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红色气质的英雄书写——论华山报告文学的特点

更新时间:2016-07-05

华山(1920-1985)原名杨华宁,壮族,广西龙州人,曾长期供职于新华社,是我国著名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华山的报告文学代表作主要反映革命战争过程中的重大军事题材,是记录解放战争最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

当固定N=80,L=6时,不同信道数量下几种算法网络满意度对比情况如图9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当信道资源紧张时,基于SLG算法的网络满意度最高,当信道资源宽松时,SLG算法网络满意度略低于CIDG,其原因与前述基本一致.

华山从19岁开始作为《新华日报》特派记者奔赴抗日前线从事报道起,从事新闻报道四十多年。他的记者生涯中,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中越自卫反击战的采访,主要作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承德撤退》《踏破辽河千里雪》《解放四平街》等,抗美援朝时期的《清川江畔》《炮兵连的光荣枪》《歼灭性的打击》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尖兵》《远航》《神河断流》和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士嘱托的报告》等一系列名篇。

华山的报告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在东北时同为新华社随军记者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悼念文章《风雪的沉思——悼念华山同志》中说:“他在新闻战线上创造了属于他的别开生面的、别具一格的文学新闻、新闻文学。”[1](P11)华山逝世后,新华社所属新华出版社于1986年将华山主要作品结集以《华山战地通讯选》出版;2016年把华山的作品《英雄的十月》作为“华山作品选登”全文重发在《中国记者》的“人与新闻”栏目下,并配发纪念文章回顾了华山四次上前线的传奇经历,并评价称:“华山如此丰富的战地记者经历,在中国新闻史上实属罕见”。[2](P68)

本文拟从精神气质、典型塑造、叙述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华山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理解华山报告文学的成就,并资当下新闻特写与报告文学写作借鉴。

一、精神气质:必胜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华山的报告文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人民必胜的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始终张扬,这种红色气质是他报告文学独特的精神气质。

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华山的报告文学就与战争紧密联系。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新华日报》和新华社随军记者,几乎参与东北解放的全过程。在刀光剑影、炮火硝烟中,他与前线战斗员一起见证战争历程,他是拿着笔在战斗的军人,因此对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士气与必胜的信念,以及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华山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始终高举必胜的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原因——他作为随军记者的红色基因与军人气质使然。而这种气质,在他长达四十年的报告文学生涯中始终如一,未曾有丝毫褪色。华山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在作品中传达这一信念与精神: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环境的变化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俱进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还要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通过适当叙述和议论阐发

还是以《承德撤退》为例,此文的特点是华山饱含感情的笔触,他通过散文化的叙述和议论,以及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军民在承德撤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马铁丁说:“做战地记者谁都有这样的体验:大打胜仗,打歼灭战,文章是比较好写的,而打阻击战,打撤退战,可就难了。”“我们还要回来的”,“好像一个金属的锤子,轻轻地在读者心弦上一击,立即引起了共鸣。”[3](P1)华山在这篇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我们还要回来”的革命必胜的信念,并且以大量生动的事实,令人信服地确认了解放军必胜,一定能够回到承德的结论。实际上,历史也证实了华山的预言,仅一年半之后,解放战场上就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解放了承德。

这些篇目中,既有有名有姓的英雄,也有没有留下姓名、部队番号的人物。如在《英雄的十月》中便是这样。文中出现有名有姓的人物包括一名叫安殿启的东北新战士表决心说:“守住家门,打不上敌人了:我父亲是担架模范,母亲是生产模范,我一定争取做个战斗模范!”[5](P75)还有就是冲到敌人屁股后面的机枪组长纪守法,写他只带了一个小组深入敌群,以超强的勇敢与机智歼灭了十倍于己的敌人的事迹。还有独臂英雄史学义也是华山在《英雄的十月》中真名实姓出现的形象,他是塔山部队重机枪班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唯一剩下的射手。他的右臂在战斗中被炮火炸飞,但他从土里苏醒过来后,用仅有的一只左手坚持战斗,并指导新战士学会了射击要领,带领同志们坚持到战斗胜利。

华山的作品中,这种散文化的叙述和议论是不少的。如果以今天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尺度来衡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损报告文学的客观性。在当时中国报告文学的成长过程中,这是探索过程中的共同的误区。从华山作品中的情况看,其散文化现象更像是心中信念的自然流露,对于亲身参与这些血与火的战争进程的随军记者,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真实地还原了随军记者的采访情境与心路历程。这种把写作者纳入到历史事件的记录中的做法,确保了他所坚信的信念和精神得以准确传达,实则成功地履行了随军记者的职责。

