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形散神不散: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如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更新时间:2009-03-28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渠道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新的技术和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传播环境的必然趋势和基本特征,影响到传播的方方面面,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和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必然要求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传播境遇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研究者担忧信息的“碎片化”会威胁甚至消解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性,认为“理论碎片化问题是新媒体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遇到的首要问题”[1]。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会受到碎片化传播环境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产生何种作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如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些问题是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必须给予前置式思考和回答的。

易非知道有危险,知道危险在靠近,可是她太年轻了,她不知道避让,反而迎上去,她在逼那个危险,她以为勇气可以把它吓退,可是她不知道,把它逼到了角落里,它是会更加凶猛的。

本研究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为背景,从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要求出发,探讨不同语境下相关概念的关联耦合,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为碎片化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及在传播中的要求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由具有各自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的若干结构要素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但这一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机械相加,而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组成要素的具有一致性的本质属性,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了其独立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即“整体性”[2]。列宁对此有过非常经典的表述,他将马克思主义形容为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才使它具备严谨的科学性和普遍的真理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根据,因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3]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这虽然有助于问题的细化和研究的深入,但是这种人为的分割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碎片化、片面化和教条化,既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价值内涵的撕裂,也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理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日益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至今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一以贯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的协调一致,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与融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品格。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不但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新突破,而且也要在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坚持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既是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维护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则要求

碎片化语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精准传播,首先,借助于新媒体互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纪录和动态追踪受众行为轨迹及习惯喜好,并以此为依据从多种维度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细分。然后,根据受众的理论诉求、接受习惯、认知水平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精心分析并传播与之适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最后,通过新媒体的精准推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把对目标受众有价值的理论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该受众,以满足不同情境受众的理论需求,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完整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逻辑结构、理论框架和系统概念上的“完备而严密”。马克思就曾经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5]23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中包含了不同方面与维度,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和理论精髓应该是统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规定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目标宗旨决定了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为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要求。

传播媒介一直是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14]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信息的充分流动使多元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在网络汇聚,众多思想集结、盘根错杂。传播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浸染,带有各种政治力量所代表的利益色彩,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为传播和扩散达到以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目的,借助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制造和衍生出契合碎片化传播特点的表现形式,通过对马克思理论作片面化的解读,呈现一个支离破碎、主次不分的“马克思主义”,借机抹黑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以达到质疑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正确性的目的。这一动向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种新态势,如果任其肆意发酵,就会导致人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价值观构建的恐慌,渗透并侵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纵观如经济决定论、暴力革命论、乌托邦理想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为达到从内部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惯常使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肢解、割裂或者断章取义的花招和伎俩,以单独抽离出来的某个部分内容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部分,以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其危害性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常传播,削弱并侵蚀着民众的政治认同,也加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进一步弱化,直接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三)传播中维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所指

根据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规定和价值诉求,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在传播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一以贯之

欣欣和老亮约定今天去民政局办离婚,是谁也看不出来也意想不到的。在电梯里,邻居彼此打招呼,那个快嘴的阿姨一如既往地夸赞他们:“看人家这小两口,什么时候都笑呵呵的,和和气气的,好女旺三代,这小媳妇儿会说话会办事,给她当婆婆真是修来的福气呀!”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传播,一个首要的方法论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诸多要素的集合,是立场、观点与方法有机统一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的整体。这既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从整体性角度把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大血管病变,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患心脑血管风险更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约2/3的人合并NAFLD,NAFLD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5~9倍[2-3]。然而,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将坚持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根本的是要求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整个过程:传播的价值取向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传播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基于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在传播过程中要用唯物史观以及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运用其他的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6]。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一以贯之,才能避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并贯穿其中,就会离开无产阶级立场,背离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那么也就无法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在品格,所进行的传播也就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从公式(5)、(6)、(7)看,此种赋存形态的孤石受力较为复杂,主要受孤石埋置的程度,坡面角度、孤石的埋藏边界,与周围土体的接触情况等影响。由图与公式可以看出,相比完全裸露孤石,部分埋入型重心更加深入土体中,在抗滑与抗倾覆上更加安全。但,此种孤石在长期的自然雨水的冲刷,会导致AC段埋深增大,而下面的OE段反而减小,造成OE受到很大的被动土压力,最终OE下方土体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孤石失稳滚落。由此可见,此种赋存形式的孤石不但要考虑孤石的稳定性,更要注意孤石周边土体的稳定性。

