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五所学校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巨大变化,中小学生的心理也相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时,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些压力、动荡和家庭变化等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之学业受挫、情感问题等原因,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危机事件给学生、家庭、学校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何预防及应对此类事件,成为学校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日益受到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2015年教育部制定出台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关于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定位部分,明确提及要“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各有关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中,也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作为重要指标。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了重大进步,但囿于文化传统、中小学生特点、师资有限等因素,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应对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有不少中小学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没有寻求或是得不到有效帮助;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和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无法识别危机事件的风险,或在危机事件发生之时缺少有效应对的经验与方法,或无意中促成危机事件的发生。

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的相关研究,不仅符合中小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贯彻相关政策法规的需要,更可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与缺憾。

叶面锌肥对春小麦的富锌效应及锌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晋永芬,高炳德,刘美英(60)

二、关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认识的调研

对于学生的自杀事件,学校的预防不可能百分之百有效,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学校预防的重要途径是:开设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课程,从教育角度提高学生对自杀预防的认识;鼓励学生寻求帮助的行为,要让学生知道学校及社会有关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以供学生在发生心理危机时,能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杀风险的识别,即识别“警告征象”,做到自助助人。加强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也是重要途径。

(一)教师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统计显示,有88.09%的教师听说过危机干预,有59.21%的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危机干预专题培训,参加市或区级危机干预专题培训的教师仅为22.74%。对于学习掌握危机干预的具体技术,75.09%的教师表示有意愿。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上好“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是宏大而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全党同志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通过理论学习,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上。唯有如此,才能心明眼亮,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带领人民走对路、走得通、走得好。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钢轨打磨技术的发展中也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将钢轨打磨技术发展实现智能化转变已经具备可能性。比如在打磨技术的应用发展中,将其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智能探照技术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而在技术的发展结合中,能够将对应的施工管理因素落实到施工管理中,通过智能化探照技术的分析,对钢表面的磨损情况做出分析之后,按照其分析进行对应区域施工,借助这种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全面提升钢轨打磨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提升整体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4]。

观察法是心理危机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直接观察当事人,由此分析评估其心理危机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干预方案的一种方法。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较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观察法需要确定观察内容,例如,是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还是行为表现,是观察学生的人际关系还是学业状况等。观察策略包括参与式观察、取样观察、行为核查式观察。可以制订相关观察记录表。观察法可以即时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还可以注意到特殊的气氛和情境,能够得到危机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不能作答的信息,但是对观察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还可能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而且受时间的限制比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群体对心理危机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但在面临一些具体情境时,仍有必要对一些做法进一步明确或澄清:

当学生告诉老师,他(她)有自伤行为,但同时要求老师帮他(她)保密。老师的做法有:遵守保密约定,不告诉其他人(41.16%);告知学校德育等相关部门(72.2%);直接联系该学生家长(40.79%)。

当班级学生有过自伤或极端消极厌世经历之后,班主任的做法有:嘲讽他(她)的软弱(11.91%)。

因为老师的过度批评,学生扬言要采取极端厌世行为,老师之后的做法有:找出其他学生证明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是合理的(27.44%);很紧张,很害怕,决定以后与该学生保持距离(14.8%)。

92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oldiers: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因为一件小事,某学生在教室里大哭,教师的做法有:批评该学生太脆弱,告诉他(她)“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哭”(13%);为了不影响上课,让该生一个人在教室外面自己冷静(13.36%)。

3.测验量表筛查法

3.支持系统

从教师问卷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应对,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全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应对方式,亟待加强相应的专业培训。

(二)学生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1.心理危机的应激源

倘若有更多的教师能正确认识情绪问题与心理危机之间的关系,懂得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必定会大大减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积极情绪在危机未产生时起保健作用,在危机来临时可减轻危机对个体的伤害;它与积极认知的相互作用,既有利于危机的解除,又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了解情绪培养的目标是增进社会认知能力,增进情绪理解能力,增进情绪表达能力,增进自我控制能力,增进挫折容忍能力,较少焦虑、沮丧和退缩,较能与人分享和合作,较能有效地处理冲突等;并能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方式。

2.心理危机的易感因素

根据调查统计,更容易让学生陷入困境中的情况,矩阵平均分为3.7分,高于平均分且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情绪冲动、心理承受力弱、亲子关系紧张、考虑问题比较消极、个性敏感、不太自信等。其中,学生认为“情绪冲动”是最容易让自身陷入困境中的要素。这一认识非常有道理,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心理反应敏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而其应激能力有限,容易陷在极度激动状态中。此时,中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降低,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减弱,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也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中小学生阶段情绪的主要特征有:情绪是纷扰不稳定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性和爆发性;情绪具有从易感性迈向稳定性的过渡性质;情绪反应直接而感性。

