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旅行社业对宏观经济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与地域特征——基于2002—2012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考察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有研究者研究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刘世杰 等,1980)。随着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规模的急速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业对全国及各地区经济的贡献评价成为学界广泛讨论的焦点。崔峰(2008)研究发现1986—2006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赵磊等(2014)、张攀等(2014)、陈刚强等(2014)均得出发展旅游业可引致经济增长的结论。明确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之后,政府、旅游学界和业界呼吁加大旅游投资的声音越来越高,然而各地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效果有所差别。曾国军等(2012)发现,以旅游业为先导产业的省份其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较为显著。李秋雨等(2016)认为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区域经济基础密切相关。若脱离经济基础而强行扩张旅游业,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旅游业的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现象正逐渐引起关注(王琪延 等,2009;张广海 等,2016)。旅游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旅行社业和娱乐业等行业,在统计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高书军(2007)认为,由于旅游业统计范围的不同,导致经济效应评估出现较为混乱的状况。宋子千等(2007)指出,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存在高估现象。康蓉等(2009)指出,我国的旅游消费统计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导致对旅游业的经济贡献评价不准。因此,准确评价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对合理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投入产出表和旅游卫星账户是国内外旅游业测度的常用工具(葛宇菁,2007)。在国内旅游卫星账户还未建立的情况下,投入产出表成为主要选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投入产出表都将旅游业的统计范围定义在“旅行社的活动”上*《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及代码》中将“旅游业”解释为“旅行社的活动,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的服务,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http://tongji.cnki.net.,因此不少研究者将旅行社相关行业定义为“狭义旅游业”,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曾国军 等,2012)。张华初等(2007)计算发现,我国狭义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刘晓欣等(2011)、于小洋等(2014)也得出相似的结论:狭义旅游业与交通、住宿和餐饮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并具有较强的就业效应和较高的消费效应。由此可见,虽然旅行社只是广义旅游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对广义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具有很强的影响,且投入产出表中包含的大量中间使用数据也可反映旅行社业与广义旅游业,以及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周文丽,2011)。本文将延续前人研究,深入探讨旅行社业(即狭义旅游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考察旅行社业的产业关联度和宏观经济效应。由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并未区分国内/省内产品和进口/省外调入产品,而旅行社服务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其服务所需的各项中间投入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来自当地,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旅行社进行出省或出境旅游时,所带动的是旅游目的地而不是旅行社消费地的相关产业活动。因此,要更深入地分析旅行社业对当地的经济影响,需将中间投入的国内/省内产品和进口/省外调入产品进行区分,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行社急速扩张的大环境下,准确解读旅行社业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对合理引导旅游服务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旅行社业对经济的贡献如何?是否出现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情况?不同地区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有怎样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保证旅行社业乃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以往研究对于评价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存在争议,度量方法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旅行社业为研究标的,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12年的《中国各地区投入产出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http://tongji.cnki.net.,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深入全面地考察旅行社业对中国经济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区中,影响旅行社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小见大,为各地区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旅行社业经济效应分析框架

1.1 模型构建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将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进行了区分,可准确得到国内产品生产的各种经济关系,并且比普通投入产出表增加了一栏“占用部分”,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对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存量的使用情况。刘遵义等(2007)利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考察中美贸易问题,提出一国单位产品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拉动效应的计算方法。黄先海等(2010)利用该方法计算各国高技术产业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考察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表示某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将带来多少单位的国内增加值,它比以往研究者关注的增加值率更能准确地反映某个部门生产对于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增加值率表示某部门的单位投入将带来多少单位的增加值,只考察某一个部门的生产活动,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一种产品的生产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其他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入,而其他部门产品的生产也会带来增加值。同样,完全就业系数表示某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需要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多少劳动者参与生产,反映了该部门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将这两个指标应用于旅行社业中,考察全国及各地区旅行社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中有如下行模型:

AdX+Fd=X

(1)

AmX+Fm=M

(2)

