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旅结合,探索发展新模式

更新时间:2009-03-28
 

有一位旅人在离开西双版纳时曾留下一首小诗:“万类温馨场,各族和睦乡。依兰纯馥郁,圣水透清凉。飞鸟成群对,鲜花如海洋。人兴孔雀舞,云彩似霓裳。”在他的诗中,西双版纳美得如梦如幻。

每年,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被西双版纳的美所吸引,慕名而来,西双版纳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也以此为契机,各少数民族村寨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凭借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借力现代化旅游企业的带动,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人欢乐的和谐发展之路。

承压浆配方:基浆50m3(密度1.80g/cm3)+1.5%中酸溶性桥塞堵漏剂+1.5%细酸溶性桥塞堵漏剂+1%雷特随钻堵漏剂+果壳类材料,总浓度10%。

  

到南腊河漂流是游客的最爱,也因此“火”了曼龙勒村

  

在曼龙勒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篓这门技艺

曼龙勒:合作共赢,打造幸福村寨

还没走到南腊河边,就听见一阵阵笑声、叫声、欢呼声夹杂在一起,好不热闹。走近一看,原来有一队游客刚刚从南腊河上游漂流而下,正在激荡的水流中兴奋不已。

南腊河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河”,是穿越望天树热带雨林主题公园的一条河流,两岸风光旖旎,美不胜收。随着南腊河漂流的大热也带火了附近的一个个村寨,曼龙勒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项目都是属于我们村文化农庄中的一部分。”岩罗说,“2013年,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曼掌村成功申报为全省‘3121工程’示范村。我们村的建设就是从那时开始做的。2014年8月,省文化厅文化农庄试点项目正式落地曼掌村。在政府的支持领导下,我们村决定围绕‘傣家文化’‘热带风情’主题,在做好传统保护的同时,由本村群众共同投工投劳建设文化农庄。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围着墙的,我们动员群众拆掉了庭院围墙,改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热带风情的庭院栅栏,不仅提升了文化农庄的品位,也拆掉了群众间心里的‘那堵墙’。我们还请来了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州市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寨子里住了2个多月,对村民进行免费培训。”

几年时间,曼龙勒变了,曼龙勒也没有变。变的是村寨更整洁美观了,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不变的是村寨中那些优良的传统习俗和傣族手工艺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漫步村中,只见一座座围着竹栅栏的傣家小楼鲜花掩映,楼前大多都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傣族高升”“傣族造纸”“傣族织锦”等。岩罗介绍,“几乎每一项非遗项目村里都有传承体验馆,村民们凭借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做,有的织锦,有的造纸,有的制陶……游客们进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非遗项目进行体验,有喜欢的非遗手工艺品也可以买走。”

走进曼龙勒,只见一栋栋传统而古朴的傣族干栏式小竹楼错落有致。竹楼下,扎着小辫的孩子们玩得正开心,坐在一旁的老爷爷专心地编着手中的竹篓,“编好了可以摆出来卖。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编,以前是拿来用,现在大家做好就拿到村里的陈列点卖给游客。”大爷说。不远处的傣族阿妈切着番茄、大芫荽等食材,开始准备午饭了。“今天三八节,订餐的客人多,我们一大早就忙开了。”阿妈乐呵呵地说,“现在来寨子里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大家心里高兴啊。”

路边一家民宿的老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看看。“我家房子比较大,多余的房间我打造成民宿给游客住。二楼有5间客房,楼下,家里老人就摆了个小摊,既卖小东西也卖早点。”老板为我们解说着他家的布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启动时,政府挑了10家想做民宿的农户给予一定补助,打造成示范户,这家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家一年毛收入有10多万,比原来种地时大大增加了。”岩坎万介绍道。

  

民族特色浓郁的“农家乐”

  

漂亮、整洁的曼龙勒村

在曼龙勒,最打动人的是村民们脸上温暖的笑容和言语间深深的满足,以及村寨团结和谐的氛围。“我们村民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与公司的合作模式。我们村的土地都是以租赁形式流转给公司的,租期40年,3至5年与周边地价挂钩调整一次租金。这种方式解决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村委会参与公司的管理,否则土地被卖断了,公司把地圈起来,他要做什么你就没有发言权了。现在村里和企业是共享共建共赢,企业在村里要搞什么活动,一块地要做什么项目开发,都必须由双方商量。不允许企业进来乱砍乱伐,把村寨的资源都破坏掉,那以后我们的子孙都没法生存了。另一方面,分期拨付租金也避免了有部分观念落后的村民拿到大笔租金或卖地的钱后没有规划地挥霍。”从2012年就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的岩坎万见证了河马旅游公司与曼龙勒村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他说,“为什么企业和村寨很和谐?除了土地租赁,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我们和企业商定只有本村村民可以在寨子中经营,比如餐厅,不能交由外边的商人来经营,否则趋利化就会突出,彼此之间矛盾就产生了,还会出现宰客什么的,长期以往口碑就下来了。我们村寨还实行民主管理,一是控制户数,否则外来人口一多,你没办法管理;二是禁止私搭乱建,号召大家都要保护好这个环境。”

