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小河流对长江水下三角洲远端泥沉积的贡献:以椒江和瓯江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浙闽沿岸泥区形成于全新世的海侵初期[1-3]。该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向南延伸800多千米,一直到达台湾海峡北部;最宽处可达100 km,最厚处可达40 m、出现在等深线20~30 m处,向两侧变薄,向海延伸可到达水深90 m处[2]。浙闽沿岸泥区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主要由黏土与粉砂组成,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浙闽沿岸中小河流及台湾西海岸河流[3]

长江入海泥沙是东海现代沉积最重要的物源[3],由于流域产沙和河流输沙受到水库拦截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年输沙量减少。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2003年之后长江每年向海输送的泥沙与1951—2002年间的年均输沙量相比,已降低了69%。

瓯江和椒江分别是浙江的第二和第三大河流,都属于山溪性河流。椒江全长190 km,流域面积为6 750 km2,多年年均年输沙量为1.22×106 t[4-5] ,陆域来沙主要集中在洪水期,潮流界可达灵江起点三江村处。椒江入海后,口门呈喇叭型向外展宽,称为椒江口——台州湾。瓯江全长388 km,流域面积17 985 km2, 多年平均年入海悬沙量为1.952×106 t,流域来沙集中在汛期输入河口[6-7];自河口上溯83 km为感潮河段,河槽外形呈喇叭形,上窄下宽,瓯江口属于强潮、多沙、河口湾型河口[8]

虽然中小河流的年输沙量不及大河,但其流域的单位面积产沙量却相对较高[9],而且对于流经的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更加快速脆弱。与以往相比,椒江与瓯江等中小型河流的贡献率相对上升,它们对浙闽沿岸泥区的影响值得研究人员投入更多的关注。

The time-effective regression was tested with Pearson's correlative coefficient(95%confidence interval)as 0.8759(0.3606-0.9815)in CFA group(P<0.01),and 0.9073(0.4867-0.9864)in SLP group(P<0.01),respectively(Figure 2).

为了定量地研究浙闽沿岸中小河流对内陆架现代泥质沉积的贡献,首先需要选定在输运过程中自身特征(组成、含量)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很小的示踪物。研究表明,黏土矿物含量相对稳定,具有作为长江物源示踪标记的价值[10];在长江口利用黏土矿物含量与计算模式得出的输沙量与实际结果相比,相差仅有0.9%[11]。因而黏土矿物可作为定量化的物源示踪物。

海洋沉积物是不同来源物质的混合物,在搬运和沉降过程中会受到水动力作用的影响。一般由多个粒度组分叠加组成,粒度分布曲线往往呈现多峰,这些峰的峰态与峰值粒度各异,能同时表征物源与水动力两种信息。泥质区的动力学机制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泥质沉积的形成与局部沉积动力环境变弱有关,主要的控制因素是物源[12],因而峰可以反映不同的物源。如果将每个单峰视为一种物源,可以用端元分解算法对沉积物的粒度组分数据进行反演,分离出若干端元,这些端元也可以作为物源示踪的替代性指标[13]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

研究区位于27°~32°N,121°~125°E,表层样与柱状样的采样站位分布见图1。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3月分两次在研究区进行了沉积物的表层样和柱状样的取样, 柱样采样点位于水深20~50 m处,由北向南依次为ZJ01、ZJ02、ZJ03、ZJ04、ZJ05、ZJ06,具体水深依次为20 m、21 m、49 m、20 m、48 m、46 m。为了研究椒江与瓯江对浙闽沿岸泥区的物质供应,2016年5月及2017年1月分别在椒江流域和瓯江流域各采集河漫滩表层泥样7个。

2.2 实验室分析

2.2.1 粒度测试

当然,利益平衡始终是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支点,在对作品著作权人给予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等社会公众的利益。为避免法官适用兜底条款时打破利益平衡,兜底条款的适用应遵循以下规则:一是应当有适用的合理性基础;二是应当在穷尽有名权利仍不能对被诉行为进行规制的前提下适用;三是规制的对象应当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使用行为。

式中,yi是浙闽沿岸泥区中第i个物源指标所占的百分含量;xij是第j个物源中第i个物源指标所占的百分含量;ai则是研究区域各个物源所占的比例;e为误差。在进行物源含量计算时,YX已知,需要求得AA要满足:

2.2.2 黏土矿物分析

取10 g冻干样品于离心杯中,用去离子水浸泡,搅拌,静置24 h,倒去上清液。先加5 mL 10%的双氧水,待停止起泡后继续加双氧水,直至样品不再起泡。加去离子水清洗样品,离心后倒出上层液,连续清洗3次。用孔径63 μm的筛子湿筛,粒径小于63 μm的颗粒转移到1 L的大烧杯中。根据斯托克方程,提取小于2 μm的黏土颗粒,直至提取出所有小于2 μm的颗粒。加入适量HCl,去除碳酸盐。加去离子水,反复冲洗2~3次,直到样品由絮状物变为悬浮液。

基于图1所示的DPD软粒子模型,相应的相互作用参数αij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此外,键对粒子间通过简谐振动弹性力=Crij相互连接约束,其初始键长为单位长度.