2.在传播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内在逻辑的协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根据,因而是其最根本的属性。”[3]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本质内涵展开其全部的内容,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渗透交融和内在逻辑的一致,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逻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必然要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构体系的辩证统一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诠释,而不能将三个组成部分割裂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传播,否则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也无法把握它的整体性。

3.在传播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统一

传播信息的碎片化根源在于社会的多元化,而构成多元化社会的是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受众。这些受众因利益诉求、生活模式、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接受态度和认可程度也参差不齐,因而不可能指望用某种统一的方式来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和效果。这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具体分析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并据此进行受众细分,量身定制其所需信息。传统媒体囿于自身功能的限制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和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大数据对受众属性的分析能力,使得针对不同受众进行精准传播成为可能,也成为有效传播的必然。

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处于价值多元、诉求多样的复杂社会环境当中,更要求在传播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非主流社会思潮利用各种话语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切割,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达到歪曲抹黑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在传播过程中遭到弱化或破坏,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也将因此发生偏差而失去意义和价值。

双重语境下整体性碎片化的关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传播也面临着传播环境的剧烈变革,碎片化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信息的生成逻辑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等产生着影响,进而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态,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面临着新的境遇。

(一)“碎片化传播”的概念界定及其成因

1.“碎片化传播”的概念

“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原本含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裂成诸多零散的小块。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碎片化贴切地表达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场域中信息传播的特质,并逐步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正如美国传播学专家约翰·拉文所言:碎片化“已经成为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所谓碎片化传播,主要是指在经由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原本完整的信息被瓦解或分割,呈现片段、零散的形式和特征,导致媒介、信息与受众细分和分化的现象[7]。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信息形式、逻辑结构和受众认知等均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2.“碎片化传播”的形成原因

碎片化传播环境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根源,它的产生是社会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反过来使得碎片化传播环境也带有与这些成因相应的特性。

从题材的选择和诗歌风格来看,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雨巷》为结点,作品主要收录在出版于1929年的《我底记忆》中;第二个时期以他举家搬去香港为界,作品主要收录在出版于1933年的《望舒草》及出版于1937年的《望舒诗稿》中;第三个时期到他逝世结束,作品主要收录在出版于1948年的《灾难的岁月》中。他的爱情诗主要集中于他诗歌创作的第一、第二时期,且他那些带有青色的诗歌也大多出现于这两个时期,可见,他诗歌中的青色与他坎坷的爱情经历及独特的爱情体验不无关系。

3.诠释解读的碎片化:致使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主导性面临风险

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衍生概念之一,如今将其用于描述新的传播环境,也折射出后现代文化中零散化、去中心化、缺乏连贯性等特征。如果说“现代主义竭力谋求对破碎的意象进行某种重建和整合,那么,后现代主义那种彻底的零碎意象的拼贴却反对任何形式的整合”[8]。因此,碎片化意味着与整体性的对立,拒斥普遍同一性、建构主义与宏大叙事,而追求差异多样性、解构主义与局部微小叙事,容易造成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社会规范的分解割裂。

(2)后现代主义思潮

碎片化传播环境是由社会碎片化与价值体系多元化等时代背景所造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工作、学习、交往、时间和精力等被多样化与精细化的选择分割成碎块,社会和阶层内部逐步趋向分化的状态,进而使整个生存状态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加之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势必影响着人们对价值观念的完整认知。

(3)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解构和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使传播路径发生了质的变迁。新型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多元化等特点,使得用户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浏览信息、学习知识。人们每天都会面对数量庞大的海量信息。这种内容简单、形式短小、速度快捷的传播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碎片化特征,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碎片化趋势。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碎片化从生成之初就具有反整体性的特质,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碎片化环境的制约,从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二)碎片化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负向影响

