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古代海洋珍宝消费与朝贡贸易关系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产生了对紫贝、珍珠、玳瑁、珊瑚、砗磲等海洋珍宝的消费,这些海洋珍宝为皇室、贵族、上层官僚等上流社会所崇尚。最初这些珍宝出自中国的东海、南海等近海海域,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的驱动之下,邻近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借助朝贡和贸易等方式,与中国开展海洋珍宝的交换。

关于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政策性文件和报告为数不少,但内容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到位,由此影响了各级政府投入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力、财力,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各级专门机构和组织人员构建状况不太均衡,致使政策实施之后的实际效能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度。

一、中国古代对海洋珍宝的消费需求

在先秦时期,华夏文明已形成崇尚紫贝、玳瑁等海洋珍宝的习尚,且以贝为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贝行钱”,下令改以黄金(上币)、铜(下币)等金属材料为货币,不过产自海洋的紫贝、玳瑁、珊瑚、珍珠、砗磲等珍宝的价值并未随之消失,在社会中仍具有货币价值,司马迁在《史记》卷30《平准书》中曰:“至秦……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司马迁.史记: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42. 在有些时代甚至比金银等金属货币还要贵重。

西汉初,地处南海沿岸地区的南越王赵佗向汉文帝“献紫贝五百”*[汉]班固.汉书:卷95[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52. ,紫贝能作为给皇家贡品,说明在当时仍然十分珍贵。王莽时期效法夏商周三代圣王,托古改制,于始建国二年(10)行宝货制,恢复龟、贝为货币:“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其中贝货分为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和不盈寸5个等级:“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宝货制”的内容分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为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化、布化六大钱币类型,二十八品是指不同质地、不同形态、不同单位的二十八品钱币。详参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78页。 贝重新作为流通货币,其中一些贝币原料应属于来自海洋的海贝。晋朝,贵族阶层竞相奢侈,皇帝和贵族阶层视家藏珊瑚为富贵的象征,珊瑚成为皇家和贵族阶层的重要财富之一。据《晋书》卷26《食货志》记载:“世属升平,物流仓府,宫闱增饰,服玩相辉,于是王君夫、武子、石崇等更相夸尚,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树。物盛则衰,固其宜也。”*[唐]房玄龄.晋书:卷26[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3.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贵族石崇与王恺用珊瑚斗富。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故晋武帝经常用皇家收藏的珍宝暗助王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晋]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86.唐代欧阳询在所著《艺文类聚·宝玉部》中列金、银、玉、珪、璧、珠、贝、玛瑙、琉璃、车渠、玳瑁、铜等珍宝,其中出自海洋中的玳瑁、贝、砗磲、珠等均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财富。宋代李昉在所著《太平御览·珍宝部》中列珠、玉、圭、璧、璋、琮、璜、瓒、瑁、珊瑚、玳瑁、贝、琥、琥魄(珀)、玛瑙、琉璃、车渠、颇黎、水精、云母、瑟瑟、玗琪、琅玕、火齐、碧、瑶、瑊、珉、闹搜、璇瑰、玫瑰、武夫、金、银、黄银、水银、铅、锡、铜、铁、金钢、鍮石等珍宝。李昉在《太平广记·宝》中涉及到金、玉、珠、鲸鱼目、马脑、犀、月镜、秦宝、珊瑚、紫贝、延清室、玉如意、七宝鞭等珍宝。*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400~405[M].北京:中华书局,1961:3211~3272.宋王朝还用玳瑁、珊瑚器作为外交“乞和”的礼品,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元年(1127)六月,上(高宗)乃命(李)纲草二帝表傅雱以行,因献二帝衣各一袭。且致书左副元帅宗维谕意,仍遗宗维锦十匹、玳瑁器三事。(傅)雱遂与其副合门宣赞舍人马识远偕行。”*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41.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在《复告免割三镇书》中记载使用玳瑁、珊瑚等器物“乞和”:“别幅:金箱正透犀带一条,玉酒器五件,瑠璃器一十五件,玛瑙器一十五件,瑇瑁器一十五件。珊瑚七枝内二枝(原注:疑有缺文),沉香五十两。”* [金]佚名.大金吊伐录:卷2[M].北京:中华书局,2001:249.来自海洋的玳瑁、珊瑚等珍宝仍是上层社会崇尚的珍品。明初,曹昭所撰的《格古要论》是一部记录古物收藏和鉴别真伪的书籍,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之后,江西吉水人王佐在景泰七年(1456)至天顺三年(1459)间又作了增补,罗列了明代所崇尚的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琴、古砚、珍奇、金铁、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等13门,其中珍奇门类中有玉器(含古玉、沙子玉、罐子玉、石类玉)、玛瑙器(含柏枝玛瑙)、水晶(含硝子、玻璃、圆块玉玛瑙水晶)、犀角(含毛犀、骨笃犀)、珊瑚树、琥珀、蜡子、猫睛、马价珠、碧靛子、石榴子、蒲绒线、金星石、珍珠(分南珠、北珠)、砗磲、玳瑁、龟筒、鹤顶、象牙、江猪牙、花羊角、龙涎、金刚钻、鹦鹉杯、鬼公石、鬼功球、天生圣像等*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5~113;王佐.新增格古要论[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其中有来自海洋的珍珠、砗磲、玳瑁、龟筒等。清人张英、王士禛等纂的《渊鉴类函·珍宝部》中列金、银、铜、钱、玉、珪璋、壁、珠、贝、珊瑚、玛瑙、琉璃、砗磲、玳瑁、水晶、琥珀、玻璃等为珍宝。* [清]张英,王士祯,等.渊鉴类函:卷361[M].北京:中国书店,1985.在历代文献所记载的珍宝中,紫贝、珊瑚、砗磲、玳瑁、珍珠等海洋物产名列其中。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的海上通道,也是著名渔场。随着海上运输作业越来越繁忙,船舶通航密度越来越大,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愈加重要。粤桂海事部门高度重视北部湾区域海上交通安全,广东海事局局长陈毕伍、广西海事局局长黄军根带队乘坐南海最大的海事执法船“海巡31”轮参与本次巡航行动。粤桂海事部门共出动海巡船艇4艘、执法人员48名,巡航里程约500海里。巡航期间,海事执法人员对琼州海峡、北部湾、石油平台、中越边界中线、白须公礁水域、防城港航道等通航水域进行巡查,查处海上船舶违法违章行为,维护正常通航秩序,防范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保障水上交通运输安全。

