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壮族铜鼓型-饰与拉丁壮文字体设计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壮族铜鼓与拼音壮文

随着汉文化的深入传播和影响,现在很多壮族人尤其是年轻壮族人已经基本把传统文化丢失了,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而不愿意去接触、学习。他们不认识拼音壮语,不了解壮族铜鼓,对传统壮族文化的漠视令人担忧。为了让人们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壮族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笔者身为壮族人,决定以铜鼓鼓型及纹饰为素材,尝试设计富有壮族特色的展示、装饰性壮文字体,使壮文在不同的场合有更多样、更合理的字体选择,让更多的壮族同胞,尤其是年轻壮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壮族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传承并发展下去。

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发掘出一些铜鼓,这些被认证的“真正的”铜鼓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被认为是被发现最早的壮族铜鼓。

  

图1 八种类型的铜鼓(笔者拍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经学者发掘、考证,壮族铜鼓以出土地为名共分为八种类型,按时间顺序分别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如图1)。虽然万家坝型出土于云南,但那里也是壮族先民聚居地。

闺蜜知道后说:“你儿子真可怜,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爸妈!太坑了。”周启明一听,立马插话说:“我从小教儿子怎么宠自己的媳妇,以后他感谢我还来不及呢。”

铜鼓整体造型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鼓耳五部分组成。铜鼓鼓面平整,鼓胸外凸,鼓腰向内收缩至鼓足处再向外展,鼓胸和鼓腰处装饰有鼓耳。

壮族铜鼓鼓面和鼓身都装饰有精美的纹样。使用最广且最具壮族特色的纹样有四种:太阳纹、鹭鸟纹、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铜鼓上的太阳纹装饰在鼓心位置。早期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铜鼓太阳纹中心面积很大,光芒粗短,光晕一圈圈地向外扩展。后期北流型、灵山型、麻江型、西盟型铜鼓太阳纹光芒细长,有的中间还装饰心形翎眼花纹。太阳纹一圈圈地光晕中常装饰鹭鸟纹样(如图2)。

Toilet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Internet Comments——A Case Study of Tianshan Tianchi Scenic Area in Xinjia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IN Hao,LI Cuilin,ZHANG Wenxiu 6

  

图2 太阳纹

船纹和羽人舞蹈纹样装饰在鼓身位置,这些纹样用写实手法或抽象手法绘制,船纹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奋力划桨,整齐向前划动,船和船连接的空缺处还绘有鱼、龟、鸟等动物,整体画面丰富多彩。羽人舞蹈纹样经常会和船纹一同出现。羽人通常是头戴饰有羽毛的帽子,穿着羽毛衣,有的还手拿羽毛,正好和鼓面的翔鹭纹呼应。羽人们,双手高举,步伐整齐,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舞蹈律动(如图3)。

拉丁字母的大小写,除字形外,它们在高度、宽度等方面也有差异,一些小写字母有上伸和下伸笔画,因此小写字母在排列的时候视觉上会有更多变化和节奏感。初稿仍将拉丁字母和铜鼓外型结合起来,以确保与大写字母的风格一致,但同时也要保持小写字母的形态特征。然后将字母中有明显缺陷的,挑选出来做重点修改。

  

图3 船纹和羽人纹

铜鼓的立体雕塑最早出现在冷水冲型铜鼓鼓面上,每面鼓的鼓面边缘都有立体青蛙塑像,青蛙身上装饰辫纹,圆形纹线。有的铜鼓装饰着累蹲蛙,这种蛙被认为是繁衍的象征。大蛙背小蛙,后腿并拢,由四脚变成三脚蛙,背部装饰和其他蛙一样,臀部还有螺旋线,蛙臀大而肥厚(如图4)。

  

图4 青蛙纹

20世纪50年代,国家制订并推广了以拉丁字母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用于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标注。壮族在开始推行拉丁壮文之前,已有属于自己的古旧文字(如图5)。但由于壮文方言太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壮文发音,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语,这样就不利于普及与推广,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就会造成很大困难。

在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精细的调整后,最终大写的“铜鼓体”基本完成,为了让这套字体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笔者以大写字母为原型和依据,进行了“铜鼓体”小写字母的字体设计。

以拉丁字母来表示的拼音壮文是政府经多方努力于1957年慎重推行的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至今已有60余年。它有助于壮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让民族语言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是符合时代发展之需的。以铜鼓型-饰为素材和拉丁壮文相结合,进行拉丁壮文字体设计是值得尝试的。

  

图5 古壮字《古壮字字典》,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而拼音壮字学习起来简单、方便,只需记住拼音便可朗读和书写。很多壮族人能说壮语却不能准确书写,掌握了拼音壮字,说、写就可以达到同步(如图6)。

