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

更新时间:2009-03-28

警惕金融危机的周期发生,摆在中国面前的还有两个重要问题: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和应对经济大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前者本质上是内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问题,后者是国际资本流动冲击问题。这两者表面上看仅限于金融范畴,而实际上却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全局。因此,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实质和中国金融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2.解释变量。常用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有成本法、收入法以及教育年限法[15-16]。成本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力资本过去投入成本来衡量,收入法则是以未来流入的收入折现值来表示人力资本。由于上市商业银行人员信息无法获取,且我国市场化水平低,未来收入水平无法有效估计,另外商业银行从业者学历水平较高,人力资本投入成本主要表现为教育成本,因此本文采用教育年限法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本进行估计。计算公式为:

金融风险的二元性特征

(一)风险是金融的内在天然属性

无论是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还是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或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威胁,金融危机最终都表现为信用偿付危机。金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货币和信用联系在一起,货币为内容的信用就必然有一定程度违约概率,而这种违约概率就意味着金融风险。因此,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经验事实表明,金融体系往往扮演了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而其他主体可能只是一个外部助推因素。万杰、苗文龙根据操作风险事件案例实证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欺诈风险是占比最高的操作风险[1]。何德旭、郑联盛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主要发展方式,例如高杠杆率、过度创新、业务跨界、规避监管等,造成了新的金融风险,对经济体系形成不容忽视的威胁[2]。而且,从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来看,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证实。托马斯·赫因分析证明,金融机构不断地创新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体系从中介转向市场[3]。投资者对这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难以扮演“理性投资者角色”,因为无法收集到产品的风险信息,无法利用风险信息和知识技能进行定价分析,无法做出理性的价值投资决策。金融体系在自身信息优势和投资者盲从条件下,可以扩展营销攻势,加剧信息不对称,急剧加速金融风险膨胀。苗文龙、冯涛进一步推理论证金融衍生产品可能造成金融风险几何级数式和立体式膨胀[4]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努力提高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傅政华(2018年第6期)

(一)金融机构加强对自身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可对自身产品和业务投放市场后的风险状况进行及时监测,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定量评估,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模拟实验和压力测试,评价机构自身的金融风险存量、潜在金融风险和外来风险冲击时的危机概率,进而针对产品漏洞和业务条线风险采取管理措施,或提高资本充足率、或增加风险拨备、或压缩高风险业务比重,从而实现公司扩张(创新)与风险管理相匹配。例如,中国债务杠杆率较高,而且近年来,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增加,成为中国债务风险最为集中的部门。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融资成本下降缓慢,使企业债务风险面临较大挑战。相对而言,金融和家庭部门债务率偏低[18]。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尽管金融部门债务率较低,但企业负债作为金融部门的资产,是金融机构重点管理的风险。企业杠杆率高就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的风险高,如果疏漏了后者,金融机构债务率低也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而且,由于长久以来教学督导工作主要通过对各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对教学结果的效度评价来进行,其中行政管理和约束的偏重更明显,这就使得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同样显示出教学评价的行政化和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而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的环境有些束手无策,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督导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

金融体系除了上文谈到的主动寻找接受风险获取风险利润之外,在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和业务扩展交易中,也酝酿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例如,产品本身设计风险。创新金融工具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被发掘和设计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心或无意的产品设计漏洞会成为未来风险爆发的导火索,以及交易操作风险。金融产品在后台上是需要人为操作的,无论是人类操作亦或是现在流行的机器人操作,在执行上都是存在系统性漏洞的。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由于交易原因导致错误产生,并在市场中进一步放大的危机始终存在[17]。加强金融安全,就必须使金融扩张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具体体现为两个层面:

(三)金融风险二元性特征具体体现

(一)金融周期内生于企业破坏式创新周期,金融周期实质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周期。具体体现在:经济周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具有破坏式创新周期,且金融信贷与企业创新周期存在内在联系。随着一批新兴企业发展成熟并成为主体企业,银行在此类企业的信贷比例增加;随着此类企业的衰退,银行在此类企业的后期信贷风险加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信贷管理趋于谨慎,同时考虑到萧条期企业抵押商品的价值可能明显下降,进一步助推了银行顺周期行为,一些风险较低、能够获利的正净现值的项目也可能被拒之门外,此时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会导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温信祥实证得出经济周期、信贷周期、银行资本周期、银行风险周期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13]。滑静、肖庆宪研究实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征,而且具有惯性效应[14]。在金融市场上具有类似周期性,而且在预期因素作用下振幅可能更为剧烈。随着一批新兴企业发展成熟,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资产证券表现优秀,而原来的成熟夕阳企业开始衰退,在新一批创新企业未产生之前,必然抹杀投资者的期望,引发资产价格崩溃。因此,“金融周期内生于企业破坏式创新周期,金融周期实质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周期”的具体证据就是金融顺周期特征,特别是银行相关变量的顺周期性和资本市场的经济晴雨表特征。

一是微观层面,风险发生的必然性。就金融机构个体而言,每个金融机构都在与风险进行交易,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都会有一定的违约客户。因此,金融风险发生是必然的。就金融机构群体而言,总有金融机构难以解决自身的金融风险而陷入危机。但这样的金融风险不会影响到金融安全,只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或一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发生金融风险危机时,才会影响到金融安全。Borio研究证明,金融周期的峰值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金融周期有助于提前探测金融危机;利用金融周期可以预测金融危机。[9]

博迪和莫顿曾创新概括出金融的六大功能,风险管理是金融的核心功能,否则其他功能都是泡影[5]11。例如,支付风险控制不了就无法保障支付功能,信用风险控制不了就无法实现跨时空资源配置功能,信息风险控制不了就无法实现信息管理功能。在开拓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时,金融本身的性质就要求金融体系必须具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功能,金融机构就是通过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获取金融利润。对于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相关的经验证明和研究文献也浩瀚如海。例如,Leland and Pyle基于道德风险的L-P模型[6],Ramakrishnan and Thakor构建的信息经纪人联盟模型[7],Boyd and Prescott设计的基于逆向选择的金融中介模型等等,纷纷对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进行了论证[8]。博迪和莫顿将生产信息视为金融中介赖以生存的六大功能之一,并且是管理投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转移资产等功能的基础。[5]32在此,我们不再一一引证,仅以金融衍生创新为例进行简单分析。2009年4月23日,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商业和金融风险;在德国公司和美国公司中使用衍生工具的公司分别占比97%和92%。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分散和转移风险。

国家决策层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的原理就在于此,旨在根除金融机构不承担风险责任而肆意制造自己控制不了的金融风险的行为,控制高风险金融机构个体的数量,预防金融机构群体性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金融安全。

二是宏观层面,风险发生的周期性。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有外来力量化解不用自身承担时,或者经济基本面发生大的动荡时,爆发金融风险的机构的比重陡然上升,从而形成金融危机。国家采取最后贷款、注资、救助等手段维护金融稳定,使金融体系回归稳态。金融风险从形成到膨胀再到破裂,再到救助回归稳态,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经验证明,这种周期具有显著的重复性。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就提出,信息不对称下的金融市场缺陷导致经济繁荣阶段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银行的“债务清算”及“困境抛售”,生成信贷周期。更多的文献研究了金融的顺周期性特征,例如Bernanke[10]、Montagnoli[11]等等,这也一定程度表明金融具有的周期性规律。因此,金融风险周期是必然发生金融风险的微观个体在宏观层面上比例结构发生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延伸到国际,便体现为显著的国际金融周期[12]