推荐理由:《蜇虫记》是美国“蜇虫刺之王”、2015年搞笑诺贝尔奖得主施蜜特博士倾4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记录了作者40年来在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与蜇人昆虫打交道的经历,语言幽默、描述生动,集冒险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在美国出版引起如《哈利·波特》般的轰动,受到《自然》《美国国家地理》《BBC野生动物杂志》等十多家媒体的推荐。

提取的黏土颗粒采用刮片法制成表面光滑平整无气泡的样品片,分别进行①自然风干、②乙二醇饱和(40℃乙二醇蒸汽36 h)、③300℃高温加热2 h及④550℃高温加热2 h处理,随后测试4种处理条件下的XRD波谱。实验在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参考文献

2.3 数据处理

2.3.1 粒度端元

Weltje[14]总结了粒度数据的分析算法并提出了端元组分的概念,认为海洋中的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由不同物源或者不同的输运机制和路径所决定的,而上述的每一种过程都具有分选性,都会优先选出具有某一特征的粒度组合,即端元组分。根据端元组分概念,沉积物的粒度数据X可表示为多个端元组分B的组合:

X=MB+E

(1)

式中,X为沉积物粒度矩阵;M为相对含量矩阵;B为端元组分矩阵;XMB均为一维矩阵,其矩阵元素之和都是100%。由于样品是由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的,每个样品中各端元组分相对含量的总和也是100%,因此式(1)中的沉积物粒度矩阵、相对含量矩阵和端元组分矩阵都是成分数据[13]。本文利用Paterson和Heslop[15]提供的程序对研究区表层样粒度数据进行端元分解,并对端元组分计算统计。

  

图1 研究区站位分布及流域采样点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points of related catchments

2.3.2 特征粒级

椒江流域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表2)由多到少依次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与表1中的相对含量比较接近。4种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在椒江流域采样区的分布基本稳定,相对含量的标准偏差不超过2%。

2.3.3 黏土矿物比例计算

黏土矿物半定量计量用Biscaye[17]方法,即选用乙二醇饱和片图谱上蒙脱石(17 Å,1 Å=10-10 m)、伊利石(10 Å)、绿泥石+高岭石(7 Å)4种矿物的3个特征衍射峰的峰面积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计算。4种矿物的权重因子分别是:蒙皂石为1,伊利石为4,绿泥石+高岭石为2,高岭石与绿泥石的含量比例以25℃(2θ)左右3.5 Å附近的衍射峰高比值求得。2.2.2节关于黏土矿物上机测试的③、④方案,即高温加热条件下测试所获得测试曲线,可帮助鉴定高岭石族和绿泥石族等矿物。

3 结果

3.1 表层沉积物与柱样沉积物类型

研究区的表层样沉积物组分主要包括砂、粉砂和黏土,其中砂的含量最少,平均值为13.06%;黏土的含量与之相似,平均值为13.20%;粉砂含量最高,平均值为73.73%。利用Folk分类法对表层沉积物定名,基本可以分为3类,即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

在部编版教材下教学,应该打破传统,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描述生活的细节。以认知方向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变化中发现生活的美,并去探索这种美的背后的真情实感,以个人的独立的视角去描绘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美,写出富有情感且特色新颖的文章。

柱状样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显示,除了ZJ02柱样颗粒稍粗外,其余柱样的粒度组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图2),粉砂和黏土两者含量总和在95%之上,粉砂的平均含量在70%左右,黏土组分的平均含量在23%左右。但是就柱样沉积物的Folk分类定名结果而言,ZJ01、ZJ03、ZJ04、ZJ06柱样全部为粉砂,类型单一,说明这些站位的水动力状况长期以来变化不大;ZJ02样品中有砂质粉砂、粉砂及粉砂质砂3类沉积物,ZJ05柱样中有粉砂、砂质泥、泥以及砂质粉砂4类沉积物,相对于前4根柱样而言,ZJ02和ZJ05柱样沉积物类型比较多样,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所处地点的水动力环境相对复杂一些。

  

图2 沉积物组分含量的垂向分布Fig.2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mponent content in the core sediments

  

图3 粒度数据端元分析结果Fig.3 Analysis result of grain-size end membera.端元数与复相关系数值曲线;b.粒度端元分解结果a. Number of end members and linear correlations; b. unmixing result of end member

3.2 粒度端元识别结果和空间分布

利用端元分析算法对研究区表层样粒度数据进行计算,端元分析模型中的复相关系数(r2)和角偏差值表示粒度实测数据被端元拟合的程度。在假设端元数为2、3、4、5的情况下,对所有的粒度数据进行拟合,具体见图3a,结果发现在端元数为4时,复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说明4个端元基本满足大部分粒级的拟合要求;当端元数为5时,拟合的复相关系数较4个端元时改善幅度不大。根据端元分析法在满足拟合逼近程度要求时,端元数量应该尽量少的原则,本文选取4个端元对该研究区域粒度进行分解。

另外,动物粪肥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料资源,本地的畜牧业发展,使得畜禽养殖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畜禽粪便的利用率不足,只有大约20%的畜禽粪便被用于土壤的有机培肥过程中。动物粪便的随意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强对土壤粪肥的应用,在提升地力的过程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及政策,将动物粪便用于有机肥制作过程中,提高有机肥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进行生产,尽可能地提高土壤耕地的地力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端元分解图见图3b,粒度分布范围跨度较宽,在0.2~1 000 μm内。EM1~EM4粒度大小是依次递增的,EM1的粒度分布范围在0.35~144.2 μm之间,峰值出现在约9.2 μm处;EM2的粒度分布范围在4.5~168 μm之间,峰值出现在26.8 μm处;EM3的粒度分布曲线范围在10.7~420.4 μm之间,峰值出现在70.6 μm处;EM4的粒度分布曲线分布范围在63.8~515.5 μm之间,峰值出现在252.6 μm处。由上述粒度分布范围可看出,EM4的粒度成分全是砂,是4个端元中最粗的;EM1是4个端元中最细的颗粒,只有它含有黏土成分;其他两个端元是粉砂和砂的混合物。

