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郭守敬水利思想及其影响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出生于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他是元朝卓越的科学家,在水利、天文、数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郭守敬是由祖父郭荣抚养成人的,其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故而,郭守敬幼承家学,精通五经,擅长天文、算数,并钻研水利技术,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为他以后的杰出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郭守敬在水利上的卓越贡献,使他被人们称赞“习知水利,巧思绝人”。 郭守敬的主要功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凿通惠河,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二是根据地形对运河进行改良,缩短运河航线;三是建立水上驿站;四是完善运河的管理。郭守敬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贡献,与其成熟的水利思想密不可分。

我们在边境包围战斗中采用“围三缺一、设伏捕歼”的战法,是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保证重要设施的完好和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实现捕歼违法犯罪分子,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目的。运用“围三缺一、设伏捕歼”战法要充分重视地形条件,发挥伏击战法占有地形之利的特点,实现地形由对敌有利到对我有利的根本性转变。在实在没有有利地形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则应该进行必要的身份伪装,隐蔽意图,完成设伏,设法接近并伺机捕歼犯罪分子。这种情况下实施伏击战法,捕获犯罪分子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又可将我作战队员的伤亡降到最低。

郭守敬水利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契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郭守敬之所以在水利上有如此建树,与其小时候的刻苦钻研和祖父的正确教导密不可分。郭守敬幼年便由祖父抚养,其祖父是邢州大儒,精通天文和水利,对郭守敬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1]45。元人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说,郭守敬从小就“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他在十个月时不仅能站起来走路,而且能开始认字。他在不到两岁时就随父亲和祖父一起观看天象,逐渐地认识了宇宙中的一些星星。在三岁多的时候,郭守敬不仅能在众多星星中找到父亲和祖父发现过的恒星,而且还在不断的观测中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三颗恒星。由此可见,他自小便十分聪颖,不负“小神童”的称号。除了勤学之外,郭守敬还善于提问,对于什么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肯于钻研。其父亲和祖父认识到郭守敬聪颖内向,对于事物十分执着,故而在教育他的时候便注意引导他去自己发现。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十分重视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大臣们积极推荐水利人才。1262年,郭守敬被张文谦引荐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听完郭守敬关于全面发展华北水利和漕运的建议后十分高兴,并授予其“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自此,郭守敬开启了其伟大的水利人生。

脑组织代谢率高而能量储备低,充足的脑血流对脑部氧和营养物质的维持至关重要。当脑局部血流突然中断(主要由脑血管血栓栓塞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随即发生,缺血部位的脑组织很快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引起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AIS治疗的关键是要早期、快速、有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从而拯救缺血但尚未梗死的脑组织。

(二)丰富的水利实践

元初,振兴水利以恢复农业生产的客观形势使郭守敬走上了兴修水利的道路。从1250年到1292年,郭守敬先后治理邢州水利、修复西夏河渠、开凿通惠河,长达40多年的水利实践是他水利思想形成的关键因素。

1250年,忽必烈接受刘秉忠、张文谦的建议,派遣张耕、刘肃为邢州正副安抚使,治理邢州水利。邢州城北的潦水下流堵塞,泉水散流于行人来往的路上,中间达治泉上的小石桥也于战乱后倾没在大片沉积的泥沙中,人们行经此地,不得不涉水而过。于是,张耕、刘肃便邀请郭守敬为“立准计工”,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郭守敬在深入勘察之后,按照水位、流量和灌溉需要等条件,进行了治理设计,40天就顺利完工,使得三水各顺其道,也使百姓得到了灌溉之利和行路之便。

1264年5月,忽必烈诏遣张文谦去西夏(今宁夏一带)巡察,张文谦知道西夏很多水闸水坝都遭到毁坏,渠道也被堵塞,所以他带了擅长水利的郭守敬同行。郭守敬到了西夏后,行视西夏河,提出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方案,经忽必烈批准后付诸实施。工程告竣后,九万多顷的土地获得了灌溉,极大地造福了当地百姓。

郭守敬在水利方面最大的贡献便是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也就是通惠河。通惠河的开凿并不是一开始就顺利的,早在1262年和1265年他就对开凿通惠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都以失败告终。经过前两次的失败,郭守敬并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1291年,他再次向朝廷提出新的方案,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重视,并批准于1292年春天开始动工。这次修凿大都(今北京)运粮河,郭守敬以昌平县东南神山(今凤凰山)的白浮泉作水源,采取迁回西山麓的引水线路;考虑水道流向、坡度高低,他修筑了白浮堰、水闸、水门等。这次工程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全部完工,从此船舶可以直接驶入大都城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对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大都经济也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水利实践,郭守敬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水利思想。

