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物化”“物化意识”及物化意识的阶级表现 ——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

更新时间:2009-03-28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一直以来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理论,许多学者也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在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与商品交换对人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物化之外,也着重分析了形成物化的过程对人的意识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物化意识的影响下,人的自我认识以及社会认识的扭曲。意识形态理论是卢卡奇的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物化”“物化意识”及物化意识的阶级表现进行分析和梳理。

FastEthernet0/1 128.2 128 19FWD 0 4096 cc00.1ca0.0001 128.2

在卢卡奇之前,马克思就曾提出过一些含义类似的概念即“异化”“对象化”和“物化”。在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之前,需要明确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的界限,明晰“物化”和“异化”“对象化”的具体含义,以免造成混淆和含义不明。“对象化”是贯穿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概念,它来自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马克思借用于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对象化”概念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详尽地论述了异化理论,其中“对象化”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象化是“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7页。。在马克思看来,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社会中的显现,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改造自然界,以此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和存在。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对象化活动并不是和自己力量相对抗的活动,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详细描述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相异化、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异化是对象化的极端发展,当确认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脱离人的控制反而成为对抗人的力量时,就形成了异化。

记者今天(9月18日)从最高法获悉,最高法近日发布《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对未来5年的司法解释工作做出专门部署。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到,要适时出台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和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鼓励正当防卫。

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物化”和“对象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伯鍨教授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物化”可以分为对象化的物化和异化的物化,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存在和能力的确证,异化的物化才是对人的否定和控制。 参见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比较清晰地明了两种层面的物化概念:首先,马克思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角度提出,“人进行生产只是为了自己占有;他生产的物品是他直接的、自私自利的需要的物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页。。由此可见,马克思在此讨论的物化概念,是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被使用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就是物化的一种形式,这包含物体化的含义。但是,当人将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时,在供求关系中就会产生欺骗,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6页。马克思看到了人在交换劳动产品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的欺骗,人以为是自己的支配者,实际上是物在支配人,这是异化含义上的物化。

第一,物化意识具有直接性。物化结构造成了自我客体化,即在商品经济中人的劳动被当成商品进行交换,使商品关系产生非人化的特征,而这种合理的客体化则使物本身的特性消失了,并且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新的物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形式中,作为商品的物不存在其特有的本质,他们一切的性质都产生于社会关系和商品性质。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中,即使是思想家也沉迷于物的性质的直接性,忽视物的本质性质。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63页。所以,在物化意识中,人看到自身及物的属性与特点都来自于其所参与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关系,比如土地的物性是地租而不是肥力,人所面对的单一对象也并不会体现出其特殊的本质,在物化结构中,物化意识所看到的只是被普遍的商品关系所扭曲的新物性,新物性是所有商品的共性,至于作为商品的物的真正本性是什么,物化意识是无法认清其真正本性的。

第三,物化意识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物化意识的普遍性体现为,它渗透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法律、国家、管理等等形式上的合理化,在客观上和实际上意味着类似地寻找这些准确相互分离开的局部系统合理的和正式的规律”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67页。。物化意识试图在物化结构中的所有具体领域之间建立起普遍联系,确立合理的固有的规律。例如,在法律系统中,法律本身就会涉及生活中的任何领域和事物形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要求法律系统化,这意味着剔除特殊材料和实践经验,同时又要求法律形成确切的体系,这意味着剔除不确定性。但是社会是发展的,生活是动态的,物化意识的僵化和死板是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另一方面,物化意识的普遍性体现在,它不仅仅束缚了劳动者,同时也束缚着统治阶级。对劳动者而言,物化意识的渗入使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机械地服从于社会领域中“合理的规律”,在机械运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统治阶级而言,只有统治阶级也参与到统一的经济结构中来,才会产生社会统一的意识结构。“这种意识结构正好表现在,雇佣劳动中产生的各种意识问题以精致的、超凡脱俗的、然而正因此而更强烈的方式反复出现在统治阶级那里。”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69页。因为统治阶级同样能看到世界的直观物性,对世界采取直观态度。统治阶级创造出物化结构,但是也被产生于物化结构的物化意识所束缚。

