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一代风流贤太守

更新时间:2009-03-28

福州作为八闽首府,东南一大都市,地位殊重。因此,地方主政官员的选拔也显得极为重要,故有“福郡地大而事繁,古常选用重人”的说法。秦汉之时,一郡之主官称为郡守、太守,魏晋以后,名称虽常有变更,但人们还是常以“郡守”“太守”为雅称。福州历任太守,彪炳史册者,代不乏人。福州首任太守为晋人严高。至宋代时,人才最盛,有蔡襄、程师孟、曾巩、梁克家、赵汝愚、辛弃疾、真德秀等。降及清代,乾隆年间的福州知府李拔是不可不提的一位。

李拔(1713—1775),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人。李拔的高祖李杠气节超迈,以大儒自命,明朝灭亡后以身殉国。曾祖李士廉、祖父李公鼎均是当地名儒,隐而不仕,课徒授业。至清中叶,乾隆帝为明季守节诸臣平反,李拔才走入仕途。李拔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钟祥、长阳、江夏知县,擢升汉阳同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福宁知府入闽,次年调任福州知府,时年四十八岁。

巍巍者山,遥瞻峨眉

  

李拔塑像

福州府衙故址位于现在的湖东路与鼓西路之间,明清两代时曾是福州一郡之中枢,今已不存。这里地处福州古城正中偏西处,北有越王山为屏障,南有九仙、乌石二山相峙,尽可感受福州“三山鼎秀,州临其间”之美。府衙大门上曾题有一联:“九邑拱如星布,我疆我理,俾卤地岩城,具瞻福曜;三山环若屏依,克师克帅,望绿林丹荔,尽树棠阴。”该联便是李拔来此上任后所作。

母亲说得没错,婚姻是我自己选择的,伟翔并没要求我什么,所以,他也并不欠我的。而我呢,对他做了些什么呢?

山对李拔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家乡犍为县隶属于四川省嘉定府,境内群峰耸翠,尤以峨眉山最盛,他的别号“峨峰”也是得名于此。福州的山虽远不及巴蜀之地高峻,但泉石清趣间,另有一番精致。李拔素有雅兴,自称“平生最喜登临,遇高山辄动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齿迹”。时隔二三百年,李拔的“屐齿迹”早已难寻,倒是无数的摩崖石刻记录下他在福州的足迹。

李拔在福州居官三载,不仅城中诸山,连同周边各邑也都有所流连,所至之处均留有题刻。如果统计出福州现存题刻数量最多的古人名单,李拔肯定名列前茅。李拔曾言:“匪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亦聊以扬榷山灵,备后人之兴感云尔。”这句话用来解释他喜好题刻也是合适的。宋明理学以来,学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借题刻来“扬榷山灵”,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胸臆。

李拔不仅自己流连题咏,而且好古敏求,也爱寻找前人遗迹。李拔对登山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以为“山以人胜,人以山传”,“登山而不思追踪乎前哲,亦与未登山等;追踪前哲而不得前哲所以独至之故,亦与未登山等”。在看他来,如果登山时只停留在欣赏自然景观,就和未登山没有什么分别了。因此,观摩前人所留下的那些摩崖石刻,也就成为李拔追踪前哲的最好方式。

声呐分辨力是指在多目标环境下对相邻2个目标的最小可分辨能力,一般按照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来分辨,其中距离分辨力和速度分辨力仅取决于信号的形式及其参数。在采用匹配滤波的条件下,模糊函数是与目标距离和速度有关的信号回波通过匹配滤波器之后的输出[2],可用来衡量信号对具有不同距离和不同速度的2个目标的分辨能力。当目标相对静止时,回波信号仅体现出时间延迟和衰减;当目标相对运动时,回波信号还会产生多普勒频移和时间上的压缩或展宽。

在传统的立体显示器中,双眼的聚散运动随着屏幕差异而变化,而调节倾向于保持固定在显示屏幕上,这种现象导致辐辏和调节之间的冲突(Accommodation and Vergence, AV冲突).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视差是影响视觉舒适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屏幕视差的大小会影响AV冲突,导致视觉不适.当视差超过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 HVS)耐受水平后,可能诱发各种不适症状(例如眼睛疲劳和头痛).

