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壮泰语童谣共同特性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辞海》童谣解释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1]5071,简而言之,“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童谣隶属于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中一枝古老而绚烂的花朵把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童谣便已经产生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唱于山野民众之间,因此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即使是没有书面文字的民族)都有着大量的童谣。壮、泰民族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童谣,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绕口令和谜语歌等,并都表现出趣味性、灵动性、民族性、开放性等特性。

一、内容的趣味性

梁启超曾说过:“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2]4927对于童谣来说尤其如此。童谣的听赏者是儿童,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作品没有趣味性,他们一般不愿意接受,因此可以说“趣味”是童谣艺术中所体现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决定其存在特殊性和必要性的重要条件。

Therefore, we analyzed miRNA expressions of both LSTs and protruded tumors as a specific feature of the stepwise progression from adjacent non-neoplastic mucosa to adenoma and submucosal invasive carcinoma using matched samples to compare accurate miRNA expression in each phase.

童谣的“趣味性”在于其自然地融进能够引发儿童愉悦感受、激起儿童更丰富的意义思考和审美联想的内容,例如壮语童谣《逗月歌》:

月弯弯,妈织布,叔烧水,孙子去打柴,小孩哭吃灶上粥。 崇左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崇左民间歌谣》,第683页,内部资料,2010年.

泰语童谣《月亮》:

 

点子唧唧,龙眼荔枝,新官来到,旧官请出。大点小点,梅花桂眼,君子闹房,小人蒙脸。” 柳江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柳江县歌谣集》,内部资料,第280页,1987年。

(大意:这个家啊,听说有很多女娃,会舂米捣菜,拉绳拉麻。女子要会织布,不会织布的女子啊。拉绳拉麻,不会织布的女子啊。)

由于儿童的认知特点,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尤其是活蹦乱跳的动物尤为感兴趣,因此壮、泰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动物的童谣,而这些动物往往被拟人化,形象而诙谐,令人忍俊不禁,例如泰语童谣《香猫》:

 

(大意:香猫啊,花纹黑白相间,悄悄偷看,想偷吃宝宝的菠萝,嘴巴被粘住了,胡须被胶汁缠住了,想偷吃宝宝的菠萝,却被蠓给叮了。)

童谣把一只馋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香猫“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仅引起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让儿童在想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歌谣更具趣味性,更具童真娱乐性。壮语童谣《月亮弯》中也有猫的描写:

月亮,像牛角,若把犁。杀鸡吃腿,劏狗吃头。吃不完,拿进仓去收,拿上楼去锁。收又没收好,锁也保不住,猫儿拖去了。 黄革:《试谈壮族童谣》,载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一集),内部资料,第131页,1986年。

这首童谣反映出了壮族农家的生活状况,最后对吃不完的食物的处理,“拿进仓去收,拿上楼去锁。收又没收好,锁也保不住,猫儿拖去了”,也生动有趣地描写出了猫儿偷食的样子。“猫爱偷吃”这种壮、泰民族共有的看法也就此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壮、泰语童谣里,不仅生活中的场景、大自然中的事物被表达得童趣盎然,那些教育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童谣也会采用夸张、讽刺等各种手法,使理论上原本缺乏儿童本色的教育类童谣也生动活泼,契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壮语童谣《自吃自生疮》:

自吃自生疮,死了无人扛,猫儿打锣钗,狗儿拖下江,拖到陷井里,蚂蟥叮他肚脐疮。[4]468

壮族人一向强调大家庭成员之间要坦荡相处,那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吃好过好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这首童谣以调侃的语气讽刺他们没有好下场。再如泰语童谣《橘子树》:

 

(大意:橘子树啊,黄橘树,坐下来,给我磕三个头,认识几个字母呢,也好意思夸耀你自己,给我磕三个头,我来教你认字。)

在泰国社会,男人没有文化知识是没有地位的,而且泰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强调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5]142这首童谣讽刺了没文化却爱夸耀的人,语气幽默风趣,旨在教育儿童要好好学习,同时也要谦虚做人。

