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关系:一个研究框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近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在60%至80%,而中国不足25%,产业化率不足5%[1]。中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近6 000项,但研究成果二次开发的能力薄弱,近一半的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既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充分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力,尽快解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可能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年龄、文化修养、自我认同等因素。进一步分析中职生和高职生各维度的相关因素发现,中职和高职组在把握感和一致感维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4)。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民相互之间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和新农业技术转化应用的重要渠道。农民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包括了连接个体农民的关系网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过程的催化因素。农户间知识共享以农户网络为载体,实现农业新技术成果信息和使用经验的迅速传播扩散,从而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产业化。左婷、李小云等(2004)经过调查发现,50.8%的农民是在看到亲戚朋友用得好且相互介绍推荐时才会下定决心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2]。美国学者BryceRyan和NealGross对衣阿华州杂交玉米种子的扩散研究中更是发现:农民之间互相交换有关杂交种子的信息是此项技术快速传播的关键[3]。更有研究表明,早期采用技术成果的农户及其关系网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的影响十分重要,对后续农民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少数农业科技专家原先对技术性能的评价[4]。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推广主要依赖于农民社会网络上的知识共享过程而展开。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农户间知识共享,可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新思路。

[6]苏金树,张博锋,徐昕 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9):1848-1859

2)十二指肠支架:该种支架放置后由于肠蠕动的影响本身就存在移位的可能。镍钛合金类支架与MRI兼容,对移位的附加力影响不大,不锈钢支架对于移位的参与度多少不清楚,通常要禁行MRI检查。

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或农业技术产品被农户接受并广为推广应用的过程,它体现为时间和空间上量的积累和增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则包括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试验、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核心部分,只有经过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实现其经济价值。对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目前的弱势不是前期的研发和试验,而关键在于后期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扩散过程是其核心与重点。

基于以上背景因素,文章拟从理论层面建立起一个研究框架,重点讨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两个核心环节: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其中,农户间知识共享为 “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农业技术扩散为 “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能实现过程。将农户间知识共享与农业技术扩散相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路径,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提供新思路,为中国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回顾

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Vandusseldorp等(1990)明确了社会学家和文化权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意义,开始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性特征[5]。Jilani(2007)明确提出农业技术转移与农户的特殊文化背景和社会态度有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态度会引致不同的农业技术创新结果;众多农户组成一个网络,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果[6]。叶良均等(2008)认为市场农业下农民组织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农民组织发展壮大、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农民组织为纽带,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能够破解中国小农户分散经营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困境[7]。郑江波等(2009)提出了借鉴国外推广模式中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化模式[8]。Javed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组织与农民协会引导下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Hu Jinyou等(2011)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受到来自于农业技术、农业机构、农业企业、转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互性影响[10]。du Plooy等(2012)研究了南非水稻种植业在农业研究委员会牵头引导下的农业技术转移的组织模式:农业研究委员会、蔬菜与观赏植物学会负责项目计划与农户整合,豪登省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门负责为穷苦农民提供基础设备设施,同时蔬菜与观赏植物学会负责技术培训和信息传递[11]

