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个性表达的认同困境

更新时间:2016-07-05

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个性表达的生态丛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大学生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青年观的时代入口。大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彰显着其个体认同的初衷。而“个体认同既是个人独立人格形成和维系的机制,也是个人与社会互构的中介与内在力量,关系到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于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维护本体性安全、防止本体性焦虑以及建立生活和道德的方向感等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自媒体中的大学生在个性表达中,他们往往通过人际交往需求归属感与感情寄托,却越表达越孤单;他们往往通过对自我的“造魅”与修饰试图实现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越表达越世俗;他们往往以深谙时代理路者自居,却在价值生态中越表达越虚无。如此种种,构成了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个性表达的认同困境。

一、人际认同困惑:越表达越孤单

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通过“晒”“转发”“评论”“直播”等各种方式,与其试图实现“点赞”“圈粉”甚至是“网红”等主观目的,共同生成了自媒体环境中关于个性表达的独特景观,透视出他们在寻找个体存在感的基础上,欲摆脱个体存在的孤单的愿望。问题是大学生在自媒体中呈现出了越想表达自我、越表达自我,而自我认同愈加模糊的现象。

首先,自媒体作为技术对人文表达的消解。从历史上看,关于技术与文化关联不是一件新鲜事。尽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除非技术本身出现明显的伦理价值冲突(诸如安乐死、代孕等),一般情形下,大众对于日新月异尤其是给人们生活带来直接便利的技术很容易忽视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有学者称其为“技术的自律性”,即技术由“为人的技术”变为“为技术的技术”时,其从工具转变为目的本身,正如有学者在阐释文化的媒介化与工具理性时指出:“当文化活动中技术以其特有的自律的本体论地位向审美的表现理性挑战时,结果是严重的。由于技术的自律性,它非但不会受到传统的主体原则和审美表现理性的制约,恰恰相反,技术的工具理性反过来制约甚至压制着审美的表现理性。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失去了传统意义上那种主体的自由和想象力的游戏性,更多的是被技术在暗中操纵着控制着。”[2]殊不知在无形中个体可能生成其“媒介崇拜”,“媒介崇拜是人们使用媒介时表现出的一种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的心理状态,把媒介内容看作不容置疑的真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同时,自媒体中的大学生在个性表达时,为了适应自媒体的传播规律,难免排除受到裹挟着大众文化的自媒体的同质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影响着个体个性表达的异质性。

其次,自媒体环境中人机对面的表达模糊。自媒体中的“人机交互”,其实质只能是主客体间的单向度互动,它与哈贝马斯眼里“纯粹主体间性”的交往截然不同。英国学者汤普森曾把这种单一式的“人机交互”称之为“媒介化的准互动”。他说:“由于大众传播导致了符号形式的生产与接受之间的本质性断裂,这就使得跨越时空的某种互动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把这种互动描述成‘媒介化的准互动’……就传递的流动完全是单向的,接收者与信息发送者的沟通非常有限这种反应模式而言,它就是‘准互动’。”[4]正是自媒体中的这种单一式的“准互动”消解了传统“人际互动”的面对面交往,也在实际中造成自我认同模糊、越表达越孤单的后果。人机对面从根本上区别于人人对面的交往,至少是通过以下方面体现的:其一是经验传递的时间与方式的区分。从广义上看,所有的经验都是通过传递实现的。问题是在自媒体环境中传递的经验与传统经验的传递出现了较大差别。自媒体环境中的经验传递和个性表达由传统中的代际传递和直接经验传递转变为了人机传递和间接经验传递。人机传递和间接经验传递在实现巨大的信息流和信息传递便捷性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代际传递和直接经验传递中的人文因素和即时性特质。传统的个性表达和人际交往中,通过包括长幼或是专家体系传递经验而实现存在感的确证,其最主要的“黏合剂”除了传递的内容本身的对个体的吸引力外,经验传递过程中的情感性,所谓因“苦口婆心”而“动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媒体的个体表达需要借助各种“表情包”抑或是感情用词(如“呵呵”等)来传递其当下各种情绪和状况,正是因为自媒体环境中的司空见惯的表达和交互缺乏情感滋润,使得个体对网络上的各种“心灵鸡汤”嗤之以鼻,并反过来影响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实际效果;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时的即时性,主要是因为个体间互动在总体上是通过“主体—环境—行为”三者的连续反馈实现的,即戈夫曼所说的除了舞台设计的预期表现外,舞台表演的各类额外情况也是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呈现。换句话说,对当下事件的即时反应程度和回应内容构成了个体个性表达的重要部分,共同彰显着个性。而在自媒体环境中,这种反馈是中断式的,个体既没有对自媒体中的信息做出即时性反应的必要,也可以对已经发出的信息传递进行“中断”或“撤回”,并习惯对这种“中断”在事后以自媒体技术为由做出延迟性的解释,以致自媒体中交往的另一方对自媒体中发生的状况无法做出真实判断,从而影响个性表达而带来的人际间的信任感、亲近感和认同感。

