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一碗烟火度春秋——张金凤散文集《空碗朝天》的内涵解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我和她第一次相见是在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会上。十月末的那些天,古镇小雨不断,在江南的细雨连绵微冷天气里,来自天地南北的获奖者聚在文脉汹涌的小镇,但我们的心是火热的。一群女人、一群教师、一群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聚在一起谈东谈西,论文说字。个子高鼻梁高、睫毛长眼睛大的张金凤安静地站在一旁,被大家误认为少数民族。她笑着解释,绿红相间的大衣在风中轻摆,如新柳般摇曳。那一次,我被她的散文《胡麻的天空》震撼,这是她获得单篇奖第一名的作品。

还有一次见面,也是一个文学活动。她站在台上,一张嘴,声腔婉转,四座俱惊。老天眷顾,赐予这个音乐教师一副金嗓子,使得她在所居城市颇有名声、粉丝不少,但比起写得一手好文章来,又是另一番天地。

淡橙色封面上,忙碌的锅灶、瓢中的日月、轻语的风箱、墙上的镰刀、房上的瓦片……眼前这秀雅隽永的散文集,似乎逆时间之流而上,穿越了岁月风尘,一下子就将人带入曾经的日子、烟火的时光,回到了童年少年青年,回到了父母姊妹团聚的老家,回到了封存在记忆中的村庄。

带我穿越的是《空碗朝天》,这是张金凤新出版的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乡情散文集。三个系列,35篇文字,虽然篇幅不多,但字数不少,有二十二万字,且紧凑精致,浓缩了精华;虽然写得都是旧物故事,但苍生百态,皆藏文中,世间哲思,峰岭凸显。她的笔下,无论是锅台、水瓢、烟袋、火盆,还是窗花、碗筷、犁铧、簸箕;无论是胡麻、麦子、爬墙梅、眉豆,还是青纱帐、打麦场、虱子、鼠类,都和农村有关,和亲人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芸芸众生的生活和生命有关。这位胶东半岛的农家茅屋走出来的女子,这位以笔为犁以纸做田的新时期女性作家,多年来孜孜不倦、不离不弃,把人们对屋檐炕头、乡俗农具、草木大地的情愫用文字还原出来,把游子对故乡的依恋、热爱梳理成具体画面,把自己挽不住的时光用心点燃,去照亮未来的岁月。更可贵的是她像从沧海中煮盐一样辛勤地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生活的感悟,让人在体味温暖和亲切的乡情时,不得不一次次掩卷沉思。

这些展示着农耕文明的篇章,明朗干净、温婉动人、真实亲切,浓缩着诗意盎然的情趣,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乐观主义情调。它不仅仅是一些乡村物语的整合,也是乡村印象的回眸;不仅仅建立起一个文字的农耕博物馆,还为我们浓浓的乡情乡愁找到了承载物,为我们寻找根脉、探寻生命本源竖起了标杆。

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作家做本源的内心展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无论是先秦诸子的汪洋雄辩、唐宋八大家的沉浑奇绝,还是明清小品的空灵透逸,都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现当代文学中,散文所占的比重较大,流派较多,风格迥然,在繁荣的大前提下,乡土乡情散文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骨法用笔”,白描刻画,手段简捷,不假矫饰,直抒胸臆,成了她的看家本领。最能体现她“巧密而精细”的,我以为还是《墙上的镰刀》。

(3)各模型对垦利油田A稠油与3种稀油掺混后的黏度预测效果普遍随温度的降低而恶化,在较高温度下预测精度相对较高。

想想看,一个人的认知从炕席而起,看着母亲在锅灶前忙活,听着父亲拿水瓢舀水的声音,吃着铁锅里煮熟的饭菜,端着分配给自己的瓷碗;和伙伴们在青纱帐中躲藏,在打麦场上的麦垛间嬉闹,被爷爷的烟袋熏染出时间的印记,从嫂子的剪刀下看出窗花的美丽;从不远处的小学里认字读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逐步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故乡是根,她是小树;家园是枝,她就是一片叶。在成熟的历练中,她既是参与人,又是旁观者;既是亲历者,也是感悟者;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和千千万万个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她知道即使远在异乡城市,总会对故乡家园魂牵梦绕;即使回到故乡有强烈的陌生感、失落感,依然对家乡亲人有刻骨铭心的挚爱,这就是思乡恋土、乡情亲情的凝聚与升华。