  

李拔所建的乌石山天章台

福州濒海,人们大多以渔盐为业,在李拔来闽之前,丝织品均购自外省。李拔是蜀人,对种桑养蚕缫丝均有了解。他发觉福建土沃桑肥,天气宜蚕。他自己试着种养成功后,便将蚕种及缫丝器具分发各县,大力推广。李拔还著有《蚕桑说》,教授人们养殖技巧。方志有载:“闽知养蚕,实自拔始,功尤伟矣。”除养蚕外,李拔还著有《种树说》《种棉说》等,“凡民间水利、农田、桑麻、树畜之事,一一经记而董劝之。”

据说在李拔少年之时,父亲李汝璋曾以峨眉山勉励他,说:“为学如登山,徙峨眉之巅则视下矣。倘一徙而止,犹未登耳。”这一次鼓山之行,或许也触动他早年的回忆。于是,他在山足刻“云程发韧”,在半山刻“毋息半途”,在山顶刻“登峰造极”。这些题刻即是李拔的自勉,同时也向攀登鼓山的学子们勉示让他受益终生的为学之道。

后方法的理论概念是由 Kumaravadivelu在其“Towards a postmethod pedagogy”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三大参数概念,即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4]。

汤汤者水,锦江之湄

福州府衙在北宋时曾是福州最早的公园,称为州西园,内有春风亭、春台馆等名胜,园中还设有秋千等设施。每逢初春二月,州西园向民众开放,供人踏青游赏,成为当时的福州特色民俗,称为“开花园”。北宋福州知州蔡襄有“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的诗句,来形容与民同乐之情。明清之时,这里被辟为公署,不远处的西湖则成为新的城西览胜之所。

西湖之水,由河道通闽江。李拔曾有“福山福水抱城来,助我一段空明”之句,福水所指即此。闽江流经福州南部,至南台岛分为南台、乌龙二江,所以福州又有“三山鼎峙,两江环绕”的说法。李拔来福州上任第二年的冬天,巡行盘查下属十邑,览各地民情风物,途中经由南台岛古渡口乘船渡乌龙江,观浊浪排空,题下“龙江飞渡”“江风海潮”等石刻。

时人黄致中有《西湖杂兴》诗称赞李拔:“湖山胜处妙能兼,海国蓬瀛价又添。一代风流贤太守,教人不数太康严。”“太康严”即创凿西湖的郡守严高,诗人将李拔对西湖文化的贡献与严高相比,显然是恭维之辞。不过对李拔来说,这些话可能并不受用。在他看来,当初严高开凿西湖,兴修水利,才真的是功在黎民社稷,如今弃民利而建为游观之地,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李拔所建的乌石山天章台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督办闽务,延续李拔创下的旧制,创办桑棉局(后改农桑局),分设蚕务学堂及育蚕、缫丝各传习所。当时福州设有浙股蚕业学堂、粤股蚕业学堂、蚕织女学堂、劝教公桑公所等处,养蚕业繁荣一时,蚕丝成为福州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至清光绪末年“年约值银二三千两”。而这些,都应归功于李拔首倡之功。

西湖开凿于晋代郡守严高,后又经历代开浚,成为福州一大名胜。湖心屿上有开化寺,寺后有孤山,旧时登临其上,可尽览全湖。李拔曾在此题有“湖山胜处”。而今,李拔的题字不复存在,“湖山胜处”却已成为西湖一景。李拔在西湖还题有“海国蓬莱”“天开图画”等,又有对联多副,今或由后人重刻,或湮没不存。

