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及“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十八大则倡导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公开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64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理论渊源、当代价值和构建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全球治理等诸多层面,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3给出了模型训练时损失函数值的变化情况.分别表示训练数据未经过初步补偿和经过初步补偿后迭代1 000轮次损失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其中损失函数是交叉熵函数.可以看出,运用进行初步补偿的相位像训练时,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损失值逐渐减小并收敛到0.03,运用未进行初步补偿的相位像训练时,损失值则在0.3附近震荡,没有下降趋势无法收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角度来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当今国际国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张岂之认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认识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叶小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释义,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是同一个地球,同一片天地,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危机,同样的挑战,同样的愿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3]

商业银行从本质来看就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机构,其负债经营的特质决定了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处处面临着风险,因此能否有效识别、管理和控制好风险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和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风险管理能力的水平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工作的深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成为了我国金融工作的主基调,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强化金融监管,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层面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

康渝生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价值[4]。“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此时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阶级和阶级对立消失,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臧峰宇认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符合时代精神的真实的共同体当作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通过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而实现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5]

(三)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在外交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中含有中国智慧的理念。高奇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总体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二十国集团(G20) 的机制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际推进方案[6]。齐晔与蔡琴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了在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全球治理理念由个体转向全局,由突出理性转向价值追求,由竞争转向合作,由零和转向共赢[7]

(四)从国家治理角度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

邵发军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要想建构一个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国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精髓应用到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去[8]。蔡拓等人则认为,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将国家的繁荣与人类的共同福祉联系在一起[9]

(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的层面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

[6] 高奇琦.全球治理、人的流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1):30-4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有三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战略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引导

③本文中的所有译文样本都是2015级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三次作业抽样,应交份数为177份,实交171份,实交分数均为全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文化基因

张静与马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和合共生’‘天下为公’‘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等思想中的精华成分,形象地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13]孙聚友指出,儒家的大同思想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和而不同”等传统思想一脉相承[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取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从而使中国的外交智慧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获得国际认同,从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长。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雯雯等人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对新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延续和创新[15]。石云霞认为,毛泽东与邓小平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范畴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江泽民深入阐发了建立国际秩序的新理论,胡锦涛则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范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定位

(一)理论意义

1.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为实现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17]。因此,卢德友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诸多方面与“自由人的联合体”理论契合,“自由人的联合体”内在的价值诉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顺理成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一种积极的现实行动[18]

加点准则Cpof(·)选择在可行性概率最大的地方添加试验点,选取可行试验点的效率非常高。基于两目标约束应对策略和加点准则ISCbi的代理优化算法(称为EI-PoF算法)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传承并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饶世权与林伯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传播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着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19]。李爱敏指出,我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大同”与“和”文化的延续[20]。“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利于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价值,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3.丰富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丰富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

习近平提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有利于填补全球治理思想的空白,提高中国外交实践中关于全球合作的远景理念意识,为国家之间突破地缘政治和狭隘国家利益的因素,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一条可行方案。张历历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全球治理提供指导价值[22]。左凤荣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变革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它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新理念,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安宁与经济发展的渴望,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所向[23]。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和历史意义,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营造持久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

今后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系统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全球视野妥善处理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打开了外交工作的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有力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2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于人类发展及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日渐凸显;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此类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

[9] 蔡拓,陈志敏,吴志成,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6(6):4,204-205.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一带一路”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之一,后者是前者建设的终极目标。刘传春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孕育和驱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25]。梁正国认为,“一带一路”摒弃了“国强必霸”和“零和博弈”思维,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26]。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外交工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欧亚经济联盟”等项目的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一)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李岁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并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27]。陈强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包括重建“精神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平台以及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8]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钢材:与室温下相比,300℃高温作用后的强度相差不大,弹性模量略有降低;历经600℃高温后,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降低;2)再生混凝土强度随受热温度的提高而降低,300℃高温后变化显著;3)加载初期,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受力,钢管屈服强度越低,弹性阶段持续时间越短,钢管屈服区域增加,核心混凝土所受约束减弱,荷载逐渐由核心混凝土承担,一旦钢管鼓曲严重,试件承载力决定于混凝土强度;4)试件S-6出现强化段的原因是钢管高温后具有强化特性,还会变软变韧,使得原方形截面易鼓曲演变成圆形,约束能力增强,承载力提高,所以各试件破坏荷载接近。

(二)从实现原则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世界各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29]。董立人认为,世界各国需要坚持彼此尊重、平等对待的发展观、秉持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坚守共治的安全观和坚定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30]。梁周敏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协商谈判解决争端原则、平等使用国际法原则、世界命运共同主宰原则等方面[31]

(三)从全球视野出发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受到国家利益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代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政府需要在全球治理中寻求利益汇合点,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董立人认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科学分析了本国发展与他国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力图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生共赢与和谐发展,并在各种不同场合深刻阐释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2]

6)周边脚手架应从一个角部开始并向两边延伸交圈搭设;并应按定位依次竖起立杆,将立杆与纵、横向扫地杆连接固定,然后装设第l步的纵向和横向钢管,随校正立杆垂直之后予以固定,并按此要求继续向上搭设。脚手架各杆件相交伸出的端头均大于10cm,以防止杆件滑脱。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不足之处

[17] 张希中.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维度、内涵及价值意蕴探析[J].行政与法,2016(2):1-6.