受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中国古代视大贝、珊瑚、珍珠、明月珠等珍宝是上天垂降的瑞兆之物,东汉班固《白虎通义》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顺理,调和阴阳。……德至渊泉,即黄龙见,醴泉涌,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6[M]∥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4:283~285.晋张华《博物志》也说:“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陵出黑丹,阜出土怪,江南大贝,海出明珠,仁主寿昌,民延寿命,天下太平。”* [晋]张华.博物志:卷1[M].范宁,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13.《宋书·符瑞志》曰:“珊瑚钩,王者恭信则见。”又曰:“明月珠,王者不尽介鳞之物则出。”* [梁]沈约.宋书: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0~861.孙氏《瑞应图》曰:“珊瑚钩者,王者恭信则见。”* [梁]孙柔之.孙氏瑞应图[M]∥太平御览:卷807.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0:3586.这些奇异珍宝与君主的仁政联系在一起,于是地方州县官员搜求这些奇珍异宝,向皇帝献瑞,如宋孝武帝“大明七年正月己酉,珊瑚连理生郁林,安始太守刘勔以闻”* [梁]沈约.宋书: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0.。可见,这些海洋珍宝在金属货币时代仍被人们所崇尚。除了作为珍宝之外,中国古代皇家贵族阶层用紫贝、珍珠、珊瑚、玳瑁、砗磲等海洋物品作为宫殿、服饰、器皿等生活方面的装饰及宝玩。