根据划分的4个端元所占的百分含量进行分析,获得浙闽沿岸泥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相对含量的平面等值线图,见图4。图4a显示EM1组分含量的高值区(60%以上)出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内陆架,且有向南扩散的趋势。显然,EM1组分是沿着长江冲淡水的方向扩展,在冬季被限制在近岸的强盐度锋面以内顺岸南下[2]。值得注意的是,EM1的最高值出现在舟山群岛东南侧。图4b显示EM2组分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浙江沿岸,由近岸向陆架方向组分含量是逐渐降低的。这表明EM2组分来源于浙江沿岸,由近岸向外侧输运。EM2向东南方向突出的一角在空间位置上与27°~29°N之间存在的跨陆架穿刺锋面吻合,这里通过水交换可以将物质向外海输运[18-19]。图4c显示EM3的高值区出现在27°N以南,呈由南向北扩散的态势,且EM3的粒度特征与台湾海峡西部近岸细粒沉积区的悬浮颗粒相似[20],因而推测EM3组分来源于台湾海峡方向。考虑到沉积物的净输运方向及海流的流向,EM3组分输运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台湾暖流;在输运过程中,颗粒物可能在研究区东南部海域发生沉降,高盐水体沿海底向岸输运过程中又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21],后经短距离搬运所至。EM4的成分为砂,与陆架残留砂的组分相似[22];图4d显示EM4的组分含量向陆降低,高值区出现在陆架中部砂质沉积区,区内海流系统主要由黑潮的西部边缘部分、北上的台湾暖流以及太平洋潮波系统控制[22];粒度成分与动力环境都指示EM4可能源于陆架残留砂。以上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将粒度数据分解为4个端元的合理性。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坚持服务民生的理念,科学调度小浪底和西霞院工程,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在管好工程、服务民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稳妥推进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以管好民生工程为基础、水电开发建设为主业,带动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格局。

3.3 特征粒级的识别结果

图5显示,研究区柱样的特征粒级共有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3.91~9.29 μm (Ⅰ)、18.58~44.19 μm (Ⅱ)和105.11~148.65 μm (Ⅲ)。6个柱样的标准偏差曲线差异较大,就特征粒级的数量而言,除ZJ02柱样外,其他几个柱样均为两个;就特征级粒的峰值所对应的粒径大小而言,ZJ02和ZJ05柱样均出现最粗的第Ⅲ特征粒级。以上信息可能表明,ZJ02和ZJ05两个站位的颗粒物较粗,水动力环境较强。

[3] 李家彪. 东海区域地质[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图4 研究区端元含量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end member contentsa.端元1含量;b.端元2含量;c.端元3含量;d.端元4含量a. The content of end member 1; b. the content of end member 2; c. the content of end member 3; d. the content of end member 4

  

图5 粒度-标准偏差曲线Fig.5 Standard deviation of grain-size analysis of coresa.6个柱样中共有的特征粒级,分布范围为3.91~9.29 μm;b.第二特征粒级,分布范围为18.58~44.19 μm;c.第三特征粒级,分布范围为105.11~148.65 μma.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s of grain-size with 3.91 to 9.29 μm; b. 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s of grain-size with 18.58 to 44.19 μm; c. the third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s of grain-size with 105.11 to 148.65 μm

有资料显示,长江入海悬移质泥沙的多年平均中值粒径在夏半年(5—10月)为19.6 μm、冬半年(11—4月)为14.5 μm[25]。由此可见夏季的悬浮颗粒物比冬季粗[23,25],又因为夏季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大于冬季,洪枯季入海泥沙的这些差异可能是第Ⅰ特征粒级出现的主要原因。

第Ⅱ、第Ⅲ特征粒级峰值对应的粒径相差较大,分别属于粉砂级和砂级,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输运距离的增加,长江入海泥沙沿长江水下三角洲远端泥质带的贡献是逐渐降低的[26],其他物源区的贡献量渐增,而且越往南,组分来源会更加复杂;其二,冬、夏两季的浙闽沿岸流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一般而言冬强夏弱[27]。物源及动力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出现第Ⅱ和第Ⅲ特征粒级的主要因素。

3.4 黏土矿物的分布及组合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及蒙皂石,其相对百分含量见表1。本研究获得的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0-11]具有相似性,都是伊利石含量最高、蒙皂石含量最低,相对含量数值存在较大差别。如本研究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在58%左右,绿泥石的相对含量在20%左右;但是前人报道的[11,28-32]的伊利石的相对含量比本研究高,在65%~74.6%之间,绿泥石的相对含量在10.1%~13.08%之间,比本研究低,蒙皂石与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则没有太大差别。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掌握了许多写作技巧,写作文似乎不再那么可怕了。但在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中,我们又碰到了一只“拦路虎”——观察作文,在学生作文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表1 研究区各采样点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

 

Tab.1 Clay mineral relative content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study area(%)

  

