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 言

有数据显示,行遍全球的“中国制造”面临挑战,2012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5%的水平。[1]“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多年仍然屈居三流产品、三流品牌之列。发展粗放、产能过剩、关键核心技术急缺、品牌缺乏影响力、产品质量效益不高等因素正严重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与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一线人才流失,制造业基础制造领域、高端制造领域人才缺失,从业者工匠精神稀缺有关。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不缺产品独缺精品;中国工人不缺辛勤工作的吃苦劲头,但缺精益求精、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工匠精神的“断层”导致“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发挥,阻碍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大步迈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引擎。占据着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需要以“工匠精神”为魂,培养符合“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为中国制造业服务。为此,本文就如何认识工匠精神,在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中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高职制造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工匠精神在制造类岗位上的内涵解析

工匠精神是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专注的人生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对工艺追求极致完美,对精品执着坚持和精益求精,用技术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高职制造类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和服务工作。用工匠精神引领他们的职业生涯,使其在岗位上淡定坚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宝宝病愈后,父母心疼宝宝是自然的仁爱之心,但是在这之后父母要主动调整自己,和宝宝一道走出疾病笼罩的阴影。当然,父母对宝宝生活上的照顾也还要细心一些,更重要的是渐渐消除宝宝在生病期间的脆弱情绪,让“心情宝宝”恢复“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的本来面目,把疾病转化为宝宝形成积极性格因素的契机!

(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也是制造业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一个人,一旦热爱自己的岗位、敬重自己的职业,不怕苦不怕累,他就能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为解决生产难题,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的钻研技术。

当前,制造类企业员工离职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稳工难问题日益突出。笔者查阅了《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搜集近两年发布在人民网、搜狐网上的企业用工调查数据,资料显示制造业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30%,流失员工中有40%来自高职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是企业的新生力量,如果他们频繁流动,往往会让公司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高职院校和企业坚持用“工匠精神”引导毕业生,培养其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执着专一、精致细致的职业信仰,可以让毕业生摒弃偏见,放下浮躁的心情,提高工作忍耐力,克制稍不顺心就不惜辞职的冲动,在转变心态的过程中,爱上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企业也因此留住了人才。

(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是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的关键。在岗位上精益求精、挑战极致,坚持不懈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完美,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不断超越,用心钻研把每一件产品打磨成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三)开拓创新、持续专注

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制造类学生切磋技艺、展示成果的舞台,是培养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职业院校要加强竞赛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激发学生学技术、练技能、比技艺的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奋进、勇于拼搏的团队意识,在摸爬滚打中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专心、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学校以国赛为目标,省赛为标尺,以市赛、院赛为抓手,从创新竞赛形式,丰富竞赛内容,推广竞赛成果,完善竞赛制度等方面加强竞赛选拔体系建设,搭建起具有“工匠培育、创新实践、成长进阶、技术成果转化”实体功能的竞赛平台,将“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的技能竞赛主题渗透进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用竞赛展示工匠精神,发挥“以大赛携手校企合作,以大赛促校企技能PK,以大赛促技艺交流提高”的作用。同时,学校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吸收技能大赛的新内容和新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生成与地方产业融合的教学项目,扩充项目课程教学,以技能大赛引领课赛融通,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实现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技能竞赛的目标,借助大赛平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一丝不苟、注重细节

(2)搅拌机作业前应先检查传动部分、工作装置、防护装置等均应牢固可靠,操作灵活。起动后,先空运转,检查搅拌机叶旋方向正确,运转中无异常、异响,方可加料加水进行搅拌。

二、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适应“中国制造2025”走出人才培养困境的需要

高职教育一直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以优先保证就业为办学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不能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表现在重视技能传授和文化教育,忽视职业素养培育。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工业文化传承没有形成有机贯穿的结果是,培养的制造类高职毕业生职业创新不足、专注度不够、实业精神弱化。“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以“技能本位”为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果你实在不愿让他进监狱,彭伟民说,我不难为你,干脆,我俩把婚离了,从此后我再也不提此事,就当它从来没发生过!