1.珊瑚。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时期,派张骞成功地凿通西域之后,许多西域国家开始纷纷前来向汉武帝进贡,贡品中就包含有珊瑚,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罽宾国(位于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出产珊瑚* [汉]班固.汉书:卷96[M].北京:中华书局,1964:3885.。但是,罽宾国地处欧亚内陆,实际上并不出产珊瑚,所以罽宾国的珊瑚应当是从其他地方辗转而至。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原罗马帝国,位于地中海沿岸)出产珊瑚,并且与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关系:“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19.所以,应是汉武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之后,大秦的珊瑚通过中亚、西域的罽宾等国进贡而来。“珊瑚”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属于外来词,一种说法认为就是出自波斯语“Xu-ruhak”* [宋]赵汝适.诸蕃志校释[M].杨博文,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200.。汉代皇室把远方国家进贡的珊瑚视为珍宝,用于宫廷和园林装饰,上林苑是汉王朝的皇家园林,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述:“玫瑰碧琳,珊瑚丛生。”* [汉]司马迁.史记:卷117[M].北京:中华书局,1959:3026.东汉班固《西都赋》中也描述长安宫:“珊瑚碧树,周阿而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0[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41.另外《汉武故事》也记载:“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树,葺珊瑚为枝”*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72.。珊瑚成为国威远播的象征。东汉时期,中国已经与大秦通过海上直接开展联系,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5),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0.所以,大秦与中亚、西域之间的贸易也是存在的。三国时期,众多文献已经十分明确的记载大秦出产珊瑚,如三国吴人万震在《南国异物志》中记载:“珊瑚生大秦国,有洲在涨海中,距其国七八百里,名珊瑚树洲。底有盘石,水深二十余丈,珊瑚生于石上。初生白软,弱似菌。国人乘大船,载铁网,先没在水下,一年便生网目中,其色尚黄,枝柯交错,高三四尺,大者围尺余。三年色赤,便以铁钞发其根,系铁网于船,绞车举网,还裁凿,恣意所作。若过时不凿,便枯索虫蛊。其大者输之王府,细者卖之。”又曰:“大家屋舍,以珊瑚为柱,琉璃为墙壁,水精为础舃。”*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8.三国时人康泰在《外国杂传》也记载:“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大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 [唐]徐坚.初学记: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5.但是,因海上路途遥远,风险较大,文献记载大秦与中国的直接交易次数还是很少,大秦的珊瑚等珍宝一般通过中亚、西域辗转进入中国。

除大秦之外,在进贡国家当中出产珊瑚的国家还有:(1)波斯。最早东汉《异物志》中就记载波斯国出产珊瑚:“出波斯国,为人间至贵之宝也。”*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116.随后的许多文献有记载,如《南史》卷79《波斯传》记载:“咸池生珊瑚树,长一二尺。亦有琥珀、马脑、真珠、玟瑰等,国内不以为珍。”* [唐]李延寿.南史:卷79[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6.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波斯国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盘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7[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2:58.咸池应是波斯国中的里海或咸海。(2)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位于今中亚地区。宋赵汝适在所著《诸蕃志》中记载:“珊瑚树,出大食毗喏耶国。”(3)婆利。位于今南亚地区。据《隋书·婆利传》记载:“自交阯浮海,南过赤土、丹丹,乃至其国。……海出珊瑚。”* [唐]魏征.隋书:卷82[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38.历史文献记载,历史上向中国进贡珊瑚的番外国家有罽宾、波斯、伏卢尼、婆利、扶南、天竺(身毒)、泥婆罗、拂菻、注辇、于阗、三佛齐、占城、满剌加、巴喇西、婆罗、暹罗、古里列、锡兰山、阿丹列等。

二、古代海洋珍宝的主要产地及其朝贡路线

在外国朝贡和贸易的海洋珍宝中,主要有珊瑚、玳瑁、砗磲、珍珠等,这些海洋珍宝的来源情况如下:

