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师的生命素养及其养成

更新时间:2016-07-05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无论对谁,人首先都是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人的活动就是生命运动的轨迹。因此,人的生命状态直接影响其活动。对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2]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是以生命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所以,与一般职业相比,教师对于生命素养的要求更高,生命素养对于教师来说也更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以往教师专业化讨论中较为忽视的话题,也是教师教育中较为缺失的方面。

王祥仿佛失了神一样。明明是得了10万元去做生意,但是相比自己失去的部分,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他越想越气愤,生意也不想做了,就想寻老道的晦气。

一、教师生命素养的意义

重视教师的生命素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诉求,也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要求;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意。

(一)教师生命素养是时代的教育诉求,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要求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我们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化教育”、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化教育”和新世纪以来的“人本化教育”。[3]“政治化教育”把教育视为上层建筑,把学校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经济化教育”强调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教育视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把学生培养为劳动力、人力资源。无论是“政治化教育”还是“经济化教育”,都是把教育作为社会的工具;无论是培养政治人,还是开发人力资源,重视的都是人的工具价值,忽视了人本体的生命价值。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育人为本”成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教育的本质也从“政治化教育”、“经济化教育”回到了“人本化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把“育人”牢牢确立为教育的根本。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对教育的本真回归。

中学化学教材中呈现了大量图片,教师应开发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如借用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57页图10-1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深层次知识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哪些粒子不见了?哪些粒子生成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有多种社会属性,但再多的属性都是基于人生命发展的要求,背离生命发展要求的外在属性,是对生命的扭曲,对人的异化。回归“人”,是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诉求。这里的“人”不是工具人、知识人,而是具有多方面整体发展的、具体的人。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就是叶澜教授在其“生命·实践”教育学信条中所指出的,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教育要体现生命的关怀,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前提就在于教师要有生命素养、自觉生命意识。

(二)教师生命素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

生活意味着意义。意义是精神生命的特质。“生命意义是个体作为生命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指个体不断地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是人的生命在其活动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11]对于教师来说,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其职业生命的价值是统一的,是教师在学校、课堂和专业发展中实现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

人的生命素养包含在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生命素养是教师生命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完整的生命体一般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综合,所以,我们也提出教师生命素养的四个方面:生命认知、生命意识、生命行动和生命意义。教师生命素养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素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生的,具有内生性;教师就是靠这个整体结构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潜隐性。教师是通过提升自己的生命素养来提高个人的教育影响力,从而影响学生生命的发展,具有教育性。

(三)教师生命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如果把教师的职业作为“教书”的职业,知识本身和如何教知识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如果把教师的职业作为“育人”、“成就人”的职业,就必须把生命素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教师群体的生命质量堪忧:繁重的工作、较低的工资、各种考核和来自家长、社会等多方的压力,使得不少教师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焦躁抑郁,职业倦怠严重,有的教师甚至是优秀的骨干教师选择了离开教师行业,教师的行业对优秀人才缺失足够的吸引力。造成教师生命质量低下的原因,不只是工资等物质待遇问题,还因为教师内心的生命价值被忽略。教师精神的“蜡烛论”、“春蚕论”、“园丁论”,从道德高地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这些言论固然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点,看到了教师职业对国家、对社会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的价值,但关注的都是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教师的职业除了外在的社会价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使教师在奉献学生、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关怀自我的生命,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才能使教师体验到生命的内在价值”[6]。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要关注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就是要激发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把教师的生命成长融入其专业发展之中,寻找教师生命发展的空间,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与职业成就的统一。

因此,关注教师生命素养,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视教师职业为事业,在做教师中感受生命的乐趣和幸福,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中成就生命的价值;相反,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教师,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尤其是在教师工资待遇不高的情况下,既体会不到教育乐趣,也难以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所以,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就是关心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关心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教师的内在价值和尊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教师的生命素养及其构成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共性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又是其个人人格的体现。因此,教师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教师的生命素养,也包括教师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素养。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生命既是他自身的,又是影响学生的教育资源。“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身正”既是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也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的存在物。”[8]因此,马克思把“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视为人的类特性。意识是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根本区别。生命意识是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生命活动的反思和觉悟,意识使人反思自己发展中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未来方向。

