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4小时城市书房构筑扬州 “精神地标”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推进全民阅读的战略部署,2015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作为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法规,更是明确和强调了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性。自2012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每年的民生 “一号文件”中都对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书香扬州”提出要求。2015年5月,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光明日报 《温州,相约 “城市书房”》报道上作了批示,要求文化部门前往温州考察调研,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形成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城市书房、城市书柜、自助图书馆、书店等阅读服务市民的综合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扬州市基本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总馆)的总分馆、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为基础,以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区域划分的 “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了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联动发展,有效保障了市民的基本阅读需求。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被列入政府民生 “一号文件”,作为政府年度重点考核目标之一。目前,扬州市已建成9家场馆式24小时城市书房、4台机器式24小时自助图书馆;拥有高标准通借通还 “一卡通”分馆21个;3辆流动服务车定时、定点开进政府、学校、社区;开通了包括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在内的掌上图书馆服务。

1 24小时 “城市书房”的建设特点

城市书房的建设源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面积更大,功能更完善,不仅满足图书借阅的基本需求,更能提供一个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崭新空间。扬州已建成的9家城市书房,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消防安全、阅读需求、环境相对安静、市民意见等因素,选址尽量选在一楼临街处,馆舍面积150~300㎡,可配置5 000~20 000册图书,30~100种期刊,20~50个阅览座位。

1.1 公开申报、精准布点,贴近群众需求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主要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公开选址标准,由专家委员会实地考察、综合评分确定建设地点。公开申报建设,由 “要我建”到 “我要建”,激发基层建设热情,盘活社会资源。目前扬州9家24小时城市书房都是在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工业园区、文体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区域选址,在城市最繁荣、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选址建设城市书房,体现扬州城市主政者崇文尚德、文化惠民的政治理念,方便市民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附表)。

女子的腰间挂着一截竹筒,用软木塞封着口,竹筒里面是空的,带着一种清新脆嫩的酒香,只闻其味,便已让人神清气爽,定是曾经盛装过不同寻常的美酒。手中一柄竹叶弯刀,刃长一尺半,精薄纤瘦,银光耀人,流畅的曲线,便如女子曼妙的身姿。刀柄是一截经过抛光的翠色青竹,竹身光泽如玉,扣之有金石声,却不知是何品种,或是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柄与刃的衔接处是一簇翠绿色的竹叶护手,做工逼真华美,竟将竹叶的脉络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让人感觉不出这是一件能够杀人的兵器,而是一件作为装饰的艺术品。叶丛中,镶嵌了一颗鸽子卵大小的红色宝石,如此红与绿的极端配色,却丝毫不显违和,反而带着一种妖冶而张扬的美,极具视觉震撼力。

1.2 量体裁衣、营造氛围,彰显地方文化

现代人的阅读追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借阅、查询,更是在寻找美好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慰藉。 “城市书房”这一称谓既要体现城市文化风格,又要营造家庭的温馨氛围。因此,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在外观造型、室内装修设计上,讲究风格明确、布置温馨、环境优雅,根据布点的地理位置、受众定位、阅读需求来量体裁衣,设计出古典、现代、简约等风格迥异又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体验。

美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感性美;另一种是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尤其数学之美。

1.3 数字智能、绿色环保,提供 “一站式”服务

根据扬州市规划 “城市书房”建设的方案,进行了相关的系统设计,将门禁系统、防盗监控系统、自助借还系统与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完成读者识别进入,进行自助借还图书和实时监控,完善和提升了扬州市 “四位一体”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的内涵。目前,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无论是设计理念、实际运行在国内都堪称一流。

某矿山建设项目建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日处理能力4.5万/d,是目前国内单系列处理最大的浮选厂。项目初期,建设单位就想把该项目打造成自己的名片,可供建设单位企业内其他矿山和国内同行企业参观学习。固然,该项目的设计过程就是设计师们呕心沥血的创造过程。

24小时 “城市书房”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室内灯光、空调等设备进行自动控制,提供绿色环保节能服务。书架上方设置了感应灯光,正常为熄灭状态,当读者进入感应区时,感应灯光将打开,为读者在书架上选择图书提供方便。与门禁系统联动的显示屏还能对读者疏忽而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情况进行提醒。同时,还专门配备了图书自助消毒机、自助水吧、咖啡机等,满足现代读者 “书+咖啡”的个性需求。

例如,位于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内的街南书屋城市书房,是扬州首家园林式24小时城市书房,室内装修借鉴扬州园林特色,放置精美瓷器、绿色植物以及线装书,一股 “中国风”迎面吹来;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位于热闹繁华的虹桥坊时尚街区,也是城市书房中最为精巧、雅致的阅读空间,书房内简约休闲的书桌、白色休闲椅、水滴型的吊灯,让人感到简洁的时代感和纯净抽象的美。开发区城市书房、维扬路城市书房以及四望亭、仁丰里城市书房都是位于大型社区、人群密集居住区域,藏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军事、生活百科等各领域,同时拥有72种报刊、30万种电子书、16个大型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等海量数字资源。这些城市书房因为深入大型社区,常常出现直至深夜仍然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景象,被市民亲切地称为 “家门口”的图书室。