金融风险的周期性与经济周期

风险和风险管理都是金融的天然属性,金融因此具有产生风险的二元性:一方面在管控风险,另一方面又在制造风险。两者的平衡点就是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而这个平衡类似于刀刃的平衡。双方力量随着金融经济形式的变化,金融机构总是可能游离平衡轨道。如果自身能返回均衡,就控制了风险;如果依赖外力,就意味着爆发了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制造和风险管理双方力量结构的变化调整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二)金融周期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周期,金融虚拟泡沫的崩裂必然冲击实体经济。具体体现在:金融周期除了有实体经济决定的成分之外,还有自身虚拟膨胀部分。因此,金融周期波动幅度,特别是金融资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要比实体经济波动更为剧烈。那些被投资者放大虚拟的成分在超过自身弹性限度时,就会像泡沫一样破裂,引发资本市场雪崩式过激反应。Claessens 等人研究了金融变量的周期性表现,发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具有较强的同步性,且金融周期对经济衰退和复苏的时间和强度有重要的影响[15]。根据1778-2013年相关数据,美国在近235年中发生比较严重的、对国家金融结构演进有重大影响的金融危机多达10余次,平均20年左右1次。如果连同对社会形成冲击的金融危机,则几乎10年左右爆发1次。1945-2013年间,国际上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主要有:美元危机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拉美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特别在美元危机后,几乎每10年左右就会爆发1次金融危机[16]。每次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体系动荡程度都明显强烈于实体经济,都对实体经济造成强烈的负向冲击。从这两个视角来看,研究金融周期比单纯研究经济周期更具有风险管理意义。

 

1 1778-2013年美国主要金融危机

  

序号时间简况时间间隔11979年财政汉密尔顿金融改革,经济增长危机的证券膨胀,美利坚第一银行的货币扩张,导致股票价格泡沫,信贷市场恐慌。21819-1820年英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出口下降,农业人口失业,工业产品销售困难,导致通货紧缩及货币危机,依靠银行信贷进行投机的群体纷纷破产。20年31837-1843年美国领土扩张,蒸汽机、铁路、电报通讯等技术发展,引起交通运输革命,在此背景下国民依靠银行贷款大规模投机、炒作土地,只要不进行黄金兑付,银行就无限扩大银行券。土地价格泡沫破灭,美利坚第二银行解散,货币紧缩、价格萎缩。18年41857年西部金矿的发现推动美国黄金产量5年内增长了80倍左右,以此支撑银行货币量的膨胀和铁路的繁荣,这些繁荣引发股市过度投资。以1857年俄亥俄人寿和信托公司破产为导火索,大量欺诈行为显现,大部分银行停止兑付黄金。14年51873-1878年南北战争后,美国进入前联邦储备时代,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国民银行法》创造了分层的银行结构,顶层的中心储备银行为了应对过高的资本储备要求,将短期资金投入股市。经济下滑,货币季节性短缺,最著名投机者凯恩.考克斯公司破产,库克银行破产,倒闭事件发生47000多起。16年61893-1897年费城和雷丁公司破产,国民绳索公司破产,股市崩溃,西部和南部银行倒闭,纽约银行对硬币部分中止支付。15年20世纪前,金融危机平均间隔时间16.6年71907-1908年几家大型信托公司暴露问题,第二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中止支付,纽约部分银行停止支付,其他地区银行纷纷效仿。1913年《联邦储备法》颁布,美国进入联邦储备体系时代。10年81929-1933年1929年9月-1932年6月,美国股市暴跌85%;30种工业股票价格从平均365元下跌到28美元,1933年7月,美国股市价值相当于危机前的1/6;大批银行破产;禁止黄金出口,银行券停止兑换黄金。1933年《银行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1935年《证券交易法》,扩大规范证券交易的信息披露要求。(1918年一战结束)15年91960年二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1960年发生第一次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抢购黄金。15年101968年二战后发生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损失黄金14亿美元,美国迫使英国关闭黄金市场。8年111971年二战后发生第三次美元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3年121979-1990年储蓄贷款协会与银行危机,2912家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接受援助,占同期这两类机构总数的14%,倒闭机构资产总额达9236亿美元,占这两类机构总资产的20.5%。8年13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纳斯达克一年跌幅39.3%,近150家网络公司倒闭,362家网络公司价值从11420亿美元下跌到4150亿美元,2000年2月到2002年10月,纳斯卡达克下跌78%。10年142007年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贷坏账申请破产;2008年3月,美国第5大投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破产,JP摩根大通银行接管;2008年7月,房地美、房利美两大房贷公司陷入困境;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迫售予美国银行。20世纪后,金融危机平均间隔时间9.5年

资料来源:恩格尔曼,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121.杰拉德尔·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3-144.