张金凤极好地应用了乡土散文的体裁,沿袭前辈文脉,凭着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情感,着眼于乡情亲情来言情表意,在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上浓墨淡彩。她把自己对故乡浓厚的热爱,把滋生于心灵深处的依恋,把其他情感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倾诉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中,达到了人物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文集中大多数文章在《北京文学》《人民日报》《海外文摘》等发表过,其中斩获过“孙犁散文奖”、《北京文学》年度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等,人们的喜爱程度略见一斑。确也名至实归。

张金凤的散文沿袭着乡土散文的传统真挚与淳朴,但又超越了一般乡土散文一味寻根的缠绵、乡愁的缠绕、对落后贫穷的嗟叹等等,她以独特的语言和思想独成一家。《空碗朝天》里的文学思想与众不同,它没有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对历史哲学、民族人生作广阔纵深的探讨,也没有一些女性散文的自我关注和自恋自艾,而是选择旧物旧事、亲人剪影、流年碎事热情地记录着、叙述着、留存着、沉思着。作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家,张金凤没有愁苦怨恨,也没有压抑惆怅,而是以轻快流畅、淳朴美好的文字,流露出对乡村旧物、对农家生活、对亲人乡人、普通百姓、对人性中的美好的赞美歌颂。

(2)两化融合有效激发高级生产要素作用,驱动重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阶跃提升 两化融合可有效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不断夯实支撑两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行业技术发展各项重点的全面落实。同时,随着两化融合的持续深入,企业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而技术、管理,尤其是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被不断激发,两化融合水平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相关,且呈现阶跃式提升。

季羡林说过,写散文要像写诗那样来写。在我看来,她的散文就像是一首首散文诗,有诗一般简练的语言,诗一样优美的意境,诗一般的特殊韵味,诗一般出人意料的张力。单从一些篇章的题目上可见一斑,《胡麻的天空》《风吹青纱帐》《犁尖开花》《烟袋风流》《鼠辈的江湖》《墙上的镰刀》《风箱轻语》《窗上流年》等等,这些题目就是诗,具备了很宽阔的意境。她的写作摒弃了写农村生活惯有的艰难辛苦、辛酸痛苦的窠臼,用诗意、温情的笔触,描写着胶东农村乃至所有土地上普通农人的生活场景,娓娓道来的,全都是亲身经历;絮絮叨叨的,都是烟火人生,一弦一板演奏的都是生命的曲调。她文章中的诗意经典的句子随处可见“一当篱笆遮挡鸡鹅的尖嘴,二来给扁豆、豆角一个爬高的梯子,让那些梦想的花花果果接近天空和太阳生长。”(《盖垫》),那些物象不仅仅是扁豆秧、豆角秧,那是心中有着满怀梦想的乡下孩子,有些当年的作者就是这样顺着胡麻上的豆角秧来仰望天空,酝酿梦想的。而此时的作者用胡麻给了它们梦想的梯子,让它们贴着“天空和太阳”生长。短短一句话中,隐藏的东西太多,天空是给孩子们辽阔,阳光是给它们温暖和磊落。这些是乡间植物带给孩子的启蒙。