(二)通过战局的变化印证必胜信念的预见性

华山的解放战争时期报告文学往往在写人叙事的同时,会根据战局态势做出对未来发展的一些判断,比如《解放四平街》《承德撤退》就是其中典范。通过对战局发展的判断,并以事实论证这种判断,有力地烘托渲染了报告文学所要传达的必胜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再如《风雪中来去》《战线纵横》《踏破辽河千里雪》和《勇士们》等,选取转战过程中的若干片段集纳成篇,反映战局的深刻变化和我解放局士气高涨,赢得民众广泛支持以及英勇作战的场景。《风雪中来去》选取1946年冬天的战斗片段,表现出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旺盛斗志,与国民党士兵的士气低落和厌战情绪做比较,揭示出人民军队必胜的结论;《勇士们》讲述的是十个战斗英雄事迹,通过十个战斗英雄所经历的战争历程,来反映战士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念。这些作品中,华山作为战场目击者和记录者,他敢于根据事实做出判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这过程中,他自己内心对胜利的确信和扎实的调研功底能够找出证明这种确信的种种事实依据,从而使作品整体可信度极高、极具说服力。而他的判断的准确性往往被后来的战局变化所印证,构建了华山作品的思想性、指导性、鼓舞性和史料性。

此外,华山还常通过人物之口,用个性化的话语的自然流露,来表达必胜的信念和奉献精神,营造通篇的精神气质。这种写法是华山报告文学和新闻特写的经典写法。华山对此轻车熟路,采用了大量典型人物的典型话语,来推动对历史事件和战场形势叙述的深入,也把所要传达的“精气神”巧妙地通过人物之口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读者,同时也完成人物典型气质的塑造。

由于儿童贫血原因多样性,在小儿贫血鉴别中,采取血液检验效果较佳,可根据红MCHC、RDW等指标差异,进行疾病鉴别,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刘白羽高度评价华山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转述他所在华东新闻学院的学员们,在讨论华山的作品时说:“华山的作品真能鼓舞人心,他这些文章登在报上,真有整师整团的战斗力!”[1](P14)赵遐秋则评价道:“华山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敏捷地择取战争迅速发展中的凡人小事,表现了全国胜利前夕部队的高度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广大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P363)就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华山的报告文学准确地预测到战局变化的方向,而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必胜信念又何尝不推动这战局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

二、典型塑造:烘托英雄的主题

华山报告文学在典型塑造方面也很有个性,聚焦英雄群体是突出的特点之一。不论是战争时期的战地军事报道还是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题材报道,他的笔触始终都对英雄人物、先进典型浓墨施予重彩,他通过多种手段来烘托英雄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描写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名人物与无名人物交相辉映

在他的笔下,战斗英雄是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典型。华山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报告文学大部分收录在《光荣属于勇士》《踏破辽河千里雪》等报告文学集。其中《光荣属于勇士》收有作品《风雪中来去》《前线新春》《在八连》《松花江畔的英雄誓言》《横跨饮马河》《其塔木战斗的英雄们》《英雄马连长和他的警卫连》等共计24篇。《踏破辽河千里雪》收有作品《东行杂记》《奔袭口前》《北线纵横》《万金台三勇士》《踏破辽河千里雪》《解放四平街》《英雄的十月》等共计10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一部分收录在《童话时代》,如他的《童话时代》《山中海路》等。

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拉开了序幕。纵观国际老年教育发展,我国老年教育兴起后发展速度很快,这种蓬勃的发展速度为世界老年教育界所瞩目。

更多的是未曾透露真实姓名的人物,如某将军的一句话在文中被直接引语引用:“我们只准备请一桌客,蒋介石一下子来了三桌客人……塔山部队就单独包了一桌客。”这位将军诙谐幽默的话语,举重若轻地把塔山部队的强悍战斗力表现出来了。文中还有许多直接引语的说话人并未表明姓名,如许多话语是以“战士们说”、“小通讯员”、“前总”、这种形式被引用。有些话语,就没有出现说话人,如行军队列简直沸腾起来:“决战的时候到啦!”。[5](P16)