李拔所题的“龙江飞渡”,是形容其所乘船只乘风而行,顷刻间横涉江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渡口早已废弃不用,“江风海潮”四字也无处可寻。李拔当年在任时,兴修水利,疏浚航道,建设桥梁,以为民利;至临离任时,还对洪山、朝天二桥欲修未能而念兹在兹。而今,渡口虽废,“龙江飞渡”四字遥对着现代新建的乌龙江大桥,仿佛又添了新的意味。

该应用解决方案可为工厂提供设备、互联装置和现场装置的实时状态监测,以减少意外停机,防止设备出现故障并优化现有已安装设备的运营和维护。ABB通过诊断资产状态和预测潜在的设备问题,首次在企业的全球水平上实现预测性和预防性维护。此外,该应用解决方案还可以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分析设备问题和优化性能。

惠心惠德,惟怀惟思

福州府衙中,旧有衙署园林,为官吏办事之余休闲之所。园林中陈设,也常常反映出为官者的审美情趣及文人心态。李拔来闽时,曾捐资重修府衙,新增诸多景观。中有桑园,园中桑树由李拔亲手所植。他还在内署中养蚕,“良丝厚茧,俱有成效”。李拔在府衙中种桑养蚕,并非出于个人爱好,而是以亲身示范向福州民众推广蚕桑。

  

鼓山古道上李拔题刻

鼓山摩崖石刻中,朱熹在绝顶峰所题的“天风海涛”最令李拔触动。朱熹是南宋以来学人的精神偶像,李拔登临绝顶,望海空无际,观朱熹题字,产生了一种难言的共鸣之情。李拔称“徘徊周览,恍然有悟于为学之旨,默识心契,流连不能去”。他在绝顶峰题下了“欲从末由”四个大字,又作仰止亭,铭曰:“我登鼓山,中心仰止。仰止何人,曰惟朱子。”

李拔认为,即便是风景名闻天下的杭州西湖,当年白居易、苏轼治湖时也均以灌溉防汛为本,只是“偶尔寄迹,遂成名胜”。李拔在西湖题刻甚多,不少都极富诗意,但让他最为得意的一处却是“西湖水利”四字。李拔常有“修葺以供游览,非当日开湖本意”之叹,希望以此告知后来者,西湖之维护应以水利灌溉为目的。至于风景名胜,本不必去刻意打造,“大小在心,不在境也”。

李拔承自家学,以经世致用为章法,主张“文章、经济,合而为一”。李拔曾言:“某,西蜀庸材,起自田间,于民生利病之源,知之甚悉。”在他还是秀才时,他就遍观远览,总结治理办法,认为“人之治天下也,如治其家然”,自信如果有机会治理一乡一县,一定可以使他的设想大行其道,教化一方百姓。后来他以长阳知县起家,所到任之地,莫不政绩斐然。

在福州的众多山峦中,鼓山摩崖石刻最为知名,保留了北宋以来包括蔡襄、李纲、朱熹、赵汝愚在内的历代名士登临题咏的数百题刻。李拔还未到福州时,就已听说鼓山“赤文绿字,遍满岩壁,称名迹焉”。等到他来福州上任,寻暇登山后,不禁感慨鼓山“怪石林立,古字争奇,应接不暇,悉如前人所称述”,称“福州城东鼓山,奇特为十闽冠”。

商标抢注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司法治理.........................................................................田晓玲 张玉敏 01.27

李拔将治民之法,概括为养与教二字,言:“治世何术?曰养,曰教。教养何道,曰农桑水利,曰诗书礼乐。”养是教化之本,教则是长养的目的。李拔家族以其曾祖以来,课徒授业,尤重教化。李拔不仅号召福州各邑兴义学,设书院,还常常亲自到城中的鳌峰、崇山二书院讲学。人们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则以榕树为喻,称“予惟榕之为木,大而无用。然枝叶婆娑,犹荫十亩”,希望学人树立远大志向。

