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回望高考改革历程,展望新时代发展方向——“恢复高考40周年回顾与展望”会议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7年12月16日,“恢复高考40周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承办。会议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教授、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上海吴淞中学校长张哲人、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史成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念金、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蔡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博士王小明做大会主题报告。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多位学者、研究生及中小学教师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围绕“我国考试制度历史、现状与反思,新时代高考功能与定位思考,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校招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探讨。

HE染色结果(图7,表2)显示,正常对照组肾组织中,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正常且清晰,细胞外基质均匀,无病变现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M模型组小鼠肾小管管腔出血,肾小管空泡变性,上皮细胞脱落和变性坏死,肾小球皱缩,肾小管坏死程度等级显著升高(P<0.05)。与GM模型组相比,SVPr给药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idit分析显示,SVPr 200 mg·kg-1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肾小管坏死程度等级显著降低(P<0.05),但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一、恢复高考40周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改革和前进的必由之路,对把握今后高考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恢复高考意义重大

中国的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40年。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影响重大。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高考的恢复,为高等学校招生甚至整个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标准,因而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刘海峰教授和戴家干教授等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

刘海峰教授认为,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转折点。首先,这一举措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推动了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秩序由混乱恢复到正常。其次,这一举措重新确立了“以学识而非出身论高下”的公平选才理念,为广大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再次,这一举措点燃了知识青年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和奋斗意识,使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最后,这一举措是在“两个凡是”的极“左”思潮尚未被打破的情况下实施的,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对思想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及其他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后续改革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戴家干教授同样认为恢复高考不仅仅是一项教育制度的恢复,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唤醒了整个社会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开启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人才向上流动的机制,奠定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恢复高考4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关注民生,建设小康,推进和谐,注重公平,以人为本成为时代主旋律。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教育优先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这些成就取得的背后,高考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恢复高考,就没有今天的人力资源软实力,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切的成就可以说与恢复高考有很大关系,再次验证了“科教兴国”的历史真理。正如刘海峰教授所说:“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命运。”

(二)发展演变:高考制度不断完善

王小明在其报告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均做了研究考证。他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经历了前期酝酿阶段(1999—2004)、初步实施阶段(2005—2009)、反思深入阶段(2010年至今),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浙江、陕西、辽宁、山东、广东等省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他认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综合素质”内涵不明确,具体表现为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非学术能力、将综合素质理解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将综合素质理解为个性整体素质;②评价内容趋同,各个直辖市、省、自治区发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或实施细则”等政策文本32个,不能体现地域区别;③评价功能迷失,其一表现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省市将其作为升学的参考,部分省市将其作为初、高中毕业的依据(如陕西省),其二表现在评价目标认识不清,部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未必被高等学校采纳,许多高中校长认为实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形式,分数才是高招标准;④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的测量和计分问题、评价管理混乱、评价公平性存在争议、可操作性不强。

刘海峰将高考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制度恢复期(1977—1984)、改革调整期(1985—1998)、扩招发展期(1999—2013)和试点深化期(2014至今)。刘海峰基于这四个时期的划分阐述了高考改革40年的“变”与“不变”。他指出,“变”的方面表现在:考试时间和组织形式;报考年龄和婚姻限制;考试题型;高考科目;录取方式。

接着,他阐述了“不变”的方面。外在的不变表现在:高考总分录取模式和高考分省定额录取模式。内在的不变表现在:高考竞争激烈程度、高考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坚守高考的公平性。从高考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其中特别受到关注的有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片面追求升学率向素质教育转变等,而“考什么、怎么考”则始终是高考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这些药物都属于精神疾病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为了避免这类药物不宜使用太长时间,可以几种药物交替或间断使用。要遵照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因停药复发的几率较大。