实际上,从华山所工作的机构看,他的报告文学在人物上的真实性也是有着制度保证的。不论是之前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还是他后来长期所为之工作的新华社,对新闻与报道真实性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这种对事实的把握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笔者所工作的新华社。在这里对人名等新闻采编真实的把握已经形成了系统采编规范,记者所写的稿件中包括人名在内的新闻要素都必须经受从编辑到发稿人的层层把关与追问。新华社的各项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是公认的事实,而在这样的权威媒体平台上的著名记者,华山的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也相应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直接描写方面,华山采取事件驱动的方式,全方位描写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以华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写的报告文学《山中海路》《尖兵》《远航》为例,这些作品中,华山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题材。如《山中海路》记叙的是地质工程师彦继学带领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深入祁连山,寻找大铁矿的动人事迹。《远航》中的女主人公方丽是一名为地质学家服务的翻译,《尖兵》中的姑娘们则是奋战在崇山峻岭间的测绘员,为丈量祖国河山贡献青春。

(二)形象刻画恰到好处

华山报告文学的中话语与形象刻画相结合是随处可见的,并起到了很好的切换场景、承接上下文与驱动事件叙述的效果。这里的话语包括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与作者陈述。在《承德撤退》中,作者通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铁路工人的女儿小白之口,对作者说“回来吧,我们再见!”“我知道!这是你们八路军的计:你们丢这个城,丢那个城,把国民党的兵分成这里一团团,那里一小团,然后,一个个把它消灭,——都收回来了。”这是连纯真的小孩子都意识到的事实。前线的战士说:“老蒋来承德老百姓头上拉稀屎,俺叫他稀屎流一裤裆,提着裤子滚出去”,体现了战士的信念与信心,以及对敌人的蔑视。还有商人,拿着边币说:“承德丢了我上张家口办货;有边币我哪里都可以赚钱。国民党‘二满洲’一来,不说买卖不好做,光‘二日本’美国货就把咱们买卖人淹死了。”其他,如曾被清算过的人、中学教员、农民、铁路工人等都一一现身说法。同时,在文中的神态的描写,为人物增色不少,让他们的言语更为可信。比如描写小姑娘“附着耳朵”对作者说话,说完还“倏”地跳下卡车,“在人丛里一扬手,就不见了,如同来的时候那样突然”,把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形象表现得很生动。在《勇士们》的十个英雄之一的《英雄马连长和他的警卫连》中的形象刻画:“马连长挽了挽衣袖,把盒子枪掖到腰里,呼喇喇地扒了半碗凉饭,就掏出全连的菜金,一把交给指导员,接着又指定了自己牺牲后的代理人,才嗖地拔出枪来。”这就把一个英雄连长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6](P36)

这种话语与形象刻画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高了报告文学的趣味性、可读性,也赢得读者更深刻的影响,对英雄形象的深入人心,鼓舞解放军的士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万)》(DZ/T 0011-2015)以及东天山类似景观区近年来取得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成果和勘查效果,在东疆地区中低山—丘陵—干旱荒漠戈壁区适宜开展土壤测量,采样截取粒级-4~+20目,采用正规网布设采样点,基本采样网度为500m×250m,可以取得最佳地球化学勘查效果。

我院住院药房药事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毕恒太等(13):1750

在间接描写方面,比如在《承德撤退》中,其中作者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融入了对整个氛围的烘托。文章的一开始便是陈述承德撤退那一天的情境“街道飞扬着尘土,车马的队列向西移动,天空总是这样的蓝啊!热河,正像它的名字那样,河水冬天不会结冰,夏天却是这样清澈,凉爽,离宫盛开着满湖的荷花,绿色的街道浓荫满地……”[7](P41),这样来暗喻对撤退承德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烘托“我们还要回来的”主题。《山中海路》文末描写:“太阳落山了,沉没到雪山的海里。年轻的人爬上高峰,看彩霞映红了波澜壮阔的连峰积雪,只觉得浑身忽悠悠的,恍如在海上骑着波浪浮沉。”“小铁锤在岩石上敲击着,山风回荡着空漠微茫的回声。这回声,似来自山岳的胸怀深处,又好像来自海上的波涛。彦继学回过头去,老牧人扎喜依然在悬崖顶上跪着,一动不动的,俨然海路上的一座标灯。”[8](P152)通过大自然的奇丽、险峻间接描写,来衬托工作的艰苦、挫折,人物精神的顽强、崇高,感受幻觉的动人、瑰丽,交相辉映成一幅壮美的图画。这也是华山写典型的常用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华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报告文学中,相比他以往的创作,写法上略有不同。以前他大多采取“以事带人”的方式,在《山中海路》则以写人为中心,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塑造来表现主题,将写景、状物、叙事和刻画人物完美结合起来。华山此类作品往往以刻画主要任务鲜明性格为主要任务,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也生动传神,比如裕固族的县长布什安、藏族老牧人扎喜、地质队炊事员老李等次要人物,寥寥几笔,将人物个性特点表现出来了,令人过目难忘。[9](P198)