二、形式的灵动性

儿童生性活泼,不喜欢呆板枯燥,因此童谣不仅在内容上要富于趣味,而且在形式上也要灵活多变。当然,童谣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种灵活多变并非是毫无章法,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壮语童谣主要是以句子的字数来做规定:以三言、四言、五言句式为主,少数为六言、七言,很少有八言以上。由于六言、七言、八言童谣很少,这里只着重分析三言、四言、五言童谣。

三言童谣押的是头尾韵,并连续不断转韵,节奏上是二顿二一音步或一二音步,例如《落大雨》:

大雨·落,河涨水;擂鼓欢,伴舂粉;成箩装,搬进库;粥饭饱,好翻土;锄朗朗,赶犁耙;撒种籽,出铲米;鹧鸪叫,好收成。” 黄革:《试谈壮族童谣》,载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一集),内部资料,第126页,1986年。四言童谣押的是尾韵,也是连续不断转韵,节奏上是二顿二二音步,例如《小人蒙脸》:

将更多地要求低VOC产品,并将进行更多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该行业需要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协作,以确保提供健康的建筑物,并且可以得到承认和认证。

(大意:月亮啊月亮,女人舂米,老人赶鸡,大人拉琴,小牛脖子上铃铛叮当响。 本文泰语童谣的中文译文由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泰语教师李霖和阳亚妮翻译和提供。

五言童谣押的是腰尾韵,也是连续不断转韵,节奏上是二顿二三音步或三二音步,例如《星子密钉钉》:

星子密钉钉,散雷公脚下。今年咱讲好,明年要去摘。摘得三十九,要得五十个。每个花西西,只一个点星。夜夜尽月亮,到庭院讲古。去大路玩耍,艮子沙沙落。镯往手上戴,一个崖边挂,一个拉赶圩,后日再回还。” 黄革:《试谈壮族童谣》,载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一集),内部资料,第129-130页,1986年。

三言、四言、五言在壮语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整首童谣全部采用同一句式,其音律节奏仍有单调呆板之嫌,所以壮语童谣中最常见的其实是长短句结合的童谣。例如《睇龙船》:

研究区采用航空正射影像和SPOT5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比分析,地貌形态、断层等区域性或面积较大特征较易识别,解译效果较好。本次遥感解译出滑坡7处、崩塌3处,经过野外验证,解译正确率分别为87.5%、75%,并建立了解译标志,总结出了滑坡、崩塌的解译特征,这为当地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踏踏转,菊花园,大姐背妹睇龙船,龙船不好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两?卖得一二两,一两打金针,二两打银牌。金腰带,银腰带,请阿公阿婆出来拜。拜得多,无夸何,一坛酒,二对鹅,走下江边寻舅婆,舅婆不在屋,见三叔,三叔骑白马,三婶骑冬·瓜。冬瓜跌下塘,拾得大槟榔,槟榔香,挂姨娘,姨娘头发未曾发,几时梳得零丁细,插了银花带玲珑,踏踏转,菊花园,大姐背妹睇龙船。”[6]430

与壮语童谣写实手法不同,泰语童谣采用了拟人手法使其更充满童趣,田间地头常见的动物蟾蜍、蚱蜢、蝉、田螺被拟人化,担负了犁地、收秧苗、插秧和照看孩子的工作。

壮语童谣对行数是没有限制的,有些童谣很短,有些童谣一唱一长串。泰语童谣与此相反,它以行数对童谣做了规定,分为四行、六行、八行、十行、十二行童谣,虽然也有一些单数行童谣,但较少。泰语童谣的字数一般首行3-5个单词,其他行一般4-8个单词,最多是11个单词,例如:

  

之后的只是拉音,发音为“啊”,无意义,大部分泰语童谣的首句都以这个词来拉音,童谣首句的最后一个词为拉音前的单词。

(大意:织机啊,小狗扯坏了它,织机坏了不能再织布,擅长织布的少女啊。)

这首四行童谣每行的字数分别为5、4、4、5,押腰尾韵并转韵,首行的最后一个词与第二行的第二个词押韵,第三行的最后一个词与第四行的第四个词押韵。又如:

 

(大意:小鸽子啊,我不诱捕你,只诱捕小斑鸠,可你怎么了,小鸽子,伸头掉进我们的陷阱,我只诱捕小斑鸠,可你小鸽子也跟着来送死。)

这首六行童谣押腰尾韵而且是一韵到底。再如:

 

(大意:开垦河边,试着种两三棵菜。开垦种菜,只种罗勒和苦瓜。开垦四子,做一个串花的人。旧情人呀,又在一起了。做一个串花的人,去哪都是唱那首歌。)

这首十行童谣腰尾韵和尾韵相结合,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和第二行的第三个单词押腰尾韵,第二、三、四、五行押尾韵,第七行的最后一个单词和第八行的第三个单词押腰尾韵,第八、九行押尾韵。

从句式来看,壮、泰语童谣都以短句为主,从韵式来看,壮语童谣有尾韵、头韵、头尾韵、腰尾韵,泰语童谣有尾韵和腰尾韵,并且绝大部分均为连续转韵。由于句子简短,韵式灵活多样,韵脚绵密分明,所以尽管壮、泰语童谣的形式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它们在节奏上都简洁明快,韵律上则回环荡漾,体现出了儿童歌谣独特的美。

三、内涵的民族性

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文学,其产生和发展都必然带着一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民间文学尤其如此,因为民间文学是从百姓生活中产生,历经岁月的考验流传后世,最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所在地域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作为民间文学之一的童谣,同样是民族个性的真实体现,是民众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样保存和传达着某一民族的生活形态、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道德礼仪、价值观念。[8]386壮、泰童谣也是如此,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信息。

(一) 农耕文化

4.强化人才保障。一是要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重视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进一批处于电子商务发展前沿、运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二是强化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注重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并加强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利用在渝高校的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培训电商从业人员,运用多种途径培养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三是探索完善电商人才“留住”机制,营造市内电商人才宜居宜业良好环境,为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全家做工忙,雨落沙沙,塘水冲河水。父亲从岭赶水牛回来,哥哥牵牛去犁田,母亲担大篮去要秧苗,姐姐种田在前面,大嫂织布在下家,二哥拿鱼笼去装鱼,我在家里煮晚饭等,全家吃饱笑哈哈。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壮族文学编辑室编:《壮族民间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第278页,1959年。

这是对壮乡农耕生活非常写实的描写:身强力壮的父亲和大哥负责干犁田的重活,母亲和姐姐负责插秧,大嫂在家负责织布,未成年的二哥负责捕鱼,最小的妹妹在家负责煮饭菜。泰语童谣《这六月啊》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意:这六月啊,蟾蜍犁地,蚱蜢收秧苗,蝉帮忙插秧,田螺呢,忙了一整天。蝉帮忙插秧,帮忙照看孩子。)

这首童谣里,三言、五言、七言、八言自由组合,押尾韵且不断转韵,使整首童谣既有短句带来的活泼轻快之美,又有长句带来的稳定舒展之美,同时又不会打乱童谣原有的节奏向度,句式的错综变化反而强化了童谣的节奏韵律感,满足了儿童天性爱自由的需求。

本研究施加零价铁导致土壤pH上升,这可能是由于零价铁氧化过程产生 OH-导致的(Fe0+O2+2H2O→2Fe2++4OH-),该过程有利于镉的吸附固定;氧化过程产生的Fe2+进一步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无定形铁(Qiao et al.,2018),有利于砷和镉吸附固定。

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也频繁地出现在壮、泰语童谣中。在壮语童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农耕活动有舂米、犁田、插秧、织布;农耕用具有簸箕;食物有大米、糯米、粽粑、糍粑、粥、红薯、芋头;动物有牛、鸡、猪、猫、狗、鱼、麻雀、老鹰、斑鸠、青蛙、蚂蚱、田螺、萤火虫等。在泰语童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农耕活动也是舂米、犁田、插秧、织布;食物有大米、糯米、豆腐、蔬菜;动物有牛、鸡、猫、鱼、麻雀、乌鸦、蝉、田螺等;植物有椰子和竹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耕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勤劳”在壮、泰童谣中都得到了宣扬和传承,例如壮语童谣《拣谷歌》:

本文所用《物权法》为现行有效的中文文本,三个英文译本分别取自全国人大英文版网站[8](Westlaw数据库的版本与之相同)、北大法宝数据库[9]以及威科先行法律法规数据库[10]。这四个文本分别重命名为s、t1、t2和t3。基于崔璐《中国法律术语特点及相关问题分析》[11]一文中的法律术语研究成果,笔者利用软件CorpusWordParser、Antconc和CUC_Paraconc处理数据加以人工筛选,可保证术语筛选结果的信度及效度。

八月谷子黄,人人下田忙,黄金落大地,家家收谷忙,大人扛扁担,我也提箩筐。过小桥,到田庄,大人剪上端,我来拣下方。小小谷穗莫贪玩,莫要和我捉迷藏,快跟大哥回家去,免得孤单好凄凉。 黄寿才:《上林县歌谣集》,第26页,内部资料,上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87年。

壮、泰民族都是农耕民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农耕文化辉煌灿烂,在这种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童谣,农耕文化必然是它们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内容。壮、泰民族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在童谣里有着生动的描写,例如壮语童谣《全家做工忙》:

在大人忙着收稻谷的八月丰收季节,小孩也积极主动帮忙,去捡地里的稻穗,以免浪费粮食,在这种价值观教育下的儿童,长大后必然会以“勤劳节俭”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再如泰语童谣《这个家啊》:

 

这两首童谣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都非常的相似,显而易见它们是“同源”。两首童谣都以“月亮”起兴,壮语以“织布、烧水、打柴、灶”等元素,泰语以“舂米、赶鸡、拉琴、小牛”等元素,描述了壮、泰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普遍生活场景,这样的生活质朴而不乏诗意,对儿童来说既熟悉又亲切,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熟悉的事物更能吸引人,也更能唤起人的美好感觉,也就意味着它们更容易激发儿童的情趣,因此壮、泰语中有很多这类充满乡土生活趣味的童谣。

而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建筑市场劳务工资及建筑材料价格等波动频繁,涨幅较大,造成概(估)算投资不足,给工程招标投标及实施带来较大压力和被动,有的工程不断签订补充协议,有的甚至停工谈判。鉴于这种情况,一些项目业主纷纷要求调概。但调概是工程实施被动和投资突破已成事实的无奈之举,不仅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更对工程建设良性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童谣强调了女子一定要勤劳能干,一定要学会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二) 节庆习俗

壮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自己的节日,几乎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甚至多个节日,如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蚂节、铜鼓节、灶王节、牛魂节、礼田节、尝新节、洗小铁节、霜降节、六月节等,它们是民族习俗的一部分,反映了壮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9]176由于节庆目的不同,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活动,例如壮语童谣《牛歌》反映的是牛魂节的习俗:

牛轭我的宝咧,牛轭我的财喀,稔子开花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垌了,四月八来了,脱轭节来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料子,听我唱牛歌。[10]91

牛魂节也叫“脱轭节”,这一天主人给牛脱下轭,蒸五色糯米饭捏成团给牛吃,把牛牵到绿草丰茂的地方让其吃个滚圆,主妇清扫牛栏,放上新的干草,小孩子为牛刷背,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燃香烛,中午各家举行隆重的敬牛仪式后,人们才能进餐过节。

泰人和壮人一样有许多节日,他们最重要的几个节日都跟稻谷生产有关,如四月份的宋干节处于准备再次播种之前,泰人要泼水祝福今年雨水充沛,祈求稻谷收成;六月份的春耕节国王或国王委托的大臣要主持春耕仪式,还有牛预测天气,祈祝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十二月份的水灯节要膜拜、祭祀河神,感谢河神让河水滋润正在抽穗的稻秧,童谣《漂水灯》反映的是水灯节习俗:

 

