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概括为作为核心要义的“八个明确”和作为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

这里利用d、b两向量分别表示陀螺观测量和加速度计观测量fB,并认为模型是有色噪声,常表示成一阶高斯马尔科夫过程。Wd、Wb为白噪声向量。可用成型滤波器表示模型状态方程[6]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渗透在每一个“明确”之中,体现在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各个方面,更直接聚焦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方略上。“以人民为中心”即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根本途径,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根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直接呈现出的是一种价值观,其深刻本质更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承载主体,因而自然应该成为一切创造成果的享有者。马克思主义就其实质而言,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P.313)的新派别,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P.24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实的人”,它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出发,将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理论归宿。它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过程,又表达了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旨趣,还提供了衡量人类解放的标准,即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进程。

()世界观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里,作为“物”的“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但绝不是仅指各种客观的、现成的物质条件,而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制定激励青年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政策 各省市、地区、学校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培训提供一些奖励方法,调动青年教师参与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提高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的积极性[7]。难免有一些青年教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培训,认为培训的结果不会对他们的教学产生影响,从而让培训流于形式。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激励制度,激起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也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P.67)但是,凡是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地理环境,都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条件,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与人类构成主客体关系,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

人口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它在社会存在中是主体、主导的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说,“这种考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P.71)。因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对现实的人的探讨出发,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揭开了人类历史之谜。

生产方式是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的活动,生产方式也就成为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生产方式中,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出发点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从生产力维度看,在其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唯有劳动者是能动因素、活跃因素,唯有在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中,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维度看,它所包含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是人对劳动果实的获得方式。可见,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社会存在中,物是基础和前提,人是主导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从而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阿杰的脸上划过一个笑容,回应道: “是啊。其实第一个学期我还是那个闷瓜,跟同寝室的男生也极少交流。后来,越发觉得自己人际交往是硬伤,于是报名参加了很多需要经常露脸以及与人沟通的社团,比如演讲辩论协会、学生会等,一年多下来,终于把自己孤僻、沉闷、不合群的标签给摘掉了。”

()历史观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55),现实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历史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3](P.67)。但是,人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生产实践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所以,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的,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是由人在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决定的。

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人的存在,要想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必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为达此目的,又必须与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由一定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产力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构成的一定的生产方式。这就是说,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都是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产既是人类维持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4](P.131);“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P.532);“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P.2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P.1031)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始终在社会发展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从而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了。

()价值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终极指向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其终极价值追求则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谓“自由发展”,是指人摆脱了私有制条件下的旧式分工,消除了人的依附性和模式化,在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压迫下,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自觉、积极主动地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力、个性和品质,体会和享受劳动本身带给人的美感。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摆脱了私有制条件下的旧式分工,消除了人的依附性和模式化,在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压迫下,在体力、智力、能力、个性和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由地从事丰富多样的满足需要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自由地从事创造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而人的需要是多样的,人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也应该是丰富的。二是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由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现实的人总是处于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些社会关系内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取向,制约和引导着人们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想得以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全面丰富的社会联系,使得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相一致,在与社会普遍交往的前提下,占有全部生产力之和。而真正自由的劳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3](P.129)。三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然潜力、特殊才能、个人需要、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对个人生命的肯定,也就是对这些个性特点的肯定。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其个性的多样化就会成为迫切的需求,也就会在各种对象化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多样化的个性,并在这种个性化的满足中得到极大的生命乐趣。所以“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7](P.1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该公司将控制系统与MES互联,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控制网络将越来越开放,互联网的危险因素对控制系统的冲击将越来越大。

“19世纪末英国人对方言和地方历史的兴趣。当时不少英国文化人都致力于整理英国的地方历史以及方言、民间故事,从而发掘出所谓的‘纯粹英国传统’和‘英国性。”在基姆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责任、荣誉感、自我牺牲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以及民族团结和宗教宽容精神,正是吉卜林所认为英国的“民族性”。可见基姆是其理想精神的践行者。

二、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逻辑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经过多次科学分析论证,认为岸堤水库蓄水量大,水质好,余水量多,较适合作为临沂城市的主水源。经分析岸堤水库灌溉用水约需0.83亿m3,尚可余水 2.6亿m3,平均日可供71万m3。如果对农田灌溉设施进行改进,加强水库调蓄,还可增加可供水量。在此基础上,临沂市编制了《临沂城饮用水水源地岸堤水库环境保护规划报告》,对岸堤水库进行了水源地的规划保护,以保证城区的供水、饮水安全。

()毛泽东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前者是毛泽东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最基本体现;后者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在党的近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为人民服务这一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宗旨从未发生过动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一向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他看来,“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己的利益而奋斗”[8](P.1318)。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更加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的问题……一切凡是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提到党的议程中。予以讨论、决定、实行和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党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的命运惺惺相惜的”[9](P.138)。后来,在1944年的《为人服务》中他又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人民解放而建立的,是绝对的为了保障人民利益而工作的”[6](PP.1004~1005)。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他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服务,广大党员干部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一切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可以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必须保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政机关负责的高度一致性,这些才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6](PP.1094~1095)直至在1954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宪法中又明确规定:一切国家党政机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记录在宪法中。毛泽东甚至将“为人民服务”视为衡量党的事业成败的“最高标准”和是否坚持真理的标准。他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P.592)“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10](P.591)

如何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历史经验给出的答案是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必须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旨,此之谓“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共产党要想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此之谓“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方法。毛泽东从认识论的高度告诫我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回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P.569)