认知无线电网络(Cognitive Radio Networks,CRN)允许次用户(Second Users,SUs)伺机接入主用户(Primary Users,PUs)未使用的空闲频段,极大地提高了频谱资源利用率[1].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PUs与SUs相互干扰,SUs对无线频谱开放性特征难以捕捉等问题.为此,寻求更高效的频谱资源管理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2].

有呼吸伪影的图像判断贫血符合率P值<0.05,不能正常通过胸部CT平扫肉眼区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密度差来推测患者贫血状态,无呼吸伪影的图像判断贫血符合率P值>0.05,可以正常通过胸部CT平扫肉眼区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密度差来推测患者贫血状态。

三、真实性:时代记录与英雄纪实

行业普遍预测2019年将会是5G网络元年,届时各种5G网络终端产品将会呈井喷式涌现。但近日Gartner研究总监Roberta Cozza却表示,对各种5G技术的研发和测试而言,2019年确实将是重要的一年;然而,在2020年之前,5G还不太可能大量应用于移动设备。“我们预计2020年5G手机销量将达到6500万部。”

(一)人物丰富而卓然可信

在华山的报告文学中,涉及众多的人物,既包括将军也包括士兵,既有革命群众也有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既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商人、买卖人,有战斗英雄也有普通战士,有可爱的女孩也有憨厚的小战士,有活着的英雄,也有牺牲的勇士,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次革命战争中的人物,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物。这些纷繁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没有虚构的成分。

必须注意到,华山在报告文学中的一些人物确实没有注明其真实姓名或部队番号,但是他引用的这些人物的话语都是用直接引语。一方面说明这些话语是确确实实从真实人物的口中说出,没有真实姓名是跟战场采访环境有关,在枪林弹雨中,部队随时开拔,随军记者今天在这个部队采访,明天可能到相隔数十里的另一个部队采访,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熟悉、也没有必要去确认每句话出自哪一个战士之口,这个战士在哪个部队,哪个团,哪个连,哪个班等细节问题。对于战场采访而言,只要说了这样的话,即使没用真名实姓也无损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在华山的报告文学中,留下真实姓名的也为数众多。特别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英雄,做出了特别勇敢和智慧之举,为战争做出了特别重大贡献的英雄,在华山的报道中也得到了彰显。比如前述说出感人话语的东北新战士安殿启、机枪班长纪守法和独臂英雄史学义等。此外,华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报告文学的人物,基本上都做到真名实姓,比如《山中海路》中的地质工程师彦继学、《远航》中的女主人公方丽、《尖兵》中的测绘姑娘们等年轻建设者都留下了真实姓名。

这种把有名有姓人物与无名人物穿插在报告文学中体现的写法,其实与随军记者所处的写作环境有关。在当时高度紧张、瞬息万变的战争中采访,很多姓名并无充足时间核实,但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并无虚构成分。或者有些高层指挥员,在报告文学中由于各种宣传纪律或规定并不适宜出现。但这些无名英雄与有名英雄的所言所语,所作所为,构成了战斗中的英雄集体,交相辉映,使得作品十分充实而令人印象深刻。

华山在直接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中体现出人物的高尚之处,刻画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形象。如以彦继学的普查大队寻找铁矿的经过为线索,穿插一些他的生活片段和典型事例。地质普查大队副队长、工程师彦继学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热情、爽快、敬业、刻苦、不畏艰险,全心全意为国家找矿,具有开阔的胸怀和高尚的人生目标。还写他推迟婚期,卖掉订婚戒指和大衣,买了一辆旧自行车独自一人几次进出荒漠找矿。他住老君庙,啃马铃薯,经常做伴的只有一把铁锤,一只水壶和一口小铁锅,完全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后来遭遇国民党散兵的抢劫,差点没把命丢掉。这些大量的直接描写与叙述直接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探矿的艰辛历程和彦继学的成长历程。