“一顶金灿灿银闪闪的盖垫在锅上厮磨几个月,就变成褐色,就像那光鲜明艳的小媳妇,在锅台灶屋里,在犁耧耕种里,在孩子的屎尿哭啼里过几个年,就皮肤暗黄,丰润凹陷了。锅盖由暗黄变成褐色,最后变成黧黑,被一次次拎出拎进,掀起盖上,筋骨也松动了,蜷曲在锅边,像一个缩在岁月边角的老人。”(《盖垫》)她写的是乡间事物但是又超越了这些载体。“屋檐,瓦的兄弟连,家的诗性别名,一件温暖的披风。屋檐挑起一勾弯月的冷寂,最能触发人的遐思,开启乡愁。屋檐下,那些黄土墙的胸膛,常开着鲜艳的花朵,辣椒串,高粱穗子,斗笠,草帽。”“瓦的脊背,鸟儿来歇脚,猫儿在逡巡,一粒种子从风的指丫漏下来,在瓦的齿间小心翼翼地安家。瓦是月光的舞台,星星的书卷,那一个个长夜,瓦坦荡荡展开,迎接月光的舞蹈,铺开一张张硕大的宣纸,任月光挥洒诗行;瓦的脸颊里藏着人间故事,岁月遗篇。风轻轻地掀动,那卷比竹木简还要古老的沧桑,展开一卷史记或春秋,给飞过的萤火虫阅读,给仰勺的北斗星阅读,给一缕弥漫的雾气阅读。”(《乡间一片瓦》)谁能想象,一片乡间的瓦,多是布满岁月污渍的灰不溜秋的瓦,却有这么开阔的文字空间,整篇文章三千多字,几乎就是一潭碧水,让人惊喜无限。“经过了风霜的瓦更坚硬。一片新瓦,总是过于浅薄,那亮眼的新色,是一览无遗的纯真。被风抽打过,被雨打磨过,被霜淬火过,被雪捂住发酵过,瓦才渐渐有了阅历和境界;被月光镌刻过,被星子阅读过,被寂寞抚摸过,被孤独亲吻过,瓦才明白使命在身的庄严和神圣。一排瓦,在笙歌寂寞处,凝视着远方,守卫,庇护,那些打磨和侵蚀,让瓦更加成熟和坚挺。”这哪里是仅仅写瓦,分明是写天地间那些担负庇护一家老小使命的父亲,担负保护家园使命的战士。

张金凤散文中不仅有诗意般澄澈的句子,更用这些句子承接了人性的光辉:“老酱从外地逃荒要饭来到庄上,村里人不是硬从地皮上给抓起来三间草屋吗?乡下人就这样慷慨,自己明明打着补丁喝着野菜粥,也愿意将半个地瓜救济穷人。”(《盖垫》)这是从一顶乡间的最普通的盖垫的文章中投射的善良,在普遍困苦的岁月,淳朴的乡下人的品质在这三言两语中透射得那么明媚。她的文章中不是没有时下流行的苦难,而是她在苦难的底色上穿越了苦难,看见了最美好的东西。“爬不上墙的爬墙梅,窝在墙角长吁短叹,栽种爬墙梅的女人最懂它的心思,几根木棍搭个花架子,稻草绳子一绑,爬墙梅的脚跟就稳当了,做母亲的,最知道孩子那里需要扶持,那里需要规矩,散漫的花枝是没有前途的,今日的捆绑就是为了让你攀得更高,看得更远。母亲一边绑花枝,一边说,像是对爬墙梅说的,却被帮忙的孩子深记在心里。”(《墙上花开》)这是最生动的乡间教育。

“她知道闺女的鞋要踢毽子、跳房子,走路的时候都蹦几个高,可得结实;小子的鞋要跑山路,几里路的学堂,靠得是母亲的千层底去丈量,以后还要丈量更远呢;男人的鞋不舍得穿,下田的时候,鞋总是在田埂上盛满花香和小虫子的甜梦,但是男人的脚有力气,一步就能给山路踩出俩坑。这些都要麻绳咬住牙,跟石头撕咬的岁月,靠的是一股股麻绳的坚韧。”(《胡麻的天空》)“一滴从梢头滑落下来的露水,足够它沐浴吮吸,并在里面舒畅地游泳;一点点花粉落下来,就是美味的午餐。有那么多或者忙碌或者悠闲的昆虫邻居、野兽邻居,它们没有在叶子的表面嚎啕而哭,也没有在叶子背面忧伤叹惜。”(《风吹青纱帐》)这些句子的诗意和哲思,只能让人望而兴叹,羡慕不已。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及满意就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1],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卫生类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普遍扩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逐渐产生矛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竞争中,卫生类高职毕业生有着各种就业心态,这些就业心态成为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其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起到了支配作用,对其就业态度和行动产生了导向作用。本研究通过了解卫生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差异,旨在为高校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瓦是屋的金冠,是屋顶的头盔,是屋子的厚蓑衣、大草帽”;“屋檐,瓦的兄弟连,家的诗性别名,一件温暖的披风”;“经过了风霜的瓦更坚硬。一片新瓦,总是过于浅薄,那亮眼的新色,是一览无遗的纯真。被风抽打过,被雨打磨过,被霜淬火过,被雪捂住发酵过,瓦才渐渐有了阅历和境界”,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准确而细致地捕捉到了一片瓦的制作过程以及和屋顶的关系,充满张力、直击内心,表现出强烈的穿透力,折射出丰富的诗情。