其中,AdXAmX表示生产过程中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直接消耗向量,Ad表示国内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m表示进口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FdFm分别表示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最终需求向量;XM分别表示国内总产出向量和进口产品向量。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国内各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只需将式(1)进行如下转化:

X=(I-Ad)-1Fd

(3)

景区资源水平相当的省份中,旅行社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有关。对比RR型和RL型样本结果,可以看出景区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中,经济发达地区旅行社业完全增加值系数总体略高于欠发达地区。江苏省是所有样本中系数最高的地区,单位最终需求可以诱发0.8786单位的区域内增加值,可见江苏省充分利用省内资源,旅行社业与省内其他产业互动良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推动力。浙江省同为沿海发达省份,且景区较多,但旅行社业所带动的区域增加值却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旅行社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增加值率不到30%,低于江苏、山东、湖北等省。浙江省旅行社数量众多,投入过大,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降低。安徽是另一个完全增加值系数较低但景区资源丰富的省份,旅行社业投入产出效率虽达到了江苏、湖北等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旅行社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却不紧密,这与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关。2012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比32.7%,低于同为RL型地区的湖北省(36.9%)、黑龙江省(40.5%)和四川省(34.5%)*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使得与旅行社业紧密相连的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较低,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这便限制了旅行社业与相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降低了旅行社业总产出,也降低了该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

V为国内增加值向量,Av为增加值系数矩阵,该矩阵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avj=Vj/Xj表示j部门的增加值系数。由此可得:

V=AvX=Av(I-Ad)-1Fd

(4)

总体来看,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有所降低。2002年,旅行社业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为0.9520,表明一单位旅行社业的最终需求将诱发产生0.9520单位的国内增加值。2007年,该指标下降至0.9012,2012年进一步下降至0.8620,反映了旅行社服务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根据式(4)可知,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与增加值率和完全需要系数有关。旅行社业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的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自身投入产出效率的降低造成了增加值率下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直接减少了传统旅行社代办收入的来源,使旅游服务进入价格竞争、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投入产出效率,增加值率从2002年的59%下降至2012年的32%*增加值率的计算公式为:avj=Vj/Xj,下同。。另一方面,旅行社提供服务时对国外中间产品需求的比重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内中间产品的诱发产出。2002年,旅行社业所需进口中间投入占比为1.8%,2007年该比例上升至3.77%,2012年迅速上升至11.73%,这与我国不断增长的出境游规模相对应,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由2002年的1660.23万人次上升至2012年的8318.27万人次*数据来源于2002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www.cnta.gov.cn)。,增长逾5倍,成为世界上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使用了国内旅行社业的最终产品,但在境外使用了食、住、行等各项中间产品,出境游的增加降低了旅行社业对国内产品的带动,因此降低了对国内增加值的带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相关方面。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废除旧的贵族领主制,将秦国建成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奖励农战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中涉及财政经济改革主要包括:

 

(5)

对比LR型和LL型样本结果发现,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在景区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中差异不大,但是LL型系数较低的原因与LR型样本不同。如前所述,部分LR型地区的旅行社业利用了较多的外省资源,对本省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较低。而LL型样本中有许多省份本身便是热门旅游目的地,但旅行社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依旧不高,原因多样。例如,海南是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省份,虽然旅行社业的投入产出效率高,增加值率达45%,但由于海南省内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旅行社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有限,导致完全增加值系数偏低。而陕西和云南皆存在着旅行社业增加值率低的情况,作为中国资历较深的旅游省份,陕西和云南的旅行社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然而服务更新缓慢,旅游产品老旧,导致投入并没有带来同等的回报,并且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旅行社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高,同样降低了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诱发效应。

同理,完全就业系数矩阵为Bl=Al(I-Ad)-1,其中Al是对角元素alj=Lj/Xj的就业系数矩阵,L为从业人员数行向量。则旅游业完全就业系数可根据式(6)计算:

 

(6)

式(6)表示,当旅游业的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时,将诱发产生各部门就业的增加量,所有部门就业增加量的加总为旅游业诱发的总就业。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201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这些表均属于竞争型投入产出表。2012年表中不再单列“旅游业”一项,而是并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并称之为“旅行社及相关服务”*在《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及代码》中,将“旅游业”更名为“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两者的统计范围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将“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剥离出来,编制全国和各地区包含旅行社业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