(二)事件精确如史料

华山20世纪40年代的报告文学主要聚焦于重大军事题材,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总的特点是叙事具体,描写生动逼真,作品气势磅礴,产生较大的反响。作品选取典型人物与事件,通过细腻逼真的描写,重现雄伟场面,富于艺术感染力。华山的作品通过高昂的格调、激越的情感、雄浑的气魄,对时代精神、时代心理进行形象而高度的概括,准确反映出时代风貌。华山解放战争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忠实地记录了他所在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历程,涵盖从战争初期的承德撤退到解放东北过程中向锦州进发,挺进沈阳的进程,特别是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全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映。

华山的报告文学中,对时间、地点的确定十分精确。他所记录的事件的时间刻度,许多已经精确到事件发生的当天的某个时刻。比如在《总崩溃》中,这是报道东北战场的胜利的,其中也有一段关于“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的国民党军官与官僚们逃跑的情境,在二十九日的那天发生的事情,精确到了小时,如当天下午三时,两架运输机已经起飞,又被无线电话叫了回来。飞机刚刚着陆,卫立煌的卫士们立刻一拥而上,拖死猪是的,把连哭带骂的乘客们,全拖下飞机。而在《勇士们》的《英雄马连长和他的警卫连》中,描写战斗场面时,华山写道:“……火网的红光第三次照亮地堡前沿的时候,马连长突然从地上蹦起来,”“敌人四个班的守军,除了死伤之外,都举起双手,出来投降了……”。此外,如《承德撤退》中开头便点出时间和地点是“八月二十八日,热河首府承德在解放了一年零九天以后,人民又忍痛将它放弃了”。这些精确的数据,充分体现了随军记者的军事素养和新闻素养,也因此留存了宝贵的历史真实,使得华山的报告文学格外具有史料价值。

新闻同行和研究者们也早已注意到华山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特点及史料价值。马鹤青在1985年华山去世后的纪念文章中对华山作品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写东北三省解放战争那十几篇……象历史教科书,象电影纪录片,把中国人民为解放而战的豪迈气概,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10](P13)刘白羽则评价他的《踏破辽河千里雪》“那文气之大,情节之细,使人似乎看到记者华山没日没夜地在战场上奔走”。[1](P14)他的一系列记录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作品被张春宁誉为“堪称东北地区解放战争的艺术编年史……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场上的艰苦激烈的战斗过程。”[11](P240)

华山的报告文学生涯开始于陕西抗日根据地期间。此后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他记者生涯中记录下不计其数的历史时刻、英雄人物、关键事件和宏大场景,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迹可循,是真实可信的。他的作品已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和历史长河中有名或无名英雄的纪实传记,具有宝贵的文学与史料价值。

四、场景与细节:留存英雄的闪光时刻

场景与细节是华山报告文学的突出优点,也较好地体现华山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他在场景渲染和细节描写方面的才能集中反映在《承德撤退》《解放四平街》《总崩溃》《英雄的十月》等名篇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作品中也很普遍。

(一)宏伟大气的大场面描写

《解放四平街》就是华山敏锐地感觉到战局的微妙变化,抓住解放四平街这个重要战役,对整个战局进行鸟瞰式描述,通过我方与敌方,普通士兵与高级指挥员在这一战役中的表现进行记录,纵观整体战局,全景式地展现了解放四平街在解放东北的战局中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文中一开始便对正面总攻进行了简洁的介绍:“四平撤退以来,我们缴获了这样多的美国大炮。只是七分钟的轰击,春雪皑皑的防御地带整个变成一片焦土了。……炮声刚刚向南延伸,机枪、手榴弹立刻沸腾起来。浓烟里出现了一面小红旗。……”[12](P231)

这样的大场面描写在华山解放战争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过这些生动而又细致的描写往往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有置身于战场的制高点,对整个战役的过程一览无遗。

(1)沟通高效性。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模拟出具体的项目3D模型,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营及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能够便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方、业主单位以及分包商基于项目可视化,保障各方的充分、有效地沟通,减少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使建筑工程项目符合各方要求。

除了大场面描写,华山的作品也不乏对细节的重视。在《解放四平街》中,除了描绘四平市市区的景象之外,还通过缴获的敌军电报,重现国民党指挥部门指挥混乱,相互抱怨、相互欺骗、推责,最终一败涂地,遭到惨重失败的过程。