  

图6 拼音壮文,图上、中、下分别是汉字、英文、拼音壮文(笔者拍摄于广西南宁)

口服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赵悦清等(12):1718

二、对壮文的拉丁字体设计

借用拉丁字母的拼音壮文已广泛使用于壮族人居环境中。从理论上说,所有的拉丁字体都可用于壮语表达。一套完整的拉丁壮文字体也应包括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和一些常用的数字及标点符号。

原文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译1采直译的方式,并以脚注的方式指明,Cathedral在本文中的比喻意义,并介绍了其典故:莫奈在法国的鲁昂完成的一系列以诺曼底的哥特式大教堂为主题的绘画,在近40幅油画中,每一幅画都是对同一主题在不同光线和氛围中的色彩和景观的呈现。

(一)仿铜鼓造型的壮文字体设计

笔者将这款字体命名为“铜鼓体”。它是根据铜鼓的造型特点,按照拉丁字体的设计方法,让鼓型和字形结合,最终设计出的一款视觉上具有铜鼓特点的拉丁字体。“铜鼓体”由于视觉风格独特,虽可读性偏低,但仍可适用于展示类字体中。

  

图7 拉丁壮文字体设计初稿

在初稿中笔者先进行大写字母的设计(如图7)。首先绘制出铜鼓的鼓型,将拉丁字母与铜鼓外型相结合,字母上部分设计成椭圆形态,再将字母下部分往外扩张。需要注意相似字母之间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调整,使字母尽可能接近铜鼓的基本形态,保证其具有相当的识别性与可读性。接着将水平笔画修改比垂直笔画略细一些的效果,宽度差控制在9:10之间。同时将字母“H、I、M、N、O、Q、U、V、W、T”等上部分的弧形调整到视觉上的统一。

拉丁字体可以根据笔画特征区分为两大类型:饰线体(Serif)和无饰线体(Sans-serif)。饰线字体是在笔画的起、末端都带有较短小的装饰性饰脚,易读性较好,大量阅读时也不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为了能更好地增加字体的可读性,笔者尝试给字母加上类似饰线的微小字脚。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择了平饰线略带饰弧类型的饰线体,笔画连接处尽量作弧形转角处理,使饰线和字母连接过渡更加自然顺畅(如图8)。

  

图8 饰线的调整

(1)进行预控严格控制钻孔桩钻孔工艺,做好泥浆护壁,防止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孔壁坍塌;另外从混凝土拌制与浇筑过程入手控制,控制最小水泥用量和和易性,保证混凝土沿孔壁能顺利上升。

3)基于不同条件作用下岩石蠕变试验曲线特性,采用拟合、类比的方法,将屈服函数表示为与孔隙水压pw和时间t有关联的函数,来改进传统西原蠕变模型能较好反映岩石加速蠕变的蠕变特性。

最后根据大小写字母的设计,再设计阿拉伯数字和一些最基本的常用标点符号,将铜鼓外型特征和大小写字母的风格特征融入数字符号中,使整体设计风格一致(如图9)。

(4)水环境治理资金需求大。城市水环境治理一般以公益性为主,回报率不高、任务重且资金需求量大,目前主要由政府投资,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较少,投融资渠道不完善。受区域杠杆约束,资金缺口大,治理措施难以统一实施,治理效果难以保障。

  

图9 整套“铜鼓体”

  

图10 “铜鼓体”应用示例

大小写字体都设计出来之后,开始尝试以字母来组合单词、句子,以字母的编排来调整整套字体的最佳应用效果。拉丁字母的外形形态各异,高低大小各有不同。通过进行不同单词、句子的排列来确定字体设计是否恰当,是否需要再进一步地进行精细微调。

最后,将这款“铜鼓体”模拟应用到路牌、指识、交通地名等涉及壮文对照的公共空间环境中,找到“铜鼓体”和环境的平衡点、协调点,在拉丁壮文中融入铜鼓造型,进而在字体统一性的基础上融入民族特色,成为一款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展示类字体(如图10)。

(二)融入铜鼓纹饰的壮文字体设计

这款装饰风格的壮文字体设计,其设计手法与灵感,源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些装饰性字体。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印刷及商业推广的需要致使字体设计大盛,字体设计中加入很多装饰性元素及手法,在字体设计史上风格独树一帜。而壮族的铜鼓中同样有非常出色的装饰纹样,参照这些装饰字体,笔者尝试将铜鼓的纹样和字体设计结合。