(1) 剥离系数的计算:本文的剥离系数在鄢慧丽(2012)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其中总收入部分的剥离系数按各地区“旅行社业营业收入/租赁及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计算,而对中间使用列向和中间投入行向的剥离,不同产业应使用不同的剥离系数。首先依照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旅游业对三次产业中间使用和中间投入的比例,分别计算这两年三次产业中间使用(投入)剥离系数占总收入剥离系数的比例,两年取平均,通过这个比例关系计算2012年旅游业对三次产业中间使用和中间投入的剥离系数,各地区均按相同方法进行。

(2)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考虑到不同年份价格的可比性问题,本文借鉴刘起运等(2010)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中农产品的可比价缩减利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进行,工业品的可比价缩减利用“按工业行业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利用增加值缩减指数进行,即用“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利用增加值指数计算,以2012年为基年。各类价格指数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的编制:为在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区分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借鉴“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1)的比例拆分法,国内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除出口)均按“(国内总产出-出口)/(国内总产出-出口+进口)”比例进行拆分*因为对于全国投入产出表,进口产品一般不用于出口。,各地区的区域内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均按“地区总产出/(地区总产出+省外调入+进口)”比例进行拆分。占用部分的各部门从业人员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旅行社业从业人员数据和营业收入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 旅行社业对经济增长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

依据式(5)计算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并计算各部门增加值中,旅行社业最终需求所诱发的增加值占比,即增加值依存度。部门分类参照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服务业中单独列出与广义旅游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其余归为其他服务业。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RR型和RL型地区的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均值大于LR型和LL型地区,表明景区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的旅行社业的单位最终需求所带动的区域内增加值总体上大于景区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属于LR型样本的北京、广东和上海是2012年旅行社营业收入排名前三的省市,虽然收入总额超过了RR型样本,但旅行社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却小于RR型样本,甚至小于RL型样本。究其原因,北京、广东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高,对旅行社服务的需求量大,但由于自身旅游资源的限制,旅行社更多的是服务游客出省/市或出境游玩。通过计算,2012年上海旅行社业对其他部门的中间消耗中,本地消耗占61.78%,27.53%的消耗来自国内其他省份;而湖北省旅行社业中间消耗中的87%来自本省,只有10.23%来自国内其他省份。由此可见,LR型省份旅行社业利用了相对较多的外省资源,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于本省内部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较低,因此对于区域内增加值的带动效应也相对较低,但是对国内其他省份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表1 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诱发作用

  

部门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200220072012增加值依存度(%)200220072012旅行社业0.63980.36070.343185.4173.3081.23金融业0.03000.06690.12230.340.540.89批发和零售业0.01980.01540.09120.070.100.4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0.06010.07880.05770.840.730.6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0.02350.02610.04810.120.130.30住宿和餐饮0.04120.10800.04021.042.121.08农业0.02260.07200.02690.090.230.13采矿业0.04630.03690.01430.230.240.14制造业0.02890.07250.06330.120.130.10电热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00560.00960.00680.180.170.12建筑业00.00100.001800.010.01其他服务业0.03420.05330.04630.100.150.15总计0.95200.90120.86200.510.400.41

2.1 旅行社业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

Bv=Av(I-Ad)-1为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系数矩阵,表示一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国内增加值。将式(4)写成矩阵形式:

分部门看,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诱发结构基本不变,但诱发程度出现转变。旅行社业的最终需求对本部门增加值的诱发效果最为显著:2002年,一单位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将诱发产生本部门0.6398单位的增加值,占当年诱发总增加值的67%。2012年,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其本身的诱发程度大幅下降至0.3431,不到当年诱发总增加值的40%,这成为整体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降低的主要内部因素。可见经过近10年的发展,旅行社的服务不断多元化,产业链横向延伸,最终产品对自身的增长带动作用虽有下降,但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有所上升。2012年,旅行社业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较高的部门除旅行社业本身外,还包括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与之前相比,部门结构大致未变,但对批发和零售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从2002年的0.0198上升至2012年的0.0912,对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增加值系数也有所上升。与此同时,旅行社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系数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旅游消费结构中,用于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称为基本旅游消费,用于购物、娱乐等消费称为非基本旅游消费,由于非基本旅游消费具有较大弹性,因此其活跃程度是衡量一国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陈刚强 等,2014)。由此可见,中国旅行社业对于基本旅游消费部门的带动作用下降,对于非基本旅游消费部门的带动作用上升,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2.2 国内增加值对旅行社业的依存度

从国内增加值对旅行社业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来看,2002—2012年基本保持稳定。2002年的国内增加值中,有0.51%是由旅行社业诱发产生,至2012年,增加值依存度小幅下降至0.41%。由于旅行社业诱发的增加值占总体增加值的比重较小,我国经济对于旅行社业的依存度在此期间基本维持不变。分部门看,考察期间旅行社业增加值对本部门最终需求的依赖超过70%,表明旅行社业主要靠自身发展,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较小,这是旅行社产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旅行社产品主要用于直接消费,作为中间投入的情况较少。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深化,其他部门最终需求所诱发的旅行社业增加值占比与10年前相比有所增加。住宿和餐饮业是其他部门中对旅行社业依赖度较高的部门,超过1%的增加值来源于旅行社业最终需求的诱发,其余部门的增加值依存度均不到1%。与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的变动趋势类似,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对旅行社业的依赖度有小幅上升,表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 旅行社业对宏观经济带动效应的地域特征

3.1 样本分类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田纪鹏 等,2011;高伟丽 等,2014),为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旅行社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本文依据2012年地区景区数和旅行社营业收入两个指标,将中国31个省市划分为景区多且旅行社收入高(RR型)、景区多但旅行社收入低(RL型)、景区少但旅行社收入高(LR型)、景区少且旅行社收入低(LL型)4种类型(见图1)。

由图1可知,属于RR型的地区有3个,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属于LR型的地区有5个,分别为北京、广东、上海、福建、湖南;属于RL型的地区有9个,分别为安徽、湖北、河南、黑龙江、四川、辽宁、新疆、河北、内蒙古;属于LL型的地区有14个,分别为云南、陕西、江西、重庆、海南、天津、甘肃、吉林、山西、青海、广西、宁夏、贵州、西藏。接下来将分类计算各地区旅行社业的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以此探讨旅行社业对经济带动作用的地域特征。

1.产品标准:GB/T 19472.2—2004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 第二部分 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及相关标准。

 

注:图中黑色实点表示中国31个地区,实线表示全国平均水平;受版面所限,部分省市区名称在图中未标注;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图1 研究样本分类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即大约在南、北半球的35°~65°纬度,该地区的空气运动主要是自西向东,在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下部[1-2]。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平时最小风力大约7~8级,大多时候达到10~12级,船只航行极为危险,故又称为“魔鬼西风带”。西风带在南半球更为明显,为南极设置一道天然屏障,且是船只赴南极必经的最危险海域。

师:“椭圆”改为“双曲线”呢?“A,B是左、右顶点”改为“A,B是曲线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结论是否成立呢?(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3.2 地区差异分析

依据式(5)和式(6),计算各地区旅行社业最终需求的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见表2)*由于西藏的投入产出表中显示许多行业部门没有产出,使得矩阵运算存在困难,不适用于本文模型,因此没有西藏的计算结果。

车辆工程作为机械行业的一个代表产业和学科,汽车的设计、生产和发展也代表了机械行业的科技能力和一个国家制造水平。汽车行业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其中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也对其他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性和启示性,因此了解汽车方面的专业词汇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表2 2012年各省份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区域增加值和就业的带动效应

  

