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信平台上的女大学生自我互动与人际交往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1年初,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运营商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至今,经过不到6年时间的发展,已让微信成为当下最重要的社交工具。调查显示,微信在中国大陆的市场渗透率达93%,截至2017年5月,微信在全球拥有9.38亿的活跃用户[1],可以说,微信已经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调查数据显示,微信主要用户群体是18—35岁的年轻人,也就是当代大学生,男女用户比例为1.8:1,男性用户数量接近于女性用户的二倍,但据笔者调查结果显示,在微信朋友圈中,女性通过自我互动促进人际交往的现象似乎比男性更广泛。问题由此产生,在通过自我互动促进人际交往方面,微信女性用户是否真的比男性用户更活跃?女性用户在朋友圈内的人际互动目的是什么?朋友圈的互动是否加深了人际交往?笔者将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以大连市四所高校为例

(一)调研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以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四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借助在线调查问卷平台——“问卷星”发放问卷,展开调研。截至统计日期,共有349名学生填写问卷,其中女生195人,男生154人。

自编调查问卷共26道题,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三种题型,调查内容不仅涵盖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即微信使用频率、时长、好友数量等,还包含微信使用动机、公众号使用、朋友圈评论等深度内容。施测的时间为2017年6月,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星后台直接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男女生微信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1.女生微信通讯录好友数量高于男生

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在工作导向任务实施过程中,实现语言实践运用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类似、外语学习内容与汽车技术发展同步更新,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解决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专业岗位实践脱节的矛盾。在外语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也得以明显提高。

  

图1 女生微信好友数量

  

图2 男生微信好友数量

如图所示,女性调查者中有150—250位好友的占比最大,为26.29%;男性调查者中有50位以下好友的占比最大,达33.96%。除此之外,只有女性调查者拥有500名以上的好友,男性调查者好友数量均不超过500人,可见,女生的微信好友数量普遍高于男生。

2.女生使用微信时间多于男生

  

图3 女生微信使用时长

  

图4 男生微信使用时长

《现代艺术的意义》的作者,美国著名批评家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曾说:“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必须随之更新”[9]。“更新”意味着艺术边界的改变,也意味着艺术语言方式的变化,这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必须经历也应当去探索的创作过程。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泰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将医疗旅游业发展为具有极高国际影响力和声誉的高附加值产业,成长为富有竞争力的世界医疗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如此,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从需求侧角度看,欧美国家高昂的医疗成本以及较长的等待时间,为他国承接发达经济体向外转移的病患提供了机遇;从供给侧角度看,泰国、印度等国家“低价、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能力,以及舒服便捷高品质的医疗旅游环境、服务和设施等,为本国医疗旅游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3.女生比男生更喜欢朋友圈

当被问及最喜欢微信的哪个功能时,79.38%的女生选择“收发信息”功能,公众号和朋友圈功能则分别占比61.34%和56.19%;与之相比,69.81%的男生最喜欢的微信功能是公众号,喜欢收发信息和朋友圈功能的占比明显低于女生。可见,女生普遍更喜欢微信的朋友圈和收发信息功能,男生则更喜欢公众号。

  

图5 女生所喜欢的微信功能排序

  

图6 男生所喜欢的微信功能排序

4.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回复朋友的留言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每个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时都有着特定的“需求”,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就是基于各自的需求动机去“使用”媒介,需求从而得到“满足”的过程。

5.女生比男生更希望得到朋友的回复

3.5 现制现售食品。在门店的加工区域内,对食品进行切割、榨汁、腌制、烹饪(或蒸、烤、炸、烙等)加工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或消费者购买后不需要清洗直接加工的食品。包括各种熟食、面包、点心、冷菜、凉菜、切割果蔬、现榨果蔬汁、调理半成品等。

当被问及“您对朋友状态评论后没有得到回复,心里作何感想?”时,44.85%的女生表示“有点在乎”,6.7%的女生表示“不开心”;73.58%的男生却觉得“无所谓”,选择“不开心”的人数为零。可见,女生普遍心理比较敏感,更在乎朋友的回复情况。