1.2 农户间知识共享

农户间知识共享这一概念,是在知识管理理论兴起之后才逐渐引入到农业科技研究领域而产生的。目前,对农户间知识共享的研究,也形成了可观的成果。Kiptot等(2006)提出农业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密集的农户网络,农户间分享种子和技术知识等行为有效地促进了肯尼亚农林业的发展[12]。邓俊淼(2009)研究认为提高农户信息共享水平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增值幅度的主要途径[13]。王维薇等(2009)认为完善的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农村征信制度建立的基础,通过信息共享,各主体的福利能得到改进,信用信息资源能实现最优配置[14]。Chen Ruijian等(2013)通过对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的农户间关于病虫害管理和农药使用方面的知识共享研究发现,加强农户间病虫害管理相关知识的共享能有效降低10%~15%的杀虫剂使用量[15]。Munyua等(2013)认为小规模农户之间存在三种知识认知与共享体系,分别为内部知识体系、外部(科学)知识体系以及由前二者融合构成的混同知识体系,混同知识体系在促进农户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Rios-Gonzalez等(2013)认为农户知识缺乏是带来杀虫剂滥用风险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案是引入科技专家来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由此他们提出了一个科技专家和农户之间进行知识共享与传播的 “上下文知识模型”[17]。徐萌等(2013)探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角色的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需求层次,进而揭示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需求差序关系[18]。刘凤等(2014)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知识网络的运行机制,包括知识创新机制和学习共享机制等。她们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本质是一种知识市场交易行为,并从知识市场交易的主体、客体、平台、规则等方面构建了农户间知识共享的机制模型[19]。Brennon A.Wood(2014)实证研究后发现农户利用社会网络进行知识共享,在共享过程中人际关系比制度因素更重要,感性因素比理性的技术因素更有效[20]

1.3 农业技术扩散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Rahman(2003)基于农户 “认知-行动”理论研究了孟加拉国现代农业技术扩散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农户技术培训、技术传播意识强化等会改变农户的环境认知,进而影响农户的技术扩散行动[21]。Abdulai等(2005)研究了坦桑尼亚杂交牛技术的时间与空间扩散过程,认为农户接受杂交牛技术的影响因素包括农场临近性、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农户信贷能力和资信水平等[22]。刘辉等(2006)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分析了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技术扩散内容和方式,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政治、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的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23]。王武科等(2009)研究表明,不同尺度下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和使用的因素相差较大:宏观尺度下影响果树系列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为规模,中微观尺度下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为距离,微观尺度的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本身对高收益的追求和外部因素对农户的影响两方面作用[24]。李佳怡等(2010)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377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农技高水平区,国家扶持政策是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的主要因素;在农技中等水平地区,农户采用行为易受培训次数以及农区自然条件影响;而在农技低水平地区,主要是农户的信息便捷度、自然条件以及农户的风险意识影响着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25]。Sneddon等(2011)对澳大利亚羊绒检测技术的扩散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非常流行而有效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型[26]。Liu Tao(2012)构建了农业技术的潜在差异模型,并以此评估农业技术扩散和转化的效率[27]。旷浩源(2014)提出农村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等资源,也包括社会网络对农业新技术传播扩散提供的结构性载体功能[28]。Malla Roshani(2014)以两项农业技术SALT和SRI的技术扩散为案例进行研究后认为,农业技术扩散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户的特征,包括农场规模、所有制结构、信息获取渠道、农户社交网络等[29]

1.4 文献评析

国内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它们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多借鉴。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机制、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索与总结;当前的农户间知识共享研究,更准确地说事实上更多停留在农户间信息共享和农户知识学习层面,而在农户间知识共享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方面有所不足;农业技术扩散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且主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计量学方法基础之上,但统计分析得到的特征参数结果有时难以达到期望的理论深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国内外均有学者认识到农户间知识共享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意义,却鲜有学者专门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农户间知识共享,也较少有学者能将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地进行研究,更是缺乏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的重要性认知。但值得深思的是,三者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开始更多关注这些行为的社会性特征,开始更多讨论社会网络微观主体农户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性影响。而社会网络、农户节点的加入,则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载体、介质与桥梁,让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有了基础通道,预示着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间有着不容忽略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构造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框架,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可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启发和指示方向。

2 研究假设

2.1 农户间知识共享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29]Malla Roshani.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for marginal farming systems in Asia: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SALT in the Philippines and SRI in India[D].Thesis for applying Master Degree of Iowa State U-niversity,2014.