郭守敬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实际与实用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民生之本。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大小数百处,提出20余项治水建议,都是以“防水患,水利人”为根本出发点的。30岁时的郭守敬在治理河北大名、彰德水利时,就认真查看大名、彰德地区河流水渠的分布,仔细勘测地形地势,科学计算能够增加多少灌溉耕地,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多大的好处,给人民增收多少粮食。这就启示我们,发展水利事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水问题频繁发生,许多大城市在短时暴雨面前不堪一击,加之工业污水和生活用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水污染愈加严重。防治城市水患、保护水资源成为当前我国防洪战略调整的重点。这种状况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郭守敬始终将“防水患、水利人”放在水利事业建设的首位。为此,当代发展水利事业要坚持民生水利理念,促进人水和谐:一是全社会要培育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科学用水,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事业,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老百姓饮水安全、水灾预防等实际水利问题密切结合,使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水利事业发展的成果;三是对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要全面规划,解决因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合理给人民带来的生产、生活问题。

一是坚持实地调查提出水利方案。1264年,忽必烈提出修复原西夏黄河河套平原的河渠,派遣张文谦到西夏巡察,张文谦带了擅长水利的郭守敬与其同行。郭守敬到西夏后,立即对黄河两岸的地势及水情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并走访百姓,绘制地图,从而提出因旧谋新的方案,即以原河渠故道为基础进行疏导、修理和更新。历时3年,不仅修复了长达400余里的唐来渠和长达250余里的汉延渠,还修复了10条长度在200里以上的正渠以及68条大小支渠。这次修复工程不仅使西夏河渠皆通其利,而且9万余顷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造福了当地百姓。这反映出郭守敬事必躬亲,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以及他坚持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

(2)用户信息容易泄露。打车软件首先就需要乘客进行实名注册并提供姓名和手机号码,因此在使用打车软件的过程中,乘客的个人信息都会被打车软件公司和司机知晓,大量的个人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笔巨大的数据资产,一旦有懂科技的不法分子顶上了这笔数据,那么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恶劣影响。

洪泽湖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11.50 m,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洪山头至老子山段为15.50 m,老子山至高良涧段为15.0m。当湖水位低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需要采取小船队或减载等措施。

兴修水利不是只要熟知理论就可以完成建设,水利设计的合理与否,与事前的考察和归纳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水利设计的过程中,郭守敬十分重视实地考察,每项水利建设事前都要进行多次勘察与总结,根据理论与其地理条件,科学地确定建设方案。

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而银行也受制于资本约束和负债约束,放贷能力有限。资金面紧张、获取存款难度加大、负债成本上升、运营成本高企等,是此次调研中各家银行反映的共性问题。

三是从实际出发确立水利项目。1265年,郭守敬乘舟抵达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考察查泊、兀郎海(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的黄河漕运情况。通过实地勘测,郭守敬认为这里的许多古渠在重新修复后便可利用,并将此事上奏元世祖忽必烈。1267年,忽必烈采纳了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州至东胜黄河段上设立水上驿站。此段漕运的重新开辟和水上驿站的设置,对西夏的粮食外运以及加强与元朝中央的联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次要症状:(1)精神萎靡;(2)眼眶黯黑;(3)头晕耳鸣;(4)畏寒肢冷;(5)腰膝酸软;(6)夜尿频数;(7)口淡纳差;(8)大便不坚;(9)月经初潮迟。

(二)强调整体和联系

一是根据实践制定水利方案。郭守敬在修复通惠河时,先引用玉泉水,后引用卢沟河水,但都没能达到畅通通惠河漕运的目的。后来,他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即在继承原有的金闸河和瓮山泊至大都城的引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疏通和重设水闸,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浮堰。这充分说明要根据水利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是全面考虑问题。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到西夏治理水利,在勘察的过程中,曾针对所勘测地形等实际问题,提出“自孟门以东,循河故道纵广数百里间,皆为测量地平,或可以分杀河势,或可以灌溉田土,具有图志”[2]157。他在勘察的过程中,既考虑到“分杀河势”,又考虑到“灌溉田土”,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同时也兼顾到了防洪,产生了综合效益。

二是联系地看待问题。在治理西夏水利时,郭守敬意识到如果重新修建新渠必然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能会耽误农田灌溉的时机,但如若只是简单地修复原有的渠系而不进行改革创新,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于是在修复原有渠系的基础上,他采用“更立闸堰”等新的工程技术,使灌溉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他在主持修复通惠河的工程中,也意识到要重视原有的运河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找到了正确运用原有运河基础的方法,同时又创造性地修建了白浮堰。他的这种“因旧谋新”的治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他联系地看待事物的科学远见。

