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新途径——以民俗文化“舞龙运动”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 中外文化对“龙”形象的理解差异

龙作为一种现实并不存在的动物,却存在于许多国家的传说中。但是,不同国家文化中对于龙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周家喜是下车湾资历最老的渔民之一,祖祖辈辈都靠打渔为生。周家喜等207户专业渔民从此失了业,离开这片赖以生存的水域,他有些不舍,也曾想过从事其他工作,但最终还是放不下这湾清水。

1. 中华文化中的“龙”

在中国,龙的雏形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将龙描述为一种能够上天入地下水的“三栖动物”,有着“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态。龙图腾这一形象被神化,受到当时人们的崇拜。中国古代帝王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等,都将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用龙的形象来指代皇权。而在民间,龙代表了祥瑞和幸福,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国泰民安、吉祥安康的期盼[1]30

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崇拜龙,求雨造福,体现着中华民族造福人类的精神。龙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的寓意,体现着中华民族奋勇开拓的精神。因此,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2]

法律制度是每个国家根据各国的经济文化与历史因素为背景制定的。全球的法律体系大致分为两类: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一般不通过立法做出具体会计规定,更多注重的是公允性与真实性,强调向社会大众反映真实的公司财务状况,其会计准则拥有更多的创造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相比大陆法系(中国,德国),将会计准则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涵盖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则,更多地注重会计准则的合法性与准确性,灵活程度与市场适应能力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2. 西方文化中的“龙”

在世界舞台上,历届舞龙运动世锦赛和亚锦赛的参赛队伍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以东亚地区国家为主。舞龙运动的世界性参与程度不高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即跨文化问题[8]98。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读学历留学生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南苏丹共和国、也门、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这些国家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对于龙文化的不同理解成为在国际学生中推进和发展舞龙运动的重要障碍之一。

在国际学生中推广发展舞龙运动的重要意义

2017年参加溧阳国际龙狮争霸赛的南京理工大学国际学生舞龙队由12名哈萨克斯坦籍的国际学生组成。在了解学习了哈萨克斯坦文化的基础上,舞龙队的教练设计了一套融入哈萨克斯坦传统舞蹈“黑走马”、哈萨克斯坦国家象征金雕造型,并且以舞龙队队员自己剪辑的哈萨克斯坦音乐为伴奏的舞龙表演,并取名龙腾雕舞哈萨克。这一富有哈萨克斯坦特色的舞龙表演,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更是让参与其中的哈萨克斯坦籍舞龙队员有了亲切的感觉,大大加强了对于舞龙运动的热爱和对于龙文化的认同。

1.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习俗等都各有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在交流中产生误会。加强推进文化相通对于“一带一路”的推动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学生中推进舞龙运动,不仅可以让国际学生通过参与、接触舞龙运动,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国际学生将舞龙运动和中华文化带回他们的祖国,传播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龙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对华文化认同

周大新:母亲最初把我们带到人世,是在床上;经过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生原点——床上。所不同的是,我们来时有母亲的照料,当我们准备走时,不一定有亲人照料,即使有亲人,有的也远不如母亲。

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舞龙比赛是一种比速度、比耐力、比技巧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比团结、比协调、比集体智慧的竞赛活动[7]。这就对参与舞龙运动的国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统计,南京理工大学目前有在读学历国际学生839人,其中超过40%的学生为硕士生、博士生,平均年龄较大,学业负担较重,这就限制了能实际参与舞龙运动的学生数量,甚至经常出现训练一年就退出的情况。

舞龙经过历代发展改革,从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上表演助兴不断发展到现在,成为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民族竞技体育项目[3],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提升队员的技能和配合度。练习和表演舞龙的过程就是国际学生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舞龙运动作为一项团队运动,需要队员们相互配合来完成跑跳、穿插、造型等动作,弘扬了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精益求精的学习、训练,传播着中华民族勇攀高峰的精神;舞龙运动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彰显了开拓进取的精神;舞龙表演现场热闹欢腾,舞动的飞龙给观众送去幸福吉祥,也向参与其中的国际学生传播着中华民族乐观积极的民族精神[4]。舞龙运动让国际学生能够零距离地深入了解、理解中华文化,领会民族精神,激发其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国际学生中推广传播舞龙运动的困难与挑战

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舞龙队成立于2014年秋,由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南苏丹共和国等国家的在华留学生组成。从最初的校内舞龙比赛,到走出校门,出现在2016年“留动中国”总决赛开幕式的舞台上,再到国际舞龙比赛的赛场上,南京理工大学国际学生舞龙队不仅通过国际学生参与舞龙运动这种方式引领国际学生了解体验中国文化,而且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为学校的国际化品牌建设添砖加瓦。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舞龙队获得了校舞龙比赛的金奖、2017溧阳国际龙狮争霸赛竞技舞龙项目二等奖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历经了不少的困难和磨练:

1. 语言差异

舞龙运动对于参与队员的身体素质、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够亲身体验舞龙的国际学生数量有限,因此拓展舞龙活动的形式使更多的国际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来感受龙文化的博大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尤为重要。高校可以组织国际学生参观龙具制作工厂、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等活动,并且可以成立专门面向国际学生的舞龙兴趣班,开设介绍龙文化的选修课程,或者成立中外学生龙文化学习小组。国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文”可研究龙文化,“武”可学习舞龙运动,降低难度,开拓龙文化受众范围。