由此,可作出假设H1:农户间知识共享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1908年2月至5月,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宝藏,其中写本文献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艺术品最初入藏卢浮宫美术馆,后来陆续归入集美博物馆(又作“吉美博物馆”)。

2.2 农业技术扩散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技术扩散通常被认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必要环节——只有经过了农户自主的采选扩散过程,农业新技术才能被转化为产品、商品乃至形成一个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呈现。Zhang Ju-yong等(2007)研究了政府政策、技术扩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应该推进农业技术扩散政策,以此鼓励农民接受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进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8]。He Xuefeng等(2007)对基础农业技术的接受和扩散机制进行经济学分析,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农业技术的扩散受到农户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39]。旷浩源等(2012)认为利用社会网络进行技术支持,将是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利用社会网络促进农业技术扩散,将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40]

由此,提出假设H2:农业技术扩散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2.3 农户间知识共享对农业技术扩散的促进作用

农业技术扩散其实就是农业技术知识被更多农户接受、应用、传播的共享过程,农户间知识共享与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聚焦于农户间知识共享与农业技术扩散两个因素,国内外学者也对二者关系做了一些论证,形成了少量成果。Kiplang'at等(2005)研究了肯尼亚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扩散机制,发现肯尼亚政府组织(包括肯尼亚农业研究所、肯尼亚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通过提供信息与通讯设备而极大地推动了相关技术的扩散与推广应用[41]。张春勋等(2008)在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中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户界面上知识粘滞对农业技术扩散绩效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知识粘滞的成因,构建了基于fuzzy-Set和D-S理论的知识粘滞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型[42]。旷浩源(2014)提出社会网络中的农户间知识共享为农业技术扩散提供了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其信息获取模式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各阶段会有所不同,先后包括 “守门人”模式、 “宣讲会”模式、 “大户效应”模式和 “打猪港”式聊天模式等[43]

由此,提出假设H3:农户间知识共享对农业技术扩散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2.4 农业技术扩散的中介调节作用

[21]Rahman S.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Bangladesh:an analysis of farmers'perceptions and their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2):183-191.

由此,提出假设H4:农业技术扩散在农户间知识共享作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还要越加复杂,具体表现在:即使有很好的农户间知识共享行为与效果,但如果因为资金、土地、劳动力、风险规避等方面的约束性原因而无法为农业技术扩散创造出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农业新技术成果仍旧无法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45];但是,在农户间知识共享行为积极,农业新技术以及相关信息传播迅速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非常优越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扩散环境,那么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则有望加速[46]。因此,在农户间知识共享作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中,农业技术扩散还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能够强化农户间知识共享的正向效应。

由此,提出假设H5:农业技术扩散在农户间知识共享作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3 变量设计与研究框架

3.1 变量设计

周荣等(2015)将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主体、客体、载体、动力等4个方面,认为农户间知识共享其实就是农户以社会网络为载体、以社会心理为驱动力,通过激发知识共享意愿和发挥知识共享能力而相互分享农业新技术知识的过程,旨在实现农户间知识共享的效果,包括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5]。但是,社会网络、社会心理都是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的基础条件和前因变量。在此测量农户间知识共享意愿时,宜选择直接反映它的变量,如意愿、能力。

从目前的农业技术扩散实证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时间与空间[47]。在时间维度,主要用农业技术扩散效率来表征其水平;在空间维度,主要用农业技术扩散规模来反映效果。因此,将农业技术扩散的测量变量设定为效率、规模。

1.2 调查内容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生育史、“坐月子”的经历,产褥期饮食情况,对月子习俗观点的来源和营养补充剂的服用情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实现产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主要是由农业技术公司或农业科研机构来完成,而农户参与的主要是农业新技术或新产品的采选,即商业化与产业化过程。农业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可用其经济效益来测量;而产业化,可用其水平来表征。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测量指标,可选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水平。

此外,在一个完善的研究框架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考虑到对研究环境的控制,即设置控制变量。在系统思考与文献参考的基础上,本文从环境和条件两方面来设置控制变量。其中,环境维度的控制变量为农户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与心理、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等;条件维度的控制变量为农村相关农机设备、信息化建设水平等。

  

