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课本展现社会大变革

更新时间:2009-03-28

历史地看,中国自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从西式教科书的引进,到学堂自编教科书发轫,从书坊教科书之兴盛,到官编教科书的出现,从通用教科书的一统,到教科书的百花齐放,小小课本开民智启民德,传承着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撒播着现代文明之光,它们启迪心灵,形塑国民,激荡着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这就是教科书的力量。《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与社会变革》是吴小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学术成果。这本著作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小课本与社会大变革之间密切的联系,揭示在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历经的沧桑、迷失与奋起过程中,中小学教科书启蒙“如何直指人的现代性进而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一关键问题”。

从当前教学情况而言,民族武术社与通背拳研究会每位传承人名下的学员数量都不够理想,而每天都有时间练拳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的情况使得传承人挑选下一任传承人的范围变得十分有限,甚至有些老拳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行传承.如今习练白猿通背拳的学员只有区区之众,想要在为数不多的学员中找到符合要求的弟子作为继承人,更是难上加难.但正是因为学员稀少,传承人在传播过程中,才会更加珍惜人才,更用心的培养弟子.由此可见,白猿通背拳在传承中,深度有余,但广度不足.

一、以微观视角,论述百年教科书是社会变革策源地

教育史研究中,一直较为注重对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教育历史场景中各类鲜活教育内容的感知。于是,我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记住了一些课程的名称,却并不知晓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教科书中选择了什么具体知识、谁在进行选择、如何图文呈现等一些微观层面的事实。《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与社会变革》下移教育史的研究重心,以鲜活的教科书文本展现教育历史上丰富而生动的画面,特别是作者明确了一本本教科书的名称变化、一篇篇课文及插图的设计、一个个术语符号演化等都与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密切关联。该著作以“教育寄希望于全新教科书”作为第一章“救亡图存与教科书变革”的第一节标题,开篇强调救亡图存时代“全新的教科书以别开生面的原创力和果敢精神,引领着青年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中迈出时代的新步伐”,明确小小教科书的价值图景。然后,以“烽火岁月与教科书强化”“国家意志与教科书使命”“科教兴国与教科书现代化”为后三章的标题,与第一章一起,视域宏阔地阐释了“教科书作为拥有全国最大受众市场的读本,不仅惠及各类学堂的学生,其思想内容通过学生不断对中国社会产生辐射力”。为了进一步展现小小教科书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以“专栏”形式呈现不同时代教科书与社会变革互动的范例,剖析了“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民族脊梁:1933年‘复兴教科书’的启蒙坚守”“艰难规整: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文化力量:21世纪新课程改革教科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揭示了女子教科书、抗战教科书、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新课改教科书在社会变革的紧要时刻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是检测室核心工作法。在检测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检测室TAI工作法,Timely即及时性,在每天9:00前为消费者呈现检测结果;Accuracy即准确性,用仪器及APP将数据准确传递;Interaction即互动性,通过检测为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解惑。

二、以丰富史料,阐释百年教科书的巨大启蒙力量

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往往来自史料的新启发。百余年中小学教科书文本可谓琳琅满目、卷帙浩繁,涉及的相关史料更是磅礴复杂、不计其数,特别是一些教科书因年代久远、印制较少且历经战争等原因损毁严重,研究者挖掘、选择和整理的难度极大。这本著作在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上颇见功夫,特别是一万余册百年中国教科书以及大量教育文件,教育年鉴,教育杂志,编撰出版者的日记、书信、年谱、回忆录等珍贵资料的发掘和呈现,尤其值得称道。作者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需要说明一时一事之来历,则详细考证;应凸显发展变迁的过程,则在叙述中进行比较;或归纳,或演绎,始终实事求是地“回到事件本身”,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及严格的学术规范。例如,为说明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积极阐述民主政治,作者列出1946年山东省胶东区行政公署教育处编《常识课本》中级第4册的《老百姓做主人》、1947年晋冀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第1册《民主中心的延安》等4课10处课文阐释“人民当家做主”与“基层选举”的政治基础。这些列举不仅使教育历史中的人、事、物清晰明了,更让我们清晰看到在近代历史重大的变革关头,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刻不容缓的神圣伟大的使命。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既关乎体制,又针对人。作者展现了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小小教科书如何承载着国家意志、背负着改造社会、塑造国民的重要启蒙使命,展现百年中国教科书有目的传承和嬗递不同价值取向的知识,孜孜以求于培养现代人及建设现代国家,从这个角度出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就是教育奏响的最铿锵、最伟大的启蒙交响乐。恰如作者在“教科书是时代启蒙的种子”这一序言中所写,“1840—1926年:新式教科书以‘科学’为核心的启蒙引领救亡图存”“1927—1949年:国统区教科书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启蒙引领共赴国难”“1927—1949年:根据地教科书以‘土地革命’为宣传的启蒙引领解放中国”“1949—1976年:新中国教科书以‘无产阶级’为力量的启蒙引领社会主义建设”“1977—现在:教科书以‘现代化’为追逐的启蒙引领科教兴国”。通读全书,我们可以从深层次把握百年教育奉献社会的深刻轨迹以及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所在,这不但是对教育史研究理论的补充,还丰富与创新了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相关理论。

三、以文明演进,聚焦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古代,所谓“文明”乃是“文”之“明”,即文教昌明、发达之意。在西方,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期的英文中,包含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社会进化、发展成就等现代含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流行开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进化观以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教科书中渐次传入中国,这些犹如新鲜血液缓慢地输入古老中国文化的肌体,使之重新焕发生机。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百年教科书复活了古老的文化,回响着时代的声音。例如,1912年“教科书在革故鼎新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开风气之先,以全新文化标准展现了一个时代对于‘中华’、对于‘共和国’、对于‘公民’的殷切期望”。21世纪新课程改革教科书“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为背景,广泛联系当前社会生活及科技发展中的新问题,诸如环保、节约水电、日常经济生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一些教科书还特别关注了‘三农’问题等,话题范围广泛,体裁多样,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为学生通过教科书认识大千世界、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一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究竟怎样实现从沉沦到复兴的伟业,一本本教科书述说不同时代一些行将远去的信息、一些昭示和影响了后人的言行和思想,不仅呈现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文化视野、人生理想,更展示了中华巨龙苏醒后对现代文明的孜孜以求。

《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与社会变革》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专业著作,作者以全新的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百年历程,开辟了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内容的逻辑架构和呈现方式都十分新颖,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科书课文的摘录及时代特色的提炼,鲜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教育领域的漫漫求索。

 
周安琪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8年第06期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