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西南民族走廊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民族的发展一直秉持较高的关注度。我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占有率比较多的国家,为保持社会的良性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繁荣发展均衡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其在保持自身民族基础的同时,又能够加强其与自身之外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交流交融,避免在社会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发生民族磨擦或民族矛盾,必须构建民族走廊,使民族走廊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仅云南族别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壮、苗、彝、傣、羌等25个少数民族。加强这些地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当今我国在西南地区社会中促进良性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繁荣发展、均衡发展的必然条件。从历史发展至今,西南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依靠的就是民族走廊上各少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可见,西南民族走廊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 民族走廊的概念

“民族走廊”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将“民族走廊”定义为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体在一定的历史区域,沿着河流、山脉或者主要线路等长期形成的具有历史积淀、民族基础并且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路线。“民族走廊”作为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概念,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同学者对“民族走廊”的定义逐渐地增强了现代化的理解方式。我国当前之所以提出“民族走廊”,是因为“民族走廊”对于研究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族走廊上的民族及其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历史文化比较稳定,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 西南民族走廊发展历史现今空间结构的介绍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体上讲,我国的“民族走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西北民族走廊、南岭民族走廊及藏彝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的划分,应该说是不稳定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学者不断地更新我国民族走廊的分布概念。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存在着一大民族走廊——西南民族走廊。西南民族走廊作为我国民族集中较多的区域,它指的是南岭走廊、藏彝走廊以及武陵走廊和苗疆走廊。西南民族走廊所包含的区域非常广袤,其区域延伸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的东部。总体而言,西南民族走廊正好位于我国高海拔区域和低海拔区域的过渡地带。[1]这一地区民族多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地势地形非常复杂,海拔起伏较大,立体气候分层较为明显,现代化工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各民族多以原生态的农业发展为基础,辅助以畜牧业的发展。在西南民族走廊最初发展中,民族的混合聚集比较多。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由最初较多的民族分为现今的三大民族体系。这三大民族体系分别为以藏族为代表的藏缅语族群、以彝族为代表的氐羌系族群以及以壮族和侗族为代表的壮侗语族群。这三大族群,支撑起当今整个西南民族走廊。但是这种划分,不能否认其他少数民族的存在。总体而言,西南民族走廊以藏彝走廊、南岭走廊、武陵走廊、苗疆走廊为基础,整个西南民族走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西南地区多民族之间的文化共生共融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西南整个区域良性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发展、繁荣、均衡发展。

三 西南民族走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性的分析

(一)西南民族走廊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产业基础

当今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发展非常注重各民族间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将在历史上发展较为缓慢的西北、西南等地区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系的构建中。在这一形势的引领下,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经济建设发展显得非常重要。西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略西南民族走廊的建设和发展。西南民族走廊作为一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区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西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成为当地政府普遍采取的发展模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走廊能够成为良性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重要的基础就是区域优势,并有着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组合在一起,并融合现代化市场发展的元素,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能够满足当代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便可实现其民族文化产业方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此外,西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并不是某一单一的民族走廊单独的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间交流频率提高,这就要求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产业间的交流,通过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且不断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

如西南民族走廊中,在武陵走廊和南岭走廊分别设置民族文化产业,两地民族文化产业的负责人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自己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样长期的互动中,两地走廊中的民族能够借此机会实现互动交往交流交融。

综观所述,西南民族走廊作为我国促进西南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作用不可小觑。利用西南民族走廊促进西南民族和谐新型民族关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现有地理条件、共同情感以及现代化产业形成,通过政府推动与民间力量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发展好良好的、稳定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走廊的重要性。

在利用民族走廊进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由于走廊上民族的差异性非常大,所以加强充分尊重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彼此的尊重性,在尊重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从哲学意义来讲,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理念是唯物主义一直提倡的,也是我国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哲学道理。利用民族走廊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须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民族发展计划以及民族发展项目,也必须符合民族发展的可实施性与科学性。[5]

(二)西南民族走廊提供的归属感与共同感,可为西南民族走廊上的人们提供情感共鸣,为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情感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有着不同形式的民族分裂,但是我国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多于分裂的。在长期统一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言,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能够为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同样,在西南民族走廊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这一区域有着较多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但是长期的聚集交往中并非因民族之间的差异造成严重的隔阂。相反,这一地区各个分支走廊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生存感。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生存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即情感上的共通性,是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性因素。所以,西南民族走廊内部的四大走廊间民族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提高交往交流交融的频率和密度,促进不同民族间良性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繁荣发展、均衡发展。[3]可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南民族走廊对西南地区民族间的归属感,产生的情感共鸣,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①陈永亮.关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性思考.民族论坛,2014,(12):49-50: 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个论述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注释:

(三)西南民族走廊的存在为弥补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地理条件,方便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南不同民族间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其交往交流交融的良性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繁荣发展和均衡发展,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外,还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民族间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条件,其能够被很好的证实。如相邻的两个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与两个不相邻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率要多,且密度要深,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相邻民族间存在地理条件下的共生性,拥有坚实的地理物质基础。同样,西南民族走廊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从产生之初就是在遵循地理位置的共生性上提出的,这样就为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人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地理物质基础。对于保持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来讲,其稳定性是非常强的。西南民族走廊中的四大走廊之间,虽然不是相邻和靠近,但是其中必然存在两个走廊之间相邻,不言而喻。这样不同的两者之间拥有比较相近的地理位置,地理文化条件也是极其相似的。相比较而言,其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比较好的。西南民族走廊中的四大走廊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从地理位置来看,形成一种带状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很好地为民族的和谐有效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4]因此,西南民族走廊拥有共同的地理条件,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通过民族走廊,西南地区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农牧山区的向坝区流动,坝区及郊区的向城镇流动。即使是民族自治地方,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当今形成了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表现为各民族互相流动,形式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