2015年7月,农庄正式开放营业,这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式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曼掌,不仅可以看美丽的风景,品傣家美食,还可以体验不同的傣族传统手工艺,我觉得很值得。”重庆来的游客张女士高兴地说。大批的游客也为曼掌的民族群众带来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过去我们傣族的姑娘都会织锦,织来做衣服、做生活用品,后来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了。文化农庄做起来后,游客很喜欢我们的织锦,靠卖织锦的成品和收游客学织锦的体验费,我一个人做一年下来能有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来找我学织锦的姑娘多起来了,几年下来,我的徒弟大概有500多人了。”傣族织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玉罕感慨地说。

伴着响亮的鸡鸣声,曼掌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岩尖一家已经忙开了:岩尖忙着把昨夜买回的稻谷拿出来翻检以备酿酒;岩尖的妻子坐在织布机前灵巧地摆弄着梭子,不一会儿就织出了一截美丽的傣锦;岩尖的儿子岩罗正准备去村上开会,身为村民小组长,岩罗没少为曼掌村的建设起早贪黑。

岩坎万透露,今年在勐腊县的全域旅游方案中,计划要将曼龙勒打造成“一带一路”的一个服务区,融入全州旅游发展的大潮。届时,这个充斥着幸福感的傣家村寨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曼掌村寨门

  

村民玉凤(右)在传授造纸技艺

  

村民玉罕在织傣锦

曼掌:文化传承,催生新型农庄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曼龙勒接待游客数超过16万人。越来越多的客流量,也对曼龙勒的接待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勐腊县政府除了经常到村中开展各种不定期培训外,还专门在村里开设了勐腊县职业中学分校,学校晚上上课,毕业颁发证书,为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供了保障。

曼掌,位于勐养镇中部,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曼掌在傣语中即为“大象寨”,据记载古时是专门为傣族土司驯养战象的村寨。作为景洪市首批命名为民俗文化古村的村寨之一,曼掌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完整的民风民俗保存。“我们寨子里现在有傣锦、傣拳、章哈、象脚鼓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也很多,有州级的,也有市级的。”岩罗自豪地说。

“通过村企合作,整个寨子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被带动起来。”曼龙勒纪检监督委员岩坎万说,“项目开始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靠橡胶、水稻种植这类传统农业,人均年收入就在1万左右。现在大家把土地租出去,拿地租的同时还可以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你有什么手艺就做什么,可以做小吃、做手工艺品、开民宿等。你家再有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到旅游公司里打工,现在,村里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已达到了2万余元。”

走进一家挂着民族团结示范户牌匾的人家,主人岩捧正在和泥,原来他们家是做傣陶的。“我们家从2015年开始做,现在东西还不是很精致,以体验为主。小孩儿来得很多,我们收一点手工费、泥土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40人左右。这个东西做的时间长,挺慢的,游客进来消磨时间就爱来做这个。他们做好后把地址留下,我们烧好后,邮寄给他们。毛收入一个月2000左右。”岩捧边和泥边说。

曼龙勒村小组是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的一个傣族村寨,全村共91户447人。2012年,勐腊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西双版纳勐腊县河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采取“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依托南腊河优美的原始风景及曼龙勒生态景观,倾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及户外运动为一体的旅游集散地。2013年,曼龙勒被列为“3121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省民族宗教委的牵头下,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约600万元,对全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提升,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文化产品展示厅,不断丰富村寨的文化内涵。

  

慢轮制陶作品,有村民做的,也有游客学做的

  

每天中午游客可以在曼掌村观赏原汁原味的傣族歌舞表演

“企业进来后,对我们村的带动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岩坎万感慨地说,“一是劳动就业这块,公司里80%都是我们村的人,村里的年轻人,只要愿意的都去公司上班了。二是带动了餐饮消费。公司有南腊河漂流这个旅游景点,游客来了都要吃饭。现在村里有12家农家乐,平均每天都有3、4桌客人,一年下来毛收入可达60万-70万。而且每家农家乐都是由5、6家农户约在一起开的,所以带动面非常大。三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手工艺推广带动作用也非常大。比如我们村企合作的一个项目是体验傣族织布,公司组织旅游团队到农户家中,为他们讲解、让他们体验傣族是怎么织布的,每个人收10块钱的体验费,客人很喜欢。下一步,村里要成立个民族工艺品的合作社,带动销售。”