站位纬度经度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ZJS0828°39'48″N121°52'59″E11571912ZJS0928°39'01″N122°48'15″E1459198ZJS1028°26'57″N121°43'31″E12581911ZJS1128°27'02″N121°56'53″E10572012ZJS1228°26'04″N122°14'19″E11582011ZJS1328°26'39″N122°31'01″E11602010ZJS1428°26'23″N122°42'00″E1359208ZJS1528°14'33″N121°42'53″E12571912ZJS1628°13'59″N122°00'03″E11582011

 

续表1

  

站位纬度经度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ZJS1728°02'03″N121°21'39″E12581912ZJS1828°02'42″N121°37'20″E10601912ZJS1928°03'21″N121°51'09″E10582012ZJS2028°02'48″N122°02'30″E13572011ZJS2128°02'05″N122°14'15″E12591811ZJS2227°54'15″N121°15'35″E9582112ZJS2327°50'05″N121°41'26″E10601910ZJS2427°42'09″N120°50'24″E10572012ZJS2527°43'04″N121°01'06″E10582012ZJS2627°43'39″N121°17'04″E8601912ZJS2727°43'05″N121°29'13″E10592012ZJS2827°40'05″N121°43'07″E9602110ZJS2927°39'15″N121°58'32″E959229ZJS3027°31'40″N120°59'06″E13571911ZJS3127°31'35″N121°26'36″E9592111ZJS3227°20'53″N120°43'21″E10582012ZJS3327°20'25″N120°56'54″E9592012ZJS3427°20'49″N121°14'25″E9592011

对表1所列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采样区的表层底质样品的平均粒径相近,4种主要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的标准偏差均不超过2%,即采样区内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基本是稳定的。

一般情况下,柱样沉积物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且不同层位峰的峰值粒径与峰态是有差别的。这种多峰分布特征,可能指示同一物源的沉积物经历不同的沉积动力过程后混合而成,也可能是不同物源的沉积物经过不同的沉积动力作用之后的结果[16]。只有把沉积序列中含量变化较大的粒度组分(即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特征粒级)分离出来,才能更深入地探讨每一粒级组分所指示的沉积动力学意义。特征粒级的分析主要通过计算柱样的所有子样在各个粒级区间的百分含量的标准偏差,认为高标准偏差值所对应的粒级即特征粒级。

瓯江流域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两类:OJS1、OJS2、OJS3 OJS4站位是一类,OJS5、OJS6、OJS7站位是一类;相较于前者而言,后者蒙皂石的相对含量明显偏低且高岭石的相对含量高于绿泥石。两类样品黏土矿物的差异与采样点的位置有关:OJS5、OJS6、OJS7采样点在温溪之上,而OJS1、OJS2、OJS3 OJS4采样点处在温溪之下。温溪是瓯江感潮河段的上界[33],由此向海方向的采样点(即OJS1-OJS4)的黏土矿物的组成与浙闽沿岸泥区的基本相同。

 

表2 椒江瓯江流域各采样点的黏土矿物相对含量(%)

 

Tab.2 Clay mineral relative content in the Jiaojiang andOujiang catchments(%)

  

站位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JJS410572211JJS511572111JJS610562311JJS710582211OJS110572112OJS211562112OJS311562211OJS411552212OJS55521627OJS63491731OJS73571624

4 讨论

4.1 各河流对浙江近岸沉积物的贡献

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存在分异和选择性吸附等作用,导致沉积物的矿物与元素组成受粒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采用不同粒级组分测试法代替全样分析法已成为趋势。浙闽沿岸泥区沉积物中泥的比例含量高达85%以上,是典型的细颗粒物沉积区,因而黏土矿物一直是用来研究该区物源的重要指标。

如果各补给区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可以根据物质平衡原理,用补给区与汇入区的黏性泥沙的黏土矿物百分含量建立长江口黏性泥沙汇入百分数的计算模式[11]

假定长江、椒江、瓯江对浙闽沿岸泥区的黏土矿物贡献量总计达100%,根据物质守恒原理,推得:

把好食品采购验收关。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进货验收和台账记录制度,从正规渠道购买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并实行严格的“索证索票”。验货时,对入库食品进行标签、包装、品质(感官性状)等方面的查验,有问题的食品拒收入库[4]。

Y=XA+E

(2)

式中,

 
 

6根柱样ZJ01~ZJ06长度依次为186 cm、188 cm、142 cm、180 cm、104 cm、138 cm。使用激光粒度仪测量柱样子样与表层样粒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称取2.5 g左右(视样品颗粒大小而定)的沉积物样品置于100 mL的烧杯中,加入20 mL浓度为0. 5 mol/L六偏磷酸钠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继续加入六偏磷酸钠,将烧杯加满,静置24 h等待上机。实验仪器为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范围为0.02~2 000 μm,粒级分辨率为0.01φ,重复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3%。实验在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于非糖尿病者不同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更广泛,常多支受累,粥样斑块严重,且常有溃疡、钙化等,即便是介入治疗术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再闭塞的几率同样较高[17]。

Lu Jianyu, Lu Yongjun, Li Haolin. A primary research for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Oujiang estuary[J]. The Ocean Engineering, 2002, 20(1): 46-51.

