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数字技术的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感、表达愿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即兴艺术表达方式由于简单直接地将群众的情绪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优秀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令人担忧,亟须运用各种先进手段进行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然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存方法工作中只能依靠文字、图片、录像对民族舞蹈进行记录和和采集,不仅难以详细记录舞蹈演员的肢体表演动作,而且科学研究和编制创作也无从谈起。针对传统记录保存的不足,本文以闽南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深入研究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独特的闽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民间民族舞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社交文化的的重要载体,以其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发挥着多元化的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闽南通常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地区的新罗、漳平以及三明地区的大田、尤溪等部分区域[1]。闽南地区存在着古老而又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现存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仙字潭岩画上丰富多彩的独舞、群舞形象就直接地告诉我们闽南地区原始舞蹈的大致风貌。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大规模南迁,中原地区各种先进文化包括歌舞艺术文化伴随着人口的迁移而在闽南地区得以传播和融合。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积淀和变化,闽南民间舞蹈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已经深刻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使得闽南地区发展成为一座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生态博物馆,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山族拉手舞(漳州)、拍胸舞(泉州)、漳州傩舞(浦南古傩),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漳台大鼓凉伞舞(漳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泉州)、跳鼓舞(泉州)、翔安拍胸舞(厦门)、同安车鼓弄(厦门)、踢球舞(泉州),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闽南跳鼓舞(厦门)、泉州踢球舞(南安)、泉州跳鼓、骑驴探亲、永春鼓坠舞(泉州)、漳浦大车鼓(漳州)等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舞蹈,呈现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发展和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2]。闽南民间舞蹈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舞蹈文化的艺术精髓,而且和当地文化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深受闽南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的精神食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及积极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主要依托于“人”本身才得以存在,并通过“人”的身口相传而得以传承的,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和个性习惯[3]。面对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来自强势的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破坏,进而导致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于流失和失传。另一方面,在同个国家中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受到各种现代文明的挑战和冲击,进而因为各种因素而面临传承危机。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增强其生命力、传承力和创新力便应运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依托于先进信息技术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编辑、存储、编辑、展示、传播、交换,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可以传播、保存、共享和创编的数字化形态,从而得以更好的保存、利用和解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以数字技术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有形化,在传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对其的开发利用,进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4]

小商桥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南北跨小商河之上。该桥北去县城13公里,南距漯河12公里,东临107国道,西靠京广铁路,正当临颍、郾城两县交界处,历史上为南北交通要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应采用包括数字化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客观准确的记录,并且初步建立起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5]。整体而言,“数字化保护”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采集技术更准确地保存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

本文从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入手,构建含技术进步指标的分析模型。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途径并不完全相同,笔者引入了虚拟变量以区分两者区别。另外,本文构建了ISU指标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并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公开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不仅验证了前文假设,同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另外,通过虚拟变量的相关系数测算,本文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是显著存在的,且金融发展水平对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显著。

(二)数字化传播技术更广泛地传播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一再要求新形势下必须积极主动开展针对社会公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从而使更多的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认识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则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传到网络进行展示,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开展即时的互动和交流。此外,还可以将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将其转化成为多种媒介传播形式,进而充分利用电视媒体渠道、网络媒体渠道、手机媒体渠道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全方面展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扩大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度,从而使更多的人来了解、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与此同时,数字化传播技术可以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更多样化的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进而为社会公众接触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而且可以提高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水平。

(三)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再造

伴随着以视觉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数字化虚拟图书馆随之而产生,其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对相关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和储存,然后对采集的数字资源进行虚拟展示和应用,从而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数字化闽南民间传统舞蹈虚拟博物馆,使闽南优秀的舞蹈文化遗产以直观、形象的数字艺术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关注、交流和欣赏闽南民间优秀舞蹈作品的平台。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闽南民间传统舞蹈虚拟博物馆。首先,可以建立闽南民间舞台专题网站,将相关的资源上传到网站上进行展示,社会公众可以进入网站了解、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分类、艺术特点、表演过程等知识,从而使社会公众可以直观地认识和学习到闽南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我们应该在网站式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之上,利用虚拟现实、3D技术、动态实景等先进数字技术构建闽南民间舞蹈虚拟数字博物馆,进而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种逼真、震撼的沉浸体验, 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达到欣赏和学习闽南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基于数字技术的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采集优秀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到2018年,福建省共计有1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闽南地区则接近全省的一半之多,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发展成为闽南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的精神食粮,更成为闽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舞蹈发展十分重要的艺术源泉。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何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对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采集,尽可能的获取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而为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推动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单反数码相机拍摄闽南民间舞蹈图片、数字化硬盘录像机录制闽南民间舞蹈视频、数字音频工作站生成闽南民间舞蹈音频,进而获得记录闽南民间舞蹈原始面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其次,借助人体三维扫描仪(如Visbody人体三维扫描仪及VisbodyStudio软件、北京博维恒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DCamega三维扫描仪),利用光学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进行三维人体表面轮廓的非接触自动测量[8]。将矩形光栅投影到闽南民间舞蹈表演者人体表面,然后对获得的变形光栅图像进行数字技术处理,得到闽南民间舞蹈表演者人体表面三维坐标的信息,进而在计算机中高效地制作出逼真的人体三维模型。最后,运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如Qualisys三维运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加拿大Biosyn Systems 无线式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通过在闽南民间舞蹈表演者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器由动作捕捉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或者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直接扫描闽南民间舞蹈表演者,从而实现对三维舞蹈运动的高精度捕捉,最后就可以生成虚拟的舞蹈动画人物或一次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开发图像。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数字化闽南民间传统舞蹈虚拟博物馆

