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单纯追求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也从“增量扩能”为主向“存”与“增量”二者并存方向发展的调整阶段,从传统增长点向新增长点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1]。但在看似稳步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却蕴藏着诸多不协调,如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无视市场供需规律,对于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的产业趋之若鹜,扎堆现象严重,由此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另外,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城镇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程度却不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却无法享有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权利,无法成为城镇居民。城镇化与市民化无法有效衔接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突其原因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我国的城镇化不应停留在增加城镇人口数量上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更应该关注的是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以确保全体公民都能公平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和公共服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面考量城镇化多方面的需求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势必会推进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中进行供给侧改革乃是契合时代向前推进的关键环节和必经之路。

1.2.3关节镜探查手术 待完成CT及MRI检查后,让患者接受关节镜探查手术检查。方法如下:取患者仰卧位,使患肢呈外展状态,膝关节屈曲。于腰硬麻醉并做好常规消毒及铺巾后,在髌骨内下方做一横切口,后置入一关节镜,仔细观察患者关节内部的情况。检查完成后将关节镜取出,关闭手术切口,并予以绷带加压包扎。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供给侧改革不单是经济领域的词汇,同样也适用于社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公共服务”之间有什么联系,处于新型城镇化这一阶段中又该怎样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无疑需要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

虽然人类学、经济学及地理学等学术界对于城镇化的内涵认知并不一致,但可以确认的是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足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向前推进的速度飞快,城镇化的整体质量持续提升,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明确表示,到2015年底,全国城镇总人口已有77 11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6.10%,相比于2012年全国52.57%的比率,上升了3.53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要高约1.2个百分点[2]15。在面对这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国亦出现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教育不公等。为解决诸如此类“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的“新”突出表现为由过去单纯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更加突出本质的“人”的城镇化,从而提高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造城运动”的土地城镇化。

传统研究认为,落后的经济水平成为限制我国城镇化质量上升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要想实现人口的城镇化取决于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这一驱动力,尤其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城镇化的水平。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选择在城市居住的人口急剧增长,到城里务工的农民和城镇居民理应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权利,由此导致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政府往往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公民的需求,没有及时地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而暴露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将公众排除在公共服务决策之外,政府只是单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并没有了解到公众的实际需求,没有及时倾听人民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导致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供应和需求无法精准匹配的问题。国家所提供的服务往往人们并不是很需要,造成国家资源的无端消耗。

(2)新型业务供给不足。市场细分进一步加剧,客户需求不断细化、深化,房地产估价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专研新的发展空间,诸如银行批量评估服务、大型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服务等新型业务需求逐步产生。然而,新型业务对服务效率、专业高度、技术精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要求,对正处于资源整合初期的房地产估价机构而言,不是简单地增加估价师数量就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不足局面。

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2] 徐绍史.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一)政府制度性设计存在缺陷,顶层设计不足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财政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逐渐成为我国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的省份,国家财政返还的数量较高;相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较少的地区,国家财政返还的数量也就较少。虽然近几年中央调整了财政转移支付比例,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收入基数的差异,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的资金返还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区域恰恰是公共服务供给缺乏的区域,由此便产生了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即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依然严峻。以福建省为例,2012—2015年福建省在农村的财政投入增加了200亿元,总的财政投入增幅较大。但是相比于福建省的经济总量而言,其所占的比重只是维持在10%左右,并无明显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水平持续提高,造成了目前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

He wrote a book called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他写了一本名叫《进退两难》的书。)

此外,《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15年全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而实际城镇化率仅为39.9%,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比名义上的城镇化率低了16.2个百分点[2]15。由此可见,受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他们成为了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外的城市常住人口。他们无法与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他们只是被城市化了而已。

(二)社会组织本身发展不充分,承接能力有限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事业单位及政府扶持的服务机构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来自社会自发结社组成的社会组织力量则十分弱小。目前,全国的非营利组织及相关的社会组织缺乏自立自主能力,进步空间狭小。民政部门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0.2万个,包含社会困体33.6万个,基金会5 55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6.1万个[3]。在这些社会组织中,规模达到万人以上的社会组织并不多,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的国家平均每1万人大致有50多个社会组织,而我国才10个左右。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且受政府的严格管理,具有半官方性质,行政色彩浓厚。在我国双重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进程缓慢,其内部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财务不透明,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感较低。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还不能独挡一面,部分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也呈现碎片化特征。此外,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不高及内部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其参与公共服务供应的力度,导致其承接能力较差。