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学校、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生命场”。教师生命素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生命素养的教师,可以创建生命化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可以实施生命化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可以创造生命化的学校,使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总之,教师生命素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的生命素养列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确的卧位,是杜绝头部压疮发生的关键。卧位要求,双侧去骨瓣者给予头部仰卧位或U型枕交替使用;小脑手术者,给予完全健侧卧位2小时和平卧位1小时交替进行;一侧去骨瓣者给予健侧卧位和平卧位;颈项强直者卧位时米枕抵住,慢慢纠正。

3.2 加强科技创新,克服连作障碍 一是通过在土壤中加入有机物等措施以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7]。二是选用抗性品种,积极选育或引进高抗、多适的韭菜新品种。三是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的轮作和间、套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8];如武山县龙泉乡将韭菜与萝卜、番茄、芦笋等进行轮作,效果较好;也可在韭菜行间套种花椰菜、甘蓝、萝卜、白菜等,既能吸收吸收土壤中不同养分,又可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四是科学合理施肥。

(一)生命认知

教师要成为生命自觉发展的主体,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人,就必须对自我和学生的生命及其特点、生命发展节奏和规律有充分认识和了解。人和动物都是生命,但人和动物生命的不同在于:动物只有自然生命,动物的生命就是其本能的表现;但人不仅具有动物的自然生命,还具有超越自然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因此,人的生命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构成。自然生命是肉体的生命,指向生命的时间,是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指向人的交往关系和职业生涯,是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是生命自觉发展的境界,指向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是生命的高度。生命只有长宽高的结合,才能够成为立体的、完整的人。只关注生命的某一方面,或者以一个方面压制甚至牺牲其他方面,都是对生命的摧残,是残缺不全的生命。

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人必须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追求一种无限。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自觉性、自为性、超越性。人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一个最好的我。因此,人是能动的、发展的主体,具有发展的自觉性。人的精神生命使人超越世俗,追求精神的无限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丰盈生命,完善生命。

加快向发达国家开放,对接欧美日韩等先进经济体国际旅游体系。推进中美、中欧等国际旅游战略合作项目落地。整合旅游资源,互推旅游精品线路,互送客源,开拓新兴旅游市场。极力争取入境免签政策,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扩大国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航空圈,推动试行第五航权开放政策,加快提升国际通达性和航空保障能力。

素养是内生的,是在生活中滋润生成的,它依靠于个体的养成。教师的生命素养,依赖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有生命自觉的教师。前者是就教师个体而言的,后者是就教师职业生命而言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中的体现。

(二)生命意识

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再生水回用工程,努力增加农业和生态水源,目标是实现回用再生水4.08亿m3。2013年建成宁河再生水回用工程,新增再生水回用农业和生态水量 0.53亿 m3;2014—2016年,规划投资5.2亿元,新增再生水回用农业和生态水量3.55亿m3;届时可实现回用再生水4.08亿m3的规划目标。

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说明人的生活必须是有意识的生活。生命意识是每一个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知,是个体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包括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生存意识、生活意识、精神追求等部分。生命意识不仅使个体能够健康地活着,而且活得更有劲头,更有精神,更有追求,更有价值。缺少生命的意识,人就会变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即便有着健全的身躯,也宛如行尸走肉。

教师的生命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意识,还表现在对学生生命的意识。学生不是施加影响、任意塑造的对象,而是需要唤醒的生命“雄狮”,具有无穷的爆发力。教师首先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尊重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潜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价值和存在感;其次,教师的生命意识表现为教育影响中的意识,包括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公正意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对学生的师爱。教育的人格影响力,传递着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教师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师生生命的共生意识。教育不是传递没血没肉的科学知识,而是传递生命的气息,是一种师生生命间的影响。师-生之间不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的共生关系。师生间的生命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给予,而是相互的启发与共生。

(三)生命行动

生命意识解决了“为什么生活”、“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但意识必须转化为行动。生命行动在较低层次就是生存。生命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没有生存的本领,就难以有美好的生活。生存能力是一个人保存自然生命、拓展社会生命和超越精神生命的基本能力,诸如应对挫折、面对困难的能力,接受挑战、战胜自我的能力,有效沟通、协调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等等。当然,还有在非常态的恶劣环境下保存自身、挑战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为保存生命所必要的一些野外生存技能、避险避难技能、逃生自救能力、安全防范能力等。教师必须具有这些生存能力,一方面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在面对危险时候,教师才能够有效保护学生。中小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就是为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

A total of 1292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which had been registered and treated with DHI in 21 hospitals in Chin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March 2014.