“整体性”与“碎片化”本身就是一对蕴含着固有矛盾的概念。碎片化传播环境的成因决定了其与生俱来就容易消解整体性,那么,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相对应的“碎片化”和作为传播语境下的“碎片化”之间到底呈现何种关系?有必要对两者特点进行认真梳理,寻找两者关系的契合点。

1.内容形式的碎片化:造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义和逻辑的消解

信息内容和形式的碎片化是碎片化传播环境最显著的特征。网络信息往往以简短精练的内容概括所要传播的内容,讲究发布形式的自由、随意和多样化,注重信息阅读的便捷性,以“简、短、快”的特点著称。信息没有语法、文体、主题等外在形式的限制;内容大多缺乏连贯性、零散片面且不成体系;涉及的主题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意义呈现割裂的状态。虽然这种碎片化形式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但语义浅显、要素不全,导致主题不明确、意义不连贯、目的不固定难以实现传播内容结构化完整。信息的零散分布,也无法形成聚合效应。一个完整的内容需要链接多条非线性结构的信息才能准确表达出来,使得信息的发布者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在要求的整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为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而抽象,是对作为其前提的具体现实的“提炼”[9]。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求的是体系的完备性以及逻辑的严谨性。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信息从表征方式到内容呈现都体现了碎片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面临消解。碎片化颠覆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完整的叙事信息结构,甚至不再讲究逻辑的起承转合,传播内容常常不连贯,只是零碎意象的拼凑,甚至只是彼此不具备连续逻辑的孤立信息片段的复制和堆积,这种碎片化形式极易造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意义被解构、系统性的逻辑被割裂。但另一方面,如果碎片化的信息是由整体性的意义进行结构化处理“分割”而成。碎片化的信息也可以体现整体性的意义与逻辑,经过整合重组后,回归到初始状态,恢复其失去的关联性。

2.认知思维的碎片化:导致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解的弱化

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满足了多元化受众群体个性化的需求,但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营造的碎片化传播范式颠覆了传统完整的叙事式信息结构,从而重塑了人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尼尔·波兹曼就认为:“媒介的变化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思想结构。”[10]碎片化的信息形式带来跳跃式阅读方法,人们不断转换关注对象,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信息过目即忘,不利于知识累积整合;信息传播内容、表达、语义等碎片化特质,使受众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能力弱化,造成人们缺乏思考,进而导致理解简单化;碎片化信息呈现随机性强、关联度低,容易将整体性的意义及其背后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割裂,使得受众思辨能力弱化。上述三点碎片化对受众认知能力带来的影响,使得受众难以形成对信息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解。

让人民群众完整准确地接受、理解、认同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目的和宗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完备的内容和严密的逻辑,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而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缺乏系统的、连贯的和全面的信息积累过程,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认识到的:“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旧的观念受到考验,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11]碎片化信息的长期“轰炸”造成了受众注意力分散化、理解简单化、思维能力弱化。这种被碎片化环境重新塑造的认知模式制约着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严谨逻辑的论证思辨,无法使人民群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完整而准确的把握,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实效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社会多元化趋势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传播意识上还是局限于知识精英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碎片化语境下传播的深刻变化仍然抱以偏见和漠视,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趋势背后的意义与价值[12]。一些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或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把握的缺失,或因为对碎片化环境下传播规律和技巧的陌生,在利用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当的拆解剪裁或者是取舍节选,如此也会造成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时出现内容零散、逻辑断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列宁就曾经指出过这种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常常看到引自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13]如此一来,需要受众花费很多时间去重新组织、厘清它们的逻辑体系、层次关系,还原其本来的结构体系,限制了受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从而使得人民群众难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割裂造成了其科学性的缺失,既无法正确“解释世界”,更不能以此为指导“改变世界”。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以及课后的网络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仅仅将该部分课程的主要概念进行一定的介绍,使得学生对该部分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课后再根据自身的喜好在网络上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教师可通过设计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时都要坚持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必然的方向。但是两者侧重点也不同:前者更多地关注理论层面的建构和概括,而后者则更关注传播层面的转化与表达。

