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档案微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更新时间:2009-03-28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档案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借助档案微信,档案部门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传播渠道、用户,丰富了知档用档的感官体验。近年来,学者们对档案微信展开了研究,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文献获取与计量分析

2018年1月10日,笔者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档案+微信”“档案+微传播”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为92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度以及文章本身的学术性,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去重工作,共获得69篇有效文献,其中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67篇为期刊论文。

 

表1 有效文献年度分布表

 

根据检索结果可知,《陕西档案》2013年第2期刊发的王潇和黄新荣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启档案利用新时代》一文开启了我国档案微信研究的先河,此后相关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且从2015年开始增长幅度加大。其中2017年为不完全统计,但仍有25篇研究成果,成为文献发表的“高产年”。

根据统计,开展档案微信研究的作者共有102人(含第二、第三作者),其中,发文两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4人。

由表2可知,发文较多的作者也只有2篇研究成果,其余作者平均发文仅为0.639篇,大部分作者对档案微信的研究比较浅薄,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未有更深层次和系统的研究。

 

表2 发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情况统计表

 

在经历了十年成本管理经验积淀后,2015年12月,重庆市卫生计生委批准在重庆九院成立重庆市医院成本管理研究中心(简称“成研中心”),中心继而成为中国医院成本管理领域首个、全国唯一的省部级医学重点研究中心。

其它条件不变,在溶液中加入适量3%的H2O2溶液,考察助氧化剂H2O2对甲基紫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6.

学生的话让笔者一惊,的确,上述环节看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了,(*)的证明方法也是学生想出来的,①②求角的正弦和余弦的方法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按常理,教学效果已经非常好了.但冷静想一想,学生的证明也好,①②求角的正弦、余弦也罢,都是被(*)牵着走,都是为这个莫名其妙的结论寻找理由,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探索!要是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想到如此变形?

“He was much, much bigger than that!” the young ones answered again.

从作者所在单位来看,高校教学单位发文量较高,其中,黑龙江大学发文4篇,郑州大学发文3篇,河北地质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大学各发文2篇。

 

表3 有效文献主要刊发期刊分布表

 

由表3可知,上述四家刊物共刊发相关研究成果23篇,占有效文献总数的33.33%,成为了档案微信研究成果刊发的主阵地。

3.档案微信存在的问题。档案微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者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王越指出:“有关档案部门的微信公众号虽然起步早,但发展慢。‘空壳’账号频现,实为宣传摆设;功能看似丰富,实则中看不中用;更新频率较低,关注度几乎为零。”[11]29-30黄丽华、宋华、方巍森指出,档案微信“单向功能多,缺乏互动性;内容更新少,缺乏及时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欠规范,缺乏统一标准规范。”[12]49-53王越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警醒价值,但忽略了档案微信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众多优秀档案微信蓬勃发展的势头,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嫌;黄丽华、宋华、方巍森等人的认识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从双向互动、更新频率到标准规范,逐次揭示了档案微信平台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由表4可知,国家对档案微信研究较为关注,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较多。

 

表4 有效文献所获基金支持一览表

  

基金页码84-89 41-47李兴利赵彦昌,张乐乐李颖,孙晓苗发表期刊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档案学研究作者张智慧,贺志慧,奉国和,李拥军倪丽娟,陈阳26-27 26-29 36-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档案管理兰台世界档案与建设2017-03-15 2016-12-05 2016-09-15题名《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查分析——以“211工程”高校为例》《“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微信建设的SWOT分析——基于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的调查》《“微信公众号+档案利用服务”的思考》《档案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解析及其实现》《我国档案部门微信公众号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以省市级档案馆为例》《关于个人微信的档案学思考》《LightAPP在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调查》《微信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高校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查分析——以“211工程”高校为例》李玉珂王协舟,王露露兰台世界档案学研究2016-07-15 2016-02-28刘洪,殷菲张智慧,贺志慧,奉国和,李拥军8-9 38-43发表时间2017-08-20 2017-06-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与应用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09-18 2017-08-20 270 84-89

