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创新造林机制 建设绿色乌审

更新时间:2009-03-28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自治区最南端,国土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总人口13.27万人,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约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三分之一。建国之初,乌审旗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全旗强度沙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7%和20%。

然而,绝处逢生的乌审人民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绿色深入基因、流淌血脉。用勤劳和执著创造出毛乌素绿色传奇,为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防治荒漠化,贡献了乌审智慧和力量。

以掘进机截割臂升降角度为例,验证建立的基于油缸行程传感器的截割头姿态角检测模型。试验中,截割臂从0°到最大角度23°,将掘进机平台参数L0=388 mm,L1=202 mm,L2=470 mm,θ=54.18°和油缸行程传感器相对截割臂为0°时伸长量代入式(2),得出的截割臂升降角度为测试值,以安装在截割臂上的精度为0.01°的两轴倾角传感器SCA120T检测的截割臂角度为理论参考值,结果见表2。

治沙造林是全民共识、历史使命

半个多世纪以来,乌审旗历届旗委、旗政府始终坚定一个理念和共识,那就是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换蓝图,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任接着一任干,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发展思路,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全面开展治沙造林,摸索创造出了形式多样、切实可行的治沙造林模式和技术,治沙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乌审旗提出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和“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等思路。组建了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和苗圃,40处社队林场,开启了以集体为主、国社并举的规模造林。这一时期,以宝日勒岱、谷启祥同志为代表的乌审人民,铲毒草、兴水利、大面积种草种树、建设草库伦,征服沙漠、建设草原,开创了人进沙退、改造自然的壮举,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作为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全国推广。

3)SAGD污水处理方式中,如MVC和MVR之类的蒸发式污水处理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前景广泛,因此考虑结合MVC和MVR来进行余热回收利用的方案设计。

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饱受沙患的乌审人对绿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向往和执着追求,主动担负起了防沙治沙的历史使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绿色接力”,形成了“造林就是造福、绿化就是文化、增绿就是增寿”的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治沙造林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已然成为全旗人民的共同认识和职责使命。

截至2017年底,乌审旗全旗森林面积达到了576万亩,比1999年增加了259万亩,宜林荒沙面积由1999年的700万亩降至现在的不足203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89%和80%,比1999年分别提高了13%、30%,全年扬沙天气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5天降为现在的不足10天。建成国家沙漠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处,发展千亩以上造林大户214户,引进毛乌素生物质电厂、顺发红枣等规模以上林沙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6家。成功创建和注册“毛乌素”红枣、“博然祥和源”蜂蜜、“苏里格”种苗等一批特色林下经济和林沙产业品牌,林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达230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乌审旗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旗”“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2015创建生态文明标杆旗”“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乌审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模式,健全机制。在总体思路上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不搞大规模漫山遍野造林绿化,稳步推进城镇周边、乡村、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努力实现重点区域“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高标准营造景观林和生态防护林;在造林机制上积极探索实施“掏钱买活树”即先建后补机制,对于按照国家造林规程完成集中连片造林面积50亩以上的农牧户、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经验收达标且符合项目要求,落实生态建设项目,给予资金补助。用造林成果换取项目支持,不仅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造林绿化,保证了林业项目的工程质量,而且有效解决了“项目地块落实难”和“农牧民自育苗木销售难”的问题;在造林模式上坚持全民共建共管为根本,企业、社会团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为骨干,形成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农牧民四级联动的全民造林绿化工作格局,培育和扶持毛乌素生物质电厂“产业治沙”、博源生态公司“企业造林模式”、乾泰农林牧生态公司“以育代造”和“以造代育”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在提质增效上加大集体和个体所有的沙柳、杨柴等灌木平茬抚育力度,加快国有场站过熟杨树退化林改造步伐,持续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经济林、饲料林和能源林建设,鼓励农牧民在房前屋后种植小果园、蔬菜园发展庭院经济,全力支持企业、社会团体、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建设红枣、葡萄、蜜桃等经济林基地,旱柳、沙柳等能源林基地,在全旗范围内推广种植杨柴、柠条、紫穗槐和饲料桑等饲料林树种,变沙梁为牧场,解决林牧矛盾,增加农牧民饲草料产出,提高农牧民收入,助推农牧民脱贫攻坚。

[34]法制日报:《中国赴泰国留学15年增10倍》,http://news.ifeng.com/a/20160704/49291458_0.shtml,2016年7月4日。

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0年开始,乌审旗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全旗上下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封育、飞播和人工造林,开创了地企联动、全民参与治沙造林的良好局面,成功探索出了“企业造林”“产业治沙”模式,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投资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跨跃式发展阶段。乌审生态实现了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沙进人退”、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沙对峙”、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人进沙退”、再到如今“人沙和谐相处”的历史性转变。

几点启示

旗委、旗政府重视是保障。乌审旗历届旗委、旗政府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毅力和决心,根据不同时期的治沙造林实际,制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组建完善了林业机构,配套落实了各项资金,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镇企业定任务,开展“我为乌审植棵树”等系列主题植树造林活动,组织发动农牧民开展植树造林,保障了治沙造林工作的持续有效大规模开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乌审旗人民政府出台了“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树种草,治理荒沙,形成了“以个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治沙造林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户造林典型人物和模范事迹,如以殷玉珍、盛万忠为代表的农牧民个人承包荒沙造林,以思源为代表的退休干部承包荒沙造林,以张永举为代表的子承父业植树造林,以乌云斯庆等“13姐妹”为代表的联户造林等造林典范。在治沙造林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高效实用的造林技术,如以户为单位,采取“前挡后拉、穿鞋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的人工治理方法,以及“高杆造林”“旱柳头木作业”等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是动力。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在乌审旗实施,极大推动了治沙造林的开展。2000年开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外援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全旗林业生产走上了稳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各类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带动下,农牧民治沙造林普遍开展,大户造林异军突起,产业治沙和企业造林积极跟进,促进形成了全民共建共管的良好局面。

林业服务是关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营苗圃、林场、治沙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林沙管理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林局,再到如今的林业局,在全旗治沙造林的各个时期,林业部门始终是治沙造林的排头兵,积极组织引领社会各界开展治沙造林,研究推广适用造林新技术,总结治沙造林新典型,探索造林绿化新模式,建立造林绿化新机制,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林业服务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强做优绿色能源产业,把绿色能源产业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和能源资源优势,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署。作为驻滇央企排头兵,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认真落实“五网”建设要求,加快水电送出、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夯实电网硬件基础,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积极融入澜湄合作机制,超前谋划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全面助力将绿色能源产业打造成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民共建是基础。农牧民拥有土地和劳动力,企业、社会团体拥有资金和技术,在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坚强领导下,整合各方优势,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企业社会团体的骨干作用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与服务作用,将全社会力量聚焦在林业生态建设上,才能从根本上打赢治沙造林攻坚战,夺取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内蒙古乌审旗林业局
《内蒙古林业》 2018年第05期
《内蒙古林业》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