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民族学视阈下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发展与调适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药市简况

秀丽的边陲名城靖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越南高平省重庆、茶灵、河广三县交界,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药材大园林”的美誉。靖西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回、满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9.73%,是我国壮族人口聚居最集中的区域。靖西的历史悠久,根据建国后出土的文物推断:远在原始社会,靖西已有人类居住,也就是说,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壮族祖先已利用简单的工具在这片土地上营生。

在靖西,壮族传统医术一直备受推崇:如驳骨疗法,驳骨疗法主张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即以祖传手法整复为主、小夹板固定为辅、外擦接骨药水、内服秘制中药的“四位一体”治疗法医治各类骨折骨伤。该疗法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完善,2012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如挟、刮痧疗法,挟、刮痧疗法是一种古老简单、见效较快、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间疗法,对治疗全身酸痛、胸腹烦闷、倦怠无力、恶心呕吐、畏寒怕冷等临床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又如针挑疗法,针挑疗法是根据病人病症选择体表上相关部位或穴位,用针挑破浅层皮肤异点或挑出皮下纤维,达到排毒效果的一种疗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等作用;此外,灯草灸疗法、竹管疗法、熏洗疗法等在当地民间也备受老百姓欢迎。

内部融资是完全利用企业自身的经济进行融资并购,利用了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去完成收购。这种融资模式不会改变企业原本的股权结构,但是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存在隐患,并且长时间得不到回报。损失了股东的权益。股东们也不愿意支持投资。

自古“医”与“药”紧密相连,融合发展。与壮族传统医术在民间颇受推崇相适应的是壮族的药俗在当地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最核心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一年一度的壮族端午药市。靖西壮族端午药市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乃至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医药习俗。关于端午药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故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说法如下:很久很久以前,民间有个叫“度依”(壮语音译)的妖魔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就到人间残害百姓,人们只要接触它所喷射的毒气便会感染疫病,不治身亡。精通壮族医药的老人“公齐”(壮语音译)经过观察后得知“度依”惧怕菖蒲、艾草等气味浓郁的草药,就带着当地的百姓到山里采摘并把它们悬挂在门口、放置于屋内以抵御“度依”的残害。那个时节山上的草药都长得很茂盛,很多老百姓在采摘菖蒲、艾草的同时也顺便把其他草药带回来了。后来在“公齐”的提议下老百姓就把多余的草药拿到集市上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后来的端午药市李西克壮语口述,李萍采录、汉译。李西克(1949年—),男,壮族,靖西市壮族博物馆退休干部,靖西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靖西市壮学会副会长。采录时间:2016年5月。。而清朝的《归顺直隶州志》(光绪十二年归顺州升为归顺直隶州,治今广西靖西市新靖镇,领镇边一县和下雷土州)也有记载:“五月初五日,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1](P39-40)无论是民间的口承文学还是官方的典籍记载,经过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其一,端午节前后是个容易感染疫病的时节;其二,靖西的草药在端午时节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其三在传统社会,端午时节的中草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靖西壮族百姓的“避瘟、止恶、祛邪、除毒”的诉求。正因为如此,靖西的端午药市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有效传承。“游药市,吸药气,购草药,防(治)疫病”的习俗至今仍在当地盛行。端午药市当天,远近村寨的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中草药(含药用动物、矿石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为了寻得一个好摊位,药市开市的前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早草医药农就争先恐后地挑药上市。这一天药市的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高达数百种。赶药市的人成百上千,或为买药而来,或为请教药理而来,再或为“饱吸百药气,祛除百疫病”的信仰而来。由于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壮族传统医药得以有效传承的重要平台和有效媒介,2006年靖西壮族端午药市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备库。

步入现代社会,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靖西市人民政府对端午药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扶持。2004年起,端午药市由民众自发的集市习俗变成了政府组织的节庆活动。2013年之后,靖西市政府更是通过招商引资构建“乐活中药城”并将之打造成端午药市一年一度的永久举办地,药市的活动时间一般持续3至4天。经过多方努力,现如今的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已不再是单纯的自发的药材交换贸易集市,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已成为靖西乃至壮乡集民间医药经验交流、药材展销、养生保健、经贸旅游、对外交流等于一体的地区优势特色产业。

二、发展隐患

从表面上看,如今的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成效喜人,但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对此盲目乐观,蓬勃喜人的现象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隐患,具体如下:

(一)药市核心特质的边缘化

一些外来种群,如涉水鸟,会飞到海岸线附近的空地上繁衍后代,因此在上述地区的泥滩或湿地上有机会捕捉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出没与潮水有关,所以最佳拍摄时间位于涨潮前的两个小时,或早或晚,确保当时的光线能够尽可能多保留浅色羽毛的高光细节。

