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13省的实证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中心郑新蓉教授领衔,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郑新蓉、杜屏、范雷(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姚岩、王恒、雷雅琦等。本文相关数据获准来自于项目《特岗教师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报告》内部资料,网络数据有效抽样范围包含13个省60个县(县级市)5 966名特岗教师,项目数据原始问卷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范雷编制。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分税制改革、中小学编制管理体制改革、师范院校三级向两级转型及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制度使得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中面临资金短缺、编制紧缺、教师供应不足等多重困境,由此导致县域内农村教师招聘机制不健全,招聘积极性不高。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制订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简称“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师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岗计划通过“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招聘方式,降低了县级教育部门在教师招聘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境,提升了乡村教师招聘的准入机制,保障了招考的公平性。[1]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6年共招聘特岗教师约28万人,中央财政投入217.9亿元。[2]于是研究者围绕“特岗计划”实施效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特岗教师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保障落实情况。全国性的调研显示,2012—2015年,特岗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比例从71.5%上升到82.1%,所招聘特岗教师的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且特岗教师中师范生比例占到了79.1%,这些教师主要任教于乡镇及以下学校。[3]区域性的研究显示,特岗教师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下水平,毕业于二本院校的学生。[4]“特岗计划”中关于教师工资的规定基本能够得到落实,但是教师工资待遇满意度不甚高,8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资偏低,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工资。[5]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计划的执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优化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缓解边缘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为农村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渠道以及创新了农村教师的补偿机制。[6]

“特岗计划”希望农村教师能够“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综合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尽管村屯和一些紧缺学科依然面临教师短缺的难题,但“招得来,下得去”的目标基本已经实现,政策的关注重心转向如何确保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留得住”是“教得好”的基础。诸多研究显示,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整体的特岗教师队伍虽然留任率高,但是稳定性堪忧,虽然多数教师表现出服务期满后留任的意愿,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关注其他考试,当有其他就业机会的时候会放弃特岗教师岗位。[7]虽然特岗教师整体流动率较低,但是流失率开始呈上升趋势,调动的教师以本县为主,流失的教师以外县为主,流动方向集中,调动以平调为主,流失以考公务员、考研为主[8],四川省N市特岗教师流失率可达三成[9],蹇世琼等人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同样显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三年服务期间或者服务年满后离开的可能性大。[10]

特岗教师的留任情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法伯(Farber)认为,职业倦怠是与工作相关的综合症,它源于个体对成功的职业表现期望和观察到的远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的感知。[11]现有从特岗教师视角进行的研究往往关注教师福利待遇、编制获得与生活满意度,研究也较多采用质性研究或仅进行描述性统计呈现现状,较少深入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且已有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性研究多是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发现,在人口学变量上,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均会影响教师职业倦怠[12];其他变量如职业价值观[13]、教师工作压力[14]、社会支持[15]等均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尽管有研究者提出特岗教师存在对学校、农村大环境不适应的问题[16][17],在学校与社区融入中存在困难。使得农村教师成为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中的“考试专业户”,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18]但并未有研究对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探索与分析。地域融入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地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因素的认同、依恋和承诺,这种情感具有强大的行为牵引力,能够使得个体对地区产生认同,具有很强的投入意识,并在行动上表现出较强的成就动机”[18]。本研究将通过实证方式,力图考察特岗教师地域融入和职业倦怠的特点,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贡献一些思路。

二、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网络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全国13个省60个县6 598名特岗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 96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4%。研究样本的基本信息男教师为1 986人,占33.3%,女教师为3 980人,占66.7%;汉族教师4 218人,占70.7%,少数民族教师占29.3%;教师的平均年龄是26.2岁,平均教龄为2.09岁。

()研究工具

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由课题组编制的“‘特岗教师’调查问卷”。本研究旨在探究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因此,除了特岗教师基本信息之外,选取了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部分问卷。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问卷。本研究将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从归属感、活动参与以及地域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调查(见表1),共10道题,采用4级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教师地域融入越高。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三个维度的总共解释率为59.36%。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其结构拟合指标X2/df X=33.2,RMSEA=0.076=小于0.08,CFI=0.918>0.9,TLI=0.885>0.85,都较好地支持了探索的结构,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地域融入问卷的信度为0.700,这表明地域融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以上的信效度检验说明该问卷适合作为一个测量的工具。

 

1 地域融入的各维度载荷

  

归属感活动参与地域贡献T10.614T20.819T30.753T40.799T70.637T50.604T60.793T80.829T90.826T100.617

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为自编问卷,在参考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为更好地针对特岗教师的工作特点,对特岗教师进行访谈,编制问卷,再由专家及教师对其进行修改编制而成。问卷为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越重。预测之后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分析,特征值大于1抽取出两个因子,能够解释职业倦怠的70.55%。根据相关研究对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个人成就与情感衰竭。进一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其结构拟合指标X2/df X=51.07,RMSEA=0.095小于0.01,CFI=0.959,TLI=0.933都大于0.9,都较好地支持了探索的结构,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本研究中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信度为0.764。