()邓小平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的人民群众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和“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标准中,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核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是保障。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增强,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价值取向决定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被邓小平当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大厦基础的生产力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无论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要摆脱贫穷。”[11](P.225)综合实力是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提高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显然,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标准是最高标准”的理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就在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P.373)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为达此目的,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提前总体步入小康社会,坚定了人民群众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消除社会上的各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思想保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个代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内容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质要求三个方面。

海康威视机器视觉凭借多年在成像采集、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自主研发全系列工业相机,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视觉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创新,打造一流品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承袭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解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始终都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P.160)这里,“人民”被置于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不仅表明了继续坚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且强调了只有同时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才能拥有切实的手段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如何代表人民利益找到可以操作的现实切入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除了代表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12](P.151)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党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党为公”;通过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就是“执政为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并且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具体指明了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推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学校主导的三螺旋视域下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机制中,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学校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侧重点更灵活更具有生命力;二是参与到院校某些特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提供资金、场地、实践岗位、实践导师等,为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的高度,在总结改革经验教训、全面分析现实情况、科学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力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3](P.35)。这一发展观后来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终极目的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明确回答了发展观中“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人既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与责任主体,也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与根本目的。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这既是对“人”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与重视,同时也是对传统发展观重物轻人、只追求发展速度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的改善与提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否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义。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现阶段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效率下降,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通过创新解决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问题,开拓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使人们在积极从事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而且要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构成了人的整体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其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利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逻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奏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乐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突出体现在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略、新布局上。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

“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4](P.1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4](P.18)“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5](P.101)他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6](P.18)如此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表述既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真正英雄的主体地位、动力作用,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旨归。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党的四风问题突出,贪腐现象严重,纠其根源在于宗旨意识淡薄,为人民服务被一些人看成旧观念。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手抓整风反腐,一手抓宗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更是就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述。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如果要选出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恐怕非“人民”一词莫属。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带领全体常委参观中共一大旧址、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强调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时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看,这是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之后,努力实现“强起来”的时代。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个阶段设想,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1世纪中叶,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即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关系更加成熟,上层建筑更加完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比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前了15年;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和新征程分两步走战略部署都是按照人的需要提出来的,贯穿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思想。

新时代之所以成为新的历史方位,最关键的理论根据、实践要件和现实表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从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它的变化会导致全局性的历史性的变化。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P.11)这一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从需求侧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制度、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仅需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需求的质量也显著增强;不仅对单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要求与日俱增。从供给侧看,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期的努力”,我们在纵向上有了增量的改善,温饱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但是在横向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这就意味着当前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以这一判断为基础,未来寻求“中国方案”的思路,必然要求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将补短板作为各个领域向纵深突破、向高阶攀升的重要取向,特别是创新不足、民生痛点、区域差异必将成为重点的补短板领域,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里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课题在2015年5月初向重庆市×××区小学发放问卷、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主要调查教师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认识和落实的现状,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情况。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以人民的真实利益为旨归,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旨归。由“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意味深长,不仅拓展了人民需要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同时也提升了人民需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以人民的真实利益为旨归、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旨归的发展,就不应是片面的、单向的发展,而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发展。如此,发展也就不再仅仅是事实问题、同时也是价值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发展。这种合理的方式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正是为了落实这些理念而进行的总体布局,可以说是着眼世界与中国两个发展大局而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人民真实利益的、以合理的方式发展的思路。

(2)建设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结合等级医院评审相关要求,建设"院控、科控、自控"的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小组,采取医院抽查、科室互查、自我复查的方式,从护理病案质量、临床护理质量等方面定期组织督导考核,将相关结果反馈并督促整改到位。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方式。全面发展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经济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政治建设是人的发展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人的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哪一方面的发展,都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是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发展,部分地区、部分部门、部分群体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财富分配不均和不同阶层、人群和区域之间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差异较大,这些不协调的因素不利于实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是一种实现了代际公平的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的以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的发展。可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是基本方式。社会是一个整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因素互动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不只是 GDP总量的简单增长,更是这些因素的共同推进。当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等。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通过协调发展为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动力保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是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民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就是通过绿色进一步解决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是保证我国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现实环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现实的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些社会关系制约和引导着人的发展方向。人在感性、情感、理性和物质等多方面发展不可能在个体内部“自给自足”,必须在社会关系上获得全面丰富的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达成。社会越是发展,人越是离不开社会。开放解决了国内外发展联动问题,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关系。

共享是根本归宿。发展的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要满足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希望有更好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成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6](P.4)只有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共享发展就是要通过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促进共同富裕。

其实,不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路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同样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方式。“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密切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民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民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凝聚民意、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赢得民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汲取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历史经验,在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总体部署,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整合。这种整合开辟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总之,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研究和考察,特别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高度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即使人从“奴隶般的分工”中摆脱出来,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由于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人民始终是社会财富和人类文明的主要创造者、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而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而且特别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和推动作用,认为在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2.2 放心职工食堂。符合本标准规范要求,并经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市总工会管理部门审核、命名的单位职工食堂。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从表2可知:主要计算参数因不同作者而有不同的选取,同样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也会因不同作者的计算,而出现不同的数值。

[1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在国际上用斯科维尔指数来表示辣感强弱的量化值,本试验的感官评定结果是根据GB/T 21265-2007方法[18]进行鉴定所得,将结果分不辣、微辣、辣和超级辣4种情况,其原理是利用乙醇提取测试样品中的辣椒素类物质,然后过滤,将该提取液制成不同辣椒素浓度的糖水溶液,通过感官分析品评。

 
陈智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