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四个维度论中国道路对历史上治国经验的借鉴与超越

更新时间:2009-03-28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中国道路从厚重的历史走来。只有科学地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1]中国道路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展现光明前景,就在于它把根深深扎进中国传统治国智慧和博大政治文化的肥土沃壤之中。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2]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道路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中国传统治国智慧穿越历史的星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哲理之光。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现了对历史上儒家执政集团治国传统的借鉴与超越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典型表现形式,政党执政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中国政党政治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策略和方法艺术离不开对历史上统治集团治国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历史上统治集团治国理政的不少做法是不具有阶级性的,对于一些具有阶级性的做法也要辩证地分析。如果抛开阶级的局限性,不少做法和措施对今天党治国理政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应对一些电路的安全问题,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安全的配电装置。比如超过400V的电压装置里就要配备空气断路器,这样一来可以防止局部过热而引发火灾等严重情况。在选用负荷开关时,要尽量避开不抗湿的,想象一下,如若空气中的一丝水分沾上开关便跳闸,那这样的生活是否十分不便利。还有在较为发达的新区或经济区周围,要建设一个配电室。这样一来,当整个电路运行不够流畅时,配电室便可及时提供援助,避免供电紧张,群民唏嘘的尴尬局面。

(一)强调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就始终是一个大一统的文明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中央集权体制始终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领导核心。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首先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但在客观上也维护其所治辖的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家国同一的思想和理念。汉语“国家”一词鲜明地反映了这一价值取向。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们所提出的要求,但它也强调了国即家、家即国、家国同构的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集团对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深恶痛绝,认为拉帮结派是影响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中央统治集团一旦发现派别活动,就会严厉打击和无情镇压,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巩固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历史上统治集团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权威性。纵观一部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不断,政权跌宕起伏,但从形式上看,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始终是统一国家的中央政权,集中代表就是皇帝,传统文化里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历史上强调整体观念和根本利益的优良传统。注重整体利益的政治传统还表现出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使历史上同一时期实行不同政治体制的各个地方能各得其所、安然相处。同时,这一反映整体利益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人才的选拔使用上。统治集团也深深认识到为政之要重在得人,人才对治国安邦至关重要,历史上形成了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树立了“学而优则仕”的导向,多数朝代、多数统治集团都注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现了对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优良传统的借鉴与创新

中国道路的实质和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继承和发扬了历史上儒家执政集团强调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优良传统。正如党章总纲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国家整体利益至上的理念。这里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国家权力结构形式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继承和发展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优良传统。曾担任过邓小平英文翻译的张维为教授认为:“中国今天的政党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执政党本质上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儒家执政集团的延续,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点是‘百国之和’,这种国家如果采用西方多党竞争制度,极易陷入党争而四分五裂。辛亥革命后中国迅速失控,四分五裂,天下大乱,这是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深刻教训。”[4]中国不能实行西方意义上的两党制多党制,又不能实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既要维护整体利益,又要兼顾各方利益,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平衡中寻找最佳政党制度。对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照搬西方多党制,后来国民党又实行一党专制,结果都失败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同和衷共济、安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这一政党制度最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最有利于兼顾各方面的局部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6]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微库仑综合分析仪(江苏江分,JF-WK-2000);轻油氯标准物质(10mg·kg-1,江苏江分);冰醋酸(优级纯,科密欧);二次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工作时参数设置。见表1。

改革只有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否则只能成为短暂的过眼烟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只有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选择,改革才能赢得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民众的诉求无法在改革方案和措施的制定上充分反映出来,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改革措施和社会制度分配的结果。如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对增加农业收入、平抑市场物价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客观上也适应了民众的要求,但对这些法律的制定老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缺乏民众基础的改革也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道路的改革战略体现了对历史上变法图强的借鉴与超越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集团从来就不缺乏具有改革精神的有识之士。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延续自己王朝的寿命,在有识之士的极力谏言下,都或多或少地会进行一些改革,亦或是改良。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比较大的改革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等。从改革的成效看,成功的有,失败的亦有,历朝历代改革的经验教训穿越茫茫的历史时空,日趋沉淀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上变法图强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历史上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文化传统,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自强精神。江泽民同志曾说:“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9]

今天的改革是一种自我完善。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6]这种“经常变化和改革”就是指制度的完善,关键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17]这种改革的目的和性质又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富国强民,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而历史上的改革其目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延缓自己王朝的寿命,其采取改革的直接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天的改革并不是被动地对社会制度进行修修补补,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是完全出自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一种主动行为、自觉选择。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党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在改革过程中又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很好地统一起来,让社会各个阶层共享改革成果。

(一)历史上的变法图强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改革只有得到国家最高权力的支持才能成功,否则难逃失败的厄运。商鞅提出的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系列改革措施,在实践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随之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尽管他个人结局是悲惨的,但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得到了秦孝公的完全信任和大力支持。与此相反,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历时仅仅103天,便以失败告终。