《英雄的十月》主要记录的是解放东北过程中的锦州战役。这个战役规模超过四平战役,对整个东北战场的意义更为重大。华山在这部作品中开合自如,从容不迫,既有俯视全局的气势,也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将宏观与微观描写结合得十分完美,充分展示了华山报告文学写作的炉火纯青的功力。如本文最后的描写:“‘以乱对乱!穷追猛截!’围歼廖兵团的各路大军布满了辽西战场。野战军司令部也弄不清哪一部分打到哪里了。总清算的暴风雨已经来临。无线电指挥台只好这样发布命令:‘所有XX一带部队,立即沿公路向沈阳前进!’‘所有XX附近的部队,立即沿铁路向沈阳前进!’于是,道旁马上出现了各色各样的路标:‘向沈阳前进!’在墙上,门上,树干上,电线上,桥头堡垒上,一串串的部队代号底下写着:‘向沈阳前进!’在十轮大卡车拉着的美式榴弹炮上,也用粉笔写着:‘向沈阳前进!’”。[7](P11)这里以宏大的视野和气吞山河的气魄记录了这场大战的场景,揭示了其对于整个战局的意义,场景与细节配合得当,描写、记叙和议论也安排得体、自然,既有史书般的准确,又有说书般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二)细致入微“以小见大”的小细节描写

如《风雪中来去》描述了我军战士深入前沿阵地,以聊天的办法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攻心的政治攻势的描写,就非常有意思,把我军战士乐观、有趣、诙谐,然而又饱含着真情实意的谈话,不仅影响、感化了国民党新兵、东北兵,就是老兵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充分显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能量。再如《战线纵横》中,当四平被笼罩在一片火海中时,“一个小战士把我吸引了。背脊搁在炮弹箱上,脚蹬地堡顶盖的钢梁,把腿悬空架起来,头枕着挂在墙头的炒面袋——破地堡外,敌机正在冲击着街口,他的脸正好冲着破洞的阳光睡着。只是就着两尺长的一只炮弹箱,他在死神面前睡得这样别致,洒脱,舒坦!”。这样的细节描写用来说明“不是满怀信心的人,怎么能这样从容呢?”[13](P183)确实十分妥帖,具有强大说服力。

另一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品《远航》的细节描写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如作品一开头就通过方丽的实际感受铺垫了兰州火车站的场景:“满月台上,到处都是老羊皮大衣,都出都是狗皮褥子紧紧裹着好几床棉被的大铺盖卷。多少农民打扮的人,肩上扛着,背上背着,手里提着,胳膊上还挂着件青布棉袄或者光板皮大衣之类,好像要赶到哪里过冬似的。少数民族的行李,倒不算多,穿戴却是不少,藏族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有的大红大紫,露出威武的毛皮卷边;有的鲜亮洒脱,皮坎肩下舒展着轻柔飘洒的宽口长袖;有的腰围紧束,一重重大袍如同系了许多条彩绣镶边的裙子。”[9](P202)作品抓住了场面之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描绘边疆地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建设边疆的主人翁的精神面貌,为中心人物的活动设置了大的时代背景。这种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热闹景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充实了作品主题。

通过这些场景与细节描写渲染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细节描写还原伟大时刻并“以小见大”,华山成功地把英雄的闪光时刻极大地彰显,把伟大的时代定格,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精神上的震撼与感动。因此他的许多报告文学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不久自主地回到那个炮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共和国的英雄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

五、结 语

总体而言,华山的报告文学的主要艺术特点是红色气质下的英雄书写。他的报告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特征十分明显,具体体现为高扬对胜利的坚定的信念和始终秉持的奉献精神,他笔下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可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他笔下场景恢宏大气、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他所触及的细节则无一不展示人物的崇高与伟大,勇敢与坚强。他通过亲身的采访、精确的记录、创造性的艺术处理,在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烙上独特的、卓越的个性,他的报告文学范例与四十年采访、报道实践,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今天的报告文学创作依然拥有历久弥新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白羽.风雪的沉思——悼念华山同志[J].新闻战线,1985(11).

[2]周保华.四次上前线战地传名篇——记新华社著名记者华山[J].中国记者,2016(12).

[3]华山.远航集“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

[4]赵遐秋.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华山.华山战地通讯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6]华山.光荣属于勇士[M].沈阳:东北书店,1947.

[7]华山.华山战地通讯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8]华山.山中海路[A].华山等.童话时代[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杨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散文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0]马鹤青.他的星光不会熄灭——对老记者华山同志的零散回忆[J].新闻战线,1985(11).

[11]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2]华山.解放四平街[A].刘白羽,黄钢,华山.解放四平街[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13]华山.战线纵横[A].刘白羽,黄钢,华山.解放四平街[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邱俊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