6.女生比男生更在意潜在的评论声音

朋友圈点赞留言。自从2009年facebook开发了“赞(like)”这个按钮后,点赞就成为移动时代社交和互动的重要方式。现在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微信,即便体力不支,也要机械性地浏览别人的生活片段,我们的手指不断地在不到10cm的距离内像打桩机一样上下运动,时不时地送出一个赞[3]。微信6.1版上线时,通过显示用户每年收到和送出的“赞”的个数映射出微信风靡的“点赞文化”。称赞别人本是情感交流的方式,但时至今日却变成了单向度又无差别性的情感表达。点赞是对内容的积极响应,但大家的赞都一样,看不出评论人的喜好程度,尤其当很多人送上“赞”的时候,我们甚至不记得都是哪些人送上了赞,“点赞”逐渐变成“已阅”,就更加谈不上促进人际交往了。当很多人“已阅”你的朋友圈后,你越来越不满意这种无差别的情感表达,你期待真正欣赏你的人给你不一样的表达——留言,却发现朋友圈并不是反复留言和反馈的适宜场所,因为评论存在被共同好友监测的风险,基于这样的思想顾虑,聊天篇幅和深度都有限,人际交往效果自然不理想。

自我互动的心理动因和运作过程如下:首先,意识到他人对自己有所期待,然后内心进行自我互动。需要指出的是,选择我行我素,不改变自身行为而随意行事也是一种放任自留的印象管理。自我互动后,沿着自身理解和加工过的他人期待打造出新的我,继而通过获得性印象管理实现人际交往。

(三)对调研情况的思考

调研结果表明,虽然微信女性用户数量明显少于男性,但前者活跃度却高于后者,主要表现在微信好友数量、使用时长、朋友圈使用程度、参与互动频率等多方面因素上。此种有趣现象的产生大致可归因于男女性格的反差。比起男生,女生更加多愁善感,而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是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身的交流平台,有助于释放情绪、分享快乐、发泄苦闷,与女生的心理需求十分契合。

古诗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但某些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想要深刻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戴建荣老师执教《江雪》一诗,课堂伊始,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们读得很有韵味,可戴老师认为读得一般,接下来戴老师的范读充分展示了诗文中入声字的独特魅力,学生边听边模仿,不经意间就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诗文的时代背景。戴老师利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声情并茂的吟唱,传递着诗人内心的愿望和情感。

然而,随着朋友圈使用泛化,朋友圈逐渐被贴上了“晒与炫耀”的标签,微信用户很难判断她们得到的评论和点赞有多少出自评论者的真实想法,因此,她们时常表现出一种不彻底又纠结的心态。微信作为一种强关系人际传播平台,会使用户的想法被多方窥探,所以,她们很在意潜在的评论声音,甚至会因为潜在的批评声音而改变是否发朋友圈的决定。如此一来,朋友圈里的她们就像一个演员——“台下练习、台上表演”,私下与自己互动,头脑中想象着观众喜爱什么样的自己,然后在特定的朋友圈场合下展现出全新的自己,以满足外界各方的期待,并借此方式促进人际交往。心理学家丁赞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发的”。所以,研究微信平台上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女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互动与人际交往

(一)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他认为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与自己互动的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例如父母期待自己是个听话的孩子、老师期待自己是个努力的学生、闺蜜期待自己是个真实的挚友)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的意义,但又不会原封不动地按照这些期待行事,而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和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行为主体。基于这种自我互动关系,人才能够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2]

(二)自我互动的心理动因和运作过程

自我互动是为了建立起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为了顺利地与人交往,印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必经环节。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个体不论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人消极看待。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叫保护性印象管理。

简单来讲,自我互动是为了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这过程中需要借助印象管理机制。印象管理与自我互动相比,是更深层次的行为意识,自我互动是考虑到他人期待后的自我重新组合,新的行为主体不再是从前的我;而印象管理是主动规范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可能“我”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塑造出的自己的形象。自我互动是一种意识觉醒,而印象管理是一种能动的行为方式,意识觉醒后,才会想到自我主体的重新组合或是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

  

图7 自我互动的心理动因和运作过程

(1)病原治疗:首选乙胺嘧啶(负荷量 100 mg,口服,2 次/d,此后 50~75 mg/d 维持)+磺胺嘧啶(1.0~1.5 g,口服,4 次/d)。

(三)女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互动

1996年出生的大学生莫洁霖是一位美妆网红,她会把每天化妆的过程拍成照片和小视频上传到名叫“小红唇”的美妆社区,而不是常用的朋友圈,因为她考虑到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每日更新化妆视频可能会招致朋友的反感。莫洁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也很想在朋友圈里展示美丽自信的形象,跟大家一起分享化妆经验,那种既想晒又害羞的心理让她感到纠结。彼时,她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她的头脑中出现了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辅导员老师希望我是一个安静好学的乖乖女,同学可能更喜欢低调、容易相处的我,小有名气的美妆达人身份会让同学与我产生距离感)的印象,莫洁霖考虑到这些期待的意义,并进行能动的理解和加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虽然她依旧沿着自己的立场和爱好分享美妆经验,但却转战因共同爱好凝聚在一起的陌生人社区而不是熟人搭建的微信朋友圈平台了。

