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及当代释读

更新时间:2009-03-28

社会冲突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而又永恒的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矛盾与冲突也随处可见,可以说“历史舞台就是为冲突而设置的”[1]345,只是冲突的主体、成因以及激烈程度存在差别,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种族、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似乎有些冲突近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通过战争来解决社会冲突并非妥善之道。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萌芽于《莱茵报》时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马克思开始关注以“物质利益和人民群众”[2]41为核心的社会问题。由于目睹了当时经济不平等导致贫困人口不断增多,贫困又导致犯罪现象频发等社会现实,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表示强烈不满。1842年10月,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主编,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一方是被排除至等级制之外的贫民,另一方是享有特权的贵族。面对莱茵省等级议会将捡拾枯树的贫民视为盗窃者的现象,马克思进行了反对林木盗窃法的斗争。法律本应成为保护民众的利器,却变成了惩罚民众的武器,这种异化现象根源于私人利益的追求,私人利益又是与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等级制代表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并不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马克思通过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疾苦情况,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和穷人现状的文章,痛斥贵族对农民的压榨行为,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为贫困者辩护。

其次,一些高职生带着一定的“功利”心理学习单词,他们只是为了过英语四级、六级而孤立地记忆单词,没有注意单词的使用环境、使用方法等特征,更没有留意单词的固定搭配,同时由于对单词的学习具有“强攻性”,在后期没有形成及时的复习,很难在头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

异化问题的研究促进了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工人所创造出的财富越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鸿沟越是不断扩大。社会日益被分裂为少数的富有阶级和多数的无产阶级,社会上的贫困人口没有任何保障,这样的社会必将被新的社会所代替。因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考察,以及对异化现象的分析,已经知道了主导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找到了社会冲突的根源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3]195。通过对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劳动,以至于工人生活陷入深重灾难之中的事实的揭示,总结出异化现象的不断深入,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必然会激化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的异化现象所造成的劳资关系的对立也必然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发生。“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400,阐明了阶级斗争是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处理本案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依据的是裁判官法的原则,保罗将其表述为两点:1.指任人为自己辩护而提出的论点是:放贷的媒介行并不属于指任的范围,因此他不会为此承担责任;2.在批评生活资料供应官作出判决的理由之时,此等媒介活动似为担保之一类,故此,只要他未曾向奴隶作过这方面的委托,一般不授予针对指任人的总管之诉。显然,在这类论点看来,指任具有的意志论因素具有根本性的排他地位。

首先,化解社会冲突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一生始终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各种矛盾构成的生产制度,也就是“一种使人的价值转化为外在事物的社会制度”[5]61,所以在分析其社会冲突思想时,必须以这一出发点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化解社会冲突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最初处于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后来是与那些在工业社会发展中有利害冲突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经常处于与外国资产阶级的对抗中。在这些斗争中,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要向无产阶级寻求帮助。因此,无产阶级自然而然地卷入到了这场政治运动中,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统治阶级成员的生活条件受到了威胁,也被抛到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之中。一方面,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的思想发挥着教育无产阶级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以及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抗现象的分析,形成了社会冲突思想,而且找到社会冲突的主体、根源以及化解方法。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内涵

我的朋友当中,也有娇嫩的月季花,月月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像灯笼一样高高悬挂的石榴,碧绿的海桐,默默站立的女贞树……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为社会冲突思想做出基本判断。“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2-3社会冲突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之下,为摆脱异化现象而进行斗争,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3。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冲突的化解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当年把生产力看作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构成,可以将其简化为人(劳动者)、物(生产资料)两大要素。马克思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促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作为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出现的物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一个转换,“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172。马克思之所以把生产资料中所展示的科学技术水平看作是人类历史过程的产物,是因为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生产资料技术水平的发展、上升依靠的是体力劳动者大量的经验和积累。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存在,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频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变迁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3]195-196,而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内在利益冲突为出发点,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意识的增强,使革命实践成为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才能消灭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

最后,化解社会冲突的实践路径即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会衍生出政治立场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的阶级所处的地位以及利益占有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资产阶级可以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和占有的资源要远远多于无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必然会为争取各自的利益而发生冲突,进行斗争。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也势必要在政治上以及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也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压迫,尽管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经济领域内与资本家展开斗争,但究其根本,还是政治斗争。在劳动阶级所组成的联合体替代旧的市民社会以前,两大阶级对抗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3]275,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的最本质的原因。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认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Limited experience with docetaxel[27], paclitaxel[28],and eribulin[29] monotherapies has not yielded satisfactory results.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需要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仍然存在,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资料转变为人即劳动者。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不能仅仅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历史的产物而忽视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联。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的,而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76。问题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劳动者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时,仍然会出现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社会冲突的本质仍是利益冲突,这与马克思当年的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已不是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而是利益分化的不平等。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即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变强的过程,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是既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又需要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这也是中国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当代释读

其次,社会冲突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工人们逐渐认清了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资本主义的实质即资本,资本是“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3]412,而财富的积累和资本的增殖是资本家追求的目标,这种财产也是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中产生。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雇佣劳动者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生活资料,只够勉强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的劳动,“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3]415。也就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工人丧失了独立性、个性和自由,只是作为增殖资本的一个工具,其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因此,社会冲突可以解释为社会矛盾的对抗,是无产阶级为摆脱异化、非人化现象而进行斗争的社会过程,而这一过程通过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条件下,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解决社会冲突,以保证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即公有制得以实现,从而完成社会变革,解放全人类。

第二,相应的政策调整是避免社会冲突的制度保障。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一个不断产生冲突的社会。马克思当时之所以倡导计划经济体制,针对的就是产品过剩现象,是因为计划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导致的生产与消费的不一致而出现产品过剩现象带来的浪费,让生产与消费趋于一致,同时也让社会生产在有秩序的范围内进行,从而缓和社会矛盾。

选入“少儿万有经典文库”的原典在人类科学史上的重要性和经典性不容置疑,但其厚重的篇幅和深邃的理论体系,让一般读者都可能望而却步,更不要说理解能力有限的少年儿童。而在这套文库里,少儿彩绘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息,吸引着小读者从容地走进经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存在的,具体的群众内部矛盾的冲突完全可以用政策去化解、采取协商的办法解决。就国内政策而言,协商民主的落脚点在于最大限度地达成人民之间的共识,这一政策的制定既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保障。就国际政策而言,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各国之间经济、环境、安全等问题的相互依存度提高,需要共同治理的背景下,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这正是从一球两制过渡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最佳路径。因此,中国改革的路径与马克思理想社会的设想在逻辑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改革是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对马克思理论的一种解读。所以,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过时。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这一价值目标是化解社会冲突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在于从规律意义上认识并实现无产阶级即人类解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类历史发展存在客观规律。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而冲突的客观存在取决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特定水平,当人类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什么根本利益的冲突了,人们将会从冲突、斗争中走向和谐、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上,“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6]60,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程度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以不断缩小劳动者之间能力的差距为前提,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来缩小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辩证看待冲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合作利益分配出现了失衡局面时,冲突就会出现。社会冲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当这种冲突处于可控状态时,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使双方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双方都能各得其所,合作就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因此,可控范围内的社会冲突具有正面的导向功能,可以从本质上反映出政策的不足,可以依照具体情况让社会政策更完善,让社会更和谐。

[ ]

[1]W·D·珀杜.西方社会学——人物·学派·思想[M].贾春增,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孙熙国,孙蚌珠,张守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M].陈玮,冯克利,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伊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