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的国学认知及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更新时间:2016-0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相继颁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明确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2004年中央16号令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到2016年中央31号令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更加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大思想渗透,与我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愈发激烈,再加上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信息传输的便利性,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1.项目设计规划和建设风险。包括项目的设计规划不合理,环境影响及环保评估未达标,项目地点的选择不当,项目施工方的施工能力不足,未能按时完工,竣工后质量未达要求,建设成本超出预算等。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还要追溯其根本,那就是我们的祖宗之学。中国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的根本所在。一个人没有灵魂就会死亡,没有根本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只有立身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辨识和为我所用的能力,而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了国学在现代教育中的缺位以及大学生国学素养的缺失。基于此,本文认为,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诸多问题之策即为以国学为切入点,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国学素养,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刘汉宏与董昌等的混战,纯属武人之间的争斗,且刘汉宏的为人在当时已为人所不齿,而方干又在诗中将其刻画成一位挽救乾坤的英雄,确实已经是去了唐代文人积极的精神气格和贞观朝以来的政治社会理想,因而不得不说是五代乱世文学创作的先声。

一、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状况调查

笔者于2017年5月对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方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7所高校就大学生的国学认知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辅以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8,有效回收率为96.86%。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国学认知总体状况作一描述性说明,主要从大学生对国学的态度、获取国学知识的途径、对国学的兴趣和关注度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高校国学教育及当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现状。

每次这样发泄后,她就会短暂地找回失去的理智,可她控制不了,胸腔里仿佛住进了魔鬼,随时都在蛊惑她“争个高低输赢”。

(一)大学生在态度理性上认同国学,但缺少行动力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国学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80.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国学教育,让国学的价值发扬光大。但也有19.9%的同学明确表示对国学不感兴趣,这一群体比例相对较高。同时,五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国学学习应该全民普及,虽然在国学认知上大部分都能够意识到国学的价值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则又缺少行动力,知行不能合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诸多研究中国国学的专家学者受到追捧,如阎崇年、易中天等,在高校也出现了诸多国学类社团组织,如国学社、文学社、汉服社、茶艺社、古琴社等, 这是时代对文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浮躁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的现实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中国特色,而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中国特色”则无从谈起,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国学传统的强烈愿望。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由此不难看出,国学热正积极地推动着国学传播和教育的发展,这给在高校中推广国学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星星之火如何成燎原之势还需要学校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为时代性的重大课题。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我们应以此为依托,培育爱国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具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人格,以国学经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传统不意味着是静态的过去,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仅肇始于过去,而且融合于现在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存在。虽然当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有一个美好未来。国家已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世界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国学教育必将迎来飞速发展的春天。

(二)大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途径多样,新媒体技术并没有提高认知水平

自动选型输出设备明细表(类型,数量,特征),将其结果写入预设的系统描述xml文件中。系统描述文件是基于空调系统中环路的类型来逐一填写,见图5。环路类型包括冷冻水环路、冷却水环路、热水环路、家用热水路等。每一种环路中包含八种信息,分别为环路名称、环路特征描述、流体特征、温度压力设定点、动力单元、能源单元、输送单元与控制单元。前四种信息由系统选择得出,后四种信息由自动选型结果得出。最终生成完整描述空调系统的xml文件。

(三)大学生对国学关注度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国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有先贤圣哲的处世智慧,更有爱国情怀的民族英雄,这些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一价值并没有为大学生所关注,再加上学校往往重科技素质而轻人文素养的影响,学生的国学素养并没有因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普遍提升。从调查数据来看,对国学感兴趣的同学仅占36.4%,而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身边没有学习国学的氛围(40.5%)、艰涩难懂(29.9%)、过时的文化,学了也没用(17.4%)、学校不重视(11.8%)。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实现国学传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价值观引导、课程建设、氛围营造及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方面应有所作为。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未来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基因的继承者,对于构建国学传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对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自然会有所分辨,奠定了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坚实基础,核心就是如何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国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还是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都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的,“国学热”已经出现了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和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但这其中不理性的成分也不少,形式的成分多,或者还没有从一种格局上深刻理解文化的核心要义,更多的是虚荣的、盲目的追随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线教育资源丰富,但调查发现,在国学知识学习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学生国学素养的形成还主要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在获取国学知识的途径中,选择“中小学教育”的占比最高,占51.6%。而到了高中以上,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模式,国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到了大学以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加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书刊阅读也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媒体”这一便捷的学习方式却并没有成为国学学习的主要渠道,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去获取国学知识,更多享受的是快餐文化以及新媒体带来的视听享受;而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等精品电视栏目,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重要渠道。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有同学选择“长辈讲述”,当前,大学生属于“90后”抑或“00后”,其父母大都属于“70后”,也没有系统接受过国学教育,也很难给予孩子们国学知识的输入。因此,高校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强和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学、学习国学理应成为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17年,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国学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载体,以国学滋润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从世界大背景看,应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离不开国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极为深远,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多元性。开放性体现在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标准和新的范式;多元性体现在文化的多元极易使思想文化领域因失去主流而处于一种良莠不齐、庞杂无序的状态,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对于大学生群体,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文化大大挤占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随着各国交往的密切,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即出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交锋,再加上本身国学教育的缺失,西方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宠儿,虽然多元文化融合不是主体性丧失,而是更加充满生机,但我们缺的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基础。当然国学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但必须有这文化根基的存在,才能建构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从社会层面看,解决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困惑问题离不开国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强化了人们的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另一方面滋生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导致以金钱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生价值的尺度,由于着眼于经济利益,金钱至上的价值追求往往导致社会伦理规范的失衡和道德水准的下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市场经济中丧失个性,失去了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权。虽然近几年兴起了“国学热”,但就其影响力而言还很微弱,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前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和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事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稳定社会人心方面,国学经典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还是民间的“国学热”,都给国学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离不开国学