“女人拿出剪刀,将垂到她院子外的花枝剪下几段,送给熟悉的或者陌生的路人,只要她是爱花的,女人愿意与这个路人分享春色。那赶路的人怜惜地捧着这一段花枝,这美好的情怀,消减了脚下的劳累,减轻了包袱的重量。”(《墙上花开》)这是最浪漫的精神分享。

“女人下田的时候,上菜园的时候,从那些花朵拥挤的墙外经过,感觉特别亲,那是从自己墙角走出去的花啊,她凑上去闻闻花香,却像给满墙的花朵说悄悄话:天下的父母是一样的,好好侍奉人家。”(《墙上花开》)这是最慷慨的乡间母亲嘱咐出嫁的女儿的金子般的话语。

“当那顶饱餐了一家人磕磕绊绊日子的黑锅盖被拎下锅台的时候,这件破旧的黑物颤抖了一下,女人感觉到了,她把锅盖盖到仓房一个玉米缸顶上,叠在另一个盖垫身上。为咱的锅战斗了一辈子,总不能劈了烧火。黑盖垫知道自己在这里只不过是混差事,有它没它一个样,可是,鸡零狗碎的日子新锅盖怕是顶不下来,偶尔,煮猪食的时候,女人还来拎起黑锅盖去遮挡一番。老锅盖有点豁口的嘴,突突地笑出些热气,把女人抱住了。”(《盖垫》)一顶老盖垫退役了,就像那些被生活边缘化的老人,但是它们时刻记得使命,替年轻人在暗中把舵,关键时候可以出场做龙套。这样的忍辱负重和担当的境界还在《瓢里春秋》和《瓦罐》中都有阐释:“也许还有那个唱过戏的瓢呢,身体半报废了,横七竖八地被针脚箍住了残生,还能做点啥呢?它可不想就这样被扣在猪窝顶上听雨,好吧,需要我就说话,一个曾经光环四射、勋章满身的老旧之瓢,宁愿放下身价,回归本真,做一只最底层的驴屎瓢,在尘埃里开一朵小花。”(《瓢里春秋》) “一只品相低劣的瓦罐眼巴巴张望着尘世的热闹日子。最后,一只粗粝的手拎走了它。不值钱的家什总得用起来。于是它成了一只尿罐,每夜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听候调遣,在尿骚的浸泡中完成一生。那瓦罐一定也怨尤过,可是世间,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角色,每一个边缘都要有针脚去缝补吧,每一个角色都得有合适的去担当吧。坐在最隐蔽角落里的瓦罐,其实知道的比谁都多,它一眼就看透了生活的全部。”(《瓦罐》)。这哪里是在说器皿,分明像一位高僧或智者在启迪人。有时候,作者的冷静文笔让人觉得这种责任和担当有些残酷,“孩子大了它就老了,面色憔悴枯黄,在岁月里耗尽青春的汁液。被掰去果实,那个它精心养育的命根;被连根拔除,躺在空荡荡的田野深处,这是命运,更是责任。西风凉时,它金黄的果实们在粮囤里做起酣畅的梦,孩子们怀旧的浅谈里是否有过它青春的翡翠罗裙和曾经肥沃的乳房?孩子们吸干了它的青春就风风火火跳进箩筐,顺着潮流去寻找梦想了,它剩余的生命在等待和盼望里被时光慢慢熬干。曾经开花的子房结痂成深褐色伤疤,在越来越老的肢体上逐渐失去了轮廓和特征。如今,除了对寒冷喊出呻吟,还能做些什么?突然一个寒噤,它想起了什么,于是,托麻雀远远地对村庄捎去一个口信:还需要我做什么呢孩子?如果高高的粮食囤里你也会冷,就把娘交给火焰,用我苍老的躯干,来烘热你新婚的床。”(《端坐如佛》)这是一个垂垂老矣的母亲对生活、对孩子倾吐的心声,这是一垛苞米秸折射出的人生况味,读来那么心酸,难怪题目叫《端坐如佛》,草垛的佛心正是善良人们的佛心。