水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即早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施药防治;感病品种稻田在大风雨后要施药。发病初期,对稻苗喷20%氟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注意观察变化视病情可隔5-7天施一次。发病中期,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传播中维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遵循

“碎片化”已经成为传播领域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拒斥“形式”层面的碎片化上,而应站在传播模式变革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将视线转向如何“因势利导”和“趋利避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从“碎片化”形式到“整体性”意义的嬗变,最终在传播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科学内涵。

“你这些玉器阴气很重,我看多半是陪葬的冥器。”老道嘴上说着,手上也没停下,他灵巧地调整着那些便宜的玉石珠宝的摆放位置。“从款式上来看,也不像是‘九窍塞’,多半是墓主生前喜欢的器物,死后一起下葬了。大概是墓主死得不甘,内有蹊跷,才使得这批玉器沾染上了晦气啊。”

(一)“顺势而为”:遵循整体性原则,注重形式转化和意义整合

怎样完整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精髓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与传播?这是碎片化环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关键和难点。应当积极因应碎片化传播环境下话语表达逻辑和信息传播规律,优化表达机制,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于碎片化的形式之中。

1.进行碎片化形式转化

列宁曾经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15]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者需要在认识并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容与精神实质的前提下,从细微处着手,把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进行精细分类,加工处理,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蕴含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内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短小精湛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整体性”特质的理论观点,以形式上碎片化、微型化但具有“整体性”内涵的信息表达形式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例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于2017年12月3日推出了一组八项规定表情包,将八项规定的具体内容如反对四风、反对特权、精简会议等以网络表情的形式进行传播,一经推出便风靡网络。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但是现场感与代入感较强,准确地展现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的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话题表达方式的新的尝试,备受广大网友欢迎,加深了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的了解和拥护。

从整体性的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也要适时实地的根据需要从整体理论中选取部分更有针对性的理论。传播的主旨是使受众易于理解传播内容的实质,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的叙述方法,自然要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16]也就是要根据不同受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理论的取舍,让马克思主义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人民大众的利益。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发展的整体性趋势,根植于生动的现实生活,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针对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透彻分析并作出准确解释,引导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激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架支撑系统受力均匀,混凝土采取分段浇筑方法。从拱脚和中墩两侧对称浇筑,如图1。

2.构建整体性意义整合

碎片化信息是相对于“系统”信息或“完整”信息而言,碎片只是对其形式的比喻。虽然碎片化信息限于本身较小的篇幅,仅单个而言难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但碎片化信息同样具有阐释意义的功能。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形式的碎片化与思想理论的整体性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二者一个指向时间或形式,一个则指向思想和内涵[17]。对于身处现代媒介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而言,不能仅仅将视线和理念局限于构建宏大叙事的传统传播策略,而是需要通过建立碎片化信息的内在整合或者说在碎片化形式的信息中构建整体性的意义关联,避免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出现前后割裂或相互否定等倾向。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相加,或是把不同的结构要素拼凑在一起,而是按照整体性原则的要求,对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耦合,形成各要素之间有效互动、和谐共存的秩序,将流动于信息海洋中的碎片化微观内容聚合成宏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再生产,使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的微观信息能够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合力,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完整而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整体性品格。

对于受众而言,需要提升媒介素养,有能力将碎片化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律经过排列组合、汇聚拼接,来建立不同碎片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出完整的传播图景,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上的融会贯通,才能准确地接收并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义的有效传播。

(二)“因势利导”:把握碎片化规律,构建点面结合的传播模式

碎片化传播环境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一定的负向的影响,但是碎片化传播也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传统传播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可以借鉴“碎片化”环境下传播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创新传播方式方法,使碎片化传播发挥正面效用。

塞莱默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及污水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关爱社会、保护环境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3月都是赛莱默公司的世界影响月。这时,塞莱默在全球的员工都会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在保护地球水环境中留下自己的印记。2012年3月17日塞莱默北京公司的员工与非政府组织绿家园一道行走北长河,与水利专家一起观察和分析北京的水系环境;塞莱默上海公司组织员工及其家庭参与植树活动;沈阳、南京和无锡工厂的员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道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宣传。