最后,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依赖症。自媒体是大学生个性表达的重要场域,问题是大学生与自媒体之间是否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空间距离?援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即目的和手段出现异化。有调查显示,“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中,47.0%的大学生表示手机绝不离身;37.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登录已形成习惯”。[5]大学生出现了对自媒体的黏性分层的局面,对自媒体的批判性反思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大断裂”。

由此可见,由于自媒体技术的自律性,自媒体中个性表达的人机交互模式以及大学生群体对自媒体的紧密黏合度使得个体在试图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凸显自我存在以及与他者的人际认同时陷入了越表达越孤单的困境。

对于所有投标的施工单位来说,参与招投标活动是要积极以订单模式进行,该种订单模式一方面是指招标的单位要提供合理统一性的招标文件形式,另一方面是投标的各个单位应该严格以招标文件的内容与设计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切合实际的投标报价的工作。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管理招投标性活动,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造价管理和成本进行控制。还有要加强管理施工性的合同,它不仅是重要的依据,更是对建设工程施工质量、进度与控制造价成本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针对其中文件组成,工程量大小及工程范围,结算方式规定等都会给工程造价成本带来很大的影响,需要认真考虑。

[8][10]李颖.美图的视觉魅惑:神话化身体的表征、展演与超载[J].中国青年研究,2017(03):25-30.

二、自我“造魅”与“游离”:越表达越世俗

大学生的个性表达体现了其对展现理想自我特质的积极需求。他们试图呈现真实的自我,以加强个体在自媒体兴趣圈、朋友圈中的真实形象,抑或是对个体在自媒体中既有形象进行纠偏。无论是对立体真我的展示,还是对理想超我的向往,都有其具体的表象。

基于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况,湖北省中医院制定了《湖北省中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了内控系统资产管理平台,采取“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实物信息与财务账目信息进行线上信息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从预算、购置申请、入库、转移、使用、维修、折旧、效益分析到报废处置的全流程线上信息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同时整合院内各套系统数据对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和效益分析,促使医院更科学、充分地调配和使用现有资产,帮助临床更充分地利用好现有设备资源,同时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借助身体进行表达个性本身无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中大学生的个性表达往往通过不同程度的“造魅”来实现,比如各种“身体神话”。大学生热衷于通过整形手术或是修图软件来“造魅”,实现自媒体中他者对自我存在的现象力发挥。他们“改造身体、塑造时尚崇拜符号的过程犹如进行外科整容手术,对引人关注的器官如腿、唇部、乳房、皮肤、眼睛等进行缺陷修整。微观的‘手术’如‘磨皮’‘美肤’‘化妆’‘瘦腿’‘拉伸腿部’及各种虚化脸部斑点的滤镜”。[8]尽管自媒体中的大学生们“大规模对形体外表进行自我陶醉式保养的运动,所需表达的是深埋于人们内心的、欲主动对身体进行建构和控制的一种忧虑。身体发展与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种一体化的联系,即表现在对特定身体形态的追求之上”。[9]但是如果迷恋于这种身体“造魅”的狂欢不能自拔,也会带来系列后果,“当神话化的身体视图进入社交空间后,一场场自恋与凝视的表演秀也随之上演”。[10]显然当个性逼到蜕变为自恋的表演秀而讲自我处于“游离”状时,其本身与大学生表达真实自我实现个体存在确证相违背。这透视出大学生自媒体中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身体浅表美且沉浸在身体神话中不能自拔,这将进一步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Sudan(“苏丹”)在 3 月 19 日被实施安乐死,北白犀这个在地球生存了上千万年的物种走向灭绝。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林网建设也逐步深入,由“防治并重”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监督执法”。首先搞好宣传活动,通过电视讲话、播出电视节目、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水土保持、林网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防沙治沙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其次是组织技术人员对防治情况进行普查,并制订出监督治理方案。再次,规范监督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地方性立法立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举办专项人员培训班,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督统筹、管理网络。