个体的生命素养是教师生命素养的前提,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就是教师的生命自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内20多位特级教师专业的叙事分析,概括出了教师发展生命自觉的五个维度及其表现:[14]第一,自觉体认。自觉体认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爱,将专业发展视为实现人生追求、释放生命能量的过程。第二,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生命自觉水平的关键。这意味着教师以积极的心向、自主的态度开展实际的专业成长活动,即教师的发展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非外部的驱动。第三,自律自制。自制自律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优化。第四,自主反思。自主反思指教师综合分析专业成长的经验,对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并予以批判性的思考与总结。第五,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自觉水平的根本体现。它指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全部潜能,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在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教师通过这五个维度的自我修炼,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生命素养。

(四)生命意义(价值)

“人本化教育”不同于工具化教育、知识化教育,它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滋养生命,以生命激扬生命的教育。教师只有丰盈了生命,才可能丰盈学生的生命;教师只有具有了生命自觉,才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因此,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完善,提升教师生命素养是前提。可以说,“教师的生命之源枯竭,学生的生命之洲也终会因得不到滋润而干涸。只有内心丰富,生命力强的教师才会在日常教学中萌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也才能关注到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5]

教师的生命意义定向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有学者区分了教师发展的三种境界:以教育为职业的匠师境界;以教育为专业的能师境界;以教育为事业的人师境界。最后一种境界是最高境界,即教师生命自觉的境界。[12]专业发展既是为了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义追求的教师,一定具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也会主动寻求发展的方式、方法和资源,在发展中不断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生命意义实现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生命意义的实现离不开他的职场,学校是教师职业生命的场域,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共生体。教师生命意义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学生。课堂活动的样态、教学质量、学生生命发展状况,乃至课堂、班级、学校的文化、氛围等等,都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生命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在课堂中实现。

教师的生命意义体现在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幸福是一个选择,而且是终极的选择。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一切行为和最终追求的目的就是幸福。费尔巴哈也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13]人生以幸福为指向,但幸福不只是物质上的富有,幸福一定是人生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幸福是一种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教师幸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生命素养的养成

素质与素养,虽然都是人的特质,但二者比较起来,素质具有外在性,素养更具有内生性。因此,素质主要靠教育,素养主要靠养成。但养成也不是自我修炼、自我反省,它也需要依靠素质的教育。所以,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养成,既需要教师的自我养成,也需要教师的生命教育和职场实践

(一)自我养成

生命的这些特点为每个人所有,也自然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师不仅自己成为生命发展的主体,成为生命自觉的发展者,还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学生生命发展的职责,是“点化学生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点’是点拨、开启,不是直接告知,这需要智慧;‘化’是转化”。[7]教师要点化学生生命,还需要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者统一的完整个体,就是要做到热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热爱生命,要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特征和生命的价值。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生命因超越而有意义,生命因意义而丰满和幸福。热爱生命,既要珍爱自己生命,又要尊重他人生命,敬畏自然生命。积极生活,就是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与他人健康地交往,勇敢地面对挫折,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成就人生,就是要合理规划人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具有生命超越性,激发生命的潜能,超越死亡,追求生命的崇高与伟大;超越“小我”,关心国家、社会和人类,具有世界的胸怀、人类情怀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生命行动另一个层次就是生活。生存与生活不同,“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9]生存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自然生命,生活意味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存,还应该有诗和远方的向往。教师如果只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于养家糊口,履行必要的职责,这只是生存;如果把教师视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值得终身托付的事业,愿意为之付出和奋斗,这就是生活。生活力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动力,生活力中有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投入和有意义的生活。具有生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充满智慧和创造的教师。[10]只有充满生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命教育