 

附表 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一览表

  

序号 城市书房名称 开放时间(年.月.日)藏书量/册 面积/㎡ 地 址1 广陵新城24小时城市书房 2015.9.18 10 000 150 广陵新城信息大道(声谷内)2 街南书屋24小时城市书房 2015.9.28 5 000 80 街南书屋西门马坊巷内3 经济开发区24小时城市书房 2016.1.10 20 000 250 维扬路112号4 维扬路城市书房 2016.4.23 20 000 300 维扬路349号(文化馆内)5 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 2016.7.8 10 000 150 大虹桥路10号(游客服务中心二楼)6 仁丰里24小时城市书房 2017.4.22 8 000 100 仁丰里83号7 扬子津24小时城市书房 2017.4.22 20 000 120 魏西花园1号门面房(顺达路)8 四望亭24小时城市书房 2017.4.22 10 000 150 四望亭路434号9 自在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 2017.4.25 20 000 239 江都区长江西路4号

2 24小时 “城市书房”的运行模式

城市书房从选址、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的投入以及市图书馆的业务保障。在现有9家城市书房的基础上,2017年扬州市将继续建设7家24小时城市,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县(市、区)多层覆盖。而建设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工作,后期的运行、管理、阅读推广等工作任重而道远。

2.1 多元投入,拓宽合作途径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多采取与政府、企业或其它机构合作的模式,由合作机构提供场地和基础的硬件设施,书房整体设计、自助机器和图书采购配送、后期设备维护等由市图书馆统一负责,实现了政府投入成本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例如与广陵区政府合作建设虹桥坊城市书房,与经济开发区合作建设经济开发区城市书房,与邗江区合作建设四望亭城市书房,与江都区合作建设自在公园城市书房,书房建成后由区级政府管理,提供两名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员,图书馆定期进行图书轮换、系统维护,服务成果由双方共同受益;今年即将建成的华建上院和中海玺园城市书房,是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建设的模式,房产公司负责提供场地、装修以及水电、物业、管理人员,图书馆负责提供图书、设备以及人员培训、技术保障,书房的建成既能辐射周边社区居民,又能提升房地产知晓度和文化品位,合作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2.2 文明志愿,运行管理社会化

随着市区城市书房的增多,市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福利和精神享受。市民在享受文化权利的同时,服务与反馈意识日益增强,部分市民自愿组织志愿者队伍,走进城市书房进行图书整理上架和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还出现了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在校学生的参与,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城市书房,轮班为书房义务打扫、整理书架,醒目的 “红马褂”成为书房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些群众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营造健康、温馨的阅读环境,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觉和城市归属感。

2.3 自助服务,标准化统一管理

扬州在规划建设城市书房之初,从肯德基等连锁快餐模式中受到启发,将市图书馆总馆作为 “中央厨房”,专门成立了分馆管理部和图书配送中心,全市所有城市书房建设都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的LOGO标识、主体设计风格和内部功能设施标配,打造 “精神食粮的快餐连锁店”,新成立的分馆管理部(图书配送中心)负责所有城市书房、一卡通 “分馆”的图书定期轮换、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城市书房的内部监控、数据统计等工作,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 “六统一”,即: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工作人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流程统一规范、统一标准。

2.4 全民阅读,举办阅读推广活动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位,覆盖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搭建了全民阅读文化共享平台,线上线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网络,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免费、均等的公共阅读服务。

3 24小时 “城市书房”的服务成效

24小时城市书房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图书馆服务,弥补了图书馆闭馆时对读者阅读需求的空白。每个城市书房都是 “小而精”,收藏文学、军事、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图书,为市民提供自助办证、阅览、外借、数据库检索、二维码书刊数字资源下载等“一站式”阅读体验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微型图书馆”。书房为市民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通过人机对话的自助方式。应用门禁双向管制,通过门禁控制人员的进出,保障图书及自助图书馆内设备的安全。多个高清网络摄像头,实现与市图书馆控制中心联动,实时监控 “城市书房”现场,成为无人值守自助服务的安全保障,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3.1 促进了公共阅读服务的均等化

当今社会知识浪潮迭起、信息交流、互动分享成为时代主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更要为读者提供更新知识、交流合作的场地和空间。24小时城市书房凭借时间空间上的优势,有条件举办各类阅读文化活动。如去年在维扬路城市书房举办的《悬疑推理新天王——解读高智商社会犯罪小说》青年文学作家周浩晖座谈会,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扬州市图书馆总馆的阅读分享会、朗诵沙龙、专题书架、亲子绘本阅读等活动,已逐渐延伸到各个城市书房。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市民阅读,让城市书房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知识交流分享的文化新空间。