归化翻译可以让大家通过译文很容易的明白陕西美食文化的中文含义,利用归化翻译介绍美食的制作和来源以及背景故事,更容易让游客接近和融入,减少译文中有些不为人知的异域风情。现在很多陕西美食的译名都采用归化翻译的方法,比如通过食材进行翻译的菜名:“荞面饸饹”翻译成“Cold buckwheat noodles”,“汉阴炸米饺”翻译成“Hanyin Fried Rice Dumpling”,有些以烹饪的方法来命名,比如“灌汤包子”翻译成“Dumpling Stuffed with Hot Gravy”,“石子馍”翻译成“Crispy pastry Baked on Hot Cobbles”等。

当出于真实性的个性表达蜕变为“造魅”的俘虏,造成越表达个体认同越模糊;当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伪崇高”的皈依,造成价值世界的虚无,必然导致个体认同的海市蜃楼的悬浮困境。

三、价值生态凌乱:越表达越虚无

[6][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7.

(一)价值相对主义的影响

当技术自律性对个性表现理性的掣肘不被大学生所清醒自知并自觉规避时,再加上受到自媒体中裹挟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蛊惑,个体在进行个性表达时因逃离价值而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就变成自然的了。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到:“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该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及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4]显然,个性表达是否需要道德支撑已然不是一个问题,个体必须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与政治团体的关联并不断实践,其解放与全面发展才会最终实现。而个体的这种价值认知、判断与选择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这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感,一种对何对何错的直感。这个学说的期初的思想是去抗衡一个对立的观点,即,知道对与错就是计算后果,尤其是与神的奖励和惩罚相关的结果”。[15]换句话说,价值选择并不能仅仅依靠个体的感觉来进行。而当个体将自我感觉作为价值选择的终极理由时,势必会导致个体的“感觉主义”和“自恋主义”。

由于追求感官快乐本身并不长久,由此容易转入“感觉主义”的循环。有学者在谈及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时讲到:“现在有一个独立于真善美之外的快乐,跟真善美无关的快乐。那是什么东西?那就是大家说的‘爽’。爽,它有一个特点,得到的时候就失去了……好像有了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是被各种碎片化的阅读不断造就,同时被不断肢解。这是破碎的主体性,破碎的自我支撑的幻觉,实际上是支配的,受制于让自己更爽的信息。”[16]可以说,以上这种说法对自媒体中个性表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如果个体在自媒体中的个性表达失去必要的价值支撑,就等同于彻底拔掉自我认同之根。正如布卢姆所说:“绝大部分学生,尽管像任何人一样都想好好思考自己,但他们都意识到他们忙于自己的职业和关系。自我实现的某些虚浮之辞给这种生活一个有魅力的神态,但是他们能够明白,这种生活毫无任何特别崇高的东西可言。活命哲学已经取代英雄主义成为受人赞赏的品格。”[17]进一步地,个体因“自恋主义”而丧失崇高价值追求支撑的状态必然带来价值相对主义。究其实质会带来价值的缺失。因为“按照这种理论, 行为的善恶是无从判定的, 既然没有确定的评判尺度,所以一切泯灭良知、损人利己乃至灭绝人性的行为就有了存在的理由,而一切高尚的道德行为也就在一切泯灭善恶之区别的喧嚣声中变得毫无价值”。[18]

