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乡土情怀培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更新时间:2009-03-28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做好此项工作对于民族复兴伟业的早日实现意义重大。以培育乡土情怀为突破口,提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实验改革措施,是破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工作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瓶颈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四要素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方面。[1]由于当前阶段四要素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所折扣。

1.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数量不足。一方面,相当部分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尚未达到教育部1∶350的比例要求,思政课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同时,高职高专类、民办独立本科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匮乏,特别是独立本科院校,受就业观念影响,绝大部分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为取得事业编制,宁愿走进中学,也不愿到独立本科院校工作,导致此类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缺口大、队伍稳定性差。受此影响,各高校通常以大班制开课,这种一对多的讲课模式,在特定时空中导致教师限于精力和时间,无法高质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而制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其次,当前更多的年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上讲台,他们大都健康向上,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年轻教师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西方语境下的普世价值、民主法治等问题理解浮于表面,在个人生活面临各种困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准确,内容理解出问题,特别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改革、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认识不科学,以致于“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2],此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性、政治性削弱,导致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社会、国家形成偏颇乃至极端印象,不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次,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指向上完全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情结,“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切感和认同感。”[3]这种情怀源于亲情、友情、桑梓之情,并在一个人的生活成长过程中不断孕育和强化,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它随着一个人思想认识上不断深化,最终升华到对国家的热爱和眷恋,并形成一种“主义”的体系的过程,体现出了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乡土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因此,乡土情怀是爱国主义的原初表达,爱国主义是乡土情怀发展的最高境界,二者在实践路径、实践目的、实践结果上存在高度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具有受控性、受动性和可塑性特征,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95后乃至00后大学生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自我认同程度高,自主独立,个性鲜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暗含叛逆,不愿随众,追求时尚,不拘一格,对社会、学校、家庭等认识相对模糊,对责任伦理、担当意识等认识不够,是一个期望独立而又受限于年龄和心理因素,对家长、老师有一定依赖感的“矛盾集合体”。如果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拘囿于单一的灌输模式,缺少可感可知的鲜活实例,对于成长于电子和信息时代、甚至部分具有一定社会游历经历的95后、00后大学生而言,必定缺乏吸引力。加之课堂人数多,主客体交流互动机会少,进一步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交流有距离,甚至可能使教师对学生形成偏见,由此导致主流价值观难以内化到青年大学生的血液中。

当前环境因素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各种外来社会思潮和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思想冲击和改变。首先,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了消极影响。以普世价值观为例,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辨别分析能力有限,对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概念理解不够全面,忽视了我国特殊国情,对西方舶来品盲目崇拜,加之国内一些地区和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使他们信奉西方的“三权分立”,认为“依宪治国”能解决全部问题,进而发展到质疑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直至发展到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此类思潮严重冲击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工作,降低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的责任感,转而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极端观念,严重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其次,金钱崇拜和物质享乐主义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持续冲击大学生思想阵地,给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其导向作用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些不法之徒和别有用心分子故意误导年轻学生,假大学生之口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试图利用群体性事件等人民内部矛盾,歪曲事实,抹黑党的形象,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3.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问题

首先,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思想内容介体落后于时代要求。当前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传统介体利用有遗憾、现代介体利用不充分,无法满足因为教育客体和教育环体变化带来的要求。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日益增长,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逐步走出了一元单维模式,改变了课堂学习、期末考查的固有模式,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机会增加,“两微一端”的自媒体建设如火如荼。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工作限于资金、时间和技术,存在实践次数少、传播力度不足、培育效果不明显的遗憾。其中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干扰,也有虚拟空间自身缺陷无法完全满足要求的因素。

首先是隐蔽性的作案手段。从犯罪组织角度讲,食品安全类的多种罪行都呈现隐蔽性,其中包含了严密性较强的环环相扣体系。有关部门针对上述案件如果要予以纠察,那么通常表现为显著的案件纠察难度。究其根源,就在于幕后隐藏着作案的组织者,因而很难从源头上杜绝深层次的犯罪威胁。

Mod Bandit系列是辛普森品牌推出的第一款采用复古设计风格的揭面全盔。Mod Bandit的外观设计基于最畅销的辛普森Ghost Bandit头盔系列,盔体造型上拥有非常方便实用的揭面式设计。作为一款结构复杂的揭面全盔,Mod Bandit的复古设计不仅耐看,也在风洞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优秀的风阻系数。与所有辛普森摩托车头盔一样,售价480美元的Mod Bandit具有轻质的复合材料外壳、能吸收极大冲击力的EPS材质以及可拆卸清洗的内胆。