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长江源黏土矿物的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表3):蒙皂石的相对含量在5%~13%之间,伊利石的百分含量在56%~74.6%之间,绿泥石的百分含量在10.1%~16%之间,高岭石的百分含量在8.6%~16%之间。4种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标准偏差均在2%之上,伊利石甚至达到6.69%。导致这些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采样位置的不同,二是实验方法的不同。有研究表明,乙二醇饱和时间24 h、490℃加热2 h、定向薄片刮片制样方法是黏土矿物学XRD测试分析的最佳预处理方法[34]。综合考虑实验方法及样品采样点,本文将以杨作升[28]测的黏土矿物数据作为长江源的代表来进行计算。

由于长江三角洲及其远端泥的净输运方向由北向南,可以认为台州湾和温州湾的物源区的数量是有差异的,前者的源区包括长江和椒江,后者的源区则多了瓯江。为了细化计算,将浙闽沿岸泥区(汇入区)分为两部分,如图6所示,一部分是从台州湾附近向外延伸的泥质区ZM1,面积为1.09×104 km2,年沉积量为67.43×106 t;另一部分是从温州湾向外延伸的泥质区ZM2,面积为1.12×104 km2,年沉积量为89.98×106 t[36] 。通过计算,获得结果见表4、表5。长江来源的泥沙有13%沉积在ZM1区域,有17%沉积在ZM2区域;椒江的泥沙有90%沉积在ZM1区,有10%向南输运沉积在ZM2区;而瓯江的泥沙全部沉积在ZM2区。

 

表3 各采样区黏土矿物含量统计平均值(%)

 

Tab.3 The statistical mean value of clay mineral content(%)

  

区域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数据来源ZM1区(台州湾附近)11.658.219.410.9本文ZM2区(温州湾附近)9.658.720.211.2本文椒江流域10.357.022.011.0本文瓯江流域10.856.021.511.8本文长江口门河段10651114杨作升[28]长江口区近口段5.074.610.110.3林承坤[11]长江河床及沿岸各站5.9568.413.0814.29许东禹[29]长江冲淡水13561615郭志刚等[30]长江三角洲6661216Yang等[31]长江三角洲7.873.212.28.6吴月英等[32]

  

图6 ZM1、ZM2在浙闽沿岸泥区中的范围(本图改绘自Jia等[35])Fig.6 The scope of ZM1、ZM2 in the Zhe-Min mud area (the figure adapted from Jia et al.[35])

 

表4 各河流中小于2 μm的颗粒物对泥质区ZM1ZM2的贡献系数

 

Tab.4 The contribution radio of three rivers about fine particles less than 2 μm to the mud area ZM1 or ZM2

  

采样点输沙量/106t·a-1河流贡献系数总量d<2μmZM1ZM2长江390.0026.910.130.17椒江1.220.100.900.10瓯江1.950.160.001.00

进一步计算,可以知道长江、椒江、瓯江对ZM1泥质区的小于2 μm的颗粒物的贡献量分别为75%、2%、0%;对ZM2泥质区的贡献量分别为74%、0%、2%(表5)。

 

表5 各补给河流对浙闽沿岸泥区小于2 μm颗粒物的贡献

 

Tab.5 The contribution of fine particles less than 2 μm to Zhe-Min mud area of river recharge

  

汇入区泥质区面积/104km2年沉积量/106t·a-1各补给河流的汇入百分数/%总量d<2μm长江椒江瓯江ZM11.0967.433.967520ZM21.1289.985.297402

表5显示,浙闽沿岸泥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尽管椒江、瓯江因搬运距离短占据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是由于年输沙量太低,贡献量基本只能维持在2%左右。长江对ZM1和ZM2的贡献基本一致,维持在74%~75%左右,ZM1的贡献量略大,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离长江河口距离的增加,长江入海泥沙的贡献是降低的,前人也有文章[26]证明了这一点。肖尚斌等[36]利用黏土矿物与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近2 000年来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物中长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83%以上,这一数值高于本文的结果。引发两者差异的原因在于,本文用黏土矿物作为示踪物,粒级控制在2 μm之内,后者除了选取黏土矿物作为示踪物外,还选取样品中小于63 μm的组分进行微量元素示踪。由此也可以看出,选取的粒级组分的差异会对物源定量分析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长江大通站1950—2000年间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33×108 t(以下均为大通站的数据),1950—2010年间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3.90×108 t,2000年的年输沙量为3.39×108 t,在2003年之后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只有1.33×108 t(图7a)。

  

图7 长江、瓯江和椒江近期输沙量年际变化Fig.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Jiaojiang River and Oujiang Rivera.长江大通站;b.瓯江圩仁站;c.椒江柏枝岙站a.Datong st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Xuren station of the Oujiang River; c.Baizhiao station of the Jiaojiang River

瓯江流域圩仁水文站是瓯江干流的控制站,圩仁站所测得的多年平均(1956—1989年)年输沙量为189.48×104 t(图7b);瓯江支流石柱站在1958—2000年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5.71×104 t,在2001—2015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0.08万t,较20世纪下降了35.84%。

椒江干流柏枝岙站的多年平均(1958—2015年)年输沙量为36.27×104 t,在2000年之前(1958—2000年)及2000年之后(2001—2015年)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分别为37.30×104 t和33.31×104 t,没有明显变化(图7c)。

总体而言,椒江和瓯江的年输沙量在2000年之后虽稍有下降,但是减少幅度却远远不及长江;二者的年输沙量之和有311×104 t,在2000年之前仅占长江年输沙量的0.72%,但在2003年之后可达2.34%,因而推测在将来浙闽沿岸中小河流对内陆架的泥质沉积的贡献会增大并将稳定在某一范围内。虽然可以利用黏土矿物定量中小河流的贡献,但是其2%的数值并不能与这个问题本身的误差范围显著拉开距离。不过,在台州湾与温州湾的局部区域内,虽然椒江和瓯江的泥沙通量不大,由于输运距离近,对局部泥质区的贡献也是很可观的,椒江、瓯江这两条河流的局地贡献比例可能会上升到10%左右。