二、档案微信研究的主要内容

1.档案微信的内涵。第一,档案微信的定义。对档案微信进行科学界定是相关研究开展的基点。李宗富、郭顺利认为:“档案微信公众号是指我国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注册的应用账号。”[1]80-88这一观点不仅准确、简洁地界定了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概念,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进一步采用描述法作诠释,从档案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内容、作用、意义等方面出发进行了具体阐释,构建了档案微信公众号内涵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服务功能系统。但是该观点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未能说明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朱兰兰、任琼辉则指出:“档案信息微传播就是指传播者将与档案有关的各类信息通过新型社交平台传播给特定受众的过程。档案信息微传播涉及传播者、档案信息、微平台、受众等要素。档案信息微传播具有技术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受众广泛等特点。”[2]99-102该观点补充说明了档案信息微传播的要素和特点,对档案微信的科学界定具有借鉴意义,但由于其不是专门针对档案微信下的定义,故其也没有将档案微信与其他新型社交平台的本质属性区分开来。

式中越大,表明决策专家et给出的决策信息与其他决策专家给出的决策信息冲突越大,反之越小。不失一般性,可令冲突调节交互次数为g,最大冲突调节交互次数为G,则应急群决策冲突检测与调整算法如图1所示。该算法经过多次交互过程能有效降低决策专家群体的冲突水平,提升意见的一致性。

围绕稳定密云水库、改善官厅水库,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分散水源地保护等3个目标,统一规划,把小流域治理规划与大流域和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服务区域功能定位。

第二,档案微信的分类。倪丽娟、陈阳认为:“档案微信公众号主要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即档案部门推送的消息会出现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而服务号推送的消息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3]41-47李颖、孙晓苗则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现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三种。其中,订阅号侧重于为用户提供资讯,认证前后每天可以群发一条消息;服务号侧重于服务交互,认证前后每个月可群发4条消息;企业号主要用于公司内部通讯使用。”[4]36-39倪丽娟、陈阳的观点对档案微信公众号的分类并不完整,覆盖面有局限性,而李颖、孙晓苗的观点弥补了这一缺陷,补充了企业号这一类型,全面、完整地将档案微信公众号按照账号类型划分类别。此外,何思源、张弛、曲春梅从运营主体出发,将其划分为四类:“一是各级各类档案馆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二是高校档案专业师生运营的公众平台;三是档案用品或软件经销商运营的公众平台;四是其他专业组织(如档案学会、档案杂志社等)运营的公众平台。”[5]6-11这一划分增加了以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主体为分类的规则,丰富了分类方法,研究角度更加全面、多样。

2.档案微信的功用。第一,档案微信的作用。张悦认为,档案微信“既能够服务普通受众群,也能够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提高其工作效率、积极性以及职业素养……为从业人员搭建了互学互助、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拉近了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同志之间的感情。”[6]53-55刘洪、殷菲则认为,档案微信“可传播信息形式多样化,可以提高档案开放服务意识,满足人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通过用户的转发和评论,促使更多档案用户获取档案信息最新动态,扩大档案信息利用者的人数。”[7]270从论述的出发点来看,张悦强调的是档案微信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关系和对工作的影响,刘洪、殷菲则侧重于档案微信对档案信息服务和档案宣传利用的影响。

第二,档案微信的功能。刘子侠认为,档案微信的功能有“利用服务,拓展服务,‘扫一扫’”,其中拓展服务包括“在线咨询、档案论坛、视频讲解、电子地图”等服务方式[8]112-115。刘福利认为档案微信具有“发布档案信息、实现档案咨询、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反馈工作、实现与档案网站或数据库的对接,实现微信检索档案信息的功能。”[9]18-20赵彦昌、张乐乐指出,档案微信具有“档案咨询功能、档案检索功能、预约查档功能、档案展览功能、信息推送功能以及其他功能”[10]26-29。刘子侠的观点从宏观角度出发,概括性较强;刘福利、赵彦昌、张乐乐的研究从微观着眼,更为细致,对于档案微信功能的完善更具建设性意义。

