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经管类专业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学车间”是指在学校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环境,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和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经营性“教学车间”是基于市场化运作“教学车间”,即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实施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为师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完全接轨的全真化的教学与实践平台。

以“重要时刻”为主题作广告,唤醒人们在重要的时刻如:毕业、婚礼、考试等别忘记买一只Omega手表。显而易见,直译法用于广告修辞翻译,既能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保留原文风姿风韵,又能引进外国广告语言中的新鲜的东西,可谓一举多得。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一直是困扰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难题,建设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是经管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内涵质量、破解实习实践难题的有效途径。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经营性“教学车间”,较好地实现了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得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链精准对接企业经营链。长期以来,受制度困扰和条件限制,高校经管类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一直处于研究探讨层面,真正落地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建立。有效解决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不对称问题,更好地实现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精准匹配企业经营管理岗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与京东公司共建的“JD.AS”校园孵化中心的运营实践,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从建设背景、运营过程以及运营成效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教学车间”的路径,以期为校企深度合作和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R.Edward,1984)对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1]。利益相关者,顾名思义,由“利益”和“相关者”两部分组成,利益需要投入才能产生,因此,国内亦有学者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建立在投入基础上,能够获得一定利益,并由此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的群体”[2]。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管理者为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管理目标并非实现管理者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1]

(二)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投入”的基础上,期望从经营性“教学车间”中获取一定利益的各类主体,具体包括合作企业、高等院校、学生、教师、政府机构等。这些主体有些是出资合作,有些出场地、设备,有些出政策,还有些是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投入合作,根据投入的不同,对“利益”的诉求也不同,有些追求经济效益,有些追求社会效益,无论如何,他们均是“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其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经营性“教学车间”的影响不同,必须加以区分。本文采用多维细分法,根据“与经营性教学车间的相关度”和“参与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的意愿与能力”这两个维度,将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即具有紧密合作关系、强烈合作意愿、强大合作能力的利益相关者,这类主体主要是企业和高校,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范畴;第二类为紧密利益相关者,即合作关系相对松散,参与意愿和投入力度相对较弱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政府机构。

(三)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利益相关者互动与诉求分析

通过调研和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依托校内经营性“教学车间”,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共同设计实践流程,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将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纳入相关课程内容教学之中。同时。按照“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4]。通过经营性“教学车间”实施教与学、学与做、教与研的一体化训练,学生在校期间即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工作角色,从而丰富学生的员工化思维,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经管类专业经营性“教学车间”的建设模式

(一)构建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机制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来看,校企合作共建经营性“教学车间”,前提是要形成校企之间的利益结合点,即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这是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关键因素。经营性“教学车间”的实训教学模式化解了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益不对称难题,找到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合作企业的需求和功能,纵轴表示高校的需求和功能,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由利益共同点组成的利益共同线,高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资源、科技成果孵化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分别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员工培训、企业资源、技术需求和社会责任一一对应,双方在经营性“教学车间”模式中实现完美契合。

  

图1 经营性“教学车间”校企共同利益模型

(二)对接工作岗位,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2016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与京东公司合作建立了集教学、经营于一体的校内大型实训中心——“JD.AS”校园孵化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出发点即是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建立经营性的“教学车间”。依托“JD.AS”校园孵化中心,企业和学校共同提出了“岗位能力训练与公司运营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京东给予教师和学生部分职位和岗位,教师直接参与公司管理和运营,学生利用相应的课程实践实习或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实现授课教室与工作场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如图2所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校企双方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塑和优化,针对合作企业的主要岗位任务构成,分解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重构了现代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素质能力要求。对照相关专业的核心能力构成,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解与整合,要求全部实践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践指导教师实行由企业骨干和校内教师共同担任,通过严格的制度文件,保证实习实践效果,最终达到工场即教室、作业即作品的目的[3]。据此,校企双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实践实训教学方案,基于岗位任务要求,组织实践教学,全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四阶段实践教学训练:第一阶段为认知实习和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在“JD.AS”校园孵化中心完成;第二阶段为学生自主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完成;第三阶段为集中实践时间,这一阶段根据设计的相关课程,在“JD.AS”校园孵化中心内完成教学任务,由企业根据经营业绩完成实践考核;第四阶段为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校企双方针对京东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安排学生进入相关岗位定岗实习实践,具体岗位涉及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行政管理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和任务,校企合作开发了与岗位相对应的实训环节,每个环节对应相应的学时数,最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根据本部门经营业绩确定考核结果,该结果即为对应课程的实践部分成绩。