国家的权力结构既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优良传统,又是对这种传统的超越。中国的国家权力结构不同于纯粹的单一制,也不是联邦制,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结构形式不断丰富发展。这一权力结构与其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不如说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政治局是中国政治系统的权力核心,所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都要接受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8]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也是对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借鉴与发展,实践中的省管县体制、垂直管理体制,则体现了这一特征。从省级单位看,现行设置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四个类型,都隶属中央领导,但权力各不相同。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集团在漫长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积淀和形成了丰富的民本思想。尽管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在客观上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政治统治等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应当说,民本思想触及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穿越历史时空,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人文给养和治国智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民本思想的精华,抛弃了民本思想的糟粕,结合今天的实践,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借鉴与超越的统一。

本届十杰评选,再一次提及人像精髓的理解:要有“精、气、神”,人物要活灵活现!错把“技术”当“艺术”,拍出来的照片是僵化的。而关于“好作品”的定义,又一次回归到自然的“真我”理念上来。

(二)党领导的改革是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完善

DMEM低糖培养基、胎牛血清购于美国GIBCO公司;GSK126、MTT、双抗、RNA逆转录试剂盒购于美国Sigma公司;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活性氧检测试剂盒购于碧云天公司;兔抗人H3K27me3蛋白抗体、兔抗人H3蛋白抗体、山羊抗兔IgG抗体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TrizolReagent购于美国In⁃vitrogen公司;2×Taq PCR MasterMix购于美国 Fer⁃mentas公司;人淋巴细胞分离液、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今天的改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调整的是利益关系。历史上不少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无不与利益关系没有调整好有关。调整利益关系,尊重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是最具有紧迫性、决定性和现实性的首要任务。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13]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秘密武器不是别的,正在于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4]改革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干事豪情、拼搏激情。党领导的改革赢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依然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15]

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思路推动集团本部改革,明确省农垦集团-产业集团及区域集团-子公司(含农场基地公司)各级企业的定位、职能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精简高效的集团运作架构。完善各级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的职责划分明确,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推动农场进一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精简机构人员,增强经营能力。

中国道路的对外开放体现了对历史上对外政策的借鉴与超越

追求友好和平的历史传统,沉淀为民族的集体心理和共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23]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秉承了友好和平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和平交往、坦诚友好的历史传统。这样的理念和传统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血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为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所恪守。中国历史上就有“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24]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历史。

(一)历史上的对外政策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

发展对外关系的源远流长,成就了中华民族曾经的强盛与辉煌。中国自秦汉以来有2000多年的对外开放历史,对外贸易是发展对外关系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唐、宋、元到明代,中国都经历过开放的时期。”[18]唐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首创市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19]宋代进一步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完善市舶制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市舶法。元朝虽然有过几次短暂的禁商下海,但总体上仍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亚欧各国的经济贸易、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发展空前。明朝早期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书写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辉煌篇章。邓小平同志曾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20]长期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开创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一条交流交往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外交流,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治集团的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关闭了,中国逐渐落后了。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21]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也作了深刻的总结,他说:“十五世纪以后中国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甚了了,使中华民族痛失历史性发展机遇。”[22]在此后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就大大落后于西方,直至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屡屡败下阵来。明清时期中国闭关自守的惨痛教训雄辩地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中国的发展离开世界不行。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既有与外族和平交往的优良传统,也有闭关锁国的沉痛教训。历史上凡与外族和平交往正常的时期,经济社会就会取得较快的发展;凡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时候,经济社会就发展缓慢。明清时期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痛教训十分深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大部分时间也不能说是对外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一定程度上讲,既源于对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着眼于新的时代变革对传统治国智慧的借鉴与创新。

(二)对外开放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种战略选择

今天的对外开放是对历史上对外政策的继承和超越。邓小平同志曾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25]当今社会是个日趋开放的社会,当今时代是个不断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政党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不可能进步,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不可能发展。邓小平同志曾说,“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26]“不开放不行”正是基于对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27],这一观点则以国际视野、共赢理念和战略思维论证了开放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执政党和政府只有带领本国人民,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化浪潮,在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增强发展动力,以自己不断增长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部分实验室只局限于对设备编号、型号以及校准参数的符合性等信息的确认,对校准的深层意义理解不透彻,对于全方位的校准确认工作比较欠缺。

今天的对外开放是坚持和平交往的对外开放。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对外关系上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8]这充分论证了中国今天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存关联。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从历史走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自信。对外开放是和平交往中的对外开放,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针对近年来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有力回应:“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29]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开放弥足珍贵,永远秉承和平发展理念。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建设,特别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深深认识到,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10]经过4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制定、有力执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11]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2]