通过自我互动既可以让一些人放弃发朋友圈的想法,也可以鼓励一些人发朋友圈。

小月是一个喜欢猫的女孩,她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宠物照,每次发朋友圈都没有丝毫的心理障碍,因为她觉得这几年公众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周围80%的朋友家里都养了宠物,所以,发萌宠照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果不其然,小月的萌猫照一发出去,瞬间就能收到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赞。受到朋友的鼓励,小月更加用心地拍萌猫照。从前的小月喜欢晒美食,时间久了,点赞的少了,小月觉得总发美食引起了朋友的厌烦情绪,后来逐渐转向发萌宠照。事实上,自拍和美食是私人化的东西,而晒萌宠却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小月在发朋友圈之前,考虑到了朋友的期待,放弃发美食,转而发萌宠照,基于这种自我互动机制,小月给大家留下一个她是爱猫、爱动物、善于养小动物的爱心女孩的印象,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联系。

(四)微信平台上的人际交往效果

调研样本中,55.15%的女生觉得微信朋友圈会加深人际交往,29.38%的女生认为朋友圈对人际关系影响并不大,持有朋友圈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观点的人占10.82%,选择“其他”的占4.64%。过半的女生觉得朋友圈对人际交往是有促进作用的,是否真的如此?人际交往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它必须有信息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借助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抱着一定的交往愿望,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接到对方的信息反馈。微信可用于人际沟通的功能包括收发信息、朋友圈点赞留言及漂流瓶、摇一摇等附加功能,以下逐一说明。

收发信息。只要双方是微信好友,就可以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音频进行收发信息交流,但简单的“通知”“收到”不会促进人际关系,能够建立起长时间信息交流的双方一定是在兴趣爱好上有相同之处的亲密关系。比如和闺蜜聊天,你可以畅所欲言,话题可以私密到月经期;和学生会主席聊天却基本限制于学习工作安排,交流双方无法单单借助微信收发信息功能发展人际关系。只有先经历“现实生活交往,发现共同兴趣点,建立关系纽带,保持友谊”的过程,才有可能在关系建立后,借助微信的收发信息功能频繁交流,深化人际交往。

毕达哥拉斯说过,“尊重上帝要先于圣人,尊重英雄要先于常人,尊重父母要先于他人,然而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女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避免出现“唯我独尊”“羡慕嫉妒”“忧郁自卑”的狭隘心理。具有心理认知偏差的女生往往会因为糟糕的人际交往状况而烦恼。调研发现,来自农村的女孩更容易遭遇人际交往困境,这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贫富差距的确会造成观念、格局、思维等多方面的差距,给出身农村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不能纠结于自我意识的矛盾和分裂中无法自拔,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怀有“英雄不问出处”的信念,持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去争取更多的进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阳光快乐的人才会吸引到乐观开朗的朋友,彼此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价值感[4]

66.49%的女生表示偶尔会考虑潜在的批评或赞赏声音从而改变是否发朋友圈的决定,38.14%的女生会因为朋友的鼓励而自信,13.92%的女生会因为朋友的批评而消极不振,14.95%的女生则我行我素,完全不受其影响;与之对应的男生占比分别为54.72%、33.96%、9.43%和26.42%,可见,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在意潜在的声音,更在乎朋友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43.1%的男性调查者将每天微信使用时长控制在半小时以内,相比之下,女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占比最大,达27.45%,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的只有10.78%的女生。可见,女生使用微信的时间普遍多于男生。

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等。通过对微信功能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发现,只有9.79%的女生喜欢微信发现功能(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这还是在可多选的情况下得出的比例。可见大多数女生并不热衷于使用漂流瓶、摇一摇等功能结交陌生朋友。腾讯最初开发漂流瓶的愿景是希望人们穿越广阔的网络海洋进行交流,发瓶者将祝福和愿望密封在瓶子里,等待有缘人拾取,却不想这样一个寄托着网络时代跨文化交流象征符号的应用逐渐演变成色情、庸俗的交友场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字眼,弹出的搜索结果不堪入目,微信“发现”中结识陌生好友的功能并不适合在校女大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绝大多数也是现实中认识的人反证了这一点。