为建设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学校与京东公司合作共建的“JD.AS”校园孵化中心,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来校交流参观的必经之地,在校内外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依托“JD.AS”校园孵化中心,经管类专业现已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流通为核心的“专业(群)+真实项目+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该中心既是真实企业入驻校园,又是学校重要的实训教学场所,集教学与经营、培训与交流、学习与服务为一体。在中心运行及管理过程中,既遵循企业运作规律,又遵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坚持高效率运行、高规格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学校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招牌”成果,在全校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2 经营性“教学车间”教学模式

(三)对接行业标准,开发实践课程资源

在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中,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和企业是合作的主体,在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校企双方发挥主导作用。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高校会因提供高质量人才而受合作企业的青睐,企业因能在合作的高校招聘到适用的人才而满意,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政府因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双赢而实现自身价值,师生因能力提高而有所收获。不难看出,人才培养是利益相关者彼此互动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企业在建设“教学车间”过程中,为高校提供资金、设备等资源条件,学生通过“教学车间”的训练而提升实践能力,高校教师也能通过“教学车间”这一载体,与企业合作开拓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亦可为教师提供横向科研课题,教师获得报酬,彼此实现共赢。学校为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降低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成本。学生通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教学车间”的实践,获取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校因此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誉,吸引更优质的生源。企业的业务骨干接受学校聘请,担任学生实践导师,提升自身价值。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并促进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校企实现双赢,政府的服务和管理绩效得到提高,广受社会认可,进而获得良好的政绩,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能提供更多的税收,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由此可见,校企共建经营性“教学车间”,是一个各方利益相关者互动的过程,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互促共进、多方共赢。

(四)融合校企文化,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尽管经营性“教学车间”具有诸多优势,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与新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形势相比,经营性“教学车间”在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营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寻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点,实现经营性“教学车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经管类专业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的成效

研究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批准文号:S20100049;规格:3 mL:300 IU)治疗,同样要求患者进行有氧运动以及饮食管理,选择患者每日三餐开始前进行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药物给药剂量方案与参照组一致[3]。

(一)探索了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且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运营过程遵循不同的规律,两者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活动内容、追求目标均不同。特别是在目标方面,高校追求的是公益化、社会化,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当两者整合到一起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冲突[7]。“教学车间”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管理方法要遵循教学场所的规律和制度,如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和流程要按照教学计划步骤进行,这往往与企业的利益追求相矛盾,在有些时间段,是企业运营的高峰期,如“6.18”“双11”等节日,而这些时间段又往往是学校期末考试、各种等级资格考试的集中时间段,“教学车间”需要大量员工,而学校无法满足其要求,双方矛盾逐渐显现。若要两者达到步调一致、目标同向,校企双方必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各自的行为,以寻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大化公约数。 就实践而言,企业要尽可能为“教学车间”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力求硬件资源先进,软件资源优良。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入驻校园的企业管理者的生活保障,到“教学车间”运营所需的环境、人力资源等,高校都要提供有力支持,以确保 教学链与经营链有效衔接。

(二)构建了一支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车间”这一载体,学校和企业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融为一体,双方实行互兼互聘制度,校方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相应部门的管理和业务骨干,既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学教师数量紧缺、经验不足的问题,又缓解了企业人才紧张的困境。学校构建了一支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十分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并通过交流、岗位培训、项目合作开发等形式,增强实践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整体业务素养、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一方面,校方指导教师定期到“教学车间”承担相关业务主管工作,参与“教学车间”的运营管理,与企业业务骨干合作开展项目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工作,同时参加合作企业的业务培训,久而久之,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高,企业化思维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来自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与交流,他们的文化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也会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扎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双赢结果。