(二)价值排序混乱的影响

多元价值在自媒体中的交融被放大化,也增长了多元价值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当个体在自媒体环境中面对个性表达中多元价值时,倘若没有内在的价值排序,极易引发价值冲突与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价值排序问题, 不仅是价值原则(自主原则、善的原则、生命原则、正义原则、诚实原则等)简单的选择和序列,更强调的是在具体情境中的道德决定及依据。”[19]大学生在自媒体中进行个性表达,其排序出现了直观的价值排序不明及具体情境中价值选择的凌乱。其价值排序不明主要体现在:一是底线价值缺失。尽管青年大学生须有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价值,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善美的坚守应该成为最为基础的底线价值,“从踩猫猫到虐婴,丑陋的人性被肆意散播;从染色馒头、瘦肉精到毒胶囊,职业道德接连被葬送”。[20]一旦大学生在个性表达中缺乏基本的真善美底线,就极易滋生诸如网络“直播”中“犬儒主义”、窥探他人隐私、网络暴力等现象。二是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规范之间的双重标准及其价值分野。诚然两者有其本质上的区别,但他们之间却是彼此联结,互为支撑的。诸如说自由既是个人价值追求又是社会价值规范自然没有异议,问题是当大学生普遍在自媒体个性表达中呈现出对个体自由的热衷,“我乐意”“我喜欢”等正是他们常见的话语表达。但殊不知正是他们在自媒体中秉持的这种似乎没有限域的自由主义取向,在慢慢侵犯着他者的自由,在侵扰和冲击着整个社会的自由规范。

[13]徐大威.作为审美形态的英雄与崇高[J].贵州社会科学,2017(01):32.

当自媒体中大学生强烈的个性表达的热情和行为带来“表而不达”的相悖性后果时,如孤单化、世俗化和凌乱化,在引导大学生个性表达的机制构建上,除了引导大学生在“情”和“理”平衡中认清自媒体传播的规律,同时,仍需不断强化大学生在自媒体中对于借助自媒体掀起波澜的社会思潮引起警觉。这也是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的起码要求。

参考文献:

[1]尹岩.个体认同论纲[J].江汉论坛,2017(01):95-102.

[2][11]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8、265.

[3]樊葵.论媒介崇拜[J].当代传播,2007(05):18-21.

[4] John Thompson.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27-228.

[5]王小占.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调查和建议——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理论教育,2013(06):28-29.

个性表达中对真实的追寻在自媒体中逐渐流行起来。“‘真实性’一方面成为一种卓越的价值,另一方面亦构成一种自我实现的框架,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道德上发展迟缓的进程。”[6]可见,真实性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框架,且其本身的卓越与其道德上的滞后性同时并存。随着现代性的“去魅”,日常生活的世俗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事实。大学生喜欢借助身体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品位,“90 后青年才会经常大量运用自拍的照片、自剪的视频、自组织的语言以求全方位展现自我的外在形象和个人品位。同时,他们在认同材料和资源的选择上也日趋娱乐化和消费化。他们会通过对某个体育或娱乐明星的崇拜来确认自己的风格,通过服饰和时尚来构造认同性”。[7]

自媒体扩展了大学生自由表达个性的机会与权利。问题是在自媒体环境中个体表达的随意性凸显,集中体现在其个性表达时价值生态的凌乱,价值相对主义、价值排序混乱以及价值空间模糊等问题普遍存在,由此带来了大学生在自媒体表达中的价值认同困境。

[7]闫方洁.自媒体语境下的“晒文化”与青年自我认同的新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06):83-86.