李拔认为“人生德业,以志为主”,常以程颐的“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一语来训导学子,反对为考取功名“束发而授书,挟册而呻吟”的无用之学。据说,李拔早年就是以“立志不在温饱,青紫拾亦偶然”来自勉。后来李拔的长子李元模虽高中进士,却不愿为官,绝意仕途,回乡创办了印清书院,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教书育人上。李元模的二子李锦源、四子李宗濂也都高中进士。犍为县清代共有九位文进士,四位都出自李拔家族,留下了“一门四进士”的佳话。

“未指明”数据占比20.7%,指的是招聘信息中只显示招聘“图书馆管理员”而没有介绍具体岗位职责,无法归入相应岗位,说明有些部分公共图书馆的人才需求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鼓山古道上李拔题刻

李拔自称其“少时樵子,中参名士,晚师循吏”。所谓“循吏”,即循良之吏,奉职守法、清廉贤能的官吏。他在府衙冰鉴堂题有一联:“称物情以平施,有己求人,无己非人,责人必先责己;顾民岩而思畏,天视民视,天听民听,欺民即是欺天。”至今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太守之去,何时复来

乾隆二十六年(1761)除夕前三日,正值新年将临,福州城中一片喜乐景象。逢此佳节良辰,身处福州官署中的李拔却难抑思乡怀亲之情,提笔而书:“锁篆官斋景物清,朝来休休动闲情。疏梅独树筛香影,密竹连丛戛玉声。报国无才添素发,思亲有泪濯尘缨。乞身好趁东风转,一棹西川绿水生。”此时,年近半百的李拔在外居官已达十余载之久,年岁既长,思乡情切,恨不得马上告老归乡,乘船回到四川。

在福州任职期间,李拔屡次上书,请求告老归乡,奉养高堂,但始终未蒙允许。一日公事之余,李拔念及此事,想起了晋代的名士张翰,口占一诗:“闽海由来云水乡,谁云吏隐好徜徉。思归不为鲈鱼脍,拍案瓶花堕印床。”当初,张翰在洛阳为官,一日见秋风起,忽然想起此时家乡吴江水涨,正值鲈鱼肥美,叹息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还乡。时代不同,李拔自然不能像张翰这样潇洒,同张翰一样“恨难禁兮仰天悲”的思归之情,他却只能“拍案瓶花堕印床”。

更让李拔“恨难禁兮仰天悲”的是,最后让他得以去官归乡的竟是慈母去世的一纸讣告。悲恸欲绝之下,一句“几度思归归未得,臣忠子孝两途穷”,蕴含多少人生的无奈。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拔依然牵挂着福州百姓,感叹“设施未竟,遽遭母丧,内不能孝于亲,外不能益于民,日夜腐心,曷其有瘳”。在他主持编纂的《福州府志艺文志续编》中,他将他的治理经验一一记录,期待后世守官能够有所借鉴,受益于民。

李拔奔丧回蜀后,福州士民念其在任的功德,为他立“李公去思碑”以示感激。李拔在闽时,喜游闽山闽水,流连题咏,及至去后,百姓也将这位廉洁循吏视如高山般巍峨,如江海般浩渺。时人作古诗十二章,中有一章:“巍巍者山,遥瞻峨眉。汤汤者水,锦江之湄。惠心惠德,惟怀惟思。太守之去,何时复来。”后来,李拔丁忧结束后,又受命在湖南、湖北为官,并未再来福建。

李拔官终荆施宜道,卒年六十三岁,归葬于犍为县舞雩乡。这个地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宋儒周敦颐开示学人,“每令人寻孔颜乐处”,李拔以为“昔曾点志在春风沂水,曾见契于圣人”,甚是推崇。昔日,李拔登临福州鼓山时,也曾在灵源洞题有“寻乐处”三字,而今鼓山游人络绎不绝,不知又有几人,可得李公真乐之意?

 
孙源智
《闽都文化》 2018年第03期
《闽都文化》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