(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供给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几部法律法规能够在宏观上对国家购买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依据,但在具体执行的微观层面却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热情。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的首要供应者,几乎被政府垄断的单一主体供应限制了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进而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社会组织没有形成与政府和广大公众相互信任的协同治理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了满足公众差异化、个性化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之一。然而,由于对社会组织的信任缺失,公众对于传统体系之外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接纳程度不高,往往倾向于接纳政府或者法律明确规定的公办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受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限制,造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及供给主体单一的尴尬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党和国家努力奋斗的目标。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增多自然要求城市公共服务的增加,而农村年富力强的年轻人进城工作和生活也将会带来更多的农村留守人群。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及公正性等特征,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注重多数人的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真实需要,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应有之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理想目标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过度地依赖政府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不完善往往体现在供给主体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力量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和利用;供给对象在政府公共服务决策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另外,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等相关运行维护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因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完善。

(四)需求侧与供给侧缺乏桥梁,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但相比于数量庞大的公共服务需求来说,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首先,我国对于公共服务的供给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供给模式上,政府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就会扩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扩大无疑会加大税收力度。这种完全依赖于政府供给的方式势必会降低市场的活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不到提升反而会下降。其次,政府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公众往往被排除在政府决策之外,其表达需求的途径狭窄,政府亦不能确切地知道公众的真实需求,造成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不断加深。长久以往,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越来越低,公共服务的结构性失衡成为必然状态。如若这种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会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常态,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政府在农村服务供给方面,往往倾向于易出政绩的“硬性”物品的供给。比如对于医疗的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放在了医疗设备上,而在医生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上却呈现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的医疗人员,即便有再完善的医疗器械也是无济于事。由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公众真正需求的公共产品,在需求侧与供给侧缺乏必要的沟通桥梁,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持续加深。

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

基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上述几点困境,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市政府批复的《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设定治理项目总计30个(不含科技支撑项目),总计划投资31.68亿元。青浦区还深入推进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水环境治理,共计23项工作,总投资21.12亿元。这两项行动涉及饮用水安全、污水(泥)整治、河道整治、农村污染治理、点源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6个方面。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近期项目已经完成,进入中期评估阶段。

(一)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引导作用

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指引,其服务的均衡供给不仅是建成我国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步,而且也是加快目前城镇化升级转型的必要保障。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所谓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即为同级政府间的财政资产平衡转移,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的城镇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转移一定的资金,以此来逐渐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所谓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即为不同级政府间的财政平衡,通常表现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我国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而对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则显得不足,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避免地方政府对于转移资金的过分依赖而不注重发展自身经济,还应杜绝财政转移过程中出现腐败问题。此外,国家应继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确保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只有从户籍上取消城镇与农村人口的划分,才能有助于人口在国家各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全国人口也才能够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因此,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同时进行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及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优化政府的顶层设计,实现我国人口的城镇化,从而加快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完成。

(二)创设和优化社会组织发展条件,壮大社会组织力量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势必会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因此,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条件,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成为了当前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门槛准入障碍,如“铁门”“玻璃门”的存在。应优化社会组织登记条件,拓展民间力量壮大的渠道和路子。对于现存的社会组织应实行分类管理的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与类型的社会组织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管理。分类管理还应避免管理的碎片化和随意性,优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相关管理制度,以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社会组织享有税收优惠的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其服务的范围,确立其合法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处理好供需矛盾并理清供需关系,在改革中既要把握好供给侧这一风向标,又须利用好需求侧这一导航仪,协调推进供需两端[4]。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核心的两个着重点,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对称时,要么供不应求,要么暴露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需求侧着重解决的是公共服务总量上的问题,强调短期性的调控,而供给侧侧重于公共服务的长期性和结构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需求侧所释放出来的市场信号,供需双方的相互配合与互动才能实现供需平衡。加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让需求来引导有效的供给,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政府应拓宽公民需求的表达渠道,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公众真正需求的公共服务进行精确、细化及多维度把握,进而使公共服务在精确、标准和均衡三个层面同时得到满足。同时,在完善信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传统的需求表达渠道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需求表达渠道。例如工会等社会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公民真正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有强烈的关联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不均等已成为新时期城镇化水平提升的瓶颈。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不足、承接能力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及供给主体单一等方面。由此相应地,应从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顶层设计、创设和优化社会组织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机制及架起供给侧与需求侧沟通桥梁等方面入手化解其主要矛盾。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关键举措,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突破前进的瓶颈,才会最终完成城镇化的质量升级与转型。