三、构建满足人际交往需求、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

微信的聊天、留言功能具有快捷、易操作的特点,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流成本。比起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信笺时代,“微时代”下的我们倾向于“能点赞就不评论、能语音就不发文字”的交流方式,点赞和语音可以一只手操作,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自然广受欢迎。微信的确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频繁,但这种交往繁荣假象下的流线式点赞却无法使交流双方升华为强连带关系,“微时代”下的我们需寻求多渠道表达,发现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人际交往需求

当被问及“微信朋友对您发布状态作出的评论,您通常会回复吗?”时,52.58%的女生表示可以达到80%的回复率,35.05%的女生能达到100%的回复率,只要对方话没讲完一定奉陪到底,30%以下回复率的占比不足4%;相比之下,37.74%的男生可以做到80%的回复率,但选择“几乎不回复朋友留言”的竟高达15.09%。可见,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回复朋友的留言。

关于“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关于该理论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对传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及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等。不变的是,该项理论研究始终以受众接触媒介动机为导向。H.赫卓格认为广播媒介满足了受众的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及自我评价需求。随着印刷媒介的崛起,1949年B.R.贝雷尔森在《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一文中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其中受众把报纸看作“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以及“社交的手段”等三种形态最能满足人们的“读报瘾”。1950年代,“使用与满足”研究陷入一段停滞期,直至1960年代后才被D.麦奎尔重拾研究,彼时正值电视媒介盛行,D.麦奎尔认为电视媒介对受众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效用,包括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及环境监测效用。其中提到的人际关系效用包含拟态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两种,前者是指电视节目出场人物往往会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后者指通过谈论电视节目内容可以融洽现实中的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这两种人际关系效用共通之处在于满足了公众对社会互动的需求。

综上所述,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要求进行的,其中人际交往效用是媒介升级后的公众对社会互动需求的实现与满足。社交媒体下的“微时代”滥觞不仅意味着传播媒介发生巨大变革,还暗示着受众对媒介的需求产生更新(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外的新的要求)。社会网络学家Barry Wellman和Lee Rainie在《超越孤独》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移动手机时代,个体逐渐取代家庭成为人际交流的核心,可以称之为“网络个人主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最大互联网运营平台——微信的出现,满足了我们脱离传统交流方式的束缚、作为独立个体追求最大限度交流自由的愿望,使受众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公众在使用微信时,除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精神心理需求外,还增加了人际关系需求。然而,调研结果以及上面论述告诉我们,受众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在微信中得不到满足,受众不得不探索其他有效的方式。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渠道,但是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日渐成熟,现在的公众号已经不仅仅是浏览信息的平台了,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转化率,刺激用户下一步的行为,运营团队可以在视频教学部分丰富教学方式,比如开通微信网课学习平台,用最好的资源来让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感受名师的一对一教学和实地教学。这不仅让用户能身临其境地进行线上学习,还能极大地提高用户黏性。

(二)女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我价值感

1.4.2 给药方法 治疗组口服小儿化食口服液,对照组口服小儿化食口服液模拟剂。1~3岁(含),5 mL/次,2次/d;3~7岁(含),10 mL/次,2次/d;7~14岁(含),10 mL/次,3次/d。疗程1周。开始用药时间为自然排便或助排后第1 d开始用药。试验期间,不改变平时饮食习惯。

“减免税款”专栏更改为“减免增值税额”明细科目,实务中如果企业当期一般计税加上简易计税合计应交的增值税小于减免税款,当期则不能予以全额抵减,其余额留待后期抵减,对应增值税减免税申报明细表的期末余额栏,所以将其作为二级科目。

(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随时跟踪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

网络上所流行的一句话大概可以描绘出微信垄断人们生活的严重程度:“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坐在你旁边,你却在刷微信朋友圈。”微信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但人们却变得越来越懒得表达,如今的我们甚至忘记了现实交流方法,这或许可以解释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上,人人专注于各自的手机却无法专心面对面交流的场面了。朋友之间习惯了用发表情和点赞的方式来体现相互之间的关注和认同,却在现实中相对无言。大学生们对于微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上瘾的程度,问卷结果显示,接受调研的女大学生中27.45%的人每天使用5小时以上的微信,一天多次刷微信的达63.73%,23.53%的女生更是随时随地刷微信。女大学生如此沉迷微信,与大学文化生活缺乏乐趣和吸引力不无关系,高校若能针对女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去完善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女大学生们使用微信的时长,还可以为她们提供接触新事物、结交新朋友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在准备实施、正在进行、活动后反思等几个阶段分别给她们以深刻的印象,使其在整个活动策划中锻炼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事协调能力,这对她们日后参加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5]