(大意:十二月十五月圆之日,河水涨到了岸边。男孩女孩们,乐趣十足的水灯节,漂水灯啊漂水灯,一起漂水灯之后,心仪的女孩啊,让我们一起跳喃旺舞。喃旺舞啊水灯节,喃旺舞啊水灯节,善德会带给我们幸福。)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主要吸收者和接受者。通过课堂教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并从每节课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储备。语文作为一门从小就接触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摆正自身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语文的知识。例如,关于作文的写作方面,在写到关于人文素养题材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有关此题材的故事,或优秀作文,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从中汲取此类题材的关键点进行构思和框架的构建,这也是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一个途径。

水灯节在每年泰历十二月十五日(公历十一月)晚间举行,这一时期,泰国正是河水高涨、月儿清辉的美好季节,人们放水灯感谢河神给予他们充沛的水源以灌溉庄稼,在比较传统的地方人们还会跳起喃旺舞。

(三)宗教信仰

(大意:早上醒来借了僧钵,盛饭装进里面,有僧钵和斋饭,滴水祷告,凤凰仙女听见,有僧钵和斋饭,请收下我的诚意吧。)

 

(大意:去划船,看卧佛,佛柱,琉璃瓦顶。进到房间里,看金佛和小佛像。看见城的前面,竹子做的旗子。谁去佛前,哭得厉害?竹子做的旗子,谁去朝拜?)

童谣里描述的是朝拜卧佛寺,卧佛寺是泰国最负盛名也是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它拥有泰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每个巨大的廊柱之间还供奉有不同造型的小佛像。又如:

 

素有“黄袍佛国”之称的泰国,93.4%以上的民众信仰佛教,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佛教文化也是泰国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影响因素。[12]95带有佛教色彩的童谣也随处可见,例如《去划船》:

给僧侣布施是泰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首童谣真实地描述了给僧侣布施的情景和泰人布施时内心的诚意。

一是利用每一次的农机演示会进行精准农业应用系统宣传,让机手亲自操作或驾驶感受科技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壮语童谣对于宗教信仰的表达没有泰语童谣明显,但在一些童谣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发现宗教的影响。例如《破子破》:

教师向学生说明:第一个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发起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建立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之上。这样从而引入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破子破,破莲花,家家门口有朵牡丹花。千条线,万条线,钻过壁笆就不见。见哪家?见薛家。薛家女,满头花。出门三步路,碰见主人家。牛呀牛,吃草不抬头。抬头望见桄榔树,桄榔开花球对球。牛皮封,马皮封,封得一度紧冬冬,请你王婆来开锁,开不脱,开得一付金鸡老鸭脚。[6]437

这首童谣中的“王婆”一词,壮语拼读为yah、buz、yahbuz,既是壮族古代母系氏族时代对氏族部落酋长兼巫教法师的称呼,也是壮族道教信仰中的生育女神——“花王”,亦称花王婆,主管未成年小孩的生命花园。再如《月亮光》:

月亮光光,月亮明明,里面有个人,出来放水牛;水牛过沟,踩对泥鳅;泥鳅告状,告对和尚;和尚念经,念对观音;观音戽水,戽对小鬼;小鬼钓鱼,钓对船皮;船皮下蛋,送给水牛炒油饭。[6]425

意识形态是对特定阶级、特定经济形态、和特定政治制度在思想观念层面要求的反映,是人类文化和生活的观念集合。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且耸立于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占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生存的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表现独特的情感、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4]恩格斯也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因此,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通常具有预先决定性和潜移默化性,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翻译作品,又普遍具有二重性,对意识形态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童谣中的观音是佛教信仰。王婆与观音在童谣中并列出现,影射了壮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现状,与泰国独尊佛教不同,壮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层次的,既有早期宗教信仰如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原生型民间宗教如麽教和师公教,还有创生宗教即道教和汉传佛教,这些宗教或多或少在壮族地区都有影响力。

四、发展的开放性

从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任何艺术如果它完全是自我封闭的,那就只能走向“死寂”,只有不断开放,不断进步,才能充满生命力。纵观壮、泰童谣的发展史,如果说民族性为童谣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那么开放性则为童谣提供了广阔的、新奇而鲜活的发展空间。在纵向上,壮、泰童谣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新鲜事物,以满足儿童的认知和审美需求。例如,靖西、德保的儿童以前在玩“钻门洞”游戏时唱的是《忙进栏入槽》:

忙进栏入槽,忙进窝下蛋,要母鸡来孵,要蚂蚱来踢,要黄蜂来蛰,要蟑螂来舔,要簸箕来盖,来盖来盖来盖!