4.地中海。地中海沿岸有大秦(罗马帝国),盛产珊瑚、玳瑁、明月珠等海洋珍宝。据《后汉书》卷88《大秦传》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大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19页。[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的《西域旧图》(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60页)也记载:“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瑇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大秦国的海洋珍宝最初是通过中亚的安息、西域等地辗转进入中原。东汉初开始通过海路到达中国,据《后汉书》卷88《大秦传》:“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0.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5),“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0.。日南在今天越南南部一带,当时属于中国,大秦始与汉王朝直接通使。到三国时已增加陆路交通,《西域旧图》记载中国通大秦有海、陆两条路:“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晋]陈寿.三国志: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64:860.三国时,大秦珍宝之多已闻名遐迩,吴国人康泰《外国传》云:“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晋书》卷97《大秦传》曰:“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 [唐]房玄龄《晋书》卷97《四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44页)载,大秦“有城邑,其城周回百余里。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其王有五宫,其宫相去各十里,每旦于一宫听事,终而复始。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领,而文字习胡,亦有白盖小车、旌旗之属,及邮驿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骇鸡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织锦缕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邻国使到者,辄廪以金钱。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商客往来皆赍三岁粮,是以至者稀少。”唐代时称大秦为拂菻。*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1《拂菻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60页)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织水羊毛为布,曰海西布。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旁,名鬼市。”.清代称义大利:“义大利即意大利亚,后汉书所称大秦国也,在欧罗巴洲南境。”* 赵尔巽.清史稿:卷159[M].北京:中华书局,1977:4666.向中国朝贡,康熙九年(1670)夏六月,意大利国王遣使贡珊瑚树、琥珀珠、哆囉绒、象牙、金刚石、饰金剑、金珀书箱、犀角、伽南香、乳香、金银花露、花幔、花毡、大玻瓈镜、苏合香、丁香、等物,朝贡品种仍有珊瑚等海洋珍宝。

番外国家进行朝贡和贸易的通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自汉武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海上贸易通道逐渐成为外国奇珍异宝输入中国的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出自海洋的珍宝,据《新唐书》卷143《徐申列传》记载:“外蕃岁以珠、瑇瑁、香、文犀浮海至,申于常贡外,未尝剩索,商贾饶盈。”*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43[M].北京:中华书局,1975:4695.据《旧唐书》卷105《韦坚传》记载,天宝元年(742)三月,韦坚任水陆转运使时,来自南海的郡船所载货物有玳瑁、真珠、象牙、沉香等货物。*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05[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22.古代向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的番外国家很多,所携带的珍宝类型也很多,因时而异,这些海洋珍宝的出产地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区域:

1.西域。古代西域是指今玉门关以西的广大新疆、中亚等地区,是较早向中国朝贡海洋珍宝的区域。据《汉书》卷96《西域传》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班固.汉书:卷96[M].北京:中华书局,1964:3885.其中,向汉朝进贡海洋珍宝的有罽宾、于阗等国。西域地处欧亚内陆,本地并不出产海洋珍宝,其所贡珍宝应来自于其他途径:一是得自与大秦(罗马帝国)的交易。大秦与西域之间有间接和直接的贸易关系,大秦在我国古文献中又名拂菻,《旧唐书》卷198《拂菻传》曰:“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98[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14.现代考古在新疆楼兰遗址(2件珊瑚)、尼雅遗址(62件珊瑚)、哈密七角井细石器遗址(1件珊瑚)等发现有珊瑚* 吴勇.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珊瑚及相关问题[J].西域研究,1998,(4).,印证了来自大秦等国的记载。二是来自临近的中亚和印度等地。明代时,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四川等地的乌斯藏(今西藏)阐化王、长河西鱼通宁远(今四川康定)宣慰司、董卜韩胡(今四川西部)宣慰司等向中原王朝进贡珊瑚* [清]张廷玉.明史:卷331~332[M].北京:中华书局,1974:8571~8595.,上述地区地处内陆,所供珊瑚应是从中亚和南亚等地区转手贸易获得的。

5.东南亚。自汉武帝开通从今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后,东南亚国家开始向中国朝贡,据《南史》卷78《海南诸国传》记载:“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 [唐]李延寿.南史:卷78[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47.元朝张翥在汪大渊《岛夷志略》序言中曰:南海“其君长所居,多明珠、丽玉、犀角、象牙、香木为饰。桥梁或甃以金银,若珊瑚、琅玕、瑇瑁,人不以为奇也”*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卷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1:1.。有扶南、三佛齐、占城、暹罗、满剌加等国。历史上朝贡国家的贡品,如珊瑚、珍珠、砗磲、玳瑁等,来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贸易获得的国家,一类是本国出产的国家。