(三)新时代反思:高考功能新定位

由图3可知,在强降雨冲刷下,普通硬化混凝土护坡对固体颗粒的拦截作用微弱,边坡系数为1∶1和1∶3时,固体颗粒的流失分别为0.9207kg和0.8712kg;边坡系数为1∶1时,无覆土植草组和覆土植草组,固体颗粒的流失最高分别为0.2376kg和0.2673kg;边坡系数为1∶3时,无覆土植草组和覆土植草组,固体颗粒的流失最高分别为0.2178kg和0.2079kg。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考试招生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思想意识,区域、城乡入学机会的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考试考核评价的科学公正。鉴于此,国务院于2014年9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两依据,一参考”的改革方向,明确招生体制、计划分配、多元录取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综合改革试点、监督管理机制等领域的任务,认可多种学习成果,拓展终身学习渠道,建立学分转换制度,提供成绩报告单,建立完善专业化考试机构等。

专家们强调指出,对恢复高考40周年的改革与发展回顾,不仅是为了总结成绩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谋划未来。当前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有必要对高考制度进行新时代反思,对高考功能进行再思考。

提及高考势必会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一直为大家所诟病。戴家干指出现行高考制度的缺憾主要有三点:第一,制度设计上,以多数考生的不成功为基础。第二,用“一把尺子”作为唯一标准,以考试代替了评价,以考试的成绩代替评价的结果。第三,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考试仅仅用作招生排序的手段,而其背后所蕴含的海量数据却被束之高阁,严重浪费。这三点值得深思,是当前高考改革应努力改进的地方,但是在没有完善的替代方案出台之前,高考制度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机制。

诚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看行为习惯;不仅看学科知识水平,还要看综合素质。以往的高考功能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史成明教授在报告中对高考功能进行再思考,他指出高考的常规功能有选拔英才、阶层提升、社会公平、教育评价等。反思以往高考的功能,它窄化了成功成才之路,泛化了教育公平,异化了与高考相关的事项。新时代的高考功能,使原有功能得到梳理和强化,如平行志愿的增加强化了教育公平的功能,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给大龄考生以机会等。同时,新时代高考的功能还增加了生涯设计(职业发展)、链接生活的功能。高考的新功能更加面向未来,提升个人的核心能力,如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

刘海峰在报告中指出新时期高考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基础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单一的追求升学率向以人为本、培养和服务于人才发展转变,为未来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推进课程改革,不再简单地以高考科目的知识学习为唯一导向,而是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教师用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方式,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特色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校。

专家们以上的分析,让人们在看到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同时深刻地认识到需要基于新时代的条件和需求,对高考的功能进行新定位,为进一步完善高考改革方案打开了认识之路。

二、新时代高考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在实现高考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我国进而进行了高考改革的实践探索。实践探索总的来说是全面的、深刻的,其中包括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等重大举措。在会议上,专家们有重点地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一)实践探索概况

浙江省、上海市作为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帷幕,并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浙江省颁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方案。上海市则颁布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方案。两地均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在试点地区两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之外,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于2016年相继颁布了各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如《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地的高考改革在改革时间表的钟摆之间稳步推进,根据各地颁布的实施方案、现实的改革实践来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是一场艰难的教育改革。

不过,在搭建宫殿之前,大林先要解决早餐。于是,他对倩倩说,爸爸去煮面条,不过,烧水的这段时间我们也别浪费,玩一个短游戏。

实践探索中特别突出的地区是上海,张哲人校长对此做了重点分析。他指出高考制度改革今年在上海、浙江落地,经第三方评估获得了成功。上海在高考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为开展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和经验基础(见图1)。例如,2017年,上海高考在内容方面不分文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六门中选择三门,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等级打分,取消一、二本批次区别。与此相类似的高考改革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全面推开。张哲人进一步指出上海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政策设计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记录和应用”和“高校采用综合评价录取”,简单地说高考成绩不仅由分数左右,还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评价的影响。

  

图1 上海高考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考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基于此,张哲人在报告中提出高考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①科目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女孩子;②科目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城市孩子;③科目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反复操练的“考试孩子”。可见,要探索出一条完善、科学、规范的高考制度改革之路还需不断探索。

