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人学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读陈志尚《人学新论》

更新时间:2009-03-28

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围绕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也包含人学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科学世界观,而且创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争鸣,那么这个字只能是“人”。80年代初,文艺理论界最早展开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针对“文革”中着重批判的文艺作品中的人情味和人性论等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价。这场讨论迅速扩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文章大量出现。很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也参加了这场争论,并成为“清除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主将。关于“实践本体论”、人道主义和异化、主体性和价值的讨论,都是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拉倒吧你,捡好听的说,你是怕我讹上你。那次你要是碰了我,还真啥事都没有。现在不行了,我有丈夫了,他对我贼好贼好!”

陈志尚教授是我国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专家。从80年代开始,陈志尚教授与黄楠森教授就针对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不断讨论、交流,合作发表了十余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文章。2005年,陈志尚教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学原理》,论述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定义和理论,努力探索建构人学的理论体系。这是陈志尚教授25年持续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项重要成果。《人学原理》出版后,陈志尚教授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人学道路上探索和反思,他发现《人学原理》中一些论述深度不够,有些重要问题如人权、人的情感和意志等问题缺乏研究,在人学体系的建构上还不完整。于是在《人学原理》的基础上,陈志尚教授厚积七年时间,在2015年推出了《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下称《人学新论》)。《人学新论》同时也是陈志尚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规划办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

《人学新论》通过梳理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历程,力求完整准确地阐明马克思新人学思想,同时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权和人生观五个重大基础理论展开了新的探索,力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对诸如人道主义、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等几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再说明。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陈志尚教授追溯并深入挖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他指出,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学思想形成直接相关的理论资源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学思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人学思想、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历史学家们的人学思想、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中的人学思想、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等。

陈志尚教授的《人学新论》抓住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权、人生观等五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题攻关研究。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继承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着力于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力求提出新的思路和论断。

通过对以上五个专题的研究,作者初步建构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做出了理论贡献。

其次,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作者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人是真正发展的动物”,并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由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人的发展新论。第一,从人的自然进化到人的内在发展,从个体发展到人类发展都足以说明人是真正发展的动物。人的需要和动机是激励人发展的内在机制。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改变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能力上,前者促进人的心理不断发展,后者促进人的行为不断发展,但是起根本性作用还是后者。第二,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社会发展围绕人的发展展开,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人的发展是核心和目标,社会发展是手段。第三,准确解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深入剖析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渐进的量的积累到最终的质的飞跃的过程,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过程和层面。就现实的人的实际存在与发展过程而言,人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最后,在新世界观形成以后,即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然不断丰富他们的人学思想。在继续深化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联系社会形态变迁来考察人性的历史性。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社会发展、人的需要、环境和教育、类的发展、个性自由发展、人的天赋等方面探索人的发展规律。在人学探索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区别于资产阶级人权的新人权观,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批判“天赋人权”说,根据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认识人权,确定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和方针,探索未来社会人权发展的前景。

黎跃成同志乐于奉献,热心服务群众。作为全国知名中药材鉴别专家,黎跃成带领科室同事们潜心钻研检验技术,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为普及中药材鉴别知识,他还与所在党支部的党员一起,开通了《黎师教你识药材》微信公众APP,由他亲自执笔,分享中药材采集过程,以及中药材鉴别知识。

偏置电路中的电容C2、C3和C6均为电源滤波电容,滤除电源线上的杂波,防止其对电路性能产生影响,但是这3个电容也会对电路之间匹配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的滤波效果和匹配性能的需求,经过多次的仿真,取合适值。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五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陈志尚教授从早期人学思想、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人学思想、新世界观形成之后的人学思想三个方面入手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徐浡君后期风景油画的代表作包括2014年1月的《K.S.T.唯博邑No.5》、2014年《K.S.T 唯博邑NO.15》、2014年4月《K.S.T.唯博邑No.18》、2014年4月《K.S.T.唯博邑No.19》、2014年9月《K.S.T.No36旧城》、2014年10月《K.S.T.No.33小红地》、2014年11月《K.S.T.No.27城子村》、2014年11月《K.S.T. No.29 大糯黑》、2014年11月《K.S.T.No.32 大糯黑》等系列作品。

人学领域很多问题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又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因而与人们所持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密切相关。这给人学科学研究带来了复杂性。但作者认为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正因为情况复杂,更需要我们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更需要坚决贯彻党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正确的态度积极面对,坚持原则,辩明是非,这样才有利于推进人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因此,作者选取人学领域五个重大争论问题,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五个问题包括:准确理解和解释以人为本、重新认识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对异化问题的再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首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作者主张从人性、人的本质两部分加以分析和研究。作者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思辨人”、费尔巴哈感性“自然人”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于人的抽象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把“现实的人”作为观察人性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主张人性是现实的,即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马克思人学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正在于——认识人的视角的转换。这一转换也促成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也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从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考察人,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人性。现实的人是一个总体性的存在,他们的活动和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相应地,人性也是一个系统,可以区分为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人的本质是核心。人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寻求人的特质,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他不仅探讨了人的天赋差别,才能差别,而且还探讨了这些差别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的本质是人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人类在自身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的,具有稳定性、多层次性、矛盾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人学思想,还包括其继承者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创始人,他们关于人学的一系列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精髓和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人学获得了不断丰富和发展。陈志尚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点在于:始终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全面认识和发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坚定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深化科学的人性论和人的本质观,把辩证法贯彻到人的发展观,发展马克思的新人权观。