国内学者对“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不清晰,给人们理解和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困扰。因此国内学者需要对“共同价值”、西方国家主张的“普世价值”、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加深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重自我宣传

国内学者对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存在缺乏实然研究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对外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中国的话语权,话语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典型的中国话语,国内学者需要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3.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随着当今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迫切需要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国内学者将研究议题和范围持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研究的泛化,难以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而完整的分析框架。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学科视角大多集中在政治学、哲学、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围内,很少使用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此外,目前国内学者未曾使用文献计量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的结构分布、变化情况、数量关系等进行分析,因此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了解和掌握不够系统,需要努力寻求突破口。

(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展望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界定的研究

国内学者需要对“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次和类别进行准确的界定,区分“共同体”与“共同价值”的概念、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有机体的概念,避免对概念的随意解读。国内学者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在重视自我宣传的同时提高其他国家的接受水平和认可度,在外交实践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落实,建立合作共赢、共生的局面。此外,国内学者需要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外延、层次、类别,明确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指向以及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

2.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习近平在外交场合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内学者需要了解国际社会对这一思想的态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治国理政思想,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出于国家发展策略的考量,这也是中国在现在与将来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策略。目前,有些国家在政治上依附于美国,而在经济上依托于中国,已经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也是中国话语的践行,落脚点最终在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建立在物质利益和相同价值观基础上,因此我国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与落实,都有利于提高这一思想在国际社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3.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采取多学科方法的研究范式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应当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同时,结合学术研究跨学科、时代性、地域特色等特点,发挥研究者个人特长,做好学术积累和学术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内学者可以将其研究拓展到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全面且立体地揭示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国内学者也可以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国际法的角度、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多学科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全面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规律,从而完善全球治理的理论体系和治理机制。

本项目对卡钻问题主要采取了钢丝绳套取的方法。即先探明钻头位置,用钢丝绳套将其套牢,利用冲击钻机滑轮组或油压千斤拔拉出钻头。对卡钻无法取出且已伸入基岩不影响防渗效果的,不予采取后期措施。卡钻未伸入基岩时,对其受影响的部位采取帷幕灌浆等方法处理。

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学者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参考资料。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为研究者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电子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梳理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几个主题进行交流探讨,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在学科资源载体类型选择上,推荐订购纸质资源或是电子资源。(2)当前学科电子资源的使用、评估与满足率。(3)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的需求建议等。借此机会全面获取用户在利用图书馆已有文献资源的感受,并挖掘其潜在需求。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张岂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9-13.

[3] 叶小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3):1-5.

[4] 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11-15.

[5] 臧峰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25(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处理当今国际关系的准则。林伯海与杨伟宾认为,“共同价值”思想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生发的理论,它是人类共同利益取向在价值观上的表现[10]。杨宏伟与刘栋则认为,全球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达成的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依托[11]

石云霞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新拓展。要想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各国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力合作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7] 齐晔,蔡琴.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治理创新[J].社会治理,2017(6):16-19.

[8] 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5):54-61.

3.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0] 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2):165-169.

[11] 杨宏伟,刘栋.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J].教学与研究,2017(1):91-96.

[12] 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1):23-28.

[13] 张静,马超.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J].学术论坛,2017(4):150-155.

[14] 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东岳丛论,2016,37(11):63-67.

[15] 周雯雯,林美卿,赵金科.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J].理论导刊,2017(1):80-83.

[16] 石云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4-10.

其中,人均GDP(基于2005年美元不变价)来自UNCTAD数据库;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FDI净流入占GDP的比重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力资本指数来自Penn World Table 9.0;各国每年已生效实施的RTA数目来自WTO RTA数据库;条款覆盖率和法定承诺率根据WTO RTA数据库中的贸易协定原文整理计算得到。

1.对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清晰

[18] 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关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40-44.

[19] 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15-19.

[20]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和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96-102.

[21] 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05-31(7).

广义计算主义的主张暗示了这样的观点,即广义的计算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随附于“个体+环境”的计算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这也是广义的计算认知过程较之图灵计算的最大不同,它不是对“未加解释”的符号进行形式操作(这是对图灵计算的经典描述),而是对含有信息的符号进行形式操作。广义计算主义把计算认知过程定义为信息加工过程,为我们扩展计算的定义提供了策略上的指导。

[22] 张历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J].人民论坛,2017,(7):35-37.

(1)较大和较重的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步被甩到内筒壁,并沿着内筒壁向下流入锥形区域,始终保持旋流状态,沙粒不易堆积,更容易去除。

[23] 左凤荣.全球治理的理想目标与追求: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11(1):108-113.

[24] 吴兴梅,何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创新发展[J].邓小平研究,2017(2):37-43.

[25] 刘传春.“一带一路”战略的质疑与回应: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6,30(1):43-48.

[26] 梁正国.“一带一路”的“普世价值”[J].黔西南论坛,2015(4):6-7.

[27] 李岁月.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文化意蕴[J].甘肃理论学刊,2017(5):11-15.

[28] 陈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精神丝绸之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4-109.

[29] 郭海龙,汪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J].邓小平研究,2016(3):40-46.

[30] 董立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J].学习论坛,2016,32(3):9-11.

[31] 梁周敏,姚巧华.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J].学习论坛,2017,33(4):5-9.

[32] 董立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33-35.

实际应用中表面温源通常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来做温源的热板,具有良好的等温特性,鉴于两种方法的不同,对于带有校准孔的表面温源考虑到缝隙及热量损失,以温度巡检仪测量,其不一致性按经验估计分别为:当被测对象分辨力为1℃时误差为0.5℃,分辨力为0.1℃时误差为0.4℃,按照正态分布处理,则:

 
苏苗苗,吴玉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