(二)多元评价的政策导向

1.在训练学生预习之前,我们争取在课堂中安排出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预习,严格督促孩子们按照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发现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切忌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制订检查方案,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预习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

为贯彻落实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教育部于2014年12月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服务高校选拔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高考改革旨在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其改革内容涉及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等方面。

深化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公平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招生评价直接影响着高考改革的定位。丁念金教授认为,评价理念是整个评价的灵魂,是评价操作达到有效性的前提,是人们思考的重要导向之一,对评价理念的探讨是保证高校招生评价合理性的基本条件。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用于高校招生乃是此制度设计的功能之一。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政策已经进入探索实践之中,对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研究也比较多。

高考得以恢复之后,又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尤其是在1997年之后。1997年是中国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中国昂首阔步迈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背景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教育改革的新时代。高考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刘海峰教授总结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思考与建议:①明确界定综合素质范畴,应至少包括基本素质、学科素质、综合素质和特殊素质四个方面;②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其措施主要有用法律化完善评价的规则系统、形成正规化评价组织系统、建立专门化评价设备系统;③创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指导培训、运行操作和监督调控四个方面。

三、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行动

学校是落实顶层设计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基础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毋庸置疑,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影响着办学方向,在新时代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吴淞中学校长张哲人、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蔡文总结和深入分析了两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

(一)继续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张哲人校长指出:“教育综合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而是一项重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的系统改革,关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祖国强盛”。

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淞中学顺应改革潮流,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创办了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宽正体育,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学校主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一门高雅艺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回过头看,统治美学的断层,逐渐演变成陶瓷本身所携带的思维方式,以陶瓷作品展示出对空间的占有或渲染。然而,这种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终点是什么,深入或者是消失。

吴淞中学同样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型,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的保证。吴淞中学的教师由学科教师的单一角色向多元转型即:①学生选学、学考的人生导师;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指导者;③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指导者;④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兼具的“慕课网红”。

(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分制评价制度

综合素质不易量化,如何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确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蔡文校长详细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如何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她指出学校的评价观念“由分到人”,关注人的个性和差异,评价指向学生个性的凸显,学校优化课程结构,提高选修课比例,建立选课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

二是参考标杆管理,对标对表明确专科发展方向。结合建设西南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发展目标,医院要求各专科全面对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综合医院)》,深入分析存在的差距与不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外出进修学习、外请专家来院指导力度,以实现在日常工作中持续整改、不断提升专科技术水平的最终目的。

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的记录主要通过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学分制管理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学分促进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共8个,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除“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外,其他7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制定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规定有一定弹性范围的学分数,为全面实施学分制课程管理提供了平台。学分制管理平台还可以扩充以下内容: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翠姨梳头梳得是很慢的,必定梳得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花灯节的第二天早晨她就梳得更慢,一边梳头一边在思量。本来按规矩每天吃早饭,必得三请两请才能出席,今天必得请到四次,她才来了。

蔡文校长指出,上海师大二附中的学分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学分,包括学时学分、绩效学分和特长学分。基础学分是对学生规范要求的学分,是学生升级必须达到的学分,包括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学时学分与绩效学分、研究型课程的绩效学分。特长学分着重评价学生个性特长,突出学生间的差异性,特长学分着重评价学生个性特长,突出学生间的差异性。特长学分包括竞赛获奖(学科类、科技类、综合类)、荣誉称号、其他证书等得到学生和社会认可的特长发展方面的学分。

由此可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立体地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体现了高考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引导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招生评价的理念再探讨

此次会议讨论强调了加强多元评价的政策导向的重要意义。戴家干教授指出:“高考制度改革,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要从单一的考试到多元评价,从单一的追求升学率向以人为本、培养和服务于人才发展转变。只有坚持多元评价的政策导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加强资产管理知识培训与宣传,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加强资产管理培训与宣传,强化各科室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对即将上线的内控系统资产管理模块进行使用培训,规范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与处置。

