较好感官品质的猕猴桃酒,原料的挑选是一方面,从发酵工艺方面进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验探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须提高。一轮复习补知识,二轮复习补能力。对考生区分度最高的两项能力就是实验探究和信息获取,平时练习刻意找这两类题型进行专项训练。

[6]闫吉青.析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6(5):93-94.

[7]谢南斗.新颖别致诗意盎然——《哥萨克》浅论[M]//雷成德,金留春,胡日佳,等.托尔斯泰作品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8](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M].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38.

最后,在铿锵的呼号声中,大会落下帷幕。而星星火炬的种子,已经播撒入少先队员们的心间,正在悄悄发芽,期待长成参天大树。

[9](波兰)普鲁斯.寿辰献词[M]//陈燊.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505.

[10]陈建华.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言语反讽的口语效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阅读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译文则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所以一些词的翻译需要更加强烈的言语特征,在《一次神秘的访问》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二。以下有这么一段对话:

[11]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M].傅雷,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28.

[12]牛静.卢梭与托尔斯泰自然——文明思想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9.

 
许旺
《临沂大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临沂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