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纯粹的阶级。物化意识是物化结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反映与入侵,物化意识自然是分别存在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物化现象反映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思维中就是物化意识。“对工人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表现形式的物化特征就被推到了极点。即使对资本家来说,也存着这种人格双重化,人被分裂为商品运动中的因素和这种运动的旁观者。”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58页。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不同阶级立场和经济基础,物化意识在这两个阶级中就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卢卡奇将物化意识在这两个阶级中的表现形式分别表述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可以进行交换的商品,劳动过程将主体进行合理的客体化,这种商品关系掩盖了人与物之间的主客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一交换过程和形式渗入工人的意识,形成物化意识。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实现,必须结合实际进行相应方案分析设计工作,这个过程中先根据酒店自身规模、特色、市场定位等对其系统需求做全方位划分,可采用例视图法对酒店做初步需求展示分析,发掘酒店自身需求特性,按照关系分解法、合成法、整合酒店管理系统需求以此使整个方案完善特性得到有效体现。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及产生于物化现象中的物化意识。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2~153页。物化现象展现出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在客观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展现为物与人的对立,人们可以认识商品市场的规律,并可以利用商品市场的规律,但是始终无法制服物与人相对立的规律;其二,在主观方面,物化现象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人的活动物化为一种商品,人的活动不再依赖于人自身。卢卡奇将物化的特性归结为人的孤立化、机械化和原子化,总的来说,物化使人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背景下丧失主体性,逐渐封闭自我并丧失行为的主动性,工人只能机械地服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放弃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展现出“非人化”的特征。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我客体化产生于物化结构,人的功能和特性被视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这种形式的客体化使人和物都失去了本真的特性。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产生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的商品关系。实际上,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深入了商品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之一的商品形式并不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同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商品形式就能够从本质上改变社会结构。当商品形式的发展加速,其产生的形式就越来越复杂,使人们无法理清物化结构。在资产阶级社会,物化不单单在不同的领域出现,也存在于不同的阶级中,因此,物化意识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涉及异化、对象化和物化,而且这三个概念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卢卡奇所谈的物化实际上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物化,他使用“异化”“物化”的概念时没有进行区别,而是将两个概念加以等同。当然,卢卡奇的目光没有仅仅停留在物化现象上,他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的意识的影响和控制,并详细分析了物化现象在人的意识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物化意识盲目地服从规律。现代资本主义试图将原本的经济形式纳入其体系中,而人们也将这个掩盖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真正关系的榨取剩余价值的体系看作正当的形式,并且试图寻找这个体系中的规律,不断加强这个规律。物化意识对商品形式的直接性进行肯定,并试图加强和巩固物的性质的直接性,以保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中产生永久性的价值增殖。卢卡奇认为,无论是人的肉体还是心灵都渗入了“表面的合理化”,在物化社会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孤立的,并且在物化的人看来,孤立的各个方面都是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的,但是实际上,这些孤立的规律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事物真正的本质。“似乎整个社会生活都服从一种‘永恒的、铁的’规律。”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71页。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发展运动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结构使人和物都形成表面的合理化,这种合理化就是将具有特殊规律的各个具体领域纳入一个具有普遍规律的体系中,而这种包含所谓的普遍规律的体系只是表面的统一与和谐,我们无法找到其中具体的内容,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之间存在的只是偶然的联系。这种包含普遍规律的体系进入所有人的意识中,但是这种普遍的偶然联系随时可能中断,而这种表面的合理性和具体领域的偶然联系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起作用的一项前提。

阮小棉发了封邮件给他,她说,你不认得我,我却认得你。第一次见你是在公墓,你买大束的鲜花去看楚西,我看得到你眼中有很深刻的痛楚。女人总是很不理智,她会因为一个男人对另一个女人的爱而心动,不要问我怎样找到你,你只需知道,我不是在游戏,也不是在玩笑。你可以不爱我,却不可以无视我。

物化意识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物化结构在人的意识中内化的显现,“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61页。。物化意识是对物化结构的肯定和认同,表明对外在规律的控制的完全服从和人的主体性的丢失。

在卢卡奇看来,近代的批判哲学产生于物化结构这一现实基础,虽然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存在物化现象,但是由于当时物化现象不够普遍,所以,古希腊哲学和古典哲学关注和批判的问题是不同的。而古典哲学也只是在思想上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推到极致,但是古典哲学却无法在现实中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古典哲学就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境地,它的目的是在思想上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并找回本真的人,但是它也只是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思想路径的重演。