(一)高校招生评价理念的含义和依据

丁念金教授认为,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基于事理的基本观念。高校招生评价,简单地说,是指围绕高校招生而进行的一系列评价的总和,它包括高考,但不只是高考,例如,当前我国新的高校招生评价体系总的来说包括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等,这个评价体系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高校招生评价理念,即指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应该体现的基本观念。

高校招生评价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多方面的依据而形成的。就目前来讲,高校招生评价理念应主要依据于以下三个方面:人性、社会理想和相关资源。人性的维度包括需要、机能、潜能和基本倾向。要基于人性,提升人性;在社会理想方面要有助于实现美好社会;在相关资源上,要基于资源、挖掘利用资源、有助于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所提出的这三方面评价理念从更高的层次上对高校招生评价理念提出要求。

(二)高校招生评价理念的构成

我们经常提及的理念有公平性和科学性等。以往我们提出的简单化的公平性极难实现,难与科学性相统一,造成现实与理想的难以调和的冲突。

11月29日,申能绿色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暨申能碳科技公司开业仪式在申能能源中心举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申能集团及系统企业、碳市场各类机构、高校等单位的近百名嘉宾,围绕“绿色能源、低碳科技与能源金融的创新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共同见证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申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黄迪南、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副主任周强参加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基于此,丁念金教授将高校招生的理念分为两个层面:总理念和分理念。其中总理念概括为评价正义。在这里,“正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主要指正当性、合理性,指正当的道理,通俗地说就是“该怎样就怎样”。评价正义,就是在评价领域该怎样就怎样,这主要是指通过评价,给学生提供的出路符合正当的道理。而统整于评价正义理念的分理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如图2所示:①深层公平性:适合于不同类型的人;被预测能对社会有大贡献的人在升学上有好出路。②完整性,要相对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趋势。③有效性,对各个方面的评价是有效的,例如,对学生知识、学习力、创造力的评价是有效的。④科学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工作、流程等是科学的。⑤发展性,要反映学生的动态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

  

图2 招生评价正义的构成

(三)理念的实现

丁念金教授指出,为了实现上述理念,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研制完整的评价内容框架。这个评价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全面而简易的知识测试,这种知识测试的纵向跨度也要大,例如,基本上要从小学直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这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学科知识之外的各类素质发展的水平和特征;专长和特长评价,即评价学生的学科专长或者其他特长,这可以作为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

第二,进一步形成完整的评价标准和操作体系。我们需要基于完整的评价内容,进而制订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是完整的,评价标准相应地也应该是完整的。制订好完整的评价标准之后,还要有效地将评价标准付诸实施,这就需要构建完整而有效的操作体系。

综上所述,血清IL-6、IL-8、IL-10及TNF-α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开展全面而有深度的宣传。高校招生评价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使理念合理的高校招生评价体系为各类相关人群所广泛接受因此顺利地实行,并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宣传,让正义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深入人心。

高校招生评价的上述理念,目前已经在高校招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将来,随着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些理念还应该得到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的体现。

五、结语和展望

40年前恢复高考奠定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人才基础。今天我们在这里对恢复高考40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进行总结与回顾,不仅是对过去经验和历史成就的总结,更重要的是探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考改革该何去何从。此次会议无论是大会的主题报告对高考历史的回顾、对高考未来的展望,还是分会场报告对新时代高考评价制度的反思、对高考改革与发展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以及当下学校如何行动的探索,都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高考在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立足当下,走向明天。我们要谋中华民族复兴之理想、一带一路之全局,谋教育优先发展打造软实力,打造新型人力资源强国,就应该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把手,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新定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今年以来,永济市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树立“全域党建”“开放党建”工作理念,将城区新建的4座城市驿站,打造成党群服务“微”阵地,整合各领域资源,发挥“八大”阵地功能,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引领各领域党建“大融合”,城市基层治理走向共治共享“大格局”。

 
裴晓,候改改
《教育参考》 2018年第02期
《教育参考》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