1.以精准化传播为点

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用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正确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指针。

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让人民大众能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并能够有效地指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完整性是准确性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想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整体而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4]。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才能使人民群众完整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全貌,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知,特别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和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避免在传播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割或者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以致人民群众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教条理解和机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2.以泛在式传播为面

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由于信息本身的细小和传播时间的分散,因而信息覆盖具有跨媒体与普适化的特点,能够营造一种泛在的传播场景,即传播的发生无处不在,传播的内容无处不在,传播的需求无处不在,传播的主体无处不在[18]。这种传播的模式下,信息具有浸透性,能够实现受众的“无缝体验”,让受众沉浸在其中,产生共鸣。

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根据泛在传播的理念,树立整体传播思维,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加强各新媒体平台合作,形成互联、互通、互动的多元化格局的传播平台体系,以碎片化的传播信息和传播时间营造出一种泛在的氛围,使不同形式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自然聚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大众所知晓、所掌握,实现整体性意义的有效传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泛在式传播不等于一味简单地以量取胜,在运用泛在传播策略时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因为过度的灌输而导致受众产生拒斥感,甚至引发逆反心理,无法获得受众的思想和情感认同,从而影响传播的实效性。

(三)“趋利避害”:坚持系统性推进,防止错误诠释和外部肢解

1.提高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防止错误诠释

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对马克思主义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增强自身的研究水平和传播能力,才能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切实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有效传播。一方面,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全面准确的把握为基础。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他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能有一二百个完整地、实际地而不是零碎地、空洞地理解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员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党的理论素养和战斗力量[19]。注重培养和造就理论功底扎实、理想信念坚定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能够抓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实践,来构思传播内容的叙述方式与逻辑结构,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传播者还必须把握新型媒介的传播规律、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善于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媒体,提高系统化传播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对整体性的要求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规律结合起来,创新传播方式,适应受众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路径优势。

2.坚决同解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作斗争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大量多元化的思想夹杂其中。既有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一些新的看法,也有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以割裂、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方式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正确引导的同时加强主动防御,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看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和方式,划清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合理引导社会思潮与社会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其次,批驳那些带有价值偏见和事实歪曲的西方话语与社会思潮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完整的、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正本清源,通过反驳和对话来巩固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有效回应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质疑和曲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引领;最后,提升对碎片化传播环境的治理能力,强化对网络及新媒体的立法和监管,坚决杜绝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进行的解构、抹黑、造谣等有害的观点和内容。

2.2.1 整体研究对象的盆底肌力治疗前后的变化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结果显示除后基线值外(P>0.05),前基线、快速收缩最大值、持续收缩平均值、耐受测试平均值均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治疗疗效显著,整体病例治疗前后Glazer评估指标变化见表8。

综上,在碎片化已经成为传播环境的基本现象和重要特征的情形下,对碎片化传播进行理性的思考、判断,才能不受制于它,避免和消除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带来的负向影响。如果能够根据其特点加以利用,发挥它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正向功效和积极作用,就能在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属性的同时,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将更多地要求低VOC产品,并将进行更多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该行业需要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协作,以确保提供健康的建筑物,并且可以得到承认和认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研究局限。如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相关理论的探讨,旨在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促进理论的落地与实践融合,并根据实践检验及时对理论进行修适。

参考文献:

[1]郑世堃.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正负效应[J].人民论坛,2017(1):122-123.

[2]陈冬生.个人、国家与意识形态——一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解读[J].学习与实践,2013(8):51-62.

[3]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J].哲学研究,2012(8):3-9.

[4]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J].党建文汇:上半月版,2011(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6]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40-42.

[7]林楠,吴佩婷.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7-51.

[8]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28.

[9]肖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方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65-70.

[1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214.

[11][美]托夫勒.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2]李春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6-10,15.

[13]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2.

[1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1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46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17]徐锋.评论的碎片化趋向与宏大叙事本能的博弈及互补[J].传媒,2015(15):65-67.

[18]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04):27-28.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刘康
《宁夏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