“我从那片养育我的乡土上获得的东西太多了,我是那片土地的出走者但不是背叛者,我一直感念大地的哺育、乡土的滋养,我愿意挖掘它的美,继承传播它的美”。她的乡情散文,从一件事一个场景入手,把自己感悟最深的点写活写透,把情感的分量写好写足,即使最常见的器皿,都能像诗一样优雅地去表达。《锅灶》中,一口新锅需要用油去擦拭,她这样描述:“油腥赋予它灵魂,唤醒它的使命,它由一块冰冷的铁,变成了这户人家荣辱与共的伙计,开始了贫贱相依的日子。黄剌剌的铁锈变成养眼的纯铁,泛着黑亮,透着昂扬,养育着一家的嘴巴、个头和精神。”拟人化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描述,营造着一股浓浓的诗意;简单的篇章结构,决不枝蔓;冷静从容的态度,深情风趣。如立在土里一般,在含蓄隽永里找到美感,在委婉淡雅中进行落笔,把美好和智慧、温暖和温馨传递出去。

时下写乡情亲情的文章太多了,多得有些泛滥,多得千篇一律。如何在素材选择处理上既要思路开阔,又要别出心裁,还要立意深刻、引人入胜?

“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这样表达自己对写作的观点,主张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张金凤呢?偏偏是犯了“忌随人后”,写人们司空见惯的乡村物事,这样很容易被编辑和读者扫一眼就打入冷宫,她这个冒险代价挺大。但是她险中求胜,以自己的特色做到了“自成一家”。她善于寻找自己的角度,运用自己的语调,以所要抒发的主体感情为线索,巧妙地以具体物象来连缀材料,在情绪氛围渲染中由物及人、由人及情,在深挚浓烈的感情交流中加深对人与物的感受,抒发喜怒哀乐,表白品格与本性;不但做到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普通素材表现着温情美、生活美、沧桑美,而且还使行文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建筑美,具有情韵荡漾、情愫浓郁的风韵。

信息化教学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因为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使师生轻松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拓展知识视野,真正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皆可学习。在信息化教学中,考试也逐渐从单一的笔试慢慢过渡到笔试+机试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通过计算机考试、评阅可以最大限度保证阅卷的公平性,降低误判、错判的几率,节省人力、物力,克服了人为差错的可能性。目前,很多考试、测验系统中客观题均实现了自动评阅,但主观题的自动评阅一直是瓶颈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主观题自动评阅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可实施性。

“一场收割也是一场厮杀,镰刀在杀敌三千的时候,也会自损八百。一块磨刀石是镰刀的母亲,是粮草官,是后备队,在田头上,镰刀丢盔卸甲,遍体鳞伤,磨刀石蘸了些水,手持手术刀,咔嚓几下,将镰刃的伤口剜除。疼痛之后就是新生,磨过的镰刀,比原先薄了,小了,这一次的打磨实际上折损了它的生命,然而却保持了它的锋利,保持了它作为镰刀的尊严。一把镰刀,在收割着岁月的时候,也在收割自己的年华”。张金凤巧妙地使自己的细节描写和生活片段、场景充分融合在一起,深刻的感悟着“打磨”和“锋利”的必然联系,以及“打磨”和生活、生命的哲理意蕴。这时的“镰刀”,既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也是生活历练和生命过程的象征。粗中有细。那粗,粗得精到;那细,细得微妙。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细腻的语言,展开回忆,加深思索,升华主旨。

在所有必需营养元素中,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首要因素,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3]。