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和保护,就必须重视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公众的艺术需求,进而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好的辅助民间民族舞蹈叙事转场、营造民间民族舞蹈表演氛围、拓展民间民族舞蹈欣赏空间。例如,由新疆大剧院倾力打造的室内大型实景民族歌舞剧《千回西域》,该剧以西域的绚烂文化作为艺术创作基点,将多民族歌舞、杂技艺术荟萃于一体,运用现代高科技虚拟现实艺术,从而营造出如梦如幻、身临其境的舞台效果,给现场观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7];其次,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民间民族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为其的现代化改造和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5]邱亚萍.数字动画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方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24-27.

(四)塑造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数字化新媒体传媒方式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给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而且为闽南民间民族舞蹈的创编、开发和利用提供数据基础,有利于实现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必须是深深扎根于广袤而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在思考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并保护文化土壤,才可以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由于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进而导致一些历史悠久的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播模式中丧失了原真性,不利于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新形势下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好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塑造新型数字化新媒体传媒方式,运用数字技术在新媒体空间扩展传承场域,使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进而不断提高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承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闽南民间民族舞蹈,充分利用诸如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将其和舞台背景、影视舞台表演相互融为一体, 结合时代需求大胆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其次,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式的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从而实现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制作以及传播的融合,充分发挥出不同媒体协同配合的传播优势。最后,应加强政府、企业与媒体之间的合化交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意识,在为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工作提供更多的的财力、人力与物力支持的同时,吸引更多社会组织采用数字化传承方式扩展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域。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后,要到合作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目前,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的医院有30多家,可容纳2 000多人同时实习,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所有实习实训基地均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共建。

由于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目前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进而导致许多优秀的民间民族舞蹈濒于流失和失传。如今,那种将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生搬硬套到博物馆的“僵尸保护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现实需求,而先进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则为我们保存和传承优秀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可能。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活态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而数据库则以其存储的方便性、操作的灵活性以及管理的高效性的特点,不仅成为数字化存储和保护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且成为挖掘和利用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手段。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对闽南民间舞蹈实施数字化采集和复原,并且以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储存在相应的网络数据库中,进而实现对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对闽南拍胸舞表演者的舞蹈表演和表情进行高精度的实时捕捉,从而使其艺术精华得以原生态传承。在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中,社会公众可以方便且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更好的欣赏、研究和传承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民间民族舞蹈文化,已经于2011年开始建设民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到2017年已经将全州所有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到资源数据库中来,从而为当地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活态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1]卓颐.基于数字技术的闽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活态传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2):109-110.

由于主客观因素尤其是资金问题的影响,使得我国文化工作者目前仍然主要采取传统的文字处理、拍摄视频和纸质存储的技术手段来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种濒临失传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势必会出现民族舞蹈纸质档案材料的受潮发霉以及色彩蜕变、民族舞蹈表演录音的音质失真、民族舞蹈表演摄影图象模糊等诸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长期保存和展示。新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技术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纪实采集并将其转化成为更易于长期保存的数字化格式,不仅使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而且可以使其本身的原生态、无形性和直观性呈现给社会公众。例如,西藏自治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藏民族舞蹈艺术,于2017年首次在区内各地系统采集、整理并数字化西藏民间舞蹈艺术,并建立原生态藏民族舞蹈数据库。应该说,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不仅可以更好的采集和记录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永久保真,从而使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的艺术精品[6]

[2]高卫华,梁春晴.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问题管窥[J].新闻爱好者,2016,(2):51-52.

[3]王鹃.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少数民族舞蹈数字化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104-107.

[4]田晓璇.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9):104-107.

结合新近发布的MT/T851-2012《选煤厂浓缩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修订版)进行以下简要分析。该标准规定,浓缩效率为浓缩设备工艺效果的主要指标,澄清系数和底流浓度为辅助指标。

[6]黎卫.基于数字艺术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1):65-67.

[7]王建明.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1,(8):40-50.

3.刻制。刻制剪纸时,身子必须保持正直。执刀时,与纸面垂直。下刀时,刚劲有力。走刀时,流畅圆活。刻出来的图案不能留下任何毛边,也不能刻断一根线。刻时要先刻细处后刻粗处,先刻中间后刻周边。

[8]蔡梦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出版与科技,2011,(8):86-88.

[9]翁世晖.民俗文化语境中的闽南民间舞蹈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26-28.

不同地区的农业旱灾情况,包括受旱率、成灾率和受灾频率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受旱灾影响的程度大小和不同区域间干旱情况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分区的依据之一。

 
高奕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