4.2 粒度端元与黏土矿物在示踪方面的分析比较

定量地解决物质来源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找到兼有“从哪里来”和“有多少”双重作用的一种示踪物质;二是分别找到具有“从哪里来”和“有多少”作用的示踪物质,然后综合起来考量。

以往的物源研究多数针对沉积物“从哪里来”的问题,采用重矿物[37]、黏土矿物[10-11]、地球化学指标[38]及特征粒级[16,23-24]等作为物源的替代性指标,一般会获得很好的结果。但是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物源示踪时,通常选择特定粒级组分而非全样分析法,从而具有很强的粒度依赖性。例如,黏土矿物分析与细于2 μm的细颗粒相伴,重矿物与砂和粗粉砂相伴,地球化学指标更是因为需要考虑与粒度相关的吸附性因而选择特定的粒级。黏土矿物分析方法本身受限于其半定量特性,且不同实验室的实验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结果的变数较多。就粒度端元分析和特征粒级而言,国内外地学实验室已经普遍使用了激光粒度分析仪,不同的实验室所得粒度数据的相对误差较小,因而结果的可对比性较好。

浙闽沿岸泥区的现代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物源不外乎长江、浙闽中小河流、台湾西海岸河流,以及可能的苏北沿岸流输运[2-3]。粒度端元是一种“全粒度”的指标,能解决“有多少”的问题;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粒度端元可同时满足“从哪里来”和“有多少”两个示踪指标要求。

前文通过对粒度数据进行端元分解,将其划分为4个端元,确实能够较好地解释研究区的沉积物“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并且能够揭示出不同物源的沉积物的大致输运范围。端元EM1的组分含量可达90%之上的高值区出现在舟山群岛东侧50 km处,大致在30°N,123°E附近,这一现象尚无直接的动力观测或模拟资料可供解释,值得进一步探讨。有研究表明,杭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是长江来源泥沙的重要沉降区,长江来源的沉积物有40%堆积在杭州湾及其附近[39],大量的长江入海泥沙会首先进入杭州湾,再经舟山群岛的峡道向东南输运;这一过程的累积效应,可能使杭州湾表现为粗颗粒的“捕获器”,从而使细颗粒的长江泥沙在舟山群岛外海富集。另外受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长江入海泥沙很难越过124°00′E[40]。从30°N沿内陆架向南,EM1的组分含量逐渐降低,到29°30′N降低到60%,说明长江来源的细颗粒物在向南输运过程中,除长江口毗邻的水下三角洲外,舟山群岛附近是其重要沉降区。

至于“有多少”这一问题,粒度端元也大致能给出比较明确的结果。端元EM2的高值区出现在浙江沿岸,最高值在42%。端元EM3的高值区出现在27°N以南,在27°N端元EM3的组分含量可达49%,向北含量降低,最北端大致达到29°N,含量降低到20%。虽然这些数值不能精确定量化地表明长江、浙闽沿岸的中小河流及台湾西海岸河流对浙闽沿岸泥区的贡献比例,但是就认识这些河流的影响范围及扩散区域有一定的帮助,算是粗略地回答了“有多少”这一问题。

5 结论

(1)浙闽沿岸泥区的表层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其粒度数据可分解为4个端元,EM1端元表现出长江来源的属性;EM2端元表现出椒江和瓯江等沿岸中小河流来源的属性;EM3端元可能来源于研究区南部的物源并有向北输送的趋势;EM4端元的粒度成分全部是砂,其物源区可能是陆架中部的砂质沉积区。

(2)研究区的柱样都有第Ⅰ特征粒级,在3.91~9.29 μm之间,与长江口外悬浮颗粒物有关,并由此可以显现出柱样所在的区域都会受到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第Ⅱ、第Ⅲ特征粒级分别出现在18.58~44.19 μm与105.11~148.65 μm之间,物源及海洋动力条件差异可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对浙闽沿岸泥区的贡献基本维持在75%左右。椒江和瓯江由于年输沙量太低,贡献量只有2%左右,但是2%的数值并不能与这个问题本身的误差范围显著拉开距离。由于长江年输沙量大幅减少,推测将来浙闽沿岸中小河流对内陆架泥质沉积的贡献会增大并将稳定在某一范围内。

(4)相对于受粒度效应限制的其他示踪物源的指标,粒度端元作为一种“全粒度”的指标,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可以同时解答“从哪里来”和“有多少”这两个示踪问题,但其定量结果的精度需要提高。

致谢:高建华副教授在样品采集、粒度分析、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方面给予帮助;章伟艳研究员在黏土矿物实验、分析给予指导;李炎教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常洋在流域采样过程中给予帮助;陈仁哲、张晨晨、郭俊丽在图件编辑方面提供帮助;审稿人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1] Xiao S, Li A, Liu J P, et al. Coherence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8000 years from Yangtze River-derived mud in the East China Sea[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6, 237(2): 293-304.

[2] Liu J P, Li A C, Xu K H, et al.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Yangtze River-derived along-shelf clinoform deposit in the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6, 26(17): 2141-2156.

