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我国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发展异常迅猛,网络用户逐年增加。互联网包括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现实生活和虚拟空间中出现的大量突发事件,往往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了解、关注。网民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7.7亿多网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1],他们的声音在网络上容易被放大,形成网络舆情。在当前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条件,也为舆情提供了迅捷的分发载体。在此平台之上,大众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持有的看法广泛传播,形成了网络舆情。当前,网络舆情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自由性。网络拓展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观点、意见的自由空间,为网络使用者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或传递者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他们自由选择网络信息带来了便利。网民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既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导致网络环境中网民的言论、意见、观点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到第八段,主要描写了包身工他们平常的日常居住环境;第二部分是第九段到第十七段,主要描写了包身工早上吃饭的情况,写他们的饮食条件恶劣;第三部分是第十八到二十五段,描写了包身工工作的情景,体现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第四部分是第二十六到三十三段,用来总结全文,说明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二是交互性。在互联网上,网民对某些事件或问题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确立属于自己的声音,赞成或反对某一观点的网民往往形成对立的小群体,在网络上相互探讨甚至发生争论,形成了实时交流的场景。在讨论与交流中,各种观点迅速而充分地得到表达,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宣传往往由官方出通稿统一口径,在官方媒体设置的议程下有选择地报道某些事实;对市场化的媒体实行管制,避免出现杂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性[3]。在新媒体时代,宣传形势早已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往往不是传统媒体最先报道出来的,而是网民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抢先报道出来的。这些网民或者是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是事件的知情者,或者是事件的旁观者,人们采集和发布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真相。因此,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处置的特殊性,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没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就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原本一些微小问题,最终发展成为网络危机事件,其负面影响还可能从网上延伸到现实社会之中[4]37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舆情及其管理工作,但是没有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的特殊性,习惯于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应对网络舆情,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少数工作人员甚至因为不了解或者害怕网络新媒体,采取“躲”和“拖”的态度对待网络事件,生怕“惹祸上身”,使得网络事件最终演变为负面网络舆情,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政府形象。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充分,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5]

二、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要经历公共事件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形成与表达等环环相扣的五个阶段。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发生的舆情处置不当,就可能使公共事件成为激化现实社会矛盾的导火索,甚至导致矛盾迅猛爆发,形成负面网络舆情,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损害政府形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地方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监测和信息采集,收集舆情信息速度慢,分析和研判效率较低。由于缺乏自觉研判和深刻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管理人员往往在网络舆情发生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层级汇报方式传递有关信息,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并控制舆情。其结果是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只能就事件的表层信息进行分析,难以深挖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也很难提前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不能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并且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判,当然就无法在网络舆情事件萌发之时或扩散之初采取得力措施及时消除其负面影响。

(4)防雷接地保护设计是住宅小区供配电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对建筑单体楼和变电所的防雷和接地保护。防雷部分选择HY5WS型避雷器,接地方式则采用TN-S环路式。

三、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只有不断提高网络管控能力,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引导方法治理网络中的正面和负面舆情,从源头上降低负面网络舆情的发生几率,及时掌握并控制负面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消除网络谣言和群体激化现象,并正确引导网民的自我教育,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威望,建设和谐社会。

(一)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足

发布校园信息公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网中在公告里滚动展示慕课课程宣传,让用户获取学科信息资源多了一条新途径。扩大了宣传的范围,能够吸引更多使用者的注意。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充分

三是偏差性。网络上信息来源复杂多样,网民受自身学识水平与辨识力的局限,对网络信息难辨真假,所发的言论往往将理性与非理性、事实与谣言交混在一起。一些网民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平台,通过网络传播之后,一些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的言论很可能发展成负面网络舆情。

首先,MN7和MN8工作在亚阈值区,其中MN7的VDS>4UT,MN8的VDS<4UT。根据亚阈值区域的MOS管特性可知[15]

(三)缺乏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

一是有利于了解和获取民意,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间可能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在这一转型期,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民意的获取。网络信息承载着诸多民意,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与放大,都可能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除了利用传统的信访、调研等途径了解民意,还可以通过浏览网络传播的信息获取民意,或者在网络上搭建平台,为广大群众表达心声和诉求提供空间。