(二)药市生态环境的破损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而这些生产生活习俗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的休戚相关。[2]同理,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产生并得以长时间的延续并不是偶然的,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孕育密不可分。靖西地处东经 105°56′—106°48′,北纬 22°51′—23°34′,属南亚热带,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可以加工转化为药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其中,全市植物有256科、1408属、4503种,其中乔木树种1907种;动物共有43科105种,国家保护的珍贵兽类有19种;矿物资源初步探明就有铝土、锰、硫铁等18个矿种。但步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和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拥挤的游人、车辆不但破坏了沿途草木,还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一些餐馆经营者为招揽外地游客、获取更高的利润,甚至把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搬上了餐桌;更严峻的是一些没有经过环保评估的大型企业落户靖西,其加工和生产使当地的空气、土壤和水源遭受到了大面积的前所未有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损使诸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岌岌可危,进而造成不少壮族传统药材来源告急的被动局面。

(三)药市传承主体的萎缩化

“事物的普遍联系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等关系。[4]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不能脱离这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立足宏观视角,将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置于大的生态背景下去“守护”。一方面要保护好靖西的自然生态环境。政府要规范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把关,减少和杜绝旅游业和工业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给当地的动植物尤其是稀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要维持好端午药市的文化生态链。文化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文化或者某一个人类群体的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或整合系统,在文化要素聚合的长河中,不同文化要素交互作用,使文化整体不断发展变化”[5](P10)可见,任何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处在一定的“文化链条模式”中。我们要保护传承端午药市,就必须明确端午药市的核心文化链,并对其文化生态链进行维护。其一要“解构”药市,维护好以靖西壮族端午药市为整体的文化生态链,这一文化生态链以靖西壮族端午药市为载体主要由当地壮族民间药材及其种植与制作、壮族民间药理、壮族民间医术、壮族民间药师和药农、寻医问药群众、集市贸易场所、民间医药师承关系、祭祀药王习俗、药市的起源发展历史等多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二要“结构”药市,维护好以靖西壮族端午药市为局部的文化生态链,这一文化生态链以靖西壮族端午传统为载体主要由以下文化要素组成:1.靖西壮族端午药市;2.靖西端午饮食习俗,如包长条形和三角形凉粽蘸糖浆而食、喝雄黄酒和艾叶汤等;3.靖西端午信仰习俗,如倒挂菖蒲、给小孩涂抹雄黄汁、用艾叶和白芷等焚烟熏屋、杀鸡包粽祭祖等;4.靖西端午传说故事,如端午药市的起源传说、蛇郎的故事等;5.靖西端午工艺游娱,如以棉布和药草为材料,手工缝制“猴子抱南瓜”造型香包供小孩玩耍等;等等。采取相关措施维护以上文化生态链将有利于端午药市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药市的保护传承意义重大。

三、调适策略

靖西壮族端午药市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出于一定的社会需求,由特定区域的特定民族进行创造和传承。它承载着壮族的医药习俗、商贸习俗、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我们研究壮族的相关历史文化意义重大。现代化背景下要保护和发展好这一文化,前提条件是回归传统,呵护好文化的“根”——即坚守药市的核心特质,进而去利用和弘扬。守护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核心特质,我们应牢牢把握以下三个关键词:(1)“端午”。端午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仲夏时节,天气酷热,毒虫滋生,蛇易出没,人在这一时节很容易受疫病困扰,因此人类围绕避瘟、止恶、祛邪、除毒的需求,创造了诸多习俗活动,端午药市便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守护药市的“根”,应避免药市脱离“避瘟、止恶、祛邪、除毒”的活动主题和文化重心;(2)“医药”。“医药”是药市活动的对象主体。因此,药市的活动内容无论如何创新发展,都不应动摇药材交易、民间医药经验交流、养生保健等活动的主体地位;(3)“壮族”。靖西端午药市是壮族的药市,由当地壮族老百姓创造,在壮乡靖西流布传承,以壮族的民间医药为贸易和交流的主要对象,并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壮族老百姓。因此,靖西端午药市应强调和凸显“壮”民族的特色。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近三年来靖西端午药市举办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两个“减少”和一个“加强”对药市的内容形式进行调适:其一,减少与“避瘟、止恶、祛邪、除毒”无关的活动形式;其二,减少与民间医药无关的集市贸易内容;其三,在端午药市的药材种类、药农医者、活动场所、交易形式、医药理论、医药交流等方面,凸显壮民族的特色。

(一)“回归”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各种传承隐患因素的存在,现代化背景下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保护与发展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进行干预和调适。