此次针对边坡稳定性问题的复杂性、层次性,将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为两级三类,边坡稳定性采用四级分类,即Ⅰ级(稳定)、Ⅱ级(基本稳定)、Ⅲ级(极限稳定)、Ⅳ级(失稳)。因此本次评价活动需进行两级模糊变换。考虑到两级指标的不同特性:(1) 对一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后,通过数学方法,可以直接描述评价对象稳定情况,但随其在不同取值范围变化,对评价结果往往呈现非线性对应关系;(2) 二级指标包含因素较为繁杂,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这里我们采取前文引入的非线性模糊算子对一级指标进行模糊变换,二级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模型M(°,+)对其进行处理。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边坡稳定性分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地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新中国长治久安奠定了稳固基础;在经济制度上,成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56年8月21日,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所谓特殊的规律,就是各国的差别点,……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1]P143这种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思想,也成为直至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然坚持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父母作为学生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在调查中呈现出了应有的位置。81%的学生表示,平时休息日,在家陪伴学生的主要是父母。当遇到危机事件时,学生更倾向于获得支持系统中的支持与帮助由高到低(矩阵题平均分为3.71)依次来自:母亲(4.5)、知己(4.39)、父亲(4.37)、祖父母(4.06)、班主任(4.01)、同学(3.96)、心理老师(3.88)、任课老师(3.85)。

三、调研结果: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亟需加强

心理危机是指人因遭遇难以处理的事件、遭受某些强烈刺激的作用,而处于身体或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具体而言,是重大事件或变化的发生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能力,使个体运用现有的资源、惯常的应对机制和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个体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并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出现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认识的调研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小学获得了发展,有很大进步,但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仍亟需加强。下面仅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情绪问题”和“自杀问题”为例来说明。

情绪问题是引起心理问题最普遍、最常见的要素。调研中,不少学生承认“情绪冲动”最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事实上,在各类心理障碍中,情绪障碍与危机的相关度最大。中小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不强,情绪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极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产生无望、无助情绪。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哪种不良情绪,都会极大地削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致他们应对不当,行为失误,从而引发各种危机。因此,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都以培养青少年健康情绪为起点。不少教师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但问卷调查中仍有13%的教师认为学生情绪失控没什么大不了的,并选择了不正确的处理办法。

数据反映出,学生主要的应激源来自不可控事件,如身体被侵害、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公共安全事件、同学间的暴力事件、家庭成员间的争吵等。关于学习的应激源,主要来自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关于人际关系的应激源,有经历家庭变故、同学间的暴力事件、家庭成员间的争吵、被老师批评、被朋友质疑、被家人否定等。其中被老师批评、被朋友质疑、被家人否定等,多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关系。学生感到担心的一些具体情境,矩阵题平均分为3.48,得分高于平均分并从高到低的情境依次是:经历身体被侵害(4.06)、经历家庭变故(4.05)、经历成绩下降的失败(3.87)、经历类似公交车自燃等公共安全事件(3.77)、经历同学间的暴力事件(3.63)、经历家庭成员间的争吵(3.59)、被老师批 评(3.57)、被 朋 友 质 疑(3.53)、被 家 人 否 定(3.49)。低于平均分的应激事件,分数从高到低排列的情境依次为:经历类似运动伤害等校园安全事件(3.44)、与老师发生冲突(3.43)、与家长发生矛盾(3.42)、经历类似特大台风等自然灾害(3.38)、被同学嘲讽(3.29)、与同学发生争吵(3.25)、与异性朋友争执(3.14)、经历与异性朋友交往的挫折事件(3.13)、进入新环境需要适应(2.68)。

自杀,是患者心理困境难以摆脱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是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心理危机的一种结局。

从选择自杀到最终真正实施自杀,一个人往往要经过自杀意愿萌生期、自杀意愿彷徨期、自杀决定确定期三个阶段。在萌生期,自杀者因各种心理压力和各种困扰而出现消极人生情绪,自认无价值,活着无意义。当心理状态脆弱,感到无助、绝望时,试图采取自杀的形式来“保护”自己。萌生期虽可能有情绪低落、抑郁、孤独、沉默寡言等表现,但不易被他人发现。在彷徨期,自杀者往往处于彷徨不安的心理状态中,开始考虑自杀方式、自杀后果、自杀感觉、自杀不成后造成残疾的各种可能,试验性割腕是自杀者选择生与死强烈的冲突。在确定期,自杀者经过激烈的生与死的心理抉择后,如确定自杀,那么自杀者往往会有反常表现。虽有遇事不顺当天就自杀的,但多数会有半年以上的心理过程,因此,从时间角度讲,预防还是可以产生效果的。

问卷调查中,不少教师对此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置办法,但仍有16.61%的班主任认为,当班级有学生出现自伤(如割腕等)行为的,要“在班会课上公开讨论”,并要告诫其他学生“再出现类似行为,就给予校纪处分”;有30.69%的班主任认为,应“在家长微信群里做出如下提醒:班级最近有学生自伤行为,请各位家长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发生”。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试验性割腕是自杀者选择生与死时强烈的冲突。