二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并在网络上传播,往往会触发那些在社会生活中被忽视或被压制的矛盾。这些矛盾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快速传播开来,很容易引起更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这时矛盾有可能被放大,进而激起更为集中和强烈的舆情反应,引爆更多的或更剧烈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对网络言论进行有效管控,突发事件就会演化成为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损害政府形象,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为契机,提升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科学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就不仅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而且有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不当

有时候,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不科学,往往会生发出更为严重的舆情。在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以下不科学的应对方法。(1)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出现后,地方政府要有快速的反应机制,如果不及时引导网民发声,网络上就会出现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不乏大量的不实信息。网民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就容易被极端化言论所迷惑,进而产生偏激情绪,导致负面舆情继续扩大。(2)处置舆情手段简单。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发现负面网络信息后,常常采用直接删除信息或者屏蔽信息的方式,甚至采取极端措施加以处置。这些手段不仅不能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还有可能激发更多网民的猎奇心,引发群体性事件。(3)信息发布欠妥。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说明和对网民呼声做出回应是正确处置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缺乏充分准备,有些部门或工作人员仓促对外发布信息,存在信息不准或前后矛盾等问题,反而给网络舆情处理造成更多的麻烦。

智能电表还具有有功电能脉冲输出,用于校表及采集电能量,为无源光电隔离型输出端,脉冲宽度为80 ms±20 ms。外部电源失电后,可以由环保柱式锂电池支持LCD停电常显当前电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智能电表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电能监测结果也更加精确,同时也能相应降低后期的维护工作。

四、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途径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频频陷入网络舆情危机,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认识不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准备不充分,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反应与处置显得迟顿,以及缺乏适当的应对方法与措施。

(一)发挥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导作用

网络媒体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网民对政府决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认识到网络作为群众利益诉求合理渠道的重要性,善于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尤其是官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高度重视网民的意见,经常浏览网页,以及贴吧、博客、论坛,及时了解和掌握时事新闻、网民思想和社会舆论动向,提高辨析、研判、决策和管理能力,及时科学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此外,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感,提高洞察力、应变力,树立正确的舆情观,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挑战与冲击,也不忽视网络作为传达民意平台具有的优势,要学会从网络舆情中发现政府工作或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寻网络舆情形成的根源,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网络传播主体分布面广,网民信息不集中,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安排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收集社会舆情和网络信息,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自动化舆情管理软件对新闻网页、网络社区、博客空间等进行不间断浏览,密切跟踪社情民意的变化,综合分析舆情动态,对信息流进行分析、甄别,及时发现网络舆情隐患,并加以整理和研判,生成舆情总结和报告,为相关部门处置网络舆情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全面调查、准确研判、科学决策、促进和谐。此外,还要加大对网络监管的力度,全力维护网络秩序。由于互联网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管理与监督不到位,一些网站极易成为负面信息甚至有害信息的传播之源和泛滥场所。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那些违法信息泛滥或违法经营的网站要坚决依法处理,情节严重的果断予以关闭。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密切配合,不间断地开展对网站和网络违法信息的整治活动,挤压各种不良言论生存的空间,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成立职责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是有效管理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基础。目前,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设立舆情管理工作机构,缺乏专人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的地方政府虽然设有相关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大多挂靠在政府办公室或宣传部门,其管理人员也多为兼职工作人员。从当前形势看,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该作为一件大事提上议事日程,要早日建成党委统一领导、信息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比如:各级政府可以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负责,网络宣传办公室为专门机构牵头,负责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建立各级舆情管理专业队伍,明确分工和职责,将政务建设、宣传工作、保密工作、队伍建设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6];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和管理力量,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交换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在成立相关机构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网信办《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建立起舆情监测、报批、处理、回应等各项工作的程序规定和规章制度,并引入问责机制,做到有章可依、责权明晰、奖罚分明,促使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切实承担起管理、引领、监督、检查、处置等职责。