一丝不苟、注重细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制造优质产品不能走捷径,需要摒弃浮躁、心无旁骛、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对误差零容忍,严格按照工作生产的标准规范做好每一道工序,完成每个零件组装,生产出能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号文)提出,要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大力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把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现代工匠的培育,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要有所作为,通过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未来大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匠精神”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

当今制造类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一项针对“制造类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调查显示:忠诚守信、爱岗敬业、注重细节、完美执行、创新求变是排在前五位的重要品质。工匠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意识、思维和理念能为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让他们在不断追求产品品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工作乐趣和职业方向,从而调动自己的热情和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到中国智造的浪潮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挖鞭笋要注意以下几点:沿山坡方向穿行的纵鞭不挖,横鞭则挖;“梅鞭”埋、“伏鞭”挖;干旱季不挖;竹林空隙处少挖,土层深厚处不挖;挖掘后笋穴及时覆土踩实。鞭笋型竹林经营一般以2年为间隔期比较合理。

(三)“工匠精神”帮助制造类企业降低应届毕业生员工离职率

事实上,创新的基因一直在凤凰新华印务人的血液里流淌。按需印刷在国内刚起步时,凤凰新华印务就敢为人先,率先布局数字化战略,引进数码印刷生产线,成为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的先行企业。而今又特立独行,将个性化和创意结合,将加工与设计融合,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并在营销模式上大胆创新,与上游出版社紧密合作,采用搭售等形式销售“凤凰定制”具有独立品牌的文创产品。

三、高职制造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占高职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二成以上。制造类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清,职业精神缺失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效地将“工匠精神”植入到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总结做法提出了以下四个途径:

(一)校企协同育人,塑造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不是单纯的“企业用工”或者“顶岗实习”,它是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联合培养”的要求,校企双方遵循“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共同实施一体化招生,共同参与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名师巧匠和学生结成师徒,学生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获得学校教师和名师巧匠的双重指导和锻炼。名师巧匠不仅指导学生学习技能,更是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敬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学生而言,除了学习技能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传承工匠精神,生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2015年,柳州市成为全国首批17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之一,学校成为柳州市政府统筹确定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3]学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等专业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运作,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使现代学徒制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培养制造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深化校企合作,在育人过程中涵养工匠精神。学校在探索企业需求的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教改实践中,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方面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工匠精神”培育平台。例如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采埃孚等地方企业联合开办了双元制试点班,依托德国工商大会(AHK)上海代表处,引入德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本土化的“双元制”课程,[2]将企业生产经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技能训练三者有机渗透,让学生理解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专注认真、专业规范的习惯和精工细作的专业技能。通过“认岗—跟岗—顶岗”校企产教融合实践体系,帮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感悟企业文化内涵,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职业的坚守和敬畏、对产品高度负责的态度,养成注重细节、勇于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作风。

(三)校企文化融合,弘扬工匠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将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滴水石穿的工匠精神作为校企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学科教育、活动开展、学生“一站式”服务等方式,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质量文化、品牌文化方面进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让企业文化渗透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的职业品质。学校在校企文化融合实践探索中围绕“技能+管理+素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工业文化教育平台,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文化进行双重浸润,与企业共同建设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实训基地——“柳工路创—柳职院先进制造实训工厂”。实训工厂全景式地展现先进制造工厂体系,建设了创新的工业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情境,面向全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工作态度、精益思维和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培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现代企业的先进工业文化,丰富了文化育人载体。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开辟创新创业讲堂,组建创业顾问咨询团、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寻找身边校友等活动,宣传创新创业典型,繁荣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帮扶学生创业。

(四)比拼职业技能,锻造工匠精神

开拓创新、持续专注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开拓创新是脚踏实地的“异想天开”,持续专注是一念执着一生追求,用时间积累,用实践沉淀,以严谨的态度对工艺品质进行不懈钻研、改良从而实现工艺革新。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业文化融合,打造技能竞赛平台等途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践、文化熏陶、竞赛锤炼中体验、传递、塑造、弘扬工匠精神,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主要负责优化药品、化妆品注册和行政许可管理流程,以及承担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评估、药品行政保护相关工作。

[1]王磬,樊国华.基于“工匠精神”导入的高职院校制造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6(31):94-95.

[2]张婷婷,石玉丹.量产高素质工业蓝领——柳职院加速国际化布局助力“一带一路”[N].柳州日报,2017-5-15(2).

[3]潘旭阳,史庭宇,柳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设整体推进策略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3-8.

 
兰珊珊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