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手机微视频”美学特征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开始进行通话,引得过路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这个手机就是摩托罗拉手机。即便是手机诞生后的几十年中,也没有像如今这样覆盖并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年平均递增率为82.5%,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通信业运行数据,手机4G用户达到8.8亿,上网用户突破11亿。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在用手机上网,手机不再仅仅是一种通信方式,而逐渐演变为集通信、网络、电视、广播于一体的移动客户端,因其便利、快捷的方式,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其说是生活着,不如更准确的说“与手机一起生活着”,现在我们对手机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其他任何媒介的依赖。如果说网络被誉为继口头、文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那么每一部手机都是一个小型的网络,是一张无限扩展的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手机上网除了浏览新闻、了解咨询之外,更多的是在闲暇时间填补空隙,通过远程的微社交,在忙碌和压力中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间,放松和娱乐;在一个海量的信息世界中,不受约束的畅游,无限深入的释放。这样,一种被称为“手机微视频”的手机视频形式应运而生了。

其描述的具体要求如上,但固定用语(见下文)不同。“以下是体外获得的资料,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下列细菌至少90%显示,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低于或等于[药品通用名]敏感折点。然而,[药品通用名]在治疗这些细菌所致临床感染中的效果,尚未在充分的对照良好的临床试验中确定。”

2005年12月28日被认为是“手机微视频”诞生的开始,根据陈凯歌导演的《无极》改编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通过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搞笑的广告插播,在网络上的点击下载率甚至超过了电影《无极》本身,从此以后,各种类型的微视频、微公众号铺天盖地而来。这种取材于真实生活中的某一片段,甚至是某一片段的某一部分,由真人演绎,常常少于1分钟的视频,在时间上“微”,在表现内容上“微”,因而被称为“手机微视频”。微视频常常没有一个稳定固定的样式,甚至没有明确的表现主题,但主要的目的是展现新奇独特的生活片段、表现自嘲式的搞笑娱乐,成为微社交的一种联通和关注方式。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手机微视频”是以手机网络为传播终端,以微型视频为表现方式,通过展现普通人生活中的充满新奇和笑点的微片段,达到娱乐释放的目的。

由于“手机微视频”主要表现个体差异的内容,在形式上比较简单甚至有时过于简单,如今并没有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类型,但因为微视频有比较统一的表现对象,具有比较固定的表现目的,在受众中有数目不少的关注度,也已经初步表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探讨“手机微视频”的具体美学特征前,我们首先要对表现对象和拍摄主体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很多成熟的视频形式来说,拍摄主体和表现对象绝大部分是不一致的;但是对于微视频的形式来说,拍摄主体和表现对象常常是一致的,也就是很多情况是“自拍”,即使不是“自拍”也是与表现对象关系密切者的作品,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介入性很强的拍摄。也就是说,对于其他类型的视频作品来说,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完整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创作目标;但是对于“手机微视频”来说,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句话,或者不完整的某个片段才是重要内容,艺术性与完整性并不重要,而娱乐性和释放性却是更加重要的。这种美学追求,使微视频不仅在时间长度上“微”,而且在内容上也“微”;前一个“微”是短、小,后一个“微”是“微不足道”。

为什么“微不足道”的内容成为微视频的主要表现对象,并且在网上广为流传呢?这与微视频中一个主要人物形象相关联:“二货”。在“手机微视频”中常常出现的一种人物形象就是“二货”,如同某些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一样,这种人物形象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自身没有较强的能力,也没有较高的知识素质,但他们又不是完全无知的,他们有着很多自己的小聪明,在对社会各种潮流盲目适应的同时,又按照自己的小聪明作弄别人也作弄自己。所以所谓的“二货”是一群“三无”的群体:没有能力、没有地位、没有知识;他们通过“三自”的方式把自身的生活展现在“手机微视频”中:自我娱乐、自我调侃、自我释放。他们本身的非主流存在,成为社会中的“空气层”——可有可无,而他们通过这种娱乐自身的方式,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寻找自身的价值。在博得受众关注、引发大家笑容的同时,却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无奈:希望被关注,但又没有资历;希望被尊重,却又没有本事;想改变命运,却又没有能力;只能自我作弄、自我解嘲、自我释放。所以,“二货”是自以为聪明,却常常被作弄;自己设圈套,却常常是自己被套;虽然还没有达到“无厘头”的程度,但是也已经开始玩世不恭了。这个与精英阶层的追求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作为拍摄主体和表现对象在“手机微视频”的美学表现上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如果说,精英文化的艺术形式是建构的、唯美的、理想化的;那么“手机微视频”美学特性的主要体现就是:消解性。因为它不以艺术处理为目的,不追求表现的艺术形式性,也不是为了展现“美”;它主要追求在“自娱自乐”中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在滑稽、娱乐和消遣中释放自己。这种消解性体现在内容上,就是内容的原生态化;体现在形式上,就是无形式化。