散文集《空碗朝天》中,“我从一只碗看到宏大的人生”,“锅碗瓢盆、烟火人间充满了温情,当我把视线放在这些器物上的时候,内心那么安静而踏实,我找到了我自己的根”, 作家准确地把握住抒情的艺术焦点,紧紧围绕焦点来写情写志,在情志的抒写中表现和刻画,揭示题旨。其实岂止是从一只碗上看人生,她的散文里每一篇都是人生的湖水,有无数剪影可以永恒。就连乡间最不齿的寄生虫虱子,也承载着很多人生意味。“也有村上的老人说,是人就没有不招虱子的,她们嫁进城里也是白搭,因为虱子是人从皮里自己生长出来的,不招虱子就不是人了。皮甜的人生虱子多,皮甜命苦啊,咱苦命人哪有不招虱子的。”“那曾经与我们的乡下人左邻右舍父老乡亲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的虱子,真的已经还给岁月了。我只是有些担心,真想问问那个神秘兮兮的老人,我们现在这些人已经不招虱子了,还是人吗?”(《斗虱记》)这里包含的不仅是哲思,更有对人性堕落的拷问。文章也多有代表老一代农民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的迷茫。比如“村人都大摇其头,说,这个不太靠谱,自古至今,哪有养黄鼠狼的道理。长生反驳说,狐仙姑都有养的,老鼠和蛇都有养的,为什么不能养黄鼠狼发家致富?人们只能呆呆地瞪着眼,心说,世道真是变了,还有穿黄妖子皮的城市女人。”(《黄精灵》)

《屋檐下》里写到,“屋檐是果实歇脚的地方。秋收开始,庭院里、仓房里满满当当,屋檐下那排橛子,一个个迎来自己的新娘”,简单勾勒,蕴涵丰富。《乡间一片瓦》叙述了一片瓦的生成过程,“瓦是越过龙门的鲤鱼,是涅槃重生的凤凰。”“无论主人的景况怎样变迁,壮年、衰年,大屋、小屋,来客多少,它都一如既往地为主人护佑屋顶,这是瓦的神圣使命”。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营造出一个简洁生动、意味无穷的意境,在想象引导、意境创造中,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优秀的散文,不能以过分虚构去哗众取宠,不能以编造故事来求生动贴切,所以她善于抓住器物中最能体现主要特征的情境,写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她来说,文字不是工具或载体,而是现实本身的一部分,故去的人、静态的物,墙角的扫帚、出家的猪,甚至是粮仓里的老鼠,在张金凤笔下都充满了灵性。一个火盆,一个盖垫,就可以介入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投射出人生的种种,从朴素描述中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是她独具的匠心,而对家乡风物的熟稔,也是浓浓乡情的直接体现。

三是结合实际工作及时给予员工精神鼓励。既要表扬团队,又要逐一表扬每位员工的比较优势,要让员工觉得自己对于团队很重要,有一种“主角”的感觉,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实现整个团队共同进步。

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一个真实的“我”,才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她所使用第一人称,并没有跳出来呐喊,而是不动神色的存在。使读者有同作者促膝长谈的感觉,和蔼对话、亲切自然,拉进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个性的表达使作家们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语言特色的清新朴实、准确和庄重;语言风格的浅显易懂,明白晓畅;语言节奏的急缓爱憎,高低抑扬;使得张金凤的所感、所思、所悟富有诗意富有哲理,让人倍感亲切。

实施风险管理后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未施行风险管理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各类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她的文章,凭思想而存在,凭语言而丰盈。《墙上的镰刀》中,“父亲在五月端阳之前,要将镰刀在磨刀石上检阅一遍,仿佛这是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它们的刃口看起来光亮,其实,那只是光环,它更需要一双老手,撕破它的虚荣与浮华,露出锋芒。在微醺的南风里,它们已经闻到了麦熟的香气,它们热血沸腾,激情四射。它们即将出征,去征服”。请看,一个“撕破”,一个“闻到”,一个“出征”,比喻拟人既形象又妥帖,将人与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写得充满生机,慷慨激昂;既保留着生活原始面貌的描写,又体现出一种朴素本色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韵味。