德国的行政诉讼纠纷调解,主要分为诉讼前调解和诉讼中调解。对于诉讼前调解而言,在德国常见于建筑业、环境法、公务员法等领域,调解是此类纠纷普遍采用且成效卓著的解决方式。㉑近年来甚至有学者提出强制调解程序,即行政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或者复议程序前必须先进行一轮调解,但这种观点并未被德国《调解法》所采纳,学说上仍认为调解系自由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且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期间其权利并不因调解程序的介入而产生变更。

虽然特征粒级有差异,但第Ⅰ特征粒级在每个柱样中都有出现,即3.91~9.29 μm的粒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级组分。有研究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柱样沉积物出现了4.24~8.5 μm的特征粒级组分,与长江来源的细颗粒物质有关[23-24];这个特征粒级与本文发现的第Ⅰ特征粒级几乎一样,因而可以认为第Ⅰ特征粒级很大程度上是以长江口外悬浮颗粒物为主。此外,3.91~9.29 μm这个粒级范围刚好处在端元EM1的峰值附近,这个巧合可能暗示着所有柱样所在的区域都受到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

Li Jiabiao. Regional Geology of the East China Sea[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8.

[4] 夏威夷, 赵晓冬, 张新周. 椒江河口径, 潮流变化对含沙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3): 35-45.

Xia Weiyi, Zhao Xiaodong, Zhang Xinzhou. Influences of variations in run off and tide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Jiaojiang River estuary[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3):35-45.

[5] 陈甫源, 胡金春, 白咸勇, 等. 江道采砂对椒江河口的影响分析[J]. 泥沙研究, 2008 (4): 46-53.

Chen Fuyuan, Hu Jinchun, Bai Xianyong, et al. Effect of evacuating sand on Jiaojiang River estuary[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8 (4): 46-53.

[6] 陆建宇, 陆永军, 李浩麟. 瓯江河口挟沙能力的初步探讨[J]. 海洋工程, 2002, 20(1): 46-51.

为什么早晨的时间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这和我们身体分泌的荷尔蒙有关。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脂醇”,是两种让人精力充沛的荷尔蒙。肾上腺从黎明开始分泌这两种荷尔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七点左右。当然,深夜也会分泌荷尔蒙,但和分泌高峰期比起来,分泌量差得远了,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是早上效率高的原因。夜晚是身心休息的时间,所以身体为了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睡眠,抑制了荷尔蒙的分泌。

[7] 宋乐, 夏小明, 刘毅飞, 等. 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J]. 泥沙研究, 2012 (1): 46-52.

Song Le, Xia Xiaoming, Liu Yifei, et al. Variations in water and sediment fluxes from Oujiang River to estuary[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12 (1): 46-52.

[8] 徐群, 张继昌, 王俊, 等. 瓯江河口浅滩促淤估算分析[J]. 海洋工程, 2005, 23(3): 39-44.

Xu Qun, Zhang Jichang, Wang Jun, et al. Calculation of siltation thickness in Oujiang River estuary shoal[J]. The Ocean Engineering, 2005, 23(3): 39-44.

[9] Milliman J D, Meade R H. World-wide delivery of river sediment to the oceans[J].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83, 91(1): 1-21.

[10] 周晓静, 高抒, 贾建军. 长江粘土矿物示踪标记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3, 34(6): 683-692.

Zhou Xiaojing, Gao Shu, Jia Jianjun.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Changjiang clay minerals as fingerprints for material source tracing[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03, 34(6): 683-692.

[11] 林承坤.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粘性泥沙的数量与输移[J]. 地理学报, 1992(2): 108-118.

Lin Chengkun. The amount and transport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its near se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2(2): 108-118.

[12] 李军, 胡邦琦, 窦衍光, 等.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J]. 地质论评, 2012, 58(4): 745-756.

Li Jun, Hu Bangqi, Dou Yanguang, et al. Modern sedimentation rate,budget and supply of the muddy deposits in the East China Seas[J]. Geological Review, 2012, 58(4): 745-756.

[13] Weltje G J, Prins M A. Muddled or mixed inferring palaeoclimate from size distributions of deep-sea clastics[J]. Sedimentary Geology, 2003, 162(1): 39-62.

[14] Weltje G J. End-member modeling of compositional data: numerical-statistical algorithms for solving the explicit mixing problem[J]. Mathematical Geology, 1997, 29(4): 503-549.

[15] Paterson G A, Heslop D. New methods for unmixing sediment grain size data[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5, 16(12): 4494-4506.

[16] 孙有斌, 高抒, 李军. 边缘海陆源物质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初步分析[J]. 科学通报, 2003, 48(1): 83-86.

Sun Youbin, Gao Shu, Li Ju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grain-size popu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errigenous components in marginal sea setting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1): 83-86.

[17] Biscaye P E. Mineralogy and sedimentation of recent deep-sea clay in the Atlantic Ocean and adjacent seas and oceans[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65, 76(7): 803-832.

[18] Yuan D, Zhu J, Li C, et al. Cross-shelf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ndicated by MODIS satellite 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08, 70(1): 134-149.

[19] Liu S, Qiao L, Li G, et al. Distribution and cross-front transport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15, 107: 92-102.

[20] 阮美娜, 李炎, 陈一宁, 等. 夏季台湾海峡的悬浮颗粒通道: 现场粒度端元分析的证据[J]. 科学通报,2012(36): 3522-3532.