如图4所示,需要将环境中的精确量换算为模糊量,那么模糊控制器必须同实际环境中的精准量进行信息交换。其次,模糊控制量化为精确量后,模糊控制器才可以达到对被控制对象的控制。最后,模糊控制器要根据什么原理才可以在接受输入量后,判断合适的输入量,从而形成模糊控制器的整体组成部分。

(四)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科学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提前预警、及时处置。工作人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敏锐性,对网络负面舆情能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上报有关信息,并按照政府或部门拟定的意见快速处置,将负面网络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能妥善处置。二是及时发声。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是处置舆情的黄金时间,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全面、详实地掌握事件信息,处置起来就有发言权。如果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声,就会导致各种传闻和谣言在网络上“满天飞”,使广大网民信以为真,很有可能引发负面网络舆情,使工作陷入被动。因此,良好的舆情处置机制往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对外做好宣传、解释和说明工作,取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和支持,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防止重大舆情危机的发生和负面影响的扩大。三是实事求时、客观公正。对网络上流传的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明真相的事件,地方政府要将调查工作的每一阶段掌握的情况及时向公众公布,防止网上不实言论的传播、扩散,并依据有关规定或法律法规做好处理工作:如果网络反映的问题属实,就要知错查错,启动问责程序,并公开通告处理情况,以获得绝大多数网民的支持和理解。四是表达准确、用语严谨。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通报的内容切合事实、证据确凿,经得住推敲和检验,切忌说法前后矛盾、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要对还不了解的事实妄加猜测,随意发表意见,以免引起更多质疑。五是疏通化解、顺势引导。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传统舆论媒体,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同时,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要用事实消除群众的质疑,对那些法律意识淡薄、情绪偏激、主观性太强的网民,要以事实为依据耐心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做到情与法相结合,控制负面舆情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张[7]。六是建立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网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政府部门也可以在此阵地上发表评论。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培养网络评论队伍,其构成人员可以是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网站监管人员,以及社区、论坛的版主等,通过他们对热点事件进行正面而积极的评论,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用“网民”的声音来引导和感染网民。

(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信息公开是处置和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环节,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可以通过专业的新闻发布将有关信息告知公众,既便于从正面引导社会舆论,也有利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改善政府形象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因此,建立规范的新闻发布制度很有必要。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严格规范公共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的审批程序,建立新闻发布稿件预审制度、互联网信息平台准入制度、新闻发布责任追究制度和新闻发布保密审查制度,认真落实,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应对重大舆情或公共事件时,对外发布信息要做到口径一致,以免发生次生舆情。此外,地方政府还要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不能通过封锁消息的方式掩盖事件真相和矛盾,要本着信息公开和公正的原则,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将相关部门了解的信息以及处理结果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发布的方式,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对外通告,并及时追踪报道有关事件,以免网民信谣、传谣。

(六)加强网络道德引导与法治管理

为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负面舆论,应该就网络传播和管理加强立法,以规范公民网络言论和行为。因此,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监督机制,通过法律或道德途径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要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对公民的道德宣传,倡导网民文明上网、遵守公德,让网民认识到在网上发布信息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要承担道德责任甚至法律责任;要提醒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使他们认识到网络自由不能超越道德约束和法律界限,决不能图自己“一时快活”侵犯他人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网站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方面担负着“中枢”作用,因此网站经营者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网络媒体的责任感,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行业自治自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经营。

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是各级政府部门急需研究和应对的新课题。各级政府部门既要正视网络舆情的严峻挑战,又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8],了解并及时疏通社情民意,理性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20].https://www.sohu.com/a/22011 3590_99900743.

[2]尹俊.政府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社会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1):76-80.

[3]赵前卫.网络舆情日常应对中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2012(6):11-12.

[4]邓惠惠.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以“7.23动车事故”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5]吴红莲.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J].新闻传播,2012(10):187.

[6]李艳波.关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几点建议[J].商界论坛,2013(3):181-182.

[7]赵建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EB/OL].[2018-01-20].http://www.jconline.cn/Contents/Channel_17067/2016/0517/1285149/content_1285149.htm.

[8]尹俊.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3(4):31-36.

 
尹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