(三)中国当前的去杠杆率,看似问题在企业,但主要影响在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去杠杆问题背后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创新的更替。去杠杆不仅仅是去杠杆,而在于培育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和新兴一批更具有创新技术的私营企业。对于培育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用人机制、成果认定机制、奖惩机制)的改进,从而激发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创新出成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国企改革重点不仅是产权结构问题,还是经营机制问题,而且产权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经济机制。对于培育新兴一批更具有创新技术的私营企业的关键在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简化行政的审批程序、保护创新技术的垄断利润,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企业市场融资提供规范的便利途径,同时依法惩治不法行为。前者与国企深层次改革密切相关,后者与多层次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决策层提出“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着力控制增量,积极处置存量,打击逃废债行为,控制好杠杆率”,将企业去杠杆率和金融风险控制放在一起,并进一步提出“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将金融市场发展和制造业发展、金融安全放在一起。

金融扩张与风险管理的匹配

常规处理后的脱硫废水,经过蒸发、干燥装置处理,实现水和工业盐的有效分离是蒸发结晶工艺的技术原理,其主要包括4个处理单元,即脱硫废水预处理、高盐水浓缩、蒸发结晶、固体废物处理。

(二)金融具有风险管理功能

(1)预实验脑组织外观病理变化 预实验与正常对比观察脑组织有无肿胀,脑沟、皮层颜色及脑组织表面血管,检验模型建造是否成功。(2)TTC染色 预实验与正常对比观察2%TTC染色前后颜色变化 坏死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不能被TTC染色结果为乳白色,未缺血缺氧正常的脑组织被TTC染成红色。便于观察该模型缺血部位分布。(3)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正式试验的各组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检测,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对比观察 Dex对脑组织有何作用。

(二)政府采取措施使金融体系发展速度与其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由于金融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特征,所以就必须依赖政府外力(政策和制度设计)来保障这种匹配。明斯基认为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能够“阻断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推动力”,即能够“稳定不稳定的经济”[19]。他认为美国之所以没有进一步陷入危机和萧条,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和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协调配合,大政府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实体经济的产出、就业和利润,最后贷款人能够稳定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二者分工协调,通力合作。但这种组合的问题在于默许或纵容了金融机构不顾责任和承受能力的风险扩张行为。中国总的杠杆率、债务率、负债等问题都不是特别突出,但国企的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企高杠杆率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被集中处理过一次,虽然处理了不良债务、降了杠杆、降了负债率,但是没有把出现不良债务、高负债和高杠杆的机制和体制去除。国企去杠杆实质上需要加快国企改革、建立国企的创新发展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分解M2/GDP指标分析中国高杠杆率问题,可将宏观杠杆率化解为微观杠杆率与(国民)资产回报率。微观杠杆率并不高,宏观杠杆率高的原因在于资产回报率降低,而资产回报率降低的原因在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政府此时的政策措施不应是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应是调整实体经济与资产资本的发展结构,其中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压缩资产膨胀速度。

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使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从而达到温和金融周期震动幅度、维护金融安全的目的,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要提升本国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国家决策层谈金融安全的六个方面时,实质上有四个方面涉及到风险管理能力。我们为深入解读和执行,将其归为三个层面:

一是金融机构针对自身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微观金融机构对自身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各个机构的风险水平和机构整体的风险状况。有人认为,风险管理能力低时,未必就会影响金融安全,还需要观察风险管理能力与其风险状况是否匹配。但现实问题是金融机构酝酿风险的速度往往快于管理能力提升的速度。因此,需要强调的就是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问题。同时,决定单个机构这两者是否匹配或者能力提升情况的关键因素是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首先要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在此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