Ruan Meina, Li Yan, Chen Yining, et al. Summer pathways for suspended particl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vidence from the end-member analysis of in-situ particle size[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36): 3522-3532.

[21] 王爱军, 陈坚, 叶翔, 等. 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悬浮体及沉积物来源与输运机制[J]. 海洋学报, 2010, 32(6): 130-143.

Wang Aijun, Chen Jian, Ye Xiang, et al. Sediment sources and transport patterns in the southwest Taiwan Strait in spring[J]. Haiyang Xuebao, 2010, 32(6): 130-143.

[22] 王中波, 杨守业, 张志珣, 等. 东海陆架中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 海洋与湖沼, 2012, 43(6): 1039-1049.

Wang Zhongbo, Yang Shouye, Zhang Zhixun, et al.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dication fo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12, 43(6): 1039-1049.

[23] 张瑞, 汪亚平, 高建华, 等. 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海洋学报,2008,30(2): 80-91

Zhang Rui, Wang Yaping, Gao Jianhua, et al. The vert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evolution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 China[J]. Haiyang Xuebao, 2008,30(2): 80-91

[24] 张瑞, 汪亚平, 高建华, 等.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泥质区近期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 31(5): 9-16.

Zhang Rui, Wang Yaping, Gao Jianhua, et al. Recent variation in sediment grain size in the mud area of Changjiang subaqueous delt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J].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2011, 31(5): 9-16.

[25] 吴月英, 彭立功. 长江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与流量、含沙量的关系[J]. 泥沙研究, 2005(1): 26-32.

Wu Yueying, Peng Lig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spended sediment size,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Datong Gauging Station of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5(1): 26-32.

[26] Su C C, Huh C A. 210Pb, 137Cs and 239,240Pu in East China Sea sediments: sources, pathways and budgets of sediments and radionuclides[J]. Marine Geology, 2002, 183(1): 163-178.

[27] 田元, 范德江, 张喜林, 等.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J]. 海洋与湖沼, 2016, 47(2): 319-326.

Tian Yuan, Fan Dejiang, Zhang Xilin, et al. Sensitive grain size component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16, 47(2): 319-326.

[28] 杨作升.黄河, 长江, 珠江沉积物中粘土的矿物组合, 化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气候环境的关系[J]. 海洋与湖沼, 1988, 19(4): 336-346.

Yang Zuosheng. Mineralogical assemblages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s from sediments of the Huanghe, Changjiang, Zhujinag riv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in their sediment source areas[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1988, 19(4): 336-346.

[29] 许东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 5(2): 17-26.

Xu Dongyu. Mud sedimentation o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J].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1985, 5(2): 17-26.

[30] 郭志刚, 杨作升,王兆祥.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5, 25(1): 75-84.

Guo Zhigang, Yang Zuosheng, Wang Zhaoxiang. Influence of water mas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a-floor sediments in the Huanghai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1995, 25(1): 75-84.

[31] Yang S Y, Jung H S, Lim D I, et al. A review on the provenance discrimina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Yellow Sea[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3, 63(1): 93-120.

[32] 吴月英, 陈中原, 王张华. 长江三角洲平原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1): 92-98.

Wu Yueying, Chen Zhongyuan, Wang Zhanghua.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Yangtze Delta Plain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5(1): 92-98.

[33] 李孟国, 郑敬云, 孙决策,等. 瓯江河口水动力泥沙分析研究[C].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8.

Li Mengguo, Zheng Jingyun, Sun Juece, et al. Analysis and study of hydrodynamic sediment in Oujiang estuary[C].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Theory of Sediment in China, 2008.

[34] 李艳丽, 刘志飞, 赵玉龙, 等. 预处理过程对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半定量分析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14, 34(3): 635-644.

Li Yanli, Liu Zhifei, Zhao Yulon, et al. On the influences of Pretreatment on semi-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sediment[J]. Quaternary Sciences, 2014, 34(3): 635-644.

[35] Jia Jianjun, Gao Jianhua, Cai Tinglu, et 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and retention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subaqueous delta and its distal muds over the last century[J].Marine Geology, doi:10.1016/j.margeo.2018.04.005

[36] 肖尚斌, 李安春, 蒋富清,等. 近2 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2005, 19(2):268-274.

Xiao Shangbin, Li Anchun, Jiang Fuqing, et al. Provenance analysis of mud along the Min-Zhe coast since 2 ka BP[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19(2):268-274.

[37] 陈静, 王哲, 王张华, 等. 长江三角洲东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矿物差异及其物源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7, 27(5): 700-708.

Chen Jing, Wang Zhe, Wang Zhanghua, et al. Heavy mineral distribution and its provenance implication in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area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7, 27(5): 700-708.

[38] 范德江, 杨作升, 孙效功, 等.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 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2, 32(5): 748-756.

Fan Dejiang, Yang Zuosheng, Sun Xiaogong,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ediment provenance on the north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 32(5): 748-756.

[39] 沈焕庭. 长江河口物质通量[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Shen Huanting. Material Flux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1.

[40] 郭志刚, 杨作升, 张东奇, 等. 冬, 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J]. 海洋学报,2002,24(5):71-80.

Guo Zhigang, Yang Zuosheng, Zhang Dongqi, et al.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barrier effect of current circulation on its transport[J]. Haiyang Xuebao,2002,24(5):71-80.

 
薛成凤,贾建军,高抒,蔡廷禄,晁海娟,李军,陈一宁,夏小明
《海洋学报》 2018年第05期
《海洋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