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三层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校科研评价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主要方面,“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导向作用”[1]。科研评价改革是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要在变革中求生存、转型中求发展,就要进行设计改革,让高校的资源、人才、资金、装备等活跃起来,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高校综合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换言之,就是要把“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融入科研评价之中,具体可以从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把握。

科研评价改革的方向解决为什么改革

科研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是一种追求无限价值的活动,需要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鼓励,而目前存在的 “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创新成果当做普通的生产活动来统计和评价,是一种“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评价先进生产力,是对科学精神的违背”[2],“单纯量化的科研评价通常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劳动价值”[3]。这种科研评价,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师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存在着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实力不强等现实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科研评价暴露出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权重不合理、评价方法不规范等弊端,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只重视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质量、只重视期刊等级而忽视论文本身、只重视项目经费而忽视研究资源等行为,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科研投机行为甚至滋生学术不端;项目专家评审制度不够完善,大量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权力寻租乃至学术腐败,使学术评价失去最基本的客观标准;大笔经费用于课题配套经费、奖项配套奖励,不顾及学校办学定位与经济实力,既铺张浪费又使得其他教育活动经费紧张。虽然这些问题只是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

开展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改革,从宏观来说,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从微观来说,是为满足地方高校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摸清学校的科研资源、实力、投入和产出等情况,分析地方高校存在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找准科研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同时,地方高校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科研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科研评价要能为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提供科学化决策的依据,充当好地方智库的角色,促进地方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研评价的社会经济效益。

基于上式进行计算后,可得到待辨识系数a和灰色输入参数b的具体数值,将其代入式(8)后得到p步前项的预测值。对x′(1)(n+p)进行累减生成,再进行对数映射,即可求得竖井掘进机p个进程后的偏移预测值。

地方高校大多居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中低端,其地方性、应用型是其基本办学定位,应考虑侧重于应用型研究而非传统的基础研究。相当一部分教师做研究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将研究成果与市场相接轨,导致科研成果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提高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力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有些基础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确实很难市场化,但不能否认其中体现的学术价值。因此,在大力推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地推进,而应该认真评价研究的成果是归类于学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从而创造公平的高校科研环境与创新的学术氛围。

科研评价改革的方式解决怎么改革

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地方高校从地方战略科技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出发,以分类评价为突破口,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考虑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研究载体、不同科研项目、不同科研成果和不同科研人员的特点,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制定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标准。例如,针对不同载体的分类评价:对重点实验室评价,侧重其是否取得国内外科技领先成果或某研究是否取得重大项目突破,是否能在国内外“发声”等;对工程研究中心评价,侧重其是否完成工程项目,是否促进或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调整或实现战略转型等;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价,侧重其是否实质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否能培育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否通过产学研活动服务社会等;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评价,侧重其是否做好区域特色文化研究,是否有效参与政府资政议政,是否对地方文化传统保护和文化传承产生积极影响等;对科技创新团队评价,侧重其团队成员的整体科研绩效、团队发展与个人发展、团队骨干的培养和团队学术梯队等。

在改革方法上,要强调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在高校中,不同类型、不同群体、不同平台的科研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高校的科研评价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清晰,导致在科研评价上照搬研究型或综合型大学的考评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必须明确地方高校所承担的核心使命和肩负任务,依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定位,找准科研工作定位,认清科研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尊重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的差异性,对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定位,实行区别化的宏观管理、资源配置和评价指标体系等。

在改革理念上,要强调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地方高校在科研评价改革中,要深化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和服务地方的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中得到体现,使之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行动导向和目标追求。地方高校科研活动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地方科技力量的作用,在事关地方发展的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地方智库的作用。

反应堆压力容器算例模型如图5所示,因压力容器是对称的,取其1/4模型来分析法兰与压力容器之间的接触,该模型仅受螺栓预紧力的作用。材料参数为:弹性模量为200 GPa、泊松比为0.3。

闻一多说周人能够在上下五六百年中编纂成这么一部伟大的诗集,这在当时语言、文字、音韵尚未统一,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甚至整个国家都处于一个很松散的联邦政权时代的局面下,这部语言统一、音韵一致、结构完善的《诗经》能够产生并流传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评价机制上,要强调去行政化和去关系化。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以往主要进行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但这些评价通常只是外部评价,很难触及科研领域的全部过程,很难深入科研活动的细节之中。纵观眼下,行政主导已成为困扰科研评价改革的“拦路虎”,行政部门制定论文、著作、项目、专利等评价指标,并设立相应分值,这些看似学术指标,但实质上这些指标经过简单量化转化为科研积分,按此计算公式计算科研分值根本无需学术评价,其背后的逻辑就是由行政单位制定标准,又由行政单位进行评价,“这种一刀切的评价忽视了学科差异,明显存在削足适履、禁锢个性的弊端”[4]。长此以往,行政权力往往拥有学术权力,学术权力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行政权力靠拢。因此,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探索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科研评价。

科研评价改革的内容解决改革什么

1.制定多元化的分类评价标准

地方高校进行科研评价改革,必须从当地科研环境和高校科研实际出发,充分评估已有的科研基础和特色优势,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准确地把握科研评价的内涵实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2.采用科学的科研评价方法

一套完整的科研评价体系包括科研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体现评价对象的特征和所要实现的目标[5],切忌将评价指标简单量化,宜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引文分析法,确定文章的影响和重要性,确定文章的老化规律,以此来衡量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同时,结合替代计量学的补充指标,测量一些引文触及不到的领域,包括数据集的重用率、学术视频的影响力等,利用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来进行科研成果的全面评价。评价权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贡献度,采取综合比较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优先级别和重要程度,科学设计不同评价内容的权重系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方法,避免评价过程出现“老熟人”“自己人”,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科研人员对评价的认同感。

3.加强引导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改革地方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是地方高校提升科技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地方高校科研能力正处于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批地方高校正在“弯道超车”,但同时也要清晰地看到,有些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落实不到位,存在着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导致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无法实现。因此,在深化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改革中,需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因校制宜,使地方高校在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使命,聚焦改革主攻方向,提高整体科研实力。

4.建立健全地方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竞争、地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地方高校区域优势不明显,办学资源不丰富,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往往只重视数量。如将引进博士数量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硬指标,但博士与博士之间还有很大差别,有些博士在入校之后便偃旗息鼓,不能胜任科研工作,这就是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的恶果。同时,还要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和学术论资排辈等现象,创造良好条件,调动青年教师和低职称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科研考评和科研绩效奖励时,体现相应的尊重和保护。总之,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先天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易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保护,加大力度推进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完善现有的人才制度,为高校发展和地方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地方高校只有具有自己的特色,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科研评价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涉及的关系和内容千头万绪,操作起来也会阻碍重重。科研评价改革同时也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和跟进,这需要国家层面的主导,有许多方向性的问题和制度性的建设都需要经过详细论证和试点尝试,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探索地方高校科研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29)〔2017-10-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84/201312/160920.html.

[2]朱文辉.高校科研评价制度量化之得失[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7):388-390.

[3]曹如君.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117.

[4]陈俊生.高校科研评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3(8):126-128.

[5]李伟,等.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97-102.

 
杨焓,魏超,曾武华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