图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假设H1-H5,可以系统整理出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与路径关系,再结合变量设计,可构建出供进一步实证测量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这一研究框架的内核精神与意义在于:(1)它明确指出了农户间知识共享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前提,强化了农户间知识共享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2)它肯定了农业技术扩散的积极作用,也表明了农业技术扩散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机制中的功能定位;(3)它延拓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将农户因素作为重点加以考虑,同时还考虑到农业技术扩散的外部环境条件,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理更加泛化也更加系统化;(4)它清晰界定了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终极目标的现实意义;(5)它定义了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现实问题。

根据45 km/h阻抗波特图,逆变器输入阻抗|Zi|在Zo谐振频率附近大于|Zo|+6 dB,同时输入阻抗相角∠Zi在输出阻抗相角∠Zo+120°的区域之外,即位于禁止区域,系统状态不稳定。

4 结论与展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在。在过去的研究与实践中,通常认为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农业科研机构,它们作为农业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也应该充当主体角色。然而,在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中却又发现,农民在农业新技术采选决策中有着根本性的权力,他们才是决定农业技术扩散规模与效果的最终因素。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不难发现,事实上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主体因素可能不在于农业新技术的研发者与拥有者,而更多在于新技术的采纳者和应用者。农户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的功能不可忽视。再根据前沿的农户间知识共享理论,可知农户间知识共享将会是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它能通过促进农业技术扩散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由此,文章旨在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搭建起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当然,文章的局限在于这个研究框架还有待实践检验。未来,作者将根据这一框架,收集大样本数据,以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本文假设的科学性与显著性,为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证据。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2]李小云,左婷.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3]Ryan B,Gross N C.Acceptance and diffusion of hybrid corn seed in two Iowa communities[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43,116(3):323-328.

[4]周荣,涂国平,喻登科.基于TPB与SN的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行为发生机理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7):185-190.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很早就进入到了西方学者的视野当中,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大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说理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对立和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正是这两种学说理论的对立、碰撞,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5]Dusseldorp D B W M V,Box L.Role of sociologists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in the development,adaptation and transfer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J].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0,38(4):31-49.

[6]Jilani,G.Developm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ransfer in Pakistan[A].J.Chen,Q.R.Xu,&X.B.Wu(Eds.)[C].2007:946-949.

[7]叶良均.以农民组织为纽带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11-115.

[8]郑江波,崔和瑞.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4-16.

[9]Javed Zahoor Hussain,Farooq Muhammad,Ali Hamid.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Pakistan[J].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47(1):82-87.

[12]Kiptot Evelyne,Franzel Steven,Hebinck Paul.Sharing seed and knowledge:farmer to farmer dissemination of agroforestry technologies in western Kenya[J].Agroforestry Systems,2006,68(3):167-179.

[31]Thiele G,Barber R.Linking with agricultural input supplier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The adoption of vertical tillage in Bolivi[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8,53(1):51-56.

[10]Hu Jinyou,Zhang Jingjing,Zhang Jian.The research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A].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1,(346):656-660.

表2中给出了经多风电场无功优化后各风电场在不同场景下的无功出力及并网点高抗投入组数(无功出力负号表示吸收无功,正号表示发出无功)。

[13]邓俊淼.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增值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农户信息共享视角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9,(5):42-45.

[14]王维薇,李平,郑炎成.基于福利理论探讨农户信用信息共享的实现条件——来自湖北的情况[J].征信,2009,27(5):24-27.

[15]Chen Ruijian,Huang Jikun,Qiao Fangbin.Farmers'knowledge on pest management and pesticide use in Bt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3,(27):15-24.

云、贵、川大型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这种运作管理又表现为一种无形资产经营,因此其价格定位的确较为困难,并且是无法回避的。在制定价格时需要准确把握好几方面原则。

[17]Rios-Gonzalez Adriana,Jansen Kees,Javier Sanchez-Perez Hector.Pesticide risk percep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rs and extensionists:Towards a knowledge-in-context model[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3,124(7):43-53.