从所获基金支持来看,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共有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1篇,具体情况见表4。

4.档案微信的建设策略。随着档案微信的繁荣发展,学者们纷纷借鉴跨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档案微信的建设,以推动其向成熟的阶段发展。苏君华、宋帆帆从数据治理视域对档案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实证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数据意识、健全数据标准以及增强安全监管技术等具体策略”[13]41-43;孙大东、于梦文依据信息偶遇理论,调查分析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注度低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注重档案微信质量,增强信息有用性;优化微信界面设计,实行专业化运营管理体制;营造群体信息空间,增强互动性等措施”[14]25-27;朱晓东、张宁将档案学与法学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基于证据视角以微信为例对社交媒体档案管理的问题展开了探讨,“总结出社交媒体档案管理应该关注的来源合法性的认定、内容真实性的认定、元数据的捕获与留存、社交媒体档案的存储与长期保管、载体的转化等问题”[15]63-67;王协舟、王露露基于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调研结果,主张将LightAPP引入档案移动信息服务,并指出,“应用方式主要有接入第三方应用、开发Html5应用和接入云网站等,还可以从加强平台适应性研究、开发优质移动服务和共享通用开发模板等角度改进其应用。”[16]38-43跨学科理论和视角的应用可使档案微信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其有了更多成熟理论的支撑,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关理论与档案微信研究的兼容性、适用性等问题。此外,这类研究也易产生一种错误导向——只有从其他领域审视档案微信才够深刻,而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价值,容易导致相关研究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

1.档案微信研究的成就。已有研究成果是学者们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学术热点进行理性思考后的智慧结晶,档案微信研究已成为档案学术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1)档案微信的相关文献数量逐年递增。随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繁荣发展,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发文量从2013年的2篇增长到2017年的25篇(不完全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者们时刻关注档案界的最新动态,并持续追踪着档案微信的发展,使理论研究紧跟实践前进的步伐。同时,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积累也为其质的飞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档案微信研究的作者群人员众多且不断扩大。当前,档案微信研究的作者群已突破百人的规模,而越来越多的档案人正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或思悟撰写成文供学界参考、讨论,以共同推动档案微信研究的进步及建设的发展。档案微信的繁荣发展推动着相关研究的进步,而科学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档案微信的不断完善。不难预见,将会有更多的档案学专业师生和实践工作者投身到这个发展过程中。(3)档案微信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档案学界对档案微信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尚不成熟的阶段以探讨微信公众平台与档案事业结合的优势、可行性等为主,后期繁荣发展的阶段以调查研究档案微信的发展现状、成就和不足、建设策略等为主。档案微信公众号数量众多,衍生出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较快。当前,相关研究的方向、角度更加多样化,业已逐步构建起档案微信研究的基本框架。

安全检查表法简便、易于掌握,是常用的分析风险的方法之一,目前也有打分的检查表法。可实现半定量评价。该检查方法的计分方法是根据实际检查结果对安全检查表所有的评价项目分别赋予“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等不同的定性等级,同时对相关等级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权重进行累计求和,得到实际评价值。然查询预先设定好的安全级别表,确定评价值在安全级别表中的位置,得到安全等级。检查表的内容在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依据以下三点制定安全检查表[5]:

三、档案微信研究评述

除此之外,部分作者从宣传推广、增强互动、改善服务、档案信息安全防范等层面亦为档案微信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2.档案微信研究的不足。尽管档案微信研究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1)研究内容不够系统、深入。截至目前,发文较多的作者也只有2篇研究成果,其余作者人均不足1篇,尚未形成专题性研究,有待于深入挖掘档案微信潜在的媒介价值及其由此形成的媒介文化。(2)研究成果“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已有成果中,关于优势分析、问题不足和评价类研究的文章占比较大,且观点大同小异。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档案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创新的尝试,档案学界不能故步自封,只将目光放在现状的调查分析上。(3)缺乏宏观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微观设计,虽然其可操作性较强、容易实施,但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转化价值有限。缺乏宏观研究,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使得档案微信未来的发展道路不够清晰,方向指引不明。

