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嬗变: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十年“文革”浩劫拉大了中国发展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下,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口号,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

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真正的制造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长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了经济超高速增长,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发展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创新的认识不断发展与不断深化。

夫妻俩闹了这一场后,便赌气不再同对方说话了。杨力生再也不觉得媳妇和初结婚时那么贤德,同时,也不再觉得她和从前那样漂亮了。

岳西在对白叶头猴的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极具个性的女强人,不再寻求精神依附,实现了对自我的精神救赎。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我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2],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借力改革开放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高速发展,在快速解决温饱,顺利实现基本小康生活后,来到21世纪的起点。

(二)科学发展的理念

实现初步小康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来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进步之间不能协调;经济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没有完全同步。作为理论反思成果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01年,中国GDP总量为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40万亿人民币[4],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然而,源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高度外贸依存的中国经济体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身体量巨大,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9%~10%的高增长,不断突破8%、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此时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脚注。

(三)新发展理念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前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国际国内情况,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重要判断,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须实现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作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成果,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不断转换,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原有那种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外延式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在十九大提及的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而关键则是持续、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然,我们在看到以上种种具有较大优势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严峻、传统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巨大压力,唯有将传统的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生态、增加要素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由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赶超型、引领型经济体的跨越。

二、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标题,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集中体现。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问题意识来源于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高速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何通过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在21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科技革命呈现出发展速度异常迅猛、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产业更新换代加速进行等特点,战略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距的巨大鸿沟以及解决城乡矛盾面临的艰巨性、长期性任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制约。

印尼语和华语在各个时期的法律地位有所不同,但两者却有一定的关系并相互影响。殖民时期,印尼语和华语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两者来源和作用存在差异性。马来语作为印尼语前身是荷印殖民时期多民族商务中所使用的通用语,而华语是华侨及土生华人的民族共同语。印尼语是各民族团结争取独立的交流工具,而华语主要是具有教育和族内交流功能。

(二)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证券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实现增值的经济形态)而言的以物质生产与流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绝大多数服务业。世界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筋骨,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等重要论断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表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大国经济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那么,高质量发展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现代化国家更高阶段的成功路径,是一个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指南;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领域,是从制约和困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几个深层次矛盾而言的,即: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追求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在速度、效益、质量、结构诸要素间找寻一个最佳结合点,以“高质量”为中心,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厚植发展优势,持续创新增长动力,根本实现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是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经济领域的根本要求。

(三)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5]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高速发展,是以过度地透支包括资源红利、环境红利、劳动力红利为代价而实现的。当代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需要我们迫切破解原有高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动力变革。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创新作为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新驱动力,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必须把它摆在一切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首位。

(四)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同志的上述论述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改革,需要在九个方面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满足人民需要、分析市场和消费心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企业家才能、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因此,注重以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现象和主要特征为依据谋划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6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虽已达到57.35%的水平,但仍有近6亿中国人生活在农村[6]。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面临世界经济调整的历史,中国广大农村潜藏的巨大发展潜能每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得越好,农业基础越扎实,此种支撑作用就愈加显现。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把国内消费作为主要推动力来讲,发挥农村市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就更加重要,这也是中国经济具有的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演进规律深邃洞察能力的生动反映,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一些礼仪习俗会导致交流障碍。比如,澳大利亚男性土著人忌讳说姐妹的名字,所以当律师问到其姐妹的名字时,他可能回答“不知道”。如果译员只是直译,显然不能促进各方的交流。

(五)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保障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状况。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且是关系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中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大、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大势和进入 “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一个长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中国经济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协调发展问题的历史进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从地域看,欠发达地区仍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推动“一带一路”、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落实,也要实现包括老少边穷地区、东北等原老工业基地、广大中西部地区等区域的均衡发展,从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为广阔的物理空间和物质基础,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搭建不受世界经济周期剧烈波动影响的国内市场舞台。

(六)把质量和效率提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质量变革,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主要是指全面提高经济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包含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内容的全方位变革;“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7]只有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我国产业、企业迈进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水平。

倩倩猪:最近,我觉得身边看到的最缺德的事情就是,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被“虐”,不是少了座椅,就是少了踏板,更有甚者把单车堆成了高山。虽然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提到了这个现象,我还是想再次呼吁大众,请珍惜现在的单车便利,别让共享单车变成“曾经来过”。

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得益于在改革开放来近4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资源体系最为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这为实现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增强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撑。第三,具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且健全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为利用两种资源,整合两个市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三、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学意义上考察,主要得益于发展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革命性变革和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使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规律性,体现“规律之真”;更要使经济发展更加接近其价值追求,更合目的性,体现“人本之善”。这种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从发展理念上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2.3 两组患者3个月后宫腔粘连情况比较 3个月后,观察组中无宫腔重度粘连患者,轻度粘连和中度粘连患者各1例;对照组重度粘连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9 2,P<0.05)。见表4。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虚拟经济挤压过大、运营成本刚性上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体制机制制约仍然较重、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减弱等困难和问题,需要从加快体制改革、激发实体经济自身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通过制度建设与监管创新、避免经济运行过度“脱实向虚”,加快新技术研发运用、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大降成本力度、重造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等宏观与微观层面协同发力加以解决。

(二)从发展目的上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发展的合目的性,是一个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其本身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之“共享”理念的应有内容。在阐释新发展理论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动力。”[5]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理论亮点就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即已经由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从上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唯有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设计意图: 在前面的构建模型环节只是简要地提出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该环节以澳大利亚野兔泛滥的实例具体分析原因,归纳出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

(三)从发展规律上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否则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中是有深刻教训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课题,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历史和现实决定了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来迅速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达成解决温饱与实现基本小康的奋斗目标。

当采集一个信号后,通过控制系统直接数字频率合成,输出与该频率相关的信号,然而输入和输出信号间的相位差是可控的.从声场的线性叠加原理可知,频率相同、同向传播的两列声波会在空间中产生相加或者相消的干涉现象,干涉后的波峰波谷,完全取决于两列声波的相位和幅值的关系[11-12].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如何继续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完成从世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大考,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历史性课题。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条件,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经济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激烈、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等一系列难题,实现由后发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体的历史跨越,最终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既往研究认为,JME难以治愈,即使癫痫长时间内得到控制,绝大多数病人也需要终生服药。近年来有些长期随访研究提示,在一些JME患者中,并不需要终身服用抗癫痫药物,停药数年后仍可保持发作终止,预后良好,有望治愈[28-29]。JME预后与发作类型、确诊时间、用药情况、脑电图表现等诸多因素有关,早期正确诊断,特别是赶在GCTS出现之前给予及时合理治疗,预后会更好,因此,更多的临床医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和判断,非常有意义。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

二是稳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引导各地结合实际逐步加大资产收益扶贫投入力度,大力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强化项目精准带贫减贫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强调贫困户对产业项目的实际参与,禁止以资产收益扶贫为名追求短期分红、忽略产业带动的做法。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8)[2018-03-05].http://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1467424.html.

[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4.

 
段勇,周子杭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