按水利部2002年3月颁发的水总〔2002〕116 号文(以下简称“116 号文”)规定计算,六类工资区各等级人工预算单价见表1。

四 西南民族走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仍非常注重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界限,为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在当前及未来我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和谐民族、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能够为广大少数民族所喜爱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并且利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全方面地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西南民族走廊作为中国三大走廊之一,其良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能为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重要的启示。

那老者道:“武当派张真人收有七位弟子,武当七侠中宋大侠有四十来岁,殷莫两位还不到二十岁,余下的二三两侠姓俞,四五两侠姓张,武林中谁人不知。原来是俞三侠,怪不得这么高的功夫。武当七侠威震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一)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

替吉奥联合NP方案化疗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部分肿瘤标志物及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 赵建昌(5):599

(二)政府推动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当今我国正处在国家统一发展的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格外重视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当今我国政府正在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我国政府仍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所做的努力是非常大的。同样,我国党和政府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各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政策一直是作为我国和谐新型民族关系构建的重要指针。同时,我国在实际推行民族关系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保持着党和政府的推动与民间力量的推动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同时也避免政府参与过少造成的懒散局面。对于当今新形势下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来说,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所以,在利用民族走廊推动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时候,应注重政府力量的使用和民间力量使用之间的平衡,充分运用这两种力量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新型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促进民族关系构建的过程中,一直注重民族关系构建过程中的差异,这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概念,其在我国总体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南民族走廊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民族关系的重要渠道,在利用其进行民族以及促进其他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当今社会中,每个民族间的生存与发展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但是每个民族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能够适用于自身的、能够为自身的族民所使用、分享的风俗习惯、语言等。这就要求我国在利用民族走廊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发展,在建立多元化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民族的差异与不同,在不同中寻找彼此的融合点,加强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同一走廊上的民族,由于其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性,其民族关系的建立更应注重对彼此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特点的理解,坚决避免民族歧视的发生,这样才能够为良好的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建立共同的感情基础。”[7]当今利用民族走廊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国在建立和发展和谐新型民族关系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又如云南文山州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民族自治州,辖8个县,全州有汉、壮、苗、彝、瑶、傣、布依、白、仡佬等11个世居民族。全州为了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每年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委县政府都根据当地民族实际情况,举行盛大的民族节日,并广泛邀请州内外文化企业和其他地区民族参加本民族盛大的节日。其目的就是加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搞好招商引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每年举行的壮族陇端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彝族荞菜节等传统节日。通过这些民族传统节日,展示文山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文山各民族摇曳多姿的民族风情与魅力,为更好地打造民族文化产业,树好民族文化品牌,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云南文山州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项目带动少数民族发展。州委州政府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推进”工作思路,在富宁县坡芽村打造坡芽歌书之乡、在丘北县普者黑实施旅游特色村创建工程、在马关县实施版画艺术之乡、在砚山县响水打造民生和谐之乡等,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二是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三是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这些举措,使各民族间的互动性加强了。据抽样调查,文山州各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各民族社会交往面也逐渐扩大了,信息互动的渠道也更多了,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主流中去,从而更加密切了各民族间的关系,并且各民族通婚现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趋势,各民族关系更为密切。据文山州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不同民族通婚为3452对,2016年不同民族通婚9459对。这就说明了近年来文山州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性更强,融合得更好了。

调节化学镀镍废水的pH至4 ~ 6,加入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沉淀镍,过滤分离沉淀物后调节废水的pH至11 ~ 12,加入双氧水氧化,然后加氯化钙沉淀磷酸根。用本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出水中镍的质量浓度满足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3”的要求,并且所得镍的沉淀物容易回收利用。本法不仅解决了氧化-沉淀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不易达标的问题,而且克服了一步沉淀法不易回收镍的技术缺陷,处理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②费孝通.费孝通文集(卷2).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6.“‘走廊’就是历史民族走廊,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

③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0.李绍明在1994年对民族走廊的定义是:“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民族走廊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后来他又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补充:“民族走廊的特殊含义在于,某一或某些民族长期迁移的路线必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的走廊环境中,始可称之为民族走廊。”

④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走廊学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1.“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沉淀。对民族走廊的研究,不仅对于民族学、民族史上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而且对于该民族当前的发展亦有现实意义。”

⑤费孝通.费孝通文集(卷8).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19.“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

鱼粉中的苦味物质较多,例如原料鱼在自溶、腐败变化过程,会产生苦味肽之类的物质,同时也会有麻味物质的产生。因此,鱼粉等产品中,苦味、麻味也是对新鲜度判别的指标之一。

从参数上看,E-M1 II和G9就像一对亲兄弟。不过外观上,两者的差异十分巨大。第一次上手G9时,你可能会皱眉头,因为这台M4/3规格无反却有个中号单反相机的身形。机身更重更大的同时,手柄的深度以及握持体验都非常不错,尤其在搭配较重较长的长焦镜头时非常协调。相比之下,E-M1 II与G9的优缺点正好相反,E-M1 II小巧的造型特别适合日常拍摄,搭配精致小巧的定焦镜头时很协调漂亮,而在使用长焦镜头时会头重脚轻。此时我们推荐配合专用竖拍手柄使用。

参考文献:

[1]邢启顺.西南民族走廊空间结构与民族文化产业布局融合[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5-6.

[2]郝欣,曾江.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民族文化走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20(A02).

[3]石硕.李绍明先生与藏彝走廊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6-10.

[4]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6-48.

[5]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9-41.

[6]林成芳,曹东梅.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1)36-38.

[7]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48.

 
雷丽,项正文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红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