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丝绸之路的传承和超越。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谈到丝绸之路时他说:“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30]也是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至此,“一带一路”理念和倡议完全形成。“一带一路”源于历史智慧,着眼现实需要,谋求共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内存关联时说:“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31]

中国道路的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的局部调整,没有一个王朝的改革是为了否定其根本社会制度的,其改革都是缓和阶级矛盾,调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关系,改善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尽管这样,但还是要触及一部分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遇到强大的阻力。因此,改革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大都很悲惨。当大浪淘沙之后,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回过头来再审视这些改革,改革孕育出的精神财富就愈加清晰。变法图强以巩固统治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经验的重要内容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根本的思想和理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民本思想客观上体现了重民的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权力架构下,以朝廷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始终代表的是社会的主流,主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他们看来,统治阶级才是真正的“本”。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提出,则是对官本位思想的冲击和挑战。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有责任感的士大夫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其次,民本思想看到了民尤其是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的不多,即使成功了,胜利果实也往往为统治阶级所窃取,实现的只是王朝的更替,做皇帝的人换了,但换汤不换药,政权的性质依然如故。也正是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作用,实现了政权的更替,统治阶级切切实实地看到了“民”的伟力,真正体会到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确切含义,对“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再次,在一个政权成立的初期,民本思想往往有一定的市场。统治阶级中的贤人志士一般情况下能注意到“民”的作用和诉求,往往会劝朝廷实行休养生息、安民抚民、轻徭薄赋的政策。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32]

特色小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从政策,管理层面有多种方式,作为建设方,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定位合理,科学布局用地规划,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合作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的。

当然,民本思想也具有不可否认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首先,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工具。作为剥削劳动人民、镇压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不可能真正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看到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害怕劳动人民的力量成为别人改朝换代的工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行安民抚民的政策,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典型的“驭民”政策。其次,民本思想整体上没有跳出唯心历史观的范畴。民本思想尽管看到了“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基本上是认为这种作用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和英雄人物的作用的。民本思想的“民”在统治阶级那里是指一种抽象的群体的“民”,而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民”,没有给个体的“民”应有的尊重和尊严。再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整体上只是少数志士仁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民本思想整体上不具备实行的政治保证和制度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变成社会实践,并不取决于“民”的意志,而是取决于所谓英明君主或英雄人物的出现。一个王朝初期的所谓盛世和繁荣,基本上都是或多或少在朴素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下,所谓英明君主带有浓厚人治色彩的“恩赐”或“奖励”的结果。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一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传统的民本思想看到了“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没有把“民”的作用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来看待,没有把“民”看成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则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人。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把驭民看成维护统治的手段,而是把服务人民看作目的,让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把历史上剥削阶级搞颠倒的关系给纠正过来,让历史真正成为群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公开亮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4]

以人民为中心极大地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要求。在传统的民本思想看来,“民”是服务服从“君”即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的。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则体现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即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5]中国共产党作为服务型政党,坚定地把服务人民、尊重人民、满足人民作为执政兴国的目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3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把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执政理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共产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7]共产党人“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38]

掘进端头附近、掘进司机处及回风侧人行处粉尘浓度偏高,距掘进端头0~3 m范围内质量浓度最高达到1 000 mg/m3,远超出煤安规定的 4 mg/m3,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和影响工作效率。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极大地反映了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政治内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有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继承,又有对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理性审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超越和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的范围超越了历史上民本思想中“民”的范围,今天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等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心”,是指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是就人民根本利益和诉求的实现程度。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安身立命之本、治国理政之要、长期执政之源。“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39]密切党群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共产党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表现了在密切党群关系上的鲜明立场和坚定自信,亮明了在党群关系上的坚定态度。以发展眼光赢得了人民群众,就赢得了长期执政、赢得了共产党人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如习仲勋同志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0]

历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历史的背后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治国经验教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不竭的政治智慧。“古代的治国理政是古代剥削阶级国家治国安邦经验教训的总结,不仅为统治阶级(集团)的政治统治服务,具有阶级性;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所用,具有共同性。”[41]许多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比如中国历史上就有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思想,“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42]再比如关于军队要吃皇粮的思想,关于反对土地兼并的思想、关于建立粮食储备库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今天共产党人更好治国理政、“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43]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44]只有不断从历史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党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青春永驻。

参考文献

[1][4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3][38]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4]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2.

[5][18][2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3-144,127,12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N].人民日报,2007-11-1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43.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

[10][11][14][20][21][25][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326,252,90,90,90,90.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3][1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

[19][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0,247.

[23][24]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27]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

[29]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30]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9-08.

[31]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6-06-23.

[32][3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9,19-20.

[3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4][4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3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39]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40]王子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N].光明日报,2015-07-24.

[41]孙秀民.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论要[J].政治学研究,2007(01).

[4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0.

 
韩宏亮
《攀登》 2018年第02期
《攀登》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