在经历了将传统崇拜对象搬下“神坛”后,大学生在自媒体中将颠覆传统、再造崇拜发挥到极致,以此凸显个体与他者对理想自我的截然不同。当前大学生中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并不是出现意义缺失,而是浅表意义被放大化,有学者称其为“意义的通货膨胀”,即“由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类似崇高或悲剧性这样的审美范畴所体现的冲突和深度,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喜剧性和逗乐的笑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在符号的生产规模方面和能力上,早已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在意义的生产上,却和这样的规模正好形成鲜明的反比关系。产品越多,意义却越平庸越浅薄”。[11]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嬗变中,形成对“伪崇高”与“假英雄”的虚假认同,诸如对游戏人物的崇拜、对“网红”的追寻,如此等等。“无论是消费的无限膨胀和媒介科幻主义,都是发展中迷航的表现。”[12]当“英雄的‘神人合一性’‘政治理想性’‘道德实践性’在后现代消费时代被解构,‘化崇高为滑稽’,使英雄徒剩滑稽的审丑外壳,不再崇高。英雄在当代的审美重塑应恢复其崇高的超越精神这一内核,以审美距离为原则,对欲望、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无利害的审美调节”。[13]由此彰显出大学生个性表达上真实自我的“造魅”与由崇拜变异理想自我的流俗化。

在对学生的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证书或满足未来就业的条件,有的甚至不清楚自身学习英语的动机,只是“随大流”,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本能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情况导致了英语自主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应试而非应用。其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对于网络环境的应用不足,不注重自身的英语口能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增强,英语的实用性被大大削弱,所应该起到的宣传湖南文化以及彰显湖南人才素养的作用难以在国际友人中展现。

[12]高建平.在伟大的时代,重振崇高之风[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5下):21.

价值情境选择凌乱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空间的模糊。尽管个性表达强调其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统一性,但是现实中,大学生出现了线上价值与线下价值的分离。这表现在大学生线上(自媒体中)的个性表达侧重于通过“符号系统”对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价值传递和宣扬,他们通过“转发”“点赞”或是“吐槽”来展示他们对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喜爱,但是当线下侧重于通过“行为方式”具体实践进行个性表达时,不少大学生的在价值选择上却选择了“默默观望”,这种虚拟情境和实体情境中价值选择的区隔,是大学生个性表达价值认同上的知行不统一。换句话说,大学生存在“网上谈兵”的群体面相。这与大学生自媒体中个性表达的“非即时性”与“反馈延缓性”有关,即线上的“漫游”和“围观”滋长了个体在线下的“旁观者”姿态和“看热闹”心态。二是价值时间断裂。诚然,价值取向因在实践中适时调整而不断完善,这就在个体意义上说明价值取向与个体的“曾在”“现在”和“将在”的连续性,否则可能会带来个体价值认同的断裂,从而影响自媒体中个性表达的价值认同。“只有意识能使人成为他所谓‘自我’,能使此一个人同别的一切能思想的人有所区别,因此,人格同一性(或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识。而且这个意识在回忆过去的行动或思想时,它追忆到多远程度,人格同一性亦就达到多远程度。现在的自我就是以前的自我,而且以前反思自我的那个自我,亦就是现在反思自我的这个自我。”[21]这说明同一性或是延续性对自我认同的意义。大学生在自媒体中进行个性表达表现为他们容易忘了自我当下的“大学生”身份,所谓进入大学的迷茫与目标失落,而以“刷存在感”作为个性表达的初衷。与此相关的是,大学生个性表达对个体“将在”的图式的模糊感与不确定感,或功利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活在当下”成为大学生们“现在”普遍重视的。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15][17]查尔斯·泰勒.本真性的伦理[M].程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32-33、20.

[16]许纪霖等.何以安身立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309.

3.SVM模型的输出结果。为确定SVM模型的最佳训练集大小,本文以200个样本为步长有放回地从训练集中分层随机抽取训练样本,得到各指标随训练样本大小变化的曲线图,如图3、图4所示。

在温州,与台风“玛丽亚”不期而遇的我们,并没有因此停下寻访的脚步。历经整宿的狂风暴雨,临出发时雨势已减弱许多。约定采访日的上午,余董父子如期冒雨前来,亲自驱车把我们接到了中科。

安排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学生分小组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过程对接。在医院在岗4O周的实习,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综合职业能力。

[18]许苏民.论自由与责任——兼论反对价值相对主义与犬儒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36.

[19]张彦.论“价值排序”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0(05):23-28.

[20]刘燕.关于审丑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3(01):211-215.

[21]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0.

张卫伟
《当代青年研究》 2018年第01期
《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