生命素养不是自发的,它需要教育。教师生命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素养教育,二是教师作为教师的生命素养教育。

生命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存在,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教育必须关注生命。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中有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唯独缺少生命教育。应试教育关注知识、考试、分数、升学,唯独不关注人的生命,甚至反过来成为对生命的压迫和摧残。学生厌学、轻生、颓废、吸毒、暴力、艾滋病等诸多生命问题的出现,才使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生命教育。但这种生命教育只是停留在生命问题的解决,关注心理健康、自杀预防、暴力预防、艾滋病预防等,还没有提到生命素养的高度。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列入了“健康生活”。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15]这三个方面都是生命素养的内容。提升人的生命素养,就应该从小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同时,也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生命教育全面贯穿在中小学教育中,使每个人都能够养成良好的生命素养,培养生命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生命素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教育所需要的生命素养,需要教师教育来培养。为此,需要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开展教师的生命教育。在职前教师的培养中,一方面要面向每个大学生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通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素养;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培养,开设教师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师的专业课程之中。通过这一课程,使教师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技能,具有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职后培训中,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建立教师自主发展、自主反思探究学习提高模式,引导教师走上自觉、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之路。

徐复观以思想史研究所构建的解释学,对传统的义理与考据两种阐释方式采取了兼取而用之的态度,对现代以西释中与科学考据的实证方法采取了双重批判的立场。而对此立场的理解,尤需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危机的文化背景里来理解。徐复观的解释学立场带有显著的比较视野,落实于如何恰当地对中国思想进行现代阐释。

(三)职场实践

虽然生命教育有助于教师生命素养的形成,但正如一个人只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教师的生命素养也在教师的职场中形成,在职业实践中表现。职场是生命素养养成的实战场。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职业生命价值的地方。学校领导要特别重视学校生命生态环境的建设。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是生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也是生命生态环境的享用者。学校管理者要具有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及更高层次的生命发展需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性生态环境,提供生命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学校要建设学习和研究共同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生命成长的正能量。一个糟糕的生态环境,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砥砺奋进,无疑是对教师生命的摧残。学校不仅应该是学生生命的乐园,也应该是教师生命的乐园。在这里,教师应该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幸福感。

自2016年9月30日起京津等地启动楼市调控至今,已持续近两年,各地出台各种措施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防范泡沫和金融风险。在政府屡次强调“房住不炒”和楼市调控不放松情况下,调控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走势还时有反复。尤其在今年调控措施不断加码的情况下,部分城市房价涨势控制不及预期,地方政府“明调控、暗刺激”增加土地出让等收入,地产企业加大三四五线城市布局,种种矛盾和乱象不仅扰乱市场预判,也对调控实施带来干扰。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阵地。传统的知识课堂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且知识是标准化的“死”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师机械讲授,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机械化、模式化、静止化,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涵养生命的课堂,不是知识的课堂,而是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是师生生命的对话、交流,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生命共度的历程。生命化课堂中充满着激情,充满期待,充满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只有生命化课堂,才能涌现师生生命的创造,展现生命的风采;只有生命化课堂实践才能生成教师的生命素养。

当然,教师的阵地不只有课堂,还有班级、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无论什么方面,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化教育——一种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1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3]冯建军:教育转型与教育学转型 [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133-141.

[4]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0.

[5]沈琪芳、夏雪梅.教师生命素养:一种课程架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15-18.

[6]冯建军.增强教师的生命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2,(5):1.

[7]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N].光明日报,2017-02-21-13版.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9]周之良.德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9.

[10]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M].上海教育科研,2006,(7):16-17.

[11]杨翠娥.论教师生命意义的追寻[J],当代教师教育,2010,(2):17-21.

[12]岳欣云.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生命自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117-122.

[1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14]仲玉凤.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理想样态与现实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18-32.

[1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EB/OL]http://www.sohu.com/a/114389183_100928.

[16]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

刘霞
《当代教育科学》 2018年第05期
《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