任何文化的构成都离不开一些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文化本身区别于它者并得以生存的核心特质。靖西壮族端午药市是当地壮族百姓在特定节日里约定俗成的特殊文化习俗,其核心特质的物质载体是壮族传统医药,精神载体则是老百姓在端午节的“避瘟、止恶、祛邪、除毒”身心诉求。然而现如今被打造成当地经贸旅游、对外交流名片的靖西端午药市,内容形式五花八门,其中的民俗文艺表演和各类非医药贸易活动,例如民族工艺品展销以及买卖老鼠药、蟑螂药、不干胶、爆米花以及各类儿童玩具等活动,异常的活跃。为了给药市助兴,当地政府每年都会安排进行民俗文艺表演,2017年端午药市的民俗文艺表演一天甚至高达三场之多,当地的田间矮人舞、马绿迎新娘等民间舞蹈和末伦、渔鼓等民间曲艺以及壮族八音、民间歌谣等轮番上演。在此背景下,药市主题——药材展销和民间医药经验交流等活动非常冷场。而在药材展销活动中,外来药材的展销(包括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药商的药材展销和国内苗族、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药商的药材展销)占据了过多的席位,非壮族民间传统药材(例如珍珠粉、冬虫夏草等)的比重明显过大,另外一些来路不明来路的江湖“壮阳药”、“迷魂药”等也混入了药市。原本唱主打戏的医者药农和壮族药材在药市的大舞台上显得越来越不显眼。不难看出,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核心特质正逐步被淡化、弱化以致边缘化。

(二)“守护”

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靖西壮族端午药市亦如此。靖西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平均海拔800m左右,山地面积占全市的73.2%,最高峰达南山海拔1455m,平地、水域占28.8%。可以说靖西是典型的山区,在传统社会,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走出去”和“请进来”都很困难,老百姓的医疗和保健诉求很难通过异地的医疗资源得以满足,而这就是壮族端午药市得以产生并在很长的历史岁月中得以延续的原始动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靖西的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二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陆续开通运营,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教育和医疗水平,使当地人对壮族传统药材的依赖度和需求量逐步减小,壮族传统药材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熟悉药材功效的人群逐渐缩小,与此相应,端午药市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也在逐步弱化。而这就是作为药市传承主体的当地人对药市逐渐失去传承和参与热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得热火朝天,但经笔者调查,药市的来往人群主要由外地的旅游人员、考察采风专家学子和外地投资商、展销商等组成,当地人参与度并不高。而民族学的理论观点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区民众的实际参与,没有社区民众的实际参与,其生命便无法实现。[3]因此,当地民众对端午药市关注度与参与度的弱化是端午药市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大隐忧。

优先发展设计业,加速开发新产品,促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引导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培养人才,对行业内的人才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微电子教育对中小学的渗透,为未来创造潜在的微电子人才类从业者。

(三)“复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如何复兴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是关键点。马林诺夫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念就是文化与人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在满足人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和人类进步的关键。[6](P15-23)从该观点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人类自身需求”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因为人类有需求,所以形成文化迫力,这种迫力促使人们创造了相应的文化,文化因此得以产生,而随着人类新需求的出现,新的文化迫力再产生,进而推动人类再进行创造,从而使文化又获得新的发展。换言之,文化只有迎合人类的需要,不断调适和发展,才能拥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复兴靖西端午药市必须在以当地百姓为主体的现代人和壮族端午药市中搭建起价值桥梁,药市只有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当地百姓的实际需求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举措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1.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代人尤其是当地百姓关于端午药市的功能预设和发展期待,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讨,以形成调适与发展药市的指导性意见;2.汇聚相关学者专家和当地药农医者的力量,加强合作,穷尽式收集、整理、抢救靖西现有的传统药材资源,并借助现代技术和理论开展实验与研究工作,以丰富和提升药市在医疗、养生、保健方面的核心功能;3.加强壮族传统药理和医理的宣传推广和传承教育,壮族传统药理、医理只有被人们所了解,药市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这样药市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4.对药市进行规范管理,杜绝“假、差、乱”的现象出现,减少和避免假药、庸医、无德商人进入集市,以确保老百姓的利益和药市的功能、口碑等不受损害。

四、结 语

我们知道,靖西壮族端午药市是产生于过去某一历史时段的文化遗产,是在当地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环境下形成的壮族文化财富。步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给端午药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值得肯定的是,当地政府在“冲击”面前能及时采取保护与扶持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提升了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社会认知度。但即便如此,在成绩面前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看待药市的发展态势。深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蓬勃喜人的发展背后,药市核心特质边缘化、药市生态环境破损化、药市传承主体萎缩化等问题也在日趋凸显。正由于这些隐患的存在,现代化背景下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保护与发展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采取“回归——守护——复兴”的举措进行干预和调适:其一,回归传统,呵护好药市文化的核心特质;其二,守护环境,药市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守护需常抓不懈;其三,功能复兴,以医药服务为主体强化和提升药市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此推动药市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发展。文章中总结的传承隐患和提出的调适对策仅限于民族学视阈下的观察与思考。本着壮民族的文化情怀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笔者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能用更多的专业视角去探究现代化背景下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显卡、硬盘、主板等,这些硬件在计算机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司其职,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只有认识到计算机硬件性能对计算机使用的影响,才能使人们对计算机实现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美丽靖西》编委会:美丽靖西[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

[2]王彦达.全球化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2004(11).

[3]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4]寒冰.对唯物辩证法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J].社科纵横,2018(8).

[5]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李萍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