3..未来展望。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关于档案微信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从用户视角出发探索档案微信的建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多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极少从用户视角出发展开分析。从用户视角出发,重点在于对用户需求展开深入分析、重视档案微信传播效果的研究。具体而言,可从用户类型和需求类型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用户对档案微信传播的不同需求以及用户的不同需求对档案微信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等,如可将用户类型分为高校档案学专业师生、档案实践工作者和其他用户等,用户需求分为学习需求、研究需求、实践工作需求以及生活需求等。(2)建立科学的档案微信评价体系。当前,对档案微信的系统评价尚未展开,仅由档案微平台研究这一公众号以阅读量、点赞量、WCI指数等为指标对全国的档案微信进行排行,涉及了评价问题。但是,由于浅阅读方式的效果所限,阅读量、点赞量等指标统计数据存在较大水分,因此有必要建立档案微信的系统评价体系对其展开全方位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为其以后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而言,可依据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维度展开评价性研究,再根据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特性设置二级、三级指标,并对各级指标进行量化,确定评分标准。(3)重视档案微信负面影响的研究。在着眼于档案微信带来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其会对档案微信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由于微信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如果档案微信的管理者疏忽大意导致发布内容不合适或存在抄袭现象时,会对档案微信的公信力产生较大损害;此外,如果档案微信涉及保密内容,一旦发布更会造成难以挽回和估量的损失。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重视对档案微信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由侵权、泄密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的探讨,以保障档案微信的长足发展。(4)增加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应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展开档案微信研究可充分发挥其科学张力将研究向纵深引进。如可将创新扩散理论引入档案微信的研究中,深入系统地展开档案微信用户研究,探索用户在档案微信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规律;将5W传播模式用于档案微信传播的全过程研究和评价性研究等。

微信公众平台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开阔,学者们应放眼未来,多角度、深层次展开研究。同时,可学习借鉴图书馆、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成果,以敏锐的学术感知力引领档案微信研究和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富,郭顺利.档案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2).

[2]朱兰兰,任琼辉.档案信息微传播初探[J].档案学研究,2016(5).

[3]倪丽娟,陈阳.“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微信建设的SWOT分析——基于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7(3).

[4]李颖,孙晓苗.我国档案部门微信公众号现状与建设策略研究——以省市级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6(9).

[5]何思源,张弛,曲春梅.档案“微”平台发展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以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山东档案,2016(6).

[6]张悦.浅谈“微信”应用程序对档案信息服务的促进作用[J].云南档案,2017(8).

[7]刘洪,殷菲.微信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

[8]刘子侠.微信在高校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档案,2015(5).

[9]刘福利.开发利用的新平台:微信档案信息资源[J].北京档案,2014(9).

[10]赵彦昌,张乐乐.档案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解析及其实现[J].兰台世界,2016(23).

[11]王越.基于微信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效果分析[J].兰台世界,2017(18).

[12]黄丽华,宋华,方巍森.基于社会服务的档案微信平台应用调查与分析——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移动档案馆建设调研报告[J].档案学研究,2016(3).

[13]苏君华,宋帆帆.数据治理视域下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研究[J].山西档案,2017(3).

[14]孙大东,于梦文.基于信息偶遇理论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注度调查及优化[J].北京档案,2017(4).

[15]朱晓东,张宁.基于证据视角的社交媒体档案管理——以微信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2).

[16]王协舟,王露露.LightAPP在档案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6(1).

 
徐欣欣 杨兴飞
《兰台世界》 2018年第05期
《兰台世界》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