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还可以针对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策略等有关课程,对女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在讲解完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后,举出相应的人际交往例子并提出问题,如:“面对那些由于人际交往障碍而产生的校园悲剧中,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发言学生心理进行实时监测。若存在心理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要在课后、保密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心理咨询,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并追踪观察一段时间。

(四)多渠道表达:其他社交媒介的使用

尽管微信无法真正意义上促进人际关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也大多碎片化、快餐化,知识吸收效果一般,但微信仍然广受欢迎,这不仅是因为微信用户粘性高,还因为“网络个人主义”使我们对个体交流自由有了更高的期待。微信可以让公众进行社会互动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公众的私人空间(比如,朋友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事实上,除了微信外,还有其他值得探索的渠道可以满足公众的人际交往需求和个体交流自由需求,比如博客及其他专题社区。与博客、微博等相比,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的闭环交流,公众在微信中发言前会进行自我互动,会因熟人对自己的期待而放弃发言或被动改变发言观点,这种“言不由衷”或“避而不言”的方式都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人际互动,长久下去,是无法达到双方关系稳定的[6]。博客、微博及专题社区却不同,在博客上呈现自我,会因为没有熟人“监视”而放松得多,并且以网名发表言论可以避免真实身份暴露在人前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在专题社区发表言论的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上述例子中莫洁霖在“小红唇”的美妆社区里发布化妆的小视频,在这里,她不害怕别人对自己有所诟病,因为关注此社区的全部是化妆爱好者。通过自我互动,可以鼓励一些人发微信朋友圈,但有大部分人却因此放弃发表言论,尝试博客、专题社区等社交媒介可以使个体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使相同爱好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还能放大公众内在的创造性。

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每头仔猪进行空腹称重,以栏为单位记录每天的采食量,计算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

四、结 语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把漂流瓶作为人们穿越广阔大海进行交流的手段之一,中国古代采用飞鸽传书的办法通信,现今偏远的山区仍然保留着快递员翻山越岭挨家挨户送信的习惯,这些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微信的聊天、留言功能具有快捷、易操作的特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流成本。但以微信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微信平台上的我们甚至会因为太习惯于微信的交流方式而忘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良好的人际交往状况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微信平台上的女大学生用户活跃度高于男生,由于其心思更加细腻、对微信互动程度需求高及对微信交友功能的偏爱多于男性等诸多因素,其人际关系的状况更需深究。女大学生在意识觉醒时,考虑到外界的期待,经过自我互动后采用的保护性印象管理和获得性印象管理的确可以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或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但微信的交流功能却不足以加强人际交往。相反,随着社交网络的崛起,它在颠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时空距离的限制的同时,更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得表达,因此有必要构建满足人际交往需求、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以加强自身修养为前提,以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时跟踪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关键,同时尝试微信以外的其他社交媒介,使个体心理诉求和内在创造性得到满足和发扬。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介,它们仅仅是交流工具,真正的人际交往还应回到现实交流框架中去实现。

注释:

SLA制定过程体现了用户的意图,能否根据现有的决策过程理论对云计算提供商采取的决策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恶意违反SLA,从而造成数据泄漏是一个研究方向。

①②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0页,第180-182页。

③具体论述见:腾讯研究院:《为什么科技越发达,你却越孤独?》网页链接:http://www.sohu.com/a/121081088-455313.

参考文献:

[1]个人图书馆.微信(腾讯公司的通讯服务应用程序)——搜 狗 百 科 [EB/OL].(2017-09-02)[2017-10-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2/20/38875254_684193449.shtml.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静云.当“点赞”变成“已阅”:我们被朋友圈裹挟的生活[EB/OL].(2015-09-05)[2017-10-28].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8895.

[4]刁晨艳.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解析——一例大学女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报告[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4):49-50.

[5]肖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93-98.

[6]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J].重庆社会科学,2014(1):102-110.

 
王红娜,孙祎,汪丽聪
《江汉学术》 2018年第03期
《江汉学术》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