三是突出重点。郭守敬进行水利建设主要以漕运、灌溉和航运这些方面为重点。据《元朝名臣事略》卷9记载,郭守敬“决金口以下西山之筏而京师材用是饶;复唐徕溉濒河之地而宁夏军储用足;引汶泗以接江淮之胍而燕吴漕运毕通;建斗门以开白浮之源而公私陆运以省”[2]158。他的其他水利建设和调查,也都围绕灌溉、漕运和航运等进行,表现出郭守敬突出重点的思维方法。

(三)提倡考察求真知

3.2.1 低碳绿色材料的应用 在绿道规划设计中,采用多种绿色手段与生态建设方法,尽可能实现绿道的低碳减排,将废弃材料以新的设计语言呈现,使之得以在绿道景观中重生。如利用绿道内废弃构筑物为基础建造景观建筑、利用场地废弃枕木、山崖剥落的岩石等作为场地铺装,以及利用湖中枯木造景、废弃轮胎等打造景观小品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郭守敬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对旧事物既保留又创新,并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对立统一观念。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对于实践得来的理论要善于总结归纳,才能形成一系列理论。郭守敬就是这样做的,在水利实践过程中,郭守敬通过不断探索提出各种水利方案,并根据实际升华出“因旧谋新,更立问堰”等新理论、新方法[3]

三是强调科学,避免主观臆断。1298年,在开凿铁幡竿渠的商议中,郭守敬上奏说:“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汇,广五七十步不可。”[4]但主持具体工程的人不想耗费那么多的财力,认为郭守敬言过其实,在修建的时候也没有按照郭守敬的建议进行,且将规定的广度缩小了1/3。结果第二年大雨暴落,人畜死伤无数。这些都说明,郭守敬十分强调数据的科学性,绝不主观臆断。

郭守敬水利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郭守敬的水利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水利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发展水利事业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水利理念

众所周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随便说一说就能做到的。现实状况总是复杂多变的,很多正确的理论,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强大的思维能力,还应有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精神。要想知道“实际”的情况到底怎样,就必须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到实际之中,全面分析和把握客观情况。元朝初期,在经历了宋、金、蒙古之间长期的战争破坏之后,许多地区面临着重新修建水利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问题。面对很多地区水利实施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和复杂的环境,郭守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对各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针对不同地区的状况,进行不同的水利设计,切实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落到了实处。

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预期非常敏感。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如果预期未来农产品价格上涨,便会减少当季的售卖,转而储存,致使市场上农产品数量减少,价格便会上涨;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下跌,农业生产者担心产品过剩便会倾销自己的农产品,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便会降低。同样,消费者在预期未来农产品价格上涨时,会在当期大量抢购农产品,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2]。因此,山东省政府应当对物价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市场干预,对于那些投机倒把、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员应当采取严厉手段予以打击。如果人们对未来农产品的预期比较稳定,市场上供求矛盾便会有所缓解,物价波动幅度也会降低。

(二)发展水利事业要因法而治,自觉遵从自然规律

古人云:“治水之法,先度地形之高下,次审水势之往来,并追源溯流,各顺其性。”[5]这里的“法”指的是规矩、科学的方法。郭守敬设计的大都水利工程引水走向是“西行而南折、逆水而上”,他通过比对黄河沿线地形的高低,发现黄河入海口的地势要低于其他地方,于是,他借助该地形的天然优势,花费了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大都水利工程。如果在引水线路上不测量出海拔高低,那么这项工程就是徒劳的。可见,水利治理要因法而治,遵循自然规律。这就启示我们在发展水利事业时,一要合理开发水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二要把水利建设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利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在强调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生态环境。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1267年,因中都(今北京)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即大都。建造大都时,许多木材都从西山采运过来,但当时只能通过陆路进行运输,这无疑是难以完成的任务。针对这一问题,郭守敬及时进行勘察,提出了改善运输的方法:在石景山麻峪村重开金口,引芦沟水(今永定河)至大都,利用人工渠道运输木材,这对大都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水利事业要创新理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2017年,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水利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水利改革发展。郭守敬一生的水利成就与他的自主创新是密不可分的。1264年,他在西夏治水时,敢为人先,采用滚水坝以消减水势,采用退水闸以调节流量。1292年,在通惠河工程中,郭守敬建造的24座闸坝,运用了上下闸调节水量,实现了“节水行舟”。作为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水利大师,郭守敬的创新理念对推进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理念创新。中国当代水利必须转换思路,实现理念变革,水利事业建设方略要同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探索符合我国时代新特点的治水模式,并逐步成为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新的治水实践。二是要推动科技创新。要以水利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应用水利科技创新制度,培养优秀的水利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实现国家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子章.郭守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M].北京:商务印刷馆,1936.

[3] 冉苒.郭守敬治水的思维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2):250-252.

[4] 陈瑞平.郭守敬的水利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4):341-345.

[5] 魏静.试论中国古代的水利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107-111.

 
焦佳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