面向5G毫米波通信系统的本振源设计与实现………………………………………………胡蒙筠,周健义 24-3-21

(三)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机制,创新协同多元供给

以往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几乎被政府所垄断,社会组织往往被排除在供应方之外。而供给侧改革强调政府转变之前的供应方式,明确不能只有政府一个供给主体,应建立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组织及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多元供给机制。在多元主体供给机制下,政府责任更加重大,其应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其他主体的有效管理和引导,制定规范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极大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热情。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多元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而不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另一方面,使参与公共服务的各个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协商面临的问题、共同分担风险,从而达到利益共享的多赢局面。为此,政府必须完善责任分担和追究制度。当公众不满意所供给的公共服务时,政府可以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进行问责并追求赔偿。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明确相关的产权制度,充分调动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机制,最终达到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的良好结果。

(四)架起供给侧与需求侧沟通桥梁,疏通需求表达渠道

其次,加快优化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吸引高水平人员的加入。社会组织要想提升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队伍是其源泉和动力。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应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拓宽人才的晋升空间,使员工把为公众提供服务作为事业,在情感上留住人才。

结语

最后,加大对社会组织资源的投入力度,扩大其自身的资金筹措途径。一方面,政府要注意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层面的公共服务,对于处于基本层面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起到托底功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和保障作用,根据公共服务事业类型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激发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热情,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加强金融机构对社会力量投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体制,从而拓宽社会组织的资金筹措渠道。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科学从多侧面、多视角对人类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图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结构、机制、变迁、动因等层面的深入研究,把握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好地建设和管理社会。与“人文学科”相比,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较强;而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较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科学性依次递增。

参考文献

另外,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类型并不是统一的,政府往往忽视了公民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这就加剧了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同时,城镇政府基本上只向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提供低保和失业救助等服务而不愿向进城务工的农民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城镇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还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只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化解和消除这一障碍,才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应这对冲突中,其服务的供给不足与不均等是这一冲突的主要方面,只有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才能够使我国城镇化步入一个崭新阶段,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5] 吴业苗.“人的城镇化”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J].社会科学,2017(1):72-8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必需要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而当前又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等问题。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公共服务供给侧领域推行改革已成必然。然而,公共服务领域推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改革之中势必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

[3] 民政部:截止2016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0.2万个[EB/OL].(2017-08-03)[2017-10-10].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08/20170800005382.shtml.

[4] 陈炜伟.协调推进供需两端: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关系”述评之四[EB/OL].(2017-02-10)[2017-10-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10/c_1120445484.htm.

[1] 李丽辉,田俊荣,刘先云,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2014-12-12(010).

[6] 朱松梅,雷晓康.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困境与求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2):165-173.

[7] 崔治文,韩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8-125,138-139.

[8] 黄剑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现路径探析: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2):30-35.

据该学校校长刘亚丽介绍,这是一个来自北京的高端月嫂订单,通过培训、实习、面试等上岗的月嫂,月收入12800元起步。

胡适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怎样生活”,若能坚定地“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注]胡适:《人生有何意义》,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71页。 。时间造就生命。他呼吁“无量平常人”要积极参与历史进程,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即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我”不仅要做“进化”洪流中图存的“适者”,更要负责任地创造无穷时空中的“不朽”;不仅要有时间急迫感,追求“经济”的时间,更要自主地驾驭“闲暇”时间,充分发展自我,实现个性。胡适对“个人”的大力弘扬,也标志着个体时间意识的觉醒。

[9] 李洪佳,沈亚平.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范式及实践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19(2):68-73.

[10] 王芳,王平.从供给侧改革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时代价值[J].理论建设,2016(2):38-45.

[11] 宋连胜,金月华.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J].探索,2016(2):123-127,191.

如图4,MF1、MP都与上方小球相切,因此|MF1|=|MP|,同理,MF2、MQ都与下方小球相切,因此|MF2|=|MQ|,PQ的长度不变.

[12] 张晓杰.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协同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27(11):5-12.

40年间,伴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1983年公路货运市场准入的放开,卡车司机从“冷门”职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度成为令人艳羡的高收入群体。

 
夏建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