2. 师资、场地、器材配置不足

舞龙训练对于场地的要求并不高,只需一块平整的20米见方的正方形场地[6]53,但是室内场地有限,室外训练受天气影响较大。另外,国际学生舞龙队的舞龙器材和师资还依靠学校舞龙队的支持。在赛前训练和比赛表演时,借用学校的龙具,由学校舞龙队的老师和队员担任国际学生舞龙队的教练。这就导致国际学生舞龙队的训练没有延续性,更多的是应付比赛和表演;同时,学校舞龙队老师和队员一直使用的是中文教学舞龙,教授国际学生舞龙也只是暂时性的任务,因此从语言、系统性和因材施教上受到限制,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传播龙文化的作用。

3. 学生身体素质、精力有限

高校素质教育既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使大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文明举止和行为习惯,也通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用民族文化价值观来感染大学生[5]。在国际学生中推广和发展舞龙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参与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国际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国际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通过参加舞龙运动,国际学生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接收者,更成为参与者,这对于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文化差异

西方的龙(Dragon)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筑物中。西方龙最早起源于西欧古代某些民族文化,是力量与神圣的象征。在12世纪开始流传的亚瑟王传奇中用红龙来代表统治威尔士的佛提刚王的子民英格鲁民族,并且在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后,红龙就成为了亨利七世的标志,出现在纹章和旗帜上,成为了威尔士的象征。在斯拉夫神话里,龙常常是人们尊敬的对象,许多民族英雄都被形容成龙或龙的后代。但是,在基督教文化里龙则是邪恶、恶魔的代名词。这种邪恶的形象也贯穿在各种基督教教义以及衍生的文艺作品及文化中。现如今,西方民间对龙的看法早已脱离了绝对的邪恶以及凶猛的野兽,更多的则是一种拥有力量的中立生物。

5. 传播途径单一,对象范围有限

目前国际学生舞龙运动还是以赛前训练、参加比赛为主要活动内容。这就使得只有舞龙队的成员,才能够通过舞龙运动了解龙文化和中华文化,大大限制了通过舞龙运动促进国际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效果。同时,舞龙运动的推广目前还只是通过老师的宣传和鼓励、老队员的推荐两种方式来进行,方式单一并且效果不佳。这些都限制了舞龙运动的跨文化国际传播。

通过舞龙运动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对策

1. 了解文化差异,求同存异

各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的存在,才有了交流的空间。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差异,保持文化自信,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先进的一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求同存异,不断发展进步。在了解他国文化、民俗的基础上,将舞龙运动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在国际学生中推广舞龙运动,传播龙文化。

中、西方不同文化中对“龙”形象的理解不同,恰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虽然在华学习的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但是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在,增强国际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我国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舞龙运动作为龙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1]31。通过在国际学生中推广舞龙运动,不仅可以让国际学生们在舞龙运动中切身、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美丽,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可以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石。

2. 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影响

一方面,在华学习的国际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流虽然一般以英语、汉语进行,但是言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给团队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而来的,国际化的进程刚刚开启,不论是文字资料还是教练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中文。如何翻译一些专业的词语,让国际学生能够听懂并且领悟,给国际学生舞龙队的教练、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困惑。

2.3 5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只有A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检查时间、清醒时间(从操作停止至患者睁眼,能控制语言和行为)、苏醒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五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用量、术中体动 (包括干呕吞咽和四肢活动等)发生率 B 组高于 A、C、D、E 组(P<0.05);A 组丙泊酚用量多于 C、D、E 组(P<0.05);呼吸抑制(检查中需麻醉医师双手托下颌或辅助呼吸)A组大于B、C、D、E 组(P<0.01)。 见表 3。

“三进”需系统规划,强化常态效应。从优化理念、整合载体、创新方法、探索机制等层面,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模式,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

徐姗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成绩日益稳定且提高很快。她的种种进步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我不动声色,让她当个小组长,当上小组长的徐姗不但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反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班级模范带头生,还被同学们评选为班级示范生。这个时候我鼓励她去竞选学校的大队干部,最终她通过了竞聘并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学校的大队干部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为徐姗的转变感到欣慰。

跨文化传播分为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这四种传播方式[8]102。在高校内,以举办赛事为例的组织传播和以师生、生生之间宣传为例的人际交流已经实现。虽然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高校也应该加强建设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渠道,通过校园媒体、专业国际舞龙教学人员等途径宣传和普及舞龙运动和龙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学生能够接触到舞龙和龙文化,并且从舞龙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3. 加强文化建设,健全管理

“健全的管理体系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是舞龙运动管理与训练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充分的场地资源是舞龙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6]54为了国际学生舞龙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国际性,建立健全舞龙文化教育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学生刚入学开始,对中华文化还处在好奇、懵懂的时期,就用龙文化来引导、熏陶,并且在其之后的学习期间,不断地用龙文化和民族精神来感染和培养他们,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接收者和传播者。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学习训练器械和场地,也是推进舞龙运动传播的重要保证。专业国际舞龙教学人员可以了解研究国际学生的生源国文化特点,再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相应的传播方式,让国际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并且容易地接受、领悟中国龙文化。专业国际舞龙教学人员还能够掌握专业的舞龙英语,对于舞龙运动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保障器械和场地供应能够保证舞龙运动和龙文化的传播具有持续性。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际学生了解、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机遇,求同存异,完善管理,创新形式,利用舞龙运动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梦想。

参考文献

[1] 毛迪,王智慧,洪晓波.舞龙运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价值认同[J].体育与科学,2012(2).

[2] 张吾龙,杜晓红,邵磊.舞龙运动的文化底蕴及其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7(4):90.

[3] 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6.

[4] 曹虎愚.论舞龙舞狮运动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功能[J].论坛集萃,2012(11):279.

[5] 刘文海.舞龙运动促进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J].民族传统体育,2016(19):116.

[6] 沈承勋,秦纪强.普通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探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4(1).

[7] 段全伟,王辉.现代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64.

[8] 彭响.“一带一路”战略下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5).

 
李玢,熊峰,孙东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