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对心理危机认识的现状,发现有关风险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建议,本项研究在上海市的五所中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277份,收集到1.6万多项原始数据,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236份,收集到14.2万多项原始数据。

由于我国东部地面雨量观测站点多且分布密度大,而西部观测站点少、分布密度小且地形复杂(潘旸等,2012;沈艳等,2010,2013;Shen and Xiong,2015)。为了更加客观地分析IMERG产品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降水估计精度,本文以100°E为界(廖荣伟等,2015),将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记为“东部”和“西部”)进行研究。

学校要让教师和班主任懂得,谈论自杀、写自杀日记、出现自伤行为的学生确实处于危险中,但这些学生通常对死亡或生存充满矛盾的心理。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想用死来结束痛苦,但又希望出现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来改变这样的状况,希望得到理解和救助,使他们的生活上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使他们能够继续活下去。因此,从心理救援角度讲,干预有可能有效。遇到这样的学生,切不可草率地对待,要对他们表达同情和爱,让他们感到被爱,而不是批评或警告;不要让他们独处或将他们简单送走了事,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家长反馈所了解到的信息。这样的处置,会大大降低悲剧发生的概率。

四、预防及应对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识别

在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认为学校应在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敏感时段,如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后、进行新的学习阶段、进入寄宿制环境初期、重要考试前和成绩公布后、评优选干前后、受到惩处时、春暖花开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的季节、群体或个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严重冲突后等时间节点,对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需要被纳入重点关注的高危群体主要有: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心理和情绪异常的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社会支持系统功能也不良好的学生;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成长过程中缺失爱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近期遭遇重大变故且以个人经验难以应对的学生;因生活贫困而诱发自卑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躯体有疾病,给个体带来痛苦和生活学习不便的学生;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学生;曾经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符合这些特征的学生,如果六个月内经历了重大事件,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里所讲的重大事件以学习事件(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预期落空等)、丧失事件(亲人去世、毁容或失去部分肢体、失恋、父母下岗、亲友或本人重病等)、心理不适应事件(搬家、意外惊吓事故、转学或更换班主任等)、人际关系事件(被人误会或错怪、受人歧视或冷遇、与好友发生纠纷、当众丢面子等)为主。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在成人眼中并不算严重的事情,有时中小学生会感到超出他们的能力而难以应对。此时,心理危机容易发生。

高危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外中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等,这些都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较难发现。因此如何准确、及时、全面地发现中小学高危学生,评估当事人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目前的情绪状态以及潜在的危险性,是一项困难又需要十分细致的工作。

发现中小学高危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对于学校需要开展哪些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教师群体的需求按照重要性程度依序为:需要实际应对技巧的训练(92.42%)、提高家长的意识和相关能力(85.2%)、同事们的支持与配合(80.51%)、理论知识的学习(75.09%)、领导的信任与支持(71.12%)。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ENSO and volcanic eruptions on th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运用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方法,主要是心理危机工作者与当事人面对面谈话。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谈话可以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因为访谈法可能受到干预者的能力和主观性的影响,所以事先最好充分准备,对谈话进行的方式、提问的措辞及说明等预先设计,尽可能详细地搜集当事人的背景资料。干预者谈话所提问题要符合规范,要掌握适宜的提问与沟通技术,聚焦主题把控会谈方向。访谈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各类干预对象,可以相对深入地了解,能够简单快速地搜集资料;但是对干预者的访谈技术要求很高,也需要访谈双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学生有自伤或极端行为,班主任的做法有:为了警示其他学生,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公开讨论有关事件,并提出“如果有人再有类似行为,就给予校纪处分”的警告(16.61%);在家长群里作出如下提醒:班级最近有学生自伤行为,请各位家长引起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发生(30.69%);担心事态扩大,不对任课老师提起(9.39%)。

测验量表筛查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当事人有关心理特质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其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和评估心理危机。测验量表可用于普查、筛查,也可以单独针对某些有危机征兆的学生进行诊断、评估测试。测验量表的使用应按照测验流程严格执行,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和规定的时间内,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施测者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施行个别测验或团体测验,然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处理。测验结果只能作为心理危机工作者分析和诊断的参考,不应直接告知当事人测验分数,而是用当事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对结果进行解释。常用的心理测验类型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的评估、应激与压力评估等,具体如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学习适应性测验、儿童焦虑状态量表、儿童抑郁量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自杀态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反应量表等。

用心理测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可以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奠定基础,同时能有效地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作用,为制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依据。何种筛查工具更有效?如何规范地开展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如何科学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如何恰当规范地管理和使用心理测试普查的结果?……这些问题还需要在现实情境中不断明晰与澄清。