(三)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引企入校,建立经营性“教学车间”,一方面是高校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地方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积极之举。“教学车间”除了作为正常的企业开展业务之外,其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可以用于承接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和项目研发等服务。以“JD.AS”校园孵化中心为例,两年来,中心已为省内20多家互联网电商企业开展业务培训,为当地电商企业提供包括技术服务、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在内的多项服务,“教学车间”的社会价值和外溢效应十分明显,已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应用型现代商科人才的“哺育器”、校企协同创新的“连接器”。

(四)形成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等的学习机会,并基于他们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以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因其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会千差万别,而其学习动机的不同,也导致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差异。而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化学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而具体执行,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参考。

四、经管类专业经营性“教学车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经营性“教学车间”,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能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同时,由于“教学车间”是引企入校,借助浓郁的校园文化,也有利于合作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品质,打造学习型的企业团队。由此可见,经营性“教学车间”不仅是校企文化深度渗透融合的重要载体,而且是经管类专业实现应用型转型和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经营性“教学车间”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投入,集思广益,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了产教融合中的双主体作用。通过充分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彼此互相赋能,最终实现了互促共进、协同发展[5]

建设校内经营性的“教学车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不仅丰富了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节约了高校软硬件实践实训资源的投入,特别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边上课边体验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与职场氛围。不仅如此,由于“教学车间”地处校内,极大地便利了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监控和管理,克服了传统校外实习实践“走过场”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校外实践安全性的问题。通过校内“教学车间”的实习实践,还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人才,企业选才用才的条件更加得天独厚,学生就业渠道更加通畅。

(一)协调高校教学与企业运营之间的关系

依托经营性“教学车间”,通过分析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链,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的岗位构成情况,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据此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最终形成了面向企业需求、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这种模式坚持以培养商贸流通类企业相关岗位能力为主线,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案密切跟踪商贸流通类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遵循递进式培养规律,从传授基本知识到培养专项能力再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校企双方始终协同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诸如专业技能竞赛、岗位能力竞赛、企业文案策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参与性强、覆盖面广的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在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一项基于单中心数据的回顾性分析……………………… 刘松 郑绪才 刘建军 等(6)808

(二)提高学校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经营性“教学车间”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教学车间”运营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合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企业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逐利性是企业的天然特征,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否获利、获利多少是决定企业参与性强弱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校企双方“貌合神离”“忽冷忽热”“利益不对等”等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双方无法构建命运共同体,合作之路常常半途而废。鉴于此,寻求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之路,是赋予“教学车间”的重要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企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各种资源条件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一方面要能为合作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储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集中、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企业开展知识培训服务和技术研发服务。只有校企双方“同频共振”,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才能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学车间”的功能

由于行业属性和价值追求的不同,“教学车间”合作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必然限制了“教学车间”多种功能的发挥和拓展,这也是“教学车间”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前两种功能容易显现,也最为直接,后两种功能往往相对隐蔽。“教学车间”最直接的任务就是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实现利益共同点的最重要途径,然而,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教学车间”同样要承担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与企业所追求的现实经济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短期内很难或者没有利益可循,企业在这些功能的发挥方面就显得消极。因此,校企双方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在平衡双方利益的同时,用全局的观念、战略的眼光,共同建设好、经营好“教学车间”。与此同时,“教学车间”要通过发挥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保障“教学车间”持久、健康的运行。

建设经营性“教学车间”是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创新之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善经营的创新型商科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企业寻求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共建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凝聚最大共识,充分发挥双方潜力,统筹内外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持久、健康运营。

为减少专家主观色彩,选用三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A,经数学变换为间接判断矩阵及拟优一致矩阵,应用MATLAB中eig函数得到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最大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相关指标的权重值。

参考文献:

[1] 弗里曼,等.利益相关者理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 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中波,李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88-90.

[4] 刘尧飞.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36-139.

[5] 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6] 陶泽荣.高职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7(12):49-51.

[7] 陈清.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88-91.

 
刘尧飞
《荆楚学刊》 2018年第06期
《荆楚学刊》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