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壮族地区,孩子们对能把人带到远方的火车充满了好奇和憧憬,而火车行驶时弯来弯去的样子跟游戏时孩子们钻门洞的样子又很相似,于是就产生了新的游戏歌谣: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开火车,开到哪里去?开到北京去! 该童谣和《忙进栏入槽》均由德保县城关镇退休干部曾秀璞收集整理。

再看泰语童谣:

2.2.1 株高 从玉米全生育期株高调查结果看(表4),玉米生育初期不同施肥处理间株高差异不大,到中后期各处理间表现出一定差异,且各处理株高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其中,AO乡喜、液体氮肥2个处理植株株高值较大,复合酵素、PK处理植株株高值较小,其他处理差异不大。

 

(大意:咔嚓,咔嚓,咔嚓,火车的声音咔嚓咔嚓,火车的汽笛呜呜响,我想看火车,今天会看到哪一列呢,北上还是南下,看了就会知道。)

对于在传统农耕文化中生活的泰人来说,火车也是新鲜事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火车开进了他们的土地,迎接和欢送火车的咔嚓咔嚓声和汽笛的呜呜响成为孩子们每天的乐趣之一,这首童谣也就这样应运而生。

在环境检验实验室数据处理的相关研究中,以往研究多注重在检测结果的自动处理[10].构建检测数据处理系统,通过测试系统数据库模块、数据处理系统模块和综合评价系统模块,实现实验室检测环境数据的自动处理、汇总及分析评价系统,避免中间环节中数据人为记录、汇总的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效、准确的环境检测数据对认清环境现状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有重要意义.

壮、泰童谣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纵向上从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它还表现在横向上对于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对壮语童谣影响最大的是汉文化,如《跳橡皮筋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6]435

这首童谣来自汉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传入壮族地区后,成为壮族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歌谣之一,孩子们一边跳着橡皮筋,一边唱着歌谣,既强身健体,也是很好的儿童数字启蒙。泰语童谣接受的外来文化更为广泛,有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马来西亚文化、欧美文化等,游戏歌谣《幸福拍手歌》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大意: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幸福满意,别忘了一起(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

这首歌谣又名《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西班牙儿童歌曲,整首歌曲充满活泼、欢快、跳跃的情绪,深受人们的欢迎及喜爱,传唱度广,后来经过编译,泰文版的《幸福拍手歌》成为了泰国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儿童游戏歌谣之一。

结 语

通过对壮、泰语童谣的共同特性进行阐释和比较,可以发现壮、泰语童谣无论是在内容、形式、内涵和发展上都存在着相似之处,甚至可以找到很近似的童谣。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由于语言、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外来文化等诸多影响,壮、泰语童谣又存在着很多差异,尤其体现在它们的形式和民族文化内涵上。壮、泰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他们“群相习,代相传”的童谣进行比较研究,将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壮、泰文化的渊源及其异同,有利于促进双方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利于构建中泰双边和谐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罗竹风.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卫赞·奥拉潘缇昆.泰国南北摇篮曲的比较[D].兰甘亨大学,2005.

[4]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歌谣集成:壮族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5]覃丹.壮泰传统伦理道德观之比较——以《传扬歌》与《帕銮箴言诗》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3).

[6]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乌东·润仁色.泰国南部摇篮曲的特点、格式和结构[J].民间文学艺术,2009(3).

[8]王金禾.鄂东民间童谣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9]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10]吴超,郁宁远.中华民族童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1]猜亚万·楼示沙古泰.教学和娱乐活动歌谣[D].朱拉隆功大学,2006.

 
覃丹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第02期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