4.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评估

对于运用以上发现策略所筛选出来的学生,还应当进行危机类型的鉴别和危机水平的评估,为危机干预提供参考。危机评估是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心理工作者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面临的危机情境及反应,是进行有效危机干预的前提。个案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如何,个案是否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倾向,个案解决此危机情境需要哪些资源,该个案是否需要住院,需要从家庭朋友或社会机构获得哪些支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对危机个案进行评估,评估包括对危机情境的评估、个体差异的评估、个体支持系统状况的评估。

(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关键环节,是整个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核心与纽带,因为有效扎实的预警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最终发生,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心理危机对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所造成的损伤。

该实验通过对玉米全基因组QTL进行定位,发现sQTL(控制可变剪接变异的QTL)与eQTL(控制基因表达的QTL)共定位的情况占比很小。由此看来,基因表达总量的多少和其转录本组的比例构成,二者关系并不密切。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对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特殊群体和一些重点关注对象进行高度关注的防范性体系。任何心理危机在其发生前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容易出现危机的学生群体都会经历危机发生前的动荡、转折与过渡,如果此时中小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与有效帮助,就可能将成长中遇到的困扰与问题及时解决,就不会进一步向危机方向转化,他们也可能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中成长。因此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是当学生面临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情境或出现心理问题时,通过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发现与后续工作,避免中小学生群体中发生心理危机,从而避免产生自伤、伤人等严重后果。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筛查关注高危学生群体动态;及时化解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针对当前目的地感官营销实践面临的问题,结合上述目的地感官营销的3种运用方式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目的地感官营销研究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

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指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情境时,能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自由度,从而预防危机。加强危机应对教育,可以增强这部分学生的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识别心理危机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危机,哪些言行举止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前兆,如果自己或周围同学出现一些类似的征兆,需要大家有意识地自助或互助,对自己或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的发现和识别。

筛查关注高风险学生群体动态,指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心理普查工作,运用专业科学的评估量表,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排查,既要做好高危人群和敏感时段的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管理,也要在学生及其周围人员出现重大意外突发事件或受到强烈刺激,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时,根据现实情况开展临时动态的排摸。要根据需要主动约谈疑似危机的学生,对心理测评显示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显示存在风险的学生及时开展访谈工作,以进一步识别这些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

及时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指开展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通过面谈咨询,心理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来访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根据需要设计专题,实施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训练,以改善高危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减轻或缓解其心理痛苦,增加他们的适应能力,化解心理危机高风险学生的各种内心冲突。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还包括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队伍、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工作者等,要注意充分发挥相关人群的作用与功能。

(三)全方位进行学校心理危机预防

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来看,实现心理危机预防的工作途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筛查评估、个别咨询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亦称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设置开设。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绪论部分主要对瓯越语汇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瓯语、越语研究和汉语语汇研究的历史出发,阐述了瓯越语语汇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建立方言语汇学的必要性和构建方言语汇学的可能性。

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要注意育人性、科学性、创新性。要与时俱进地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如微博、微信、网络等,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建和谐、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模拟体验的成长空间,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中,唤醒自我意识,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予以内化,促进个体积极人格发展。实践活动要符合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将我院2016年4月到5月之间进行手术的68例难治性妇科大出血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住院时间的先后次序为标准划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成员平均分配,均为34人。对照组的病患,年龄一般在25~4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是(29.5±3.6)岁,其中产科病患占29例,妇科病患占5例。而观察组的病患,年龄一般在26~4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是(29.8±5.8)岁,其中产科病患占30例,妇科病患占4例。两组病患的基本情况比较一致,没有显著区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05),因此可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

通过筛查评估,心理工作者可以了解和监测学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以减小危机事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开展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

另外,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不应孤军奋战,要注意整合资源,要联合家长、校外教育资源、社会有关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协同合作。

综上所述,对于校园心理危机,学校有责任实施系统的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学校不仅要在危机发生后及时进行危机事件的处置和心理干预,更需要事先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系统,把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重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与预警工作制度建设、危机的三级预防机制建设等,以预防、减少或消除危机事件给师生带来的身心问题和各种伤害。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Standards for Training and Field Placement Programs in School Psychology[ EB/OL].2001a.http://www.nasponline.org/about_nasp.

[2]杜江涌.“危机家庭”中的青少年权益保护[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边玉芳,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孙仕秀,等.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4).

[5]谢清彬.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6]蒋小娟,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杨碧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

假设WTP此时为最大值,即v=M=1000。考虑同时具有认知程度、环保认同、价格等三个差异因素的需求预测情况,根据式4计算列出相应结果,其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结果经过四舍五入取整处理)。

[7]李涛,崔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6).

[8]吴冉,王宇景,陈江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学校卫生,2017(1).

 
杨泰山
《教育参考》 2018年第02期
《教育参考》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