大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已经离开曼掌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玉单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多彩篇章。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其思想、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各种文明皆有真善美的追求,都有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中国是盛产诗人的国度,波斯也有享誉世界的文坛四柱,印度有迦梨陀娑、泰戈尔,阿拉伯有努瓦斯、穆太奈比,欧洲有荷马、莎士比亚,美洲有聂鲁达、惠特曼等著名诗人。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是推进传统与现代艺术建设的精神基石。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逐步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成果的一种形式,可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积极参加移动通信职业技能大赛,如2015年和2016年举办的全国高职“4G全网建设技术”大赛,本文结合该校参加移动通信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体会,探讨移动通信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影响。

玉单大学学习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昆明从事房地产销售,2015年,她已经做到了销售经理,年薪上百万。听到家乡要开始发展文化旅游的消息,她毅然辞职,回曼掌参与到农庄建设中。“我离开家去读大学那天就非常不舍,2015年听说曼掌要搞农庄建设,我觉得回乡创业的时机到了。”玉单动情地说,“我们的第一批营销是与景洪大部分的幼儿园、小学合作接亲子游,将造纸、制陶、傣舞、傣拳等非遗项目融入到孩子们一天的活动,还专门举办了傣拳大赛。这个项目效果很不错。我们还推出一些主题项目,比如今年2月份,我们做了一个‘版纳欢乐年’,客人可以进寨子来写新年贝叶经的贝叶卡,包年糕、舂粑粑,晚上玩篝火晚会,客人很感兴趣。做了一个月时间就有5000多人参加。”

和玉单一起回来的,还有她来自天津的丈夫。他丈夫在来之前非常忐忑,于是他们有了下面一段有趣的对话:“你们那通水通电吗?”“我们在山里呢。”“在哪儿?”“野象谷旁边。”“野象谷的房子是在树上,你们是住在树上吗?”“是啊。”“有蛇吗?”“早上起来什么颜色都有。”“……我们能留在昆明吗?”……然而,来到曼掌后,玉单的丈夫深深爱上了这里。他说在曼掌,路上的人都对你笑,即使是那些平时没有多少接触的人,都会很热情地邀请你到家里吃饭喝酒,这种淳朴的民风让这位天津小伙爱上了曼掌。

中国专利法经第三次修订后,在第69条(一)增加了“进口”一项,从而为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打开了大门。按照中国参与立法者的解释,这一调整主要是出于政策考虑,中国仍然是技术输入国,需要为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提供便利,以促进经济发展[9]。

随着曼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玉单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她说:“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对接品质较高的旅行社、俱乐部,更偏向定制化的旅游。我们根据客人的人数、年龄、爱好为他们做行程规划,把傣族文化融合在里面。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更注重品质,因为现在都是网络共享平台,客人的信息反馈非常快,只有打好口碑后面揽客才容易。”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对政府部门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尤其是我国在近几年以来加大力度推动私募基金投资的发展,并实施了相应的规范措施,使其无论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在解决与减少投资不足问题方面,都初见成效,而且在进行长远战略投资规划时,应侧重首选私募股权基金。

开放式的农庄和全新的旅游运营模式除了得益于曼掌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更离不开曼掌村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岩罗告诉我们:“2010年左右的曼掌是整个勐养最脏乱差的村寨,小伙子出街打架最多的就是我们寨子。”为此,曼掌村决定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推动地方发展。2012年9月,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集思广益,组织村内人生阅历丰富、办事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组建老年维稳协会。支部年轻党员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动员组织村寨中的中青壮年成立群防群治队,参与维护村寨社会治安。充实和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面参与村内各项民生服务工作。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曼掌村的老年维稳协会、群防群治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三支队伍逐渐成为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中坚力量。岩罗说:“农庄正式营业后,我们还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曼掌文化农庄管委会,对农庄进行日常管理。”

专家权威系数为熟悉程度和判断系数的平均值,数值越高表示专家对所咨询内容的权威程度越高[3] 。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不熟悉、很不熟悉5级,依次赋值0.9分、0.7分、0.5分、0.3分、0.1分[4];判断系数依据包括实践经验、主观判断、国内外参考文献、理论分析4方面,按大、中、小3个等级分别赋值。经计算,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1,认为有较高权威性。

在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里,入住老年人不仅需要日常生活照顾、疾病诊治、身体康复训练,还需要健康咨询、心理安慰、营养指导、临终关怀等,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提供专业服务。但是目前广西此类人才相当缺乏,具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服务人员更少。目前广西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多数为40岁以上妇女,她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护理培训,提供的服务基本属于简单的日常照料和护理。

把普通的民族村寨变为文化农庄,把傣族村民变为文化传承人,把农业经济变为文化旅游经济,把农村家庭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如今的曼掌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王菁,刘瑜澍,孙铭
《今日民族》 2018年第04期
《今日民族》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