将滨海新区城市的文化特征、精神特征、地域特征融合到以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通过归纳整理提取出代表元素,并运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进行设计表现,并且将多元素重组应用在城市形象相关的设计中,构成由平面到立体的滨海新区城市品牌形象。地域文化元素以城市VI设计、环境公共设施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为载体,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使人们在多重设计中感受、体验滨海新区文化。特色明确的城市品牌形象可以增加人们的认知和识别度,从而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对学生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保障。

3.2 实现了公共阅读服务的便利化

当前自贸区内业务模式是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微观企业业务需求和金融中介机构服务共同“发酵”的结果。与区外环境相比,区内制度创新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资金成本比较优势、跨境投融资便利性、业务资质门槛降低或者财税方面的优惠鼓励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制度红利。从上海自贸区公布的八十个金融创新案例,我们发现商业银行自贸区金融创新覆盖了跨境投融资、融资租赁、跨境理财、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及跨境电商、平台金融服务需求、同业及异业合作模式等多个方面。

3.3 探索了公共阅读服务的社会化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建设方式,整合各方公共资源和设施,探索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

3.4 推进了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同发展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实体运营,与数字阅读实现了并驾齐驱。自项目实施以来,图书馆各项服务指标均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书房”开放以来,自助新办借书证4.3万张,外借图书60万册次,在江都区自在公园设立的24小时城市书房,开馆28天办证量达到了5 863张,读者量达到39 967人,借阅量达到37 593册次,阅读盛况空前高涨。2016年,扬州市图书馆各业务窗口共服务150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29%;图书流通170万册次,比2011年增长333%;数字资源访问次数13.5万,检索次数3.8万,下载次数2.4万,读者登录4.3万余次。扬州市 “个人综合阅读率”列江苏省第三位。

目前扬州主城区公共图书服务网络覆盖达90%,城市书房为读者24小时开放,为市民就近阅读提供了快捷零门槛、全天候使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成为 “城市的教室、市民的书房”。扬州坚持用动静结合的理念建设城市书房。宋夹城公园宋城书坊、江都自在公园城市书房和在建的三湾湿地公园 “会呼吸”的智能图书馆,都是城市公园和城市书房融合发展的典范。随着城市公园和城市书房建设的推进,扬州初步形成 “半城公园半城书”的格局,读书与运动逐渐成为扬州人的生活方式。

4 启示和思考

4.1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持续保障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采用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方式,政府的前期投入必不可少,特别是图书采购、自助设备费用、书标、芯片易耗品费用以及维护管理人员费用。城市书房由于非营利性,需要政府的良性引导和财政支撑,才能保证此项公益性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新兴的工作重塑理论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对本土学者而言,只有扎根中国文化和管理实践,结合质性与定量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各类行业和职业劳动者的工作重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和细致分析,才能为构建中国本土的工作重塑理论做出贡献。

4.2 24小时城市书房的运行,需要细化管理模式

城市书房由于布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受众人群的层次、需求不尽相同,可根据大数据分析每个书房的阅读品位,进而在图书采购的环节按照不同书房配置不同类别的图书,实行精准购书、精准配书;在图书配送环节,可公开招标选定物流公司,根据各个书房的借阅量,安排物流频率,如月借阅量达到10 000册以上每周配送一次,月借阅量2 000册以上每月配送一次,将图书配送工作外包给物流公司,能够减少支出、提高效率;在书房的监管环节,应加强监管,实行监控大屏的24小时值守,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向承办单位联系,防患于未然,确保阅读环境的安全、稳定。

4.3 24小时城市书房的提升,需要多层覆盖、全市推广

提升24小时城市书房要加强县区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提升; 大力推进各县(市、区)图书馆开展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将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探索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联动,拓宽服务范围,规范农家书屋管理,试点探索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做到全市范围推广。

4.4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发展,需要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公共图书馆将讲座、展览、阅读沙龙、亲子阅读、“你选书、我买单”等公共文化活动送到城市书房中去,通过微信网站预告、媒体宣传,提高市民参与度,通过活动策划丰富活动内涵,让市民参与一次满意一次,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扩大规模。

24小时城市书房开创了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的新模式,既是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组织建设的促进全民阅读的新举措,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贴近群众、满足群众的新理念。扬州公共文化事业正经历着飞跃式的跨越和发展,正从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发展为纸质与电子文献阅览并驾齐驱,从局限单一的图书馆总馆模式发展为嵌入式网络化布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书房建设契合着现代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都市人群向往的阅读体验,适合在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鲁方平.温州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6,(4):23-25.

[2]何泽.城市现代公共阅读服务新模式——以温州城市书房的建设与运行实践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6,(5):5-8.

 
陈晔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