为了体现铜鼓纹样悠久的历史,第一稿中,笔者找了一款带饰线的字体来添加纹样。选择冷水冲铜鼓的典型纹样来与字母进行融合,因为此铜鼓纹样多以抽象图案为主,很多图案常常变形。做出来的效果不如人意,图案太多反而没有主次之分,也难让人感受到冷水冲铜鼓纹样的精美,而这款字体笔画粗细对比较大,细的笔画里也不能很好地呈现图案。

壮族铜鼓纹饰精美、繁多,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纹饰。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冷水冲型铜鼓之后,隋唐壮族铜鼓上出现了北方常用的纹样,如雷纹、云纹、钱纹,还有一些汉字铭文等。而在此之前,壮族铜鼓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太阳纹、船纹、鹭鸟纹和羽人舞蹈纹,而这四种纹样几乎运用于所有时期的所有铜鼓类型。发现这点后,笔者尝试将拉丁壮文字体和这些纹样相融合。

笔者重新开始思考和调整如何更好地呈现铜鼓纹样、如何使纹样和字体能更好结合。这次笔者选择了一款笔画较粗的无饰线字体来填充纹样,同时选择石寨山型铜鼓的纹样来和字体进行结合。石寨山型铜鼓纹样多是具体的图案纹样。为了突出铜鼓纹样的特点,笔者只选择了具有代表的船纹、羽人纹和鹭鸟纹作为主要的元素,同时增加字体的阴影,增加字体的立体感。虽然整体感比之前的几稿稍好一些,但字体上的装饰的效果仍没能最大化地呈现出来,而且阴影也没有很好地将字体立体感凸显出来。

夏奶奶弄好了午饭,三个人吃了,叶晓晓帮着收拾了碗筷,趴在八仙桌上打瞌睡,收音机里又依依呀呀放起了越剧,吴侬软语正好催眠,叶晓晓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

  

图11 装饰字体设计

接着笔者重新选择了一款笔画更粗、饰线更大的方饰线字体(Slab-Serif)来和纹样进行融合。因为这款装饰性字体的笔画和饰线面积比较大,因此在填充纹样时能更多地将图案展现出来,让装饰性趣味最大化呈现。笔者在原有的图案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点和线的装饰,船与船之间添加上水生动植物,羽人纹样头顶添加上鹭鸟纹样来填补图案的空白处,使其纹饰细节更丰富。同时,为了字体更有厚重感,笔者给字体加上一圈边框,不仅使字体纹样能更好地在字体内得以表现还增加了字体的立体感(如图11)。

有了这款字体作为基础,笔者又尝试将纹样作为背景,用字母浮在背景上或与字母相交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首先将每个时期的鼓面纹样绘制下来,将字母放入中间的位置,但因为纹样太多,看不出铜鼓纹样的特点,而且字母过小,纹样的视觉分量大于字母的分量。

于是笔者对各个时期的鼓面纹样进行挑选,挑选最有特色的石寨山型、冷水冲型为底纹背景,并按照纹样特征进行增减,使纹样能和字体很好融合。这次笔者选择了一款造型略为花哨的字体来和纹样搭配,中间添加了鹭鸟纹样,同时底纹用面的形式来呈现。但装饰效果过于繁琐,没有主次之分,所以整体感觉略差。

  

图12 装饰字体设计

笔者再次进行修改,底纹的纹样仍是用线的形式来表现,将第二稿中的字体保留,稍作调整。因为此款字体最重要的是底纹和字体的结合,除了保留石寨山型和冷水冲型鼓面的纹样外,这次笔者将这两个鼓的鼓身纹样也利用起来,为了适合圆形的外框,笔者对素材进行重新编排,让船纹和羽人纹样还有青蛙纹重新组织在圆形的轮廓中,使内部结构和外框巧妙结合,纹样和字体重新融合(如图12)。

有了这些设计方案,最后将这些方案应用到各种杂志封面、包装设计、节日宣传海报、广场招贴等设计中,找到字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点。在拉丁字体中融入铜鼓纹样,在字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将壮族特点展现出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拉丁壮文展示字体(如图13)。

  

图13 装饰字体应用示例

三、设计总结

在中国,拉丁字体的作用虽然多是辅助性的说明文字,但也应该通过字体设计向世界去宣传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用提取壮族铜鼓的外型特征、借鉴铜鼓的装饰纹样的方法进行拉丁壮文字体设计,在拉丁字体中融入铜鼓纹样,在字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将壮族文化展现出来。笔者设计的这一套字体可以作为展示类字体适用于标识性场合。这也是此设计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中国古代铜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范宏贵,顾有识.壮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4]厉致谦.西文字体的故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5]高冈昌生.西文排版[M].陈嵘,监修.刘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小林章.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M].刘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7]缪勒.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M].李德庚,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张萤飞
《美与时代(上)》 2018年第04期
《美与时代(上)》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