3.南亚。该区域内有天竺(身毒)等国,这些国家南临印度洋,出产海洋珍宝,《史记正义》记载身毒(今印度):“土有象、犀、瑇瑁、金、银、铁、锡、铅。”* [汉]司马迁.史记:卷123[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66.另外,南亚国家也与地中海沿岸的大秦(罗马帝国)存在贸易关系:“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 [汉]司马迁.史记:卷123[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66.《后汉书》卷88《大秦传》也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19.也是来源地之一。

除了朝贡之外,番外国家的奇珍异宝进入中国还通过贸易,朝贡和贸易二者往往结合在一起。番外国家在朝贡的同时也借机进行贸易,甚至有些国家前来中国朝贡的目的就是为了贸易,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31[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02.贸易货物的内容与朝贡物品相似,如唐代徐申任岭南节度使时,“蕃国岁来互市,奇珠、瑇瑁、异香、文犀,皆浮海舶以来,常贡是供,不敢有加,舶人安焉,商贾以饶”* [清]董诰.全唐文:卷639[M].北京:中华书局,1983:6459.。随着朝贡和贸易的增多与繁荣,唐代时中央朝廷始向广州派遣市舶使予以管理南海贸易,宋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据《宋史》卷186《食货志》记载:“开宝四年(971),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斋诸蕃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鼊皮、瑇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等物。”* [元]脱脱.宋史:卷186[M].北京:中华书局,1977:4558~4559.宋太宗时又在京师设置榷署,诏令诸蕃运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等港口,“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其后放宽一部分货物类型,又诏:“自今惟珠贝、瑇瑁、犀象、镔铁、鼊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 [元]脱脱.宋史:卷186[M].北京:中华书局,1977:4559.番外国家向中原王朝进贡海洋珍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珍宝在中国有相当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2.中亚。该地区有波斯、安息等国,濒临波斯湾、里海。《南史》卷79《波斯传》记载:“咸池生珊瑚树,长一二尺。亦有琥珀、马脑、真珠、玟瑰等,国内不以为珍。”* [唐]李延寿.南史:卷79[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6.“咸池”指的是里海或波斯湾。安息与大秦之间交通便利,《三国志》卷30《魏书》记载:“(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 [晋]陈寿.三国志: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64:860页.相互之间也存在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三、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主要海洋珍宝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朝贡制度,将之视为太平盛世、光被四表的象征。外国使者前来朝贡一般要携带贡品,明代宫廷太平清乐曲《上清歌》歌颂:“一愿四时风调雨顺民心喜。摄外国,将宝贝。摄外国,将宝贝。见君王,来朝宝殿里,珊瑚、玛瑙、玻璃,进在丹墀。”* [清]张廷玉.明史:卷63[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68.外国使者携带的贡品类型很多,不同时代的贡品也会有所变化,但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所崇尚的奇珍异宝,一类是朝贡国家所出的土产。其中,贡品中就有出自海洋中的紫贝、珊瑚、砗磲、珍珠等珍宝。

小麦生产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小区宽6米以上,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并设不少于6行的保护区。全区收获计产,计算增(减)产百分率。

“1959年,我与石鲁奉调北京创作革命历史画。我们一起住在雨儿胡同白石老人的故居。当时我接到的创作题目是《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接到的题目是《转战陕北》。开始创作时,我就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农讲所顶楼的大块瓦片怎么才能表现出层次?石鲁告诉我,不要考虑那么多西洋画的透视观念,他让我用传统国画的方法,一层层地按照瓦片的结构画。为此他还给我示范,边讲边画,画了农讲所,还画了石头、竹子等南方景观,我于是受到启发。至今他为我画的这幅草稿还藏在我家里。”