我们通过发布“手机微视频”的微公众号就能够了解到视频的绝大部分内容,例如“爆笑先锋”、“爆笑达人”、“搞笑的视频君”、“大学校园新鲜事”、“奇葩段子”、“全民乐呵”等等。这些名字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搞笑”,视频的长度在10多秒左右,表现的内容常常是宿舍生活、要钱、父亲带孩子、朋友之间的恶搞等等。这些内容是生活中的一句话、一段舞蹈、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有些表现的内容甚至有些低俗,是来自于生活的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视频,消失了艺术表现的界限,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只要带给受众轻松、娱乐的感觉就可以了。这些原生态的表现内容,虽然来自真实的生活,但经过了拍摄者的加工,只是这种加工不能被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仅仅经过了拍摄者的思考。例如一个很小的视频,表现的内容是一位美女去饭店买饭吃,服务员问她叫什么,她说她的名字叫“一碗牛肉面”,带给大家比较新奇的可笑感受。这种原生态性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广泛性上,也表现在表演者的原生态性上。几乎所有的“手机微视频”表现的对象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表演者,他们以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性格进行表演;他们在表演中常常是不加掩饰的,甚至是粗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是非常投入的,有的还要不停的摔倒、掉水坑、进泥堆中,被骂、被打、被拒绝等等,也正是他们的投入表演,才使得这些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成为可以被关注、扩散的小作品,虽然粗糙但是娱乐自己也娱乐别人。又有谁能嘲笑别人,能比别人更好一点吗?没有,我们都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都无法摆脱被忽视的状态,只有努力娱乐自己才能吸引观众。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确量取Hg、As、Cd、Pb标准储备液,分别配制各个元素的一系列标准浓度,再在表1的工作条件下进行测定,得各个元素荧光强度及其线性回归方程,实验所得相关系数r≥0.999 2。见表3。

“动点路线问题”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较高,教学中要力求循序渐进,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形成探究、推理、运算和表达能力.有时需要对“动点路线问题”的探究作必要的铺垫,如先进行静态几何问题的分析、证明、计算;再将图形动态化,研究动点是如何在图形中已有的“线”上运动的;进而隐去这样的“线”,让学生进行探究,揭示问题的本质;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探究相关变式问题.

“手机微视频”在形式上的无形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太短,通常10几秒的视频时间,还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形式,只能是一个片段。而且绝大多数的微视频,在视频开始时没有题目,在结尾时也没有结束的落版,有的甚至是“掐头去尾”的,没有完整的形式。二是微视频常常是一个镜头,大多是全景镜头,这样一个微视频就是从头到尾同一个镜头,不存在剪辑的艺术处理。有的微视频甚至不是固定拍摄,拍摄不稳定、拍摄角度也不够清晰,没有确定的形式。即使有剪辑的镜头也主要是为了叙事,而不是为了艺术形式化的处理。三是由于“手机微视频”主要是运用手机拍摄,在手机网络上进行发布,不同的手机拍摄的制式是不同的,因此发布出来的视频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在表现形式上就没有了总体的统一特征。

“手机微视频”作为网络媒介进一步发展诞生的新型视频影像形式,有自身的特色表达,但原生态化和无形式化作为其初步的美学特征,需要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规范,使这种微视频的影像可以成为逐步成熟、表达正能量的作品,而不是一种消极、无聊甚至低俗的自我消遣。期望在以后的发展中,能涌现出一批好的作品、培养出一批原生态的艺术家,以其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前沿推动力。

于林立
《百家评论》 2018年第1期
《百家评论》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