[18]徐萌,展进涛.我国农户科学知识的需求层次、获取渠道及其提升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266-270.

[19]刘凤,罗雪.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市场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12-116.

[20]Brennon A.Wood,et al.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wild: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farmer knowledge exchange[J].PLOS ONE,2014,9(8):1-10.

根据假设H1至H3,可知农户间知识共享、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者之间存在着正向促进关系,而且农业技术扩散处于农户间知识共享与农业技术扩散的中间位置,应该能起到中介性作用。从理论层面分析,农户间知识共享能够加强农户间农业技术经验、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农业投资知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知识等各方面经验知识的传播、整合、创新与应用,从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子系统过程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农户间知识共享的频率、规模和质量越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也会越高。同时,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过程,是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经济效益实现的核心环节。农业技术扩散速度越快,意味着有更多农户更容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会相对越广、传播所需时间会越短,农业科技成果所实现价值的速度也就越快。周荣等(2017)进行系统仿真研究后指出,农户间的知识共享等行为能够通过改善农村社会网络和改进农业技术扩散行为来实现农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绩效[44]。因此,农户间知识共享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农业技术扩散这个中介变量来间接实现。

[22]Abdulai A,Huffman W E.The diffus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The case of crossbred-cow technology in Tanzan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3):645-659.

[23]刘辉,李小芹,李同升.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178-181.

[24]王武科,李同升,刘笑明.不同尺度下农业创新技术空间扩散的实证研究——以中国果业协会果业技术扩散为例[J].人文地理,2009,(1):76-80.

[25]李佳怡,李同昇,李树奎.不同农业技术扩散环境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分析——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201-205,236.

采用疼痛视觉评估方法(VAS)进行评价,分值分布在0-10分,0分表示患者无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疼痛剧烈,无法忍受,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深。采用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状况越好。

[26]Sneddon Joanne,Soutar Geoffrey,Mazzarol Tim.Modelling the faddish,fashionable and efficient diffu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A case study of the diffusion of wool testing technology in Australi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3):468-480.

[27]Liu Tao.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condu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techn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model-Taking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Xibei Shifan Daxue Xuebao(Ziran Kexue Ban),2012,48(6):89-94,104.

[28]旷浩源.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以H乡养猪技术扩散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32(10):1518-1524.

在农户间知识共享理论逐渐发展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农户间知识共享事实上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因素——只有通过农户间知识共享,才能更快、更广、更深度地实现农业新技术与信息的传播,才能让更多农民采纳新技术知识,从而实现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的进步。Lewis(1983)就提出 “农业信息转移的未来将重点落在技术转移方面”,并前瞻性地指出了知识转移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意义[30]。Thiele(1998)研究表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的顾问们为农民提供的知识援助有效地促进了一种农业新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31]。Muhammad等(2012)提出电子媒体的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农户间信息传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32]。Abebe等(2013)在研究埃塞俄比亚农民接受土豆新品种的过程中发现,土豆新品种接受率取决于农户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而农业知识与创新系统、小农质量评估系统的使用则起到了显著提升土豆新品种接受率的作用[33]。Kumar等(2013)研究认为乳业农民创业精神的主要影响因素就在于它们的知识素质,利用技术培训和知识共享等方式提升乳业农户的知识素质将有利于乳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34]。Ma Yanan等(2013)认为信任和协作模式是影响农户知识学习意愿和农业企业知识成果转化强度的核心因素,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信任越强、合作越紧密,农业企业的知识成果转化效率越高[35]。马雨蕾等(2013)通过大规模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农户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正向影响[36]。龙飞等(2013)构建了一套用于测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内在知识基础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研究主体、推广主体和采纳主体(农民)对成果中所涉及的不同主体的隐性知识共享水平与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7]

[30]Lewis L H.Decreasing resources:survival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J].Agricultural Education Magazine,1983,55:11-12.