2.玳瑁。先秦时期,越裳国向中央朝贡玳瑁,(晋)潘尼《瑇瑁碗赋》中引用西周时越裳国朝贡瑇瑁之典:“有瑇瑁之奇宝……尔乃遐夷效珍,越裳贡职,横海万里,逾岭千亿。”*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43.“越裳”位于交趾之南,今越南南部境内。东汉时,大秦向中国进贡玳瑁*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大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20页)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5),“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天竺(今印度)出产玳瑁,据《后汉书·西域传》卷88:“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土出象、犀、瑇瑁、金、银、铜、铁、铅、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1.林邑国出产瑇瑁,《梁书·海南诸国传·林邑国传》卷54载:“林邑国者,本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界也。……出瑇瑁、贝齿、吉贝、沉木香。”* [唐]姚思廉.梁书:卷54[M].北京:中华书局,1973:784.唐代时,史书记载婆利(今南亚地区)、诃陵(今印度尼西亚爪哇或马来半岛)等国出产玳瑁,《新唐书·南蛮传下》卷222载:“婆利者……地大洲,多马,亦号马礼。袤长数千里。多火珠,大者如鸡卵,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藉珠,辄火出。产瑇瑁、文螺。”*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2[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99.《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传》卷222载:“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在南海中……出瑇瑁、黄白金、犀、象,国最富。”*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2[M].北京:中华书局1975:6302.唐代有南昌国向中央进贡玳瑁盆,据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敬宗皇帝宝历元年(825),南昌国献瑇瑁盆。……瑇瑁盆可容十斛,外以金玉饰之。及盛夏,上置于殿内,贮水令满,遣嫔御,持金银杓,酌水相沃以为嬉戏。”*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M]∥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147.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还有占城、阇婆、勃泥、安南、婆罗、满剌加、苏禄、百花等国家进贡玳瑁,记载有大秦、天竺(身毒)、林邑、婆利、麻叶瓮、高药、柔佛等国家出产玳瑁,这些国家多分布在地中海、印度洋、南海周边和海上丝绸之路沿岸。

为了确定合理的维修时机,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法,本文建立了与维修直接相关的横向裂缝评价指标—横向裂缝状况指数TCCI。横向裂缝状况指数TCCI从裂缝的纵向分布疏密情况和横向严重程度两方面对横向裂缝进行定量分析,综合描述了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破损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3.砗磲。古文献记载砗磲最早进贡时间是在三国时期,西域有国王向曹操进贡砗磲碗,曹丕、曹植等人为此作《车渠碗赋》:“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西国”是指西域及西域之西的国家,晋人郭义恭《广志》曰:“车渠出大秦国及西域诸国。”* [晋]郭义恭.广志[M]∥艺文类聚:卷84.北京:中华书局,1965:1442.晋人郭璞《玄中记》曰:“车渠出天竺国。”*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808[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0:3592.《北史》卷95《西域传》记载波斯国出车渠,又记载真腊之南邻车渠国* [唐]李延寿.北史:卷95[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22.,真腊在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车渠国应在今柬埔寨南部或越南东南部一带。唐代时,文献记载拂菻国(又名大秦)、波斯等国出产砗磲,并记载泥婆罗国王身著砗磲配饰。*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98[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14.《旧唐书》中《泥婆罗》记载:“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宋代时仍不见中国出产砗磲的记载,苏子曰:“车渠、马瑙,出于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42.明代时文献记载婆罗国贡砗磲* [清]张廷玉.明史:卷323[M].北京:中华书局,1974:8378.,上述国家的砗磲通过陆、海丝绸之路进入中原。

另外,国外朝贡物品中还有明月珠、大贝、龟筒等。明月珠主要来自大秦,《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传》、《新唐书·西域传·拂菻传》均记载大秦(又称拂菻)出产明月珠,《魏略·西戎传》也记载大秦多明月珠。大贝也出自大秦,三国、唐代时文献有记载。外国进贡龟筒的时代较晚,《明史·外国列传》记载暹罗、三佛齐、百花等国进贡龟筒。

因此,降雨为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降雨不仅是水体悬浮泥沙产生的主要驱动因子,同时,也是泥沙有效载体的主要来源与补给,对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有双重影响.

四、结 语

中国古代王朝对玳瑁、珊瑚、珍珠、砗磲等海洋珍宝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我国沿海渔民从东海到南海,从近海到深海进行捕捞,同时也是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朝贡贸易的因素,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华夏文明海洋珍宝的消费和朝贡贸易的研究,可以厘清华夏与国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同时深化对南海及南海诸岛渔业史的研究。南海和南海诸岛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盛产与朝贡和贸易相关的一些海洋珍宝,如珊瑚、玳瑁、珍珠、砗磲等。相对而言,南海诸岛与中原之间的地理和交通条件更为便利。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朝贡和贸易同样是刺激我国古代渔民开发南海诸岛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全鹏
《南海学刊》 2018年第01期
《南海学刊》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