张岱年先生尝言:“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是思想认识,而更是行为的规范。道德决不能徒托空言,而必须是见之于实际行动。”[10]鉴于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内涵和指向上的一致性,以大学生乡土情怀和人文素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口,改革培育环境和平台,创新教育介体,变挑战的教育环体为机遇的教育环体,从细微处着眼,增强大学生对家乡未来发展建设的信心和勇气,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王建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指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思想‘三进’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需要;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1]吴爱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指出,推进习近平新思想“三进”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青年的必然要求。

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难点、课程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及课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组织专题研讨。研讨方式可以是随堂讨论,也可以是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小组讨论、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小组通过不断讨论,突出关键点,形成关注问题,激发扩散思维,树立批判意识。

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

乡土情怀泛指每个人基于与生俱来的地缘、血缘、乡愿、乡情,对家乡(无论城市或乡村)历史、乡贤、风土民情、物产名胜的自豪、骄傲与热爱之情,是一个人对自己家乡土地的眷恋生发的对父老乡亲、左邻右舍的感恩之情,对家乡发展与进步的关心与回馈。作为心理情感和实际行动的统一,感恩和报答是贯穿乡土情怀成长、成熟和升华的主线。

爱如此深刻地伴着主人公挨过战火洗礼的岁月,给生命贯注了神性的高贵,让理想主义脱胎换骨。并且相信,人毕竟是人,既非不死,也非神灵。羞涩与虔诚交织的又怕又爱就这样高于伦理的绝对命令,迎候了受难牺牲者灵魂的复活。

首先,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的教育内涵高度一致,是一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爱国主义作为公民对国家的基本感情,是对生养自己的国土、国民、国家的高度认可,从心理情感到价值观生成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祖国壮美山河和勤劳朴实的骨肉同胞的依恋、挚爱之情,也表现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和破坏的一系列勇敢的实际行动,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体,是一种高尚、正确、成熟价值观的体现。乡土情怀作为人们对家乡眷恋、感恩、热爱和骄傲的情感表达,虽然不及爱国主义情感系统和成熟,但在教育内涵方面与爱国主义完全一致,是浓缩了的爱国情怀。

2. 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目前,国际上边际减排成本函数采用最多的是由著名经济学家Nordhaus利用一般均衡模型提出的对数函数形式。主要函数形式可表示为:

第三,乡土情怀更易于被培养和接受,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换中容易实现情感与心性的合一,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做好心理铺垫。乡土情怀中的地缘因素,为热爱祖国山河提供了情感基础。乡土情怀的血缘、乡愿因素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与升华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植于乡土的血缘关系稳固持久,伴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原初的乡土意识就会被解构,进而转变为天下意识,它是一种认识天下的思维模式,属于宏大的世界观。”[4]自古以来,离乡之人无论是外出经商,还是牧守天职,造福桑梓的心愿大都深烙心田,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会尽自己能力帮助家乡人民,或捐资水利以求旱涝不饥,或铺桥修路以便交通乡邻,或解囊助学以助教化一方,类似行为既为一乡一地之贡献,也是细微处见精神的家国大爱情怀之体现。

2.2.3 ACS合并抑郁症组 化学药治疗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舍曲林片治疗,中成药治疗组患者接受通心络胶囊+逍遥丸治疗,用法用量同“2.2.1”“2.2.2”项。

第四,以培育乡土情怀为突破口,符合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有利于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理念内化到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工作中。生活德育论者指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集体生活与教育引导等有效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的生活中学习德育,实现内化与外化,把他们培养成为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人这样一种系统活动过程。简言之,生活即德育。”[5]据此观点,培育乡土情怀就是通过校内外的一系列生活性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家乡美,体味乡土情,克服生活与德育相割裂的弊端,让爱国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滋养,提高对祖国的认同和对民族的热爱。此种融入人文关怀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是综合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故而可以事半功倍。[6]

最后,培育乡土情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的优化组合,良性互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既要把“社会心理升华为爱国信念”,也要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7],在这个把感性、分散、不稳定的爱国心理上升到理性、集中、坚定的爱国信念,继而把爱国情感、思想信念转化到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去的过程中,需要教育主体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可知可感的乡土素材,采取系统有效的方法,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道德理念的提升转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8]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治学理念与道路就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体现在对乡土中国的田野调查实践中。他一生“从乡土中国寻找隐含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深层纽结”[9],努力探寻富民兴国之路,以朴素的乡土情怀回报祖国,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不着爱国二字,却又集中体现了乡土情怀,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

4. 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面临的新挑战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和现实脱节的不足,这种不足并不是教材内容不合适,而是指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应用这些材料时,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相差较远,现场感不强,难以引起大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共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代、社会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相同步,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需要教师主体在应用各种素材时,尽量将学生客体拉回到与先进事迹、人物相仿的历史时空中,让学生客体感知爱国情怀的真切存在,否则,无论多么生动的案例都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1. 改革现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主客体双方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实现良性互动