分类地区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区域内完全就业系数分类地区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区域内完全就业系数RR型江苏0.87860.0121山东0.84490.0201浙江0.78880.0180 均值0.83740.0167LR型湖南0.86030.0156福建0.81400.0201北京0.73350.0104广东0.68550.0111上海0.61540.0106均值0.74170.0136RL型湖北0.85550.0221河南0.85480.0301黑龙江0.82080.0272四川0.81110.0212辽宁0.78770.0176新疆0.73370.0239河北0.71450.0294安徽0.64280.0194内蒙古0.60180.0312均值0.75810.0267LL型山西0.84920.0248甘肃0.84810.0288重庆0.81790.0145青海0.80880.0320广西0.80710.0221宁夏0.79460.0228江西0.76830.0238贵州0.74150.0227海南0.73260.0191天津0.68410.0193吉林0.68270.0318云南0.54150.0196陕西0.47760.0191均值0.73490.0231

(1) 区域内完全增加值系数

第二,可以对形状复杂零件;如不通孔、内孔、小槽、薄壁零件等进行处理或局部处理,也可根据需要在同一零件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处理。可以克服高频淬火因受感应器限制难以对形状复杂零件进行表面淬火、加热区域难以控制、薄壁零件淬火易开裂的问题;对大型零件的加工也无需受到渗碳淬火等化学热处理时炉膛尺寸的限制。

其中(I-Ad)-1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表示一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总产出。

式(5)表示第一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则各个部门的增加值将达到多少,据此可计算,当旅游业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将诱发产生的总增加值,即为旅游业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

(2) 区域内完全就业系数

表2结果显示,各样本省份的旅行社业区域内完全就业系数集中在0.01~0.03之间,表明旅行社业每增加一万元的最终需求,需要城镇单位就业增加0.01~0.03人,区域差异不明显。景区相对丰富的地区就业系数整体略高,不难理解,这部分地区的旅游相关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左冰 等,2008),本文计算得出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国内完全就业系数为0.0209,在42个部门中居第14位。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的确有更高的劳动力需求,但各地区情况有所差别。北京、上海所代表的发达地区中,旅行社业的就业效应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中间位置,对就业的带动不如金融、房地产、科学研究等其他服务业;而湖北、四川、安徽所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旅行社业的就业系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均排在前列,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旅行社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于东部地区,并且景区相对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旅行社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

含钛高炉渣100 g,初始盐酸浓度18%,浸出温度140℃,浸出时间6 h,搅拌转速400 r/min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液固比对CaO、MgO、Fe、Al2O3脱除率及TiO2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从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和就业量出发,衡量了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及各部门的诱发效应,并将中国各省市进行分类,分析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及就业带动作用的地域特征。相比传统的计算旅游增加值的方法,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充分考察旅行社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旅行社业诱发效应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读者们,去想像一张地图。在这张打开的地图上,有一些枝枝蔓蔓的地形构造,但这些不属于某个人,属于那些说“这里”的风景们——就像我们所有的说话者都说“我”那样。想象一下与我们通行有关的记忆,这种记忆指向你的前方,同时又指向着你的后背,一步一步地以某种不规则的方式慢慢扩展着,令人不快的是,它是非个人的。记忆没有腿,但它会将我们拖曳至现在的深处,因为当我们向后看时,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凝望那个不存在的向我们迄迤而去的过去。因此,过去有双层皮肤,两种触觉:一个过去指向现在,一个过去指向非现在。

第一,2002—2012年,中国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降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互联网旅游企业的冲击使旅行社线下业务大受影响,旅行社业本身投入产出效率下降;二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出境游比例的提高,使得旅行社业对国内产品中间需求的比例下降,进而对国内增加值的带动作用下降。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诱发程度出现转变,对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基本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下降,对零售、金融等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上升,表明中国旅游业的消费结构正在优化。

第二,2002—2012年国内增加值对旅行社业最终需求的依存度基本不变,旅行社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持稳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旅行社产品主要用于最终消费而不是中间投入,使旅行社业对自身的依赖程度极高,其他行业对旅行社业的依赖程度极低。但随着旅行社业与其他行业间产业链的融合,金融、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对旅行社业的依赖程度开始上升。