教师要想提高对课堂的操控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理念更新开始执行。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受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其次,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最后,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软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二是监管机构针对金融体系和结构的风险监管能力。监管部门风险管理能力表现在行政能力与效率和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能力、评估监测能力、控制处理能力。如果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时,还涉及监管协调与监管资源整合能力。同时,由于金融系统变化和金融创新不断产生,在分业监管模式下,中央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监管部门之间经常性地出现权限交叉,另一方面则出现某些领域存在监管真空等弊端。因此,从监管方面讲,维护金融安全就是加强金融监管,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同时必须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及时掌握金融风险信息,确保管理部门把住重点环节,确保风险防控耳聪目明。另外,监管部门之间应整合监管资源,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既要避免监管空白、补齐监管短板,还要避免重复监管、浪费资源。

三是国家组织部门对金融安全维护的合力。这里具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地方政府领导层面。维护金融安全的条件之一就是提高领导干部金融工作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既要学会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学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率。这样才能转化地方政府原有的竞争金融资源、不担金融风险的观念,将利用金融资源和担当金融风险统一起来,促使地方金融风险与地方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二是国家和中央层面。需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定期研究金融发展战略、分析金融形势、决定金融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金融决策科学化水平。这意味着,保持必要的金融集权是防止过度金融分权造成金融危机重演的重要途径。同时,金融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负起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本地区金融发展和稳定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要求中央各监管部门分工合作,地方按照国家政策控制区域风险。

结论

控制和管理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阐明了金融风险和风险管理都是金融的天然属性,金融体系一方面在管控风险,另一方面又在制造风险。在微观方面表现为金融风险的必然性,在宏观方面表现为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烫平金融周期、缓和金融震荡、保持稳态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使金融体系在业务扩张、产品创新过程中制造的金融风险与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具体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能力与其自身风险匹配,另一方面和政府提升监管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使金融体系发展速度与其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因此,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关键点是提升本国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因主体不同可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针对自身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二是监管机构针对金融体系和结构的风险监管能力,例如行政能力与效率和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能力、评估监测能力、控制处理能力、监管协调与监管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国家组织部门对金融安全维护的合力,即地方政府领导的金融风险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国家和中央研究金融发展战略、分析金融形势、决定金融方针政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5(7):10-15.

[2]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 经济管理,2009(11):20-25.

[3] 托马斯·赫因.在变化的金融体系中维护金融稳定:吸取历史教训[J]. 比较,2008(1):17-20.

[4] 苗文龙,冯涛.金融中介、信息生产与金融风险膨胀新解[J]. 金融评论,2010(2):101-110.

[5] 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Leland H.E,Pyle DH.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 372-387.

[7] Ramakrishnan R, Thakor A.V.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and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4(II): 415-432.

[8] Boyd J,Prescott E. 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ali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6(38): 211-32.

[9] Borio C. The Financial Cycle and Macroeconomics. What Have we Learn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4(45): 182-198.

[10]Bernanke B. S. No-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73):257-276.

[11]Montagnoli A, O. Napolitano. 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 and Interest Rate Settin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R]. University of Naples Working Paper, 2005(8).

[12]Hélène Rey. Dilemma not Trilemma: The 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R]. NBER Working Paper,2015(62).

[13]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 经济问题探索,2006(4):7-12.

[14]滑静,肖庆宪.我国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6):609-612.

[15]Claessens S, M. A. Kose,M. E. Terrones. How Do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ycles Interac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1):178-190.

[16]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结构变革与金融危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

[17]卞永祖,杨凡欣,张岩.金融安全的六个维度[N]. 金融时报,2017-04-29(2).

[18]李扬.杠杆率和不良率攀升,如何在刀刃上平衡[N]. 第一财经日报,2017-04-23(1).

[19]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72.

 
何德旭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第02期
《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