现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以学生籍贯为依据,突破学科界限,文、理、工跨学科编班,跨假期教学,创建探究型学习小组,通过主题探讨、文献调查等方法,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学生籍贯,按照市一级或者县一级区划成立探究小组,以小组成员家乡为核心,安排一到三个主题,要求学生进行文献搜集与资料总汇,探讨乡土先贤、地方名胜、风俗民情等地方特色的文化、政治、历史、生态、社会等内容。另外,同时改革当前课业评价标准,即将期末闭卷考查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向教学过程管理考查的模式,重新分配考核权重,将过程管理提高至综合成绩的60%到70%,以利于激发学生发言、讨论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产生约束力。这种方法将彻底打破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交叉式学习。

跨假期教学是以假期为界划分课时,便于学生利用假期通过田野调查来亲身感受乡土温度,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检验理论学习阶段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形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总结性成果。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小组成员利用多学科背景,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大学生作为家乡主人翁的自豪感、自信心。比如可以通过微电影,以家乡某一主题为背景,通过角色演绎,展示对家乡的依恋情,责任心;通过镜头,在后半程的学习中组织一次摄影展览;模拟地方发改委、城建局等单位,就地方未来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地区群众增产增收等问题开设一次模拟研讨会;制作专题纪录片,就地方历史、物产名胜予以展示;搜集、整理、创作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来讴歌家乡,等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调查家乡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些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事件,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将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家乡历史前进的脉搏,欣喜自己是家乡和祖国前进历史中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不知不觉间提升历史责任感。

2. 创建学校家庭地方群团组织三方联动的协同合作机制突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制约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由课堂走向社会的飞跃

当前以高校为主体,部分地方群众团体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参与,并辅之一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受制于资金、责任划分等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地方群团组织的全部能量,也忽视了家庭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借鉴协同教育模式,创设家庭、学校和地方群团组织协同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首先,高校团委在假期开始之前,就假期田野调查与家长和地方群众组织先期联系。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主题,探讨实践大纲,确定实践计划,保证大学生能够和家长、地方群众团体共同完成有关家乡历史、现在和未来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调研活动。这种三级联动模式,将大学生的视角聚焦于乡土,通过父辈的帮助和引导,在地方群团组织的指导下,走进地方建设发展的现实活动中,亲身感受祖国和家乡发生的变化。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家乡土地时代脉搏的时候,他们会对美好和希望报以赞美,也会对不足和落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些人也可能因此而改变人云亦云、或没有调查就武断下结论的“愤青”形象。

3. 以五位一体建设为核心内容十五项乡土素材为研究对象扩展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载体

从内容与写作技法言,全词咏茶,而不着一个茶字,却连用若干典故,老练精熟,此笔法在黄庭坚诗中十分常见,将此笔法移之入词,属顺理成章之事。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培育乡土情怀为切入点,更容易使大学生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结合起来。从经济建设内容而言,由于大学教材比较抽象,实践小组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确定小课题,比如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问题,从纵向上观察家乡群众实际收入的变化,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家乡群众增收致富。就美丽中国建设教育问题,可以就家乡的河流生态、垃圾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等小问题展开深入调研。此类乡土实践和田野调查,既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参加新中国建设就是乡土情怀的集中表现,他们的事迹一直被当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但是,讲一千次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也不如让青年学子亲身参与一次家乡的建设实践效果来得好。所以,以培育乡土情怀为切入点,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学实践中,让他们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龄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开发中,可以为大学生从小我到大我,从爱家、爱乡到爱国的突破积累正能量。

综合上述三点,以培育乡土情怀为切入点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创新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以学校、家庭、地方群团组织三级联动为保障、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建设为主要内容,涵盖风俗民情等十五项乡土素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图1)。

  

图1 以乡土情怀培育为切入点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结语

乡土情怀作为人灵魂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因为个体生活成长的特殊情节,触发易,影响深,对人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塑造和确立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面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出现的困难和瓶颈,以培育大学生的乡土情怀为突破口,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创新扩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是克服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主体客体不积极、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素材单一、没有吸引力、教育环体不优越等弊端的途径之一。为此,大胆改革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

[3] 李实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0):63-64.

[4] 顾玉军,吴明海.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30-34.

[5] 陈善卿,张炳生,辛国俊.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6] 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60.

[7]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3.

[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9] 孙郁.费孝通:乡土情怀[J].社会科学辑刊,1998(2):27-31.

[10]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61.

 
李景韬,刘华荣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