卢卡奇摆脱了古典哲学,完全从思想角度分析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的局限性。他所提及的古典哲学中“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由和必然、形式和内容、现象与本质,以及总体和具体、主体和客体的非同一性等等方面。而主体的分裂,主体和客体的非同一性是最根本的对立,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二律背反(尤其是主体的分裂)的真正根据的生活基础,即物化现象。卢卡奇将其生活基础概括为三点:首先,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社会性消失了,它不再是根本性的存在;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资本的个体都倾向于成了孤立的、自私自利的资产者,个体的意识相应的也是个体的、孤立的;再次,由于个体的存在和意识都是孤立的,那么个体的社会活动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人的孤立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者创造出自然(事件规律的总和),而自然又反过来对人进行束缚。即使个体被规律束缚,但是为了利益,个体的一切活动仍然是受他所创造的“自然”的摆布。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即使是在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不是个体主动性的体现,而是作为事件的客体对规律的机械反应。普列汉诺夫也强调了资产阶级把握世界的思想限制:一方面,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创造了“公众舆论”,更进一步创造了社会环境。 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16页。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作为认识主体只能认识到自己产生的客体,而对于社会中其他阶级或个体所创造的客体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总之,物化意识在资产阶级那里表现为二律背反,其核心是主体的分裂,即有产者受到自己创造的规律的束缚和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意识也必然会受到物化现象的影响,而无产阶级只有对其物化意识中的“辩证的分裂的内在克服才能使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外部胜利成为可能”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38页。。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展现了三方面的“辩证的分裂”。第一,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意识斗争中的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片面地用“现实政治”代替“经济过程”。而无产阶级的优势就在于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个别的历史事件,并且把自己的行动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彻底抹杀了无产阶级在阶级意识方面的优势作用。无产阶级意识“一方面必须要和揭示社会本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实现理论和时间的越来越内在的统一”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34页。。第二,无产阶级意识本身就缺乏内部统一,这一分裂表现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分离。卢卡奇在这一方面也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即经济斗争最终都会过渡到政治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意识出现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分裂的根源就在于个别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分离,无产阶级面对个别的、具体的情况有具体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中产生的,无产阶级必须要把个别目标和最终目标结合在一起,联系起来考察,才能以革命的形式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方面,无产阶级和以往的阶级的不同情况就在于,以往阶级的变革目的和要求就存在于社会现实中,而无产阶级面对的要求是要在阶级意识中产生超越现存社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目标,而不是仅仅拘束于社会存在,在这种条件下,无产阶级才能在现实中超越资产阶级。第三,机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机会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它是从结果,而不是从原因;是从部分,而不是从整体;是从症状,而不是从事情本身出发……一句话,它混淆了无产者实际的心理意识状态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39页。换言之,机会主义无法区分现象和本质,不能从整体的角度观察现象从而把握本质。机会主义无法明确区分无产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后果就是使无产阶级的行动缺乏统一性和凝聚力,其行动缺乏对经济倾向的统一把握。比如,经济学理论能够对经济危机的爆发进行描述和概括,但是真实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差异性,但这并不会成为我们对经济危机这一经济现象的发生进行判断和概括的限制。机会主义使个体的、孤立的心理状态无法发展为整体形式的阶级意识,甚至会导致将纯粹的心理意识视为阶级意识,这种孤立的心理意识是一种虚假的阶级意识。只有对总的经济形势形成正确的看法,摆脱纯粹虚构的东西,无产阶级才有摆脱机会主义的可能性。

在N2和O2环境中、不同的PDA温度下,Al掺杂的HfO2高k栅介质MOSCAP的C-V曲线如图3(a)和图3(b)所示。由图3可见,除了O2环境中700 ℃的PDA处理条件外,Al掺杂HfO2的MOSCAP均表现出良好的C-V特性。而O2环境中700 ℃的PDA处理时C-V特性略微变差可能与该条件下界面态变差有关。

总之,在卢卡奇看来,商品形式的普遍存在是物化和物化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决定作用的社会基础,物化结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表现,物化意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化表现,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如果要摆脱物化结构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束缚的“第二自然”,就要依靠对物化意识进行批判。无产阶级的任务之一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这样的任务。

 
张芮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