[11]du Plooy C.P.,Maboko M.M.,van den Heever E..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to sustain the south African hydroponic industry[A].Acta Horticulturae,2012,(947):147-151.

[32]Muhammad Sher,Lodhi Toheed Elahi,Khan Ghazanfar Ali.In-depth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edia to enhance their role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Punjab,Pakistan[J].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2,49(2):221-227.

[33]Abebe Gumataw K.,Bijman Jos,Pascucci Stefano.Adoption of improved potato varieties in Ethiopia: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system and smallholder farmers'quality assessment[J].Agricultural Systems,2013,(122):22-32.

[34]Kumar R.Senthil,Kumar Ram,Mohammad Asif.Analysis of knowledge level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ts among dairy farmers in Tamil Nadu[J].Indian Journal of Animal Research,2013,47(2):137-141.

[35]Ma Yanan,Zhuang Lijuan.The impact of trust and collaboration pattern on farmers'learning willingness and enterprises'knowledge transfer intension:evidence of China[C].12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Wuhan,Peoples R China,2013:369-378.

[16]Munyua Hilda M.,Stilwell Christine.Three ways of knowing:Agricultural knowledge systems of small-scale farmers in Africa with reference to Kenya[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3,35(4):326-337.

[36]马雨蕾,李宗璋,文晓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转移双方意愿及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128-132.

[37]龙飞,张哲,戴昌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基础测度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7):1060-1067.

加拿大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入职门槛较高,工作人员具有长期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是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职业素养能力经过严格检验和考核[4],人岗匹配度较高,做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工作的专业性、艺术性比较高。另一方面,加拿大高校非常重视对职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人员都持证上岗。以阿尔伯塔大学的职工为例,学校会定期对宿舍管理相关的职员进行心理专业培训、急救专业培训和财务管理相关培训,每位宿舍高级管理人员都具备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日常心理健康识别的能力。

在环艺设计中,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环境艺术的效果,同时设计合理性和环境艺术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保证环境艺术表现的保障,因此,在环艺设计中一定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在环艺设计中,如果存在设计的不合理,就可以会导致设计的系统出现复用性差、扩展性弱等情况,这也就限制了整体设计的功能性,造成整体设计的资源浪费,甚至存在过度设计的情况,设计的环境系统过于复杂或者臃肿、封装过度等反而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在环艺设计中一定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不能出现过犹或者复杂的设计,要保证通过简单的设计,实现古典美和功能性的共同表达。

[38]Zhang Ju-yong,Yu Yong-hong.Technology diffusion,government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rbin,China,2007:2214-2219.

[39]He Xuefeng,Deng Chenqi.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an econometric analysi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Baoding,Peoples R China,2007:841-844.

[40]旷浩源,应若平.社会网络中的技术支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37-1839,1842.

[41]Kiplang'at J.,Ocholla D.N.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mong agricultural researchers and extension workers in Kenya[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5,71(3):234-246.

[42]张春勋,赖景生.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知识粘滞及其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8,(11):54-57.

这个我很有体会。上周因为支气管炎输液,我插着针管还在用平板敲字,旁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个人真是自律啊,带病还坚持工作。其实,我能坚持很大部分原因是写作真的是我非常渴望非常热爱做的事。相比而言,我在减肥上的自控力就差很多了,刚刚发完毒誓要戒甜食,转身就安慰自己,算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减……

[43]旷浩源.农业技术扩散中信息资源获取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情报杂志,2014,33(7):193-198.

[44]周荣,喻登科,涂国平.基于农户知识行为的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模型构建与仿真[J].系统管理学报,2017,26(4):701-712.

[45]周荣,喻登科,涂国平.农户间农业技术扩散中知识共享的行为过程与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83-91.

[46]周荣,喻登科,涂国平.“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知识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8):387-392.

[47]李普峰,李同昇,满明俊,李树奎.农业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及空间特征分析——以陕西省苹果种植技术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647-651.

 
周荣,喻登科,金恩涛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