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密播稀植,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新曙光

更新时间:2009-03-28

进入2018年,中国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进入了平缓期。目前看来,机插秧最大的“痛点”在于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前期投入成本偏高,那么是不是有技术办法可以降低前期育苗成本呢?日本的实践证明,“密播稀植”是有效的途径;每亩地苗盘的使用数量从20~30盘减少到5~8盘左右,育苗成本减少一半,而且产量还可以小幅增长。

什么是密播稀植?密插稀植在日本称为密苗技术,是指在水稻育苗播种阶段增加播种量,移栽阶段减少取秧量,大幅度加大株距,减少单位面积苗盘用量,产量持平或略有增产,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水稻育插秧新技术。目前,密苗技术在日本已经作为成熟技术大面积推广,日本的久保田、井关、洋马均有相应配套的插秧机具。

密播稀植技术在日本经过长期探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早上,我被闹钟吵醒,于是我把闹钟关了,想多睡一会。可是,过了一会,外婆来了。她说:“平时起床很早,今天怎么回事呀!”我撒娇说:“今天是星期六呀!”

在播种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播种量。由原来的100~150克增加到220克,甚至到300克;在苗盘的选择上,采用有利于培育小苗的小孔苗盘,与传统育苗相比,苗盘土的总厚度没有变化,底土层需要比原来的稍微薄一点。

在密播稀植推广方面,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传统的种植思维习惯。中国水稻的种植有密植的习惯,总认为增加基本苗、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实际上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水稻稀植的研究与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吉田氏提出“最终生产量恒定”理论: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全干物质重产量也不断增加,但栽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全干物质重产量就不再增加,恒定在某一个数量不变。实际上,日本农山鱼村文化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通过水稻超稀植种植的产量也没有减少,2016年的数据表明,越光等品种在茨城、长野等地密播稀植,产量均有增加,而育苗成本大幅度减少。根据赵亚夫老师的数据,在中国镇江的试验也是产量增加。

在机具方面,总体而言,原有的机具做些适当的改进就可以满足栽植的需要,由于是小苗移栽,减少了取苗量,因此在纵向与横向送秧系统、取苗系统的都需要做些调整和改进。南通富来威公司已经做了些成功的尝试,在原有机具的基础上成功改进,可以满足“小苗、少取苗量、大株距”移栽的需要。

在取苗方面,横向取苗的次数确定在26~30次左右;纵向取苗8mm左右,行距保持30cm,株距增加到30cm左右,最少时在3.3平方厘米的范围37穴,每穴 3~5颗苗,每亩7400穴苗。

在培育壮苗方面,对苗的要求与普通育插秧技术是一样的。苗的高度控制在12~15cm。一般来说,由于小苗移栽,播种量增加了,成毯性较好,与普通育苗相比,可以根据品种、天气适当减少育苗期。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采用小苗移栽,需要提前确定好播期,根据移栽的时间来具体确定,否则小苗生长很快,将不利于采用密播稀植。日本的资料显示,天气和品种适宜的话,14天左右,就可以开始移植了。

目前,江苏省晚播麦田杂草以看麦娘、菵草、硬草、日本看麦娘、猪殃殃、繁缕、荠菜、大巢菜等为主[1-4],杂草发生种类多,危害程度日趋加重,而常规化学除草主要是茎叶喷施异丙隆、炔草酯、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茎叶处理剂,长期单一使用这些处理剂会导致杂草抗药性发展迅速,对有效控制杂草危害提出了新的挑战,研发适宜的化除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已成为必需[4-6]。

密播稀植推广的第二个注意点应该是循序渐进。尽管与传统育插秧技术有非常好的继承性;但是,作为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适宜的苗盘、专门的播种机具、满足密苗大株距的插秧机还几乎是空白。“水肥草药管控”还需要根据实践经验逐步完善。但是,日本的研究以及中国部分地区的试验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

 
吴亦鹏
《农机市场》 2018年第05期
《农机市场》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