1、移栽前秧苗期秧田温度过高,水稻在2.5叶龄期苗床温度超过25℃时,出现双“25”现象,此时,诱导了成花的基因表达,水稻成花激素积累增加,叶原基分化转化为花原基分化,从而发生早穗。

在未建有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前,2000年发生的“6·21”50年一遇洪灾中,平湖水文站洪峰703.6 m,洪峰流量2 130 m3/s,与本次发生的洪水量级相当,但由于当时没预警措施,群众来不及转移,沿河机关单位、企业、住户大量的财物被水淹坏或被冲走冲毁,来不及转移的财物损失在0.5亿元以上。

综上所述,国学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思想源泉。

三、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国学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根据时代划分,有先秦的百家争鸣,两汉的独尊儒术,魏晋玄学的昌明,隋唐佛学的鼎盛,宋明理学的繁荣,清代朴学的辉煌。一般而言,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儒释道的统一为体系,以伦理教化为特色,表现出浓郁的道德色彩,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的、以伦理为特色的德性文化,这种文化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调整和化解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出对现代社会强大的推动力。国学对于德性的注重、德品的塑造以及对于德行的强调,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有序推进建构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归“化人”的本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导大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大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出明确的党性和阶级倾向,同时其所具备的文化性决定了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1]从文化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现形式。[2]正是因文化属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文化本性的归属问题,实质就是文化主体意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彰显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反而受到否定和批判,结果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消解和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的日趋消散,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回归是毁灭性打击。再加上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受西方学生发展理论的影响,以学生事务管理替代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管理转向服务,西方的学生事务理念、方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功能,以学业、心理辅导等事务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切身利益。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以学生为本,关注需求,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更高层次的育人使命,也就是站位要高,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意识,塑造具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格,而不是培养的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家国情怀、有大格局的品德高尚的人才。对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性回归的实际举措,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本民族文化无知、无情的人,是不可能肩负起接续并发扬民族基本精神的神圣职责的,也是不可能形成表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从意识形态的维度来看,社会上的诚信失落和道德感衰落乃至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失衡和人文精神的萎缩。因此,扳正失衡的文化天平,重塑大学生的人文情怀,让思想政治教育复归“化人”本性,是我国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二)国学的现代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融合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 ·斯图尔特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4]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推进,我国为外来文化的进入敞开了大门,各民族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增强统一性和共同性,有利于异质文化间的对话与沟通,也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多元文化形态之中。因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中要确保国学经典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其历史的功用。同时,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批判继承、创造性应用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国学经典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看,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也是当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我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看,以国学为特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得以优化的重要保障。在诸多文化形态中,国学经典具有天然的时空优势,集中表现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丰富的道德学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同时孕育了民族基本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在促进民族团结、统一、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学经典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以中央决议的形式纳入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优化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民族性、彰显时代性的根本保证。然而,从其所涵盖的内容体系上看,同其他世界上任何文化类型一样,国学经典也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这就要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要汲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优秀思想营养和道德素材,充分挖掘国学教育的育人内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同时要认识到其时代的局限性,对其中落后的和消极的成分进行认真分析,彻底批判和摒弃不良传统和封建毒素。为此,要实现国学经典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出对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启发价值的普适性要素,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共生观、贵中尚和的国际观等,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大格局眼光和全局性思维。二是要汲取国学经典中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和集体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激发个人拼搏向上的积极要素。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孕育了以善良、智慧、百折不挠和努力探索的民族属性,以及自尊、自信、坚忍不拔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还形成了以团结友爱、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和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孕育了群体至上、家国一体、关心社稷、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意识以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推己及人、克己奉公的集体精神和群己观念,还形成了厚德载物、求同存异、团结和谐、崇尚一统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亲亲仁人、正直诚信、崇德重义、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这些内容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讨,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

除了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进行理论创新之外,我们在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国际现代化方面也进行了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在人的诸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所以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是排在第一位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直接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现实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中价值观的扭曲正侵蚀着大学校园,使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躁动不安、作风虚浮、急功近利风气蔓延,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国学的无知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在此背景下,要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心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以古今中外文化相融合为依托,形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优化的基本思路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信息、传媒、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时代到来,在互联网的空间里,资讯空前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便捷,在此情况下,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及全球化发展战略布局,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文化形态共存的客观情势,这也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过程中要确保主流,凸显我国国学特色的前提下,以促进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形态相互融合,和谐共生,互补互促。这也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片面的、功利化的、单向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孤立而静态的观照,而是要将文化生态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以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为立足点,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形态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吸收国外的文化成果,丰富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多元化文化发展之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营养。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国学经典为特色,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并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的理念和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有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36.

[2]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4.

[3]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3.

[4]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49-50.

沈自友
《当代青年研究》 2018年第01期
《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