第三,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的差异主要与地区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景区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其旅行社业对区域内增加值的诱发作用总体上大于景区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主要原因在于:景区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旅行社业能更好地调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活动,从而带来更高的增加值系数。景区资源水平相当的省份中,经济发达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生产效率低下均会导致较低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可见旅行社业对经济的带动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四,旅行社业对地区就业带动作用的差异主要与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发展水平有关。东部发达地区的整体劳动生产率高,且旅行社对劳动的需求量不如金融、地产等行业,使旅行社业的就业系数较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旅行社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于东部地区,并且景区相对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旅行社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

4.2 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对旅行社业和旅游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中国旅行社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呈下降态势,对旅行社业的运营质量提出警示。互联网旅游模式对旅行社线下业务的冲击,旅行社线下服务质量不高导致了旅行社行业的效率低下。要转变现状,中国旅行社业及旅游业需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提升转变。

第二,各地发展旅游业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入都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若不能充分掌握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真正满足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则无法吸引游客到来;另一方面,旅游业的运作需要强大的上游基础,尤其需要交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的保障,若基础性服务业保障不足,一味的旅游投入只会带来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第三,加强旅游业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融合。旅游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产业融合的前沿领域,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同样将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新兴产业的更新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加强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旅游业朝创新、高效的方向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3 不足与展望

由于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中不再单列“旅游业”(即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本文尝试计算剥离系数,将旅行社业单独分离出来,力争更准确地反映旅行社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延续投入产出法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但由于剥离系数的计算存在一定误差,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且全国及各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五年公布一次,限制了研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旅行社业在2002-2012年这一时期内的变化细节无法准确反映,这成为本文的局限性所在。若未来可以公布各年度细分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则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旅行社业,甚至广义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并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

建设给排水系统时,根据就近原则,将水体收集起来,当新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中水设施放入其中,同时还要将经济效益考虑在内。在处理中水工艺时,需要有生化和物化的对应,进而完成综合处理。在选取中水设施时,要将类型和成本考虑在内,同时考虑建筑综合技术管理,经全面考虑后方可实施选择[4]。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之中蕴藏了大量的信息内容,而在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信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常常会出现信息的泄露与被破坏的情况。一般而言,导致信息泄露主要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对信息进行窃取,利用系统的故障或是病毒对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攻击。

参考文献

陈刚强,李映辉,胡湘菊,2014.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1):167-178.

崔峰,2008.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6):64-67.

高书军,2007.不同实证研究中的旅游业经济效应测算范围比较分析[J].经济师(4):239-240.

高伟丽,程龙生,2014.基于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138-146.

葛宇菁,2007.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与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7):11-18.

黄先海,杨高举,2010.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世界经济(5):82-100.

康蓉,吴越,2009.中国旅游消费统计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及解决对策[J].统计研究(12):56-59.

李秋雨,朱麟奇,刘继生,2016.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73-79

刘起运,彭志龙,2010.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8.

刘世杰,王立纲,1980.旅游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研究(4):77-80.

刘晓欣,胡晓,周弘,2011.中国旅游产业关联度测算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2002年与2007年投入产出表视角[J].旅游学刊(3):31-37.

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等,2007.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5):91-103+206-207.

宋子千,廉月娟,2007.旅游业及其产业地位再认识[J].旅游学刊(6):37-42.

田纪鹏,何建民,2011.上海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企业、政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视角[J].旅游科学(3):1-13.

王琪延,罗栋,2009.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我国29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资料[J].统计研究(7):49-54.

鄢慧丽,2012.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国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于小洋,田贵良,孙兴波,等,2014.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测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4):432-438.

曾国军,蔡建东,2012.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5):23-31.

张广海,高俊,2016.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4):113-118.

张华初,李永杰,2007.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4):15-19.

张攀,杨进,周星,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经济管理(6):116-126.

赵磊,方成,吴向明,2014.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J].旅游学刊(5):16-30.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1.国际金融危机就业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4):4-10.

周文丽,201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3):79-83+88.

左冰,保继刚,2008.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4):417-427.

 
丁焕峰,邱梦圆
《旅游科学》 2018年第01期
《旅游科学》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