其次,在新世界观形成时期,即从1845年到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取代了历史唯心主义人学,为创建科学的人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人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即把人的问题放到世界观最重要的位置。第二,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第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实践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要正确把握人的主体能动性。第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指出人学研究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前提和出发点,生产关系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论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再次,在人的自由问题上,作者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由理论的基本思想,并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人类自由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马克思把研究自由问题的视角从天上拉回人间,从对人一般性的抽象研究转向对其现实存在状况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转折,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人的自由。人的自由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个体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要走群体解放的道路,否则就无法实现和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积极探索人类解放和实现自由的途径,从而形成了其自由学说的基本内容。作者还指出,从个体角度看,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意味着拥有免受不当侵犯和束缚的自由,还是一种能力,意味着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能够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不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自由。随着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人类作为群体的共同自由也日益成为一种普遍性话题。

复次,在人权问题上,作者从人权的演进、人权与人权理论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人权的演进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进的过程。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争取和实现人权的历史就表现为被压迫者争取和实现人的尊严、价值和基本权利的历史。反剥削、反压迫、反歧视是人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接着,作者比较了人权与人权理论,认为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权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与自由的总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人权理论是人们关于人权的概念、范畴、原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人权是人权理论的认识对象与客体,同时,人权理论对人权的产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制约作用。然后,作者从社会观、历史观、阶级观、法理观等多方面,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权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权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权的社会基础、历史特征、阶级实质和法理诉求,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人权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最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领导者和奠基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维护和促进人权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而且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一脉相承,构成当代人权理论主轴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

最后,在人生观问题上,作者主张超越传统人生哲学局限于抽象的“道德人”的狭隘视界,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研究和阐述人生问题。作者指出,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终点,而是主体不断实践的过程和努力实现的目标。所以,作者强调人是必须通过“做”才能够成为“人”的,强调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经过正确的思想和实践实现人的潜能。做人问题是人学的逻辑终点。当然,做人不仅是完善单个人的道德人格,而且是为了实现包括个人、群体在内的每个人,即整个人类的真正价值。对于义利、成败、荣辱、爱情、婚姻、家庭、生死、信仰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的理解和阐述,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停留于抽象的议论;必须立足于当代现实的人生境遇来展开。

首先,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作者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实践是人的类特性以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还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的观点、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但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另外,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对自由的认识有了重大进展。

三、对几个重大争论问题的再认识

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77亿元,同比增长4%。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868亿元,同比增长9.4%。

在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上,作者指出,“人”是指所有个人、群体、人类互相几何而成的社会共同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主体。“本”是指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人为本”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不同解释。

通过教师课程统计、日语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消费投入三个表格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方面的课程最受欢迎,包括语音语法能力考等等。在这一部分力求从授课老师与课程内容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上,作者认为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阶级性的基本观点,必须坚持贯彻历史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把人性和阶级性人为地割裂,不能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吸取以往批判“抽象人性论”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阶级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人权建设上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吸收人类文明关于人权的成果,从中国国情出发,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作者尝试从人权概念、人权基本原则、人权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生存权和发展权、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各项人权、人权和国家主权等七个方面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体系。

对于异化问题,作者主张不能把异化作为一个简单的公式不负责任的乱用,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现象,既不夸大,也不回避。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产生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异化现象。但是,必须分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异化。作者反对“社会主义异化论”这种提法,认为它脱离和歪曲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生活,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简单地搬用来批判社会主义,方向上是错误的,理论上是片面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在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上,作者主张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区分人道精神和人道主义,区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区分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伦理道德原则,反对歪曲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作者通过文献考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确实信仰过费尔巴哈主义,但应当历史地全面评价马克思的《手稿》,看到马克思在《手稿》之后对思想的自我清算和创建新世界观的思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错误思潮,吸取批判“抽象人道主义”的教训。

由于人学研究对象高度复杂,涉及许多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作为人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坦承,《人学新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一些重大问题,如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竞争和合作、人的信仰和立场、人的情感和意志、人的审美等等,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作者力求正确理解和阐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思想,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剖析有关人的一些重大问题,对理论难点和争论难点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值得学界关注。

 
冯燕芳
《理论与现代化》 2018年第02期
《理论与现代化》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