以提高单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为导向,以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实务能力为重点,推动研究发布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有人说,“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要想撑起散文生命的大厦,仅凭简练、含蓄这样的嫁接是不够的,它还离不开另一种技法,即巧妙的组合、变奏与重组。在《平原狼踪》《天下太平》《黄精灵》《猫千岁》《端坐如佛》中,张金凤都以其语言的凝炼、留白和通感,意象的组合与音乐的节奏,表达着灵动的诗质、活跃的哲思,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风趣而不失理性,冷静而富含诗意。正是透过不尚浓妆、只求清丽的表述,通过艺术手法的点石成金,境界和格局有了高下之分,实现了思想的深度。

突破格式化描写,工笔勾勒细描勾画。散文的语言要求新求奇求妙,必须突破格式化的描写,弃用惯常化的语感,创造新的方式表现见到的事物,实行艺术命名。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描绘亦称“细笔”,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密体画法,运用在文章中,就是用细致的笔法一丝不苟地去描绘。张金凤散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工笔勾勒。她能用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用工笔画的本事,一点一点进行细描勾画。这种表达方式,必须依靠长期的语感层累,必须具有娴熟的语言之功,也必须具有敏锐的触须所及、瞬息的体悟之察。

且看《锅灶》中她写锅烂了的情景:“女人守在锅头口,一手轻轻搭在风箱上,时不时轻拉几下,风箱的小舌头就调皮地秃噜几下。她眼睛盯着跳动的火苗听着哔哔啵啵的燃烧,思绪就绵软下来,少年的时光,岁月里的片段,或许就在这时候再度闪现”,细节描写,真实贴切,显示了作家非凡的洞察力。“忽然,水滴落在火里的声音。女人的思绪被拉回来,一道湿湿的裂纹在锅底的某个部位出现,一大滴水珠,像谁委屈的眼泪,憋着憋着就憋不住地落下来,火苗被打得一个趔趄,‘嗤’地一声响过,低下去,又慢慢长上来。又有一颗水珠慢慢在裂痕处凝结”,多种修辞的运用,富有质感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将锅破渗水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使笔下的物件充满了灵性,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女人从容地将灶前的柴草烧尽,将满锅的青涩煮得芬芳四溢,只在吃饭的时候,仿佛是对男人说,又好像是对自己说,或者是对孩子说,锅漏了”。这种由实而虚的“抽升”,使人顿感无穷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不但需要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且把理解力、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其时,锅灶前的女人们,谦恭温良的传统美德、自然朴素的坚强隐忍、乐观向上的魅力人格,都从一口破锅的描写中体现了出来。实质上,她赞扬的是一种恬然安静的心态,一种知足朴素的生活态度。因此,阅读她的散文就像在阅读优美、平缓的散文诗,纯朴自然,干净如一,而美感就通过特有的语言风格凸显出来。

杆塔寻路助手设计思路见图1,基于GIS技术构建配网线路地理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精度定位服务,通过移动APP应用为线路、杆塔、设备、人员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

她从开头的麦黄到镰刀被从墙上取下,作为武器和庄稼的较量写起,以顿挫鲜明、起落有致的线条,不轻易放过所见的一切,牢牢抓住构成物象的细部:

以情写志,是张金凤散文所独具的特色,它使作品呈示出一种别样的艺术风姿。《老炕》《瓦罐》《火盆》《盖垫》等,都是农家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但在她的描述中,这些老物都那么真实可人,充满美感。《窗上流年》里,以剪窗花为切入口,通过正面侧面描写,以抒情线索进行连缀,使全篇脉络清晰,线索分明,完整统一,严谨紧凑。《簸箕》中,这个乡村最基本的农具,她不惜笔力,用饱含深情的场景描写、细致的劳动细节来折射人生。《墙上开花》里,童年的影子,花下的温暖,故乡的气息,情真意切,朴素隽永,热情深邃,饱含文化底蕴。

如果说她笔下的细致是源于本身对于生活的感悟,那么接下来的感性描写就让人有了更大的想象发挥的具体空间:

“酣然大睡的镰刀,时常梦见热火朝天的收割,就像那个老眼昏花的男人,每年都要从墙上取下镰刀,在磨刀石上剔除它满身的锈迹。野外,轰隆隆的收割机在满眼金黄的麦穗前耀武扬威,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役,所有麦穗都已经举起金黄的旗子投诚,再也用不着手握镰刀日夜厮杀,再也不用担心麦熟一晌,割晚了麦穗落在大田里。”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日趋普遍,高层建筑物林立,同时地铁建设也变得十分必要,为了地铁建设的安全进行,做好地铁沿线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监测工作十分必要。本文选取某市3号地铁沿线高层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地铁施工期间的沉降变形量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所得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拟合度很好。希望可以给相关行业在地铁施工期间进行建筑物沉降变形数据分析提供一些参考。

在这段文字里,她随物赋形,运用了建立在细节之上的描写和叙述,句式长短相间,托物言志抒情,一把镰刀寄托的深情,也体现着人间的沧桑变化,自然的风雨阴晴,时代的盛衰取舍。“老人试试镰刀的刃口,依旧锋利,这个刃口曾经吞下过多少岁月啊,现在没用了。老人摇摇头,把镰刀重新挂在墙上,那道狭长的锋刃雪亮,像一道闪电。他浑浊的眼睛望向村口,那里的麦收稀稀拉拉,只有几个人在玩转一台大机器。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他回头,问墙上的镰刀。”这种“以线穿珠”的写法,极其画面感,使得孤独的背影多么真实无奈而又多么贴近生活!

“一把镰刀,其实最怕闲下来,几天不张口,没有被植物的汁液滋润过,那刃口就警惕性松弛,战斗力下降。闲下来的镰刀闲得筋骨疼痛,闲出一身锈沫。当它从炉火中走出来,一把镰刀的宿命就是战斗。闲挂一弯斜月的日子里,镰刀其实满眼苍凉。”这时,作为读者,就能从具体的物件中回头,去思考内心深处的秘密了。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作为镰刀的农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终将被搁置被抛弃。张金凤在无形中拓展了文章的意境,而其思考也隐含于其中。她要告诉人们的,既有哀而不伤的沉思,也有无奈的惋惜与遗憾,更多的是对流逝时光的叹息。

当然,张金凤执著追求的诗意与美好,会遭到很多关于“伪诗意”、“虚饰乡村生活”的质疑和反对。因为真实的乡村生活还是非常苦痛的、窘迫的、无奈的、无助的。时代的冲击、物事的消失、人情的淡漠,乡村正在被现实蚕食吞噬,纯粹美好的乡情也渐渐被功利的价值观所颠覆。与满怀怨气戾气对待生活的人相比,张金凤则是带着微笑看待生活的:坐在灯下做活的娘,拿着铁勺烤干鱼的父亲、喝了酒打架的男人,端着簸箕收拾粮食的女人;破了的碗,锈了的犁,都是情感形式的承载者,温馨诗意的再现,体现了真实与真诚的散文品格。

乡情是人类最深厚、最久远的感情。思乡恋土的文字,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张金凤《空碗朝天》中,这些独具创意的、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散文,或娓娓叙说或直抒胸臆,或浓墨重彩或随意挥洒,承袭着乡土文学的根脉,站在哲学高度上思索。她以挖掘人性美、人情美为目标,所以就回避了善良邪恶、正义非正义的事实,荡涤了苦难和残酷带来的心灵重负。读她的散文,突然就想起沈从文,在那样的岁月,经历那么多跌宕和不堪,最后使他恒久被人们记住的经典作品却是《边城》,一个唯美又略带忧伤的故事。也许张金凤也是这样,经历过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苦痛,她就像一面筛子,把泥沙俱下的日子过滤得只剩下闪光的人性和美好的记忆,这不是一种虚化和美化,而是一种生活的能力和作家的智慧。

她的文字能让浮躁的心慢慢趋于平静,让贪婪的人减缓追逐的节奏,以平和的心态,在平凡光阴里守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浓浓烟火气息中度过普通的春秋。

注释:

①张金凤:《空碗朝天》,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版。

高丽君
《百家评论》 2018年第1期
《百家评论》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