三、研究结果

()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性别、民族、学历以及家庭和工作地的位置作为自变量,各组被试在地域融入及各因子的均值、标准差及差异分析见表2。从表2可知,男性特岗教师在地域融入及各因子的平均得分普遍高于女性特岗教师;汉族特岗教师在地域认同总分以及各分维度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少数民族教师;在地域融入和地域贡献上,学历越低的特岗教师表现出的得分越高,而在归属感上,学历越低的教师归属感越高;家庭与工作地在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最高,之后依次为同省不同市、同市、不同省。

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特岗教师在地域融入总分与各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不同民族的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活动参与与地域贡献维度达到极其显著差异。对不同学历和地区的特岗教师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地域融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归属感维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大专学历的特岗教师在归属感上显著高于另两类教师;而家庭和学校处于不同距离范围的特岗教师在地域融入及各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家庭和学校处于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在地域融入、归属感、地域贡献上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教师。

 

表2 不同类型特岗教师地域融入的均值标准差及差异分析

  

归属感活动参与地域贡献地域融入性别男3.06±0.592.14±0.652.82±0.592.80±0.41女2.93±0.552.02±0.642.70±0.542.68±0.39F20.00***11.42**18.51***9.31**民族汉族2.96±0.562.00±0.622.71±0.552.70±0.40少数民族2.99±0.582.19±0.682.80±0.582.77±0.41F2.6152.81***10.88**4.50*学历大专3.02±0.582.06±0.682.75±0.592.75±0.41本科2.96±0.562.06±0.632.73±0.552.71±0.40研究生及以上2.69±0.572.23±0.752.82±0.432.64±0.36F6.72**0.540.853.71*

 

续表

  

归属感活动参与地域贡献地域融入家庭与工作地同县3.04±0.552.08±0.652.77±0.562.78±0.40同市2.87±0.552.01±0.632.69±0.542.65±0.38同省不同市2.84±0.572.02±0.652.69±0.562.63±0.40不同省2.95±0.582.10±0.632.72±0.582.71±0.41F42.18***4.86**8.34***40.60***总分2.97±0.572.06±0.642.74±0.562.72±0.4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17] 赵瑞瑞. 特岗教师自我定位与价值选择的个案研究[D/OL]. 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4:9,54.

 

表3 不同类型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均值标准差及差异分析

  

个人成就情感衰竭职业倦怠性别男2.09±0.762.58±0.922.30±0.63女2.11±0.702.57±0.842.31±0.60F5.85*12.17***3.62民族汉族2.10±0.712.56±0.862.30±0.61少数民族2.13±0.762.59±0.902.33±0.62F5.10*4.02*2.34学历大专2.10±0.762.52±0.902.28±0.62本科2.11±0.712.58±0.862.31±0.61研究生及以上2.13±0.652.71±0.922.38±0.68F0.042.741.30家庭与工作地同县2.09±0.722.52±0.862.27±0.61同市2.18±0.732.62±0.872.37±0.60同省不同市2.13±0.722.65±0.882.35±0.60不同省2.09±0.732.61±0.902.31±0.60F4.22**7.97***8.16***总分2.11±0.712.57±0.872.31±0.61

()不同地域融入水平的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以特岗教师地域融入总均分的前27%和后27%作为分界点,低于2.45为低度地域融入,高于3.00的为高度地域融合,在2.45到3.00分之间的为中度地域融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发现地域融合程度不同的特岗教师在个人成就、情感衰竭以及职业倦怠总均分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

经检验得出:在个人成就、情感衰竭以及职业倦怠总分上,均表现出地域融合程度低的特岗教师显著高于中度(p<0.05)和高度地域融合组(p<0.05),中度地域融合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度地域融合的特岗教师(p<0.05)。

 

表4 不同地域融入水平的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方差分析

  

地域融合低M±SD中M±SD高M±SDF个人成就2.44±0.762.13±0.671.68±0.58373.11***情感衰竭2.95±0.812.59±0.822.07±0.83341.99***职业倦怠总分2.66±0.582.33±0.541.85±0.52654.94***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对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地域融入及其各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均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见表5)

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手段问题,它是教学理念的实际贯彻,是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7]。游泳项目的学习,“会”和“不会”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之游泳项目对参与者个体带来了独特的身心体验和感受,使得游泳教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教师也面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选择,如“浮沉呼吸法”、“表象训练法”、“目标分解法”、“举一反三法”、“平行连贯法”、“目标分解法”、“自主合作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多元化的游泳项目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游泳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运用,还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遴选并综合运用。

 

表5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个人成就情感衰竭职业倦怠归属感-0.289**-0.343**-0.407**活动参与-0.113**-0.088**-0.131**地域贡献-0.364**-0.259**-0.406**地域融入总分-0.391**-0.379**-0.498**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为进一步探究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地域融入及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虑到性别、民族、学历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一步先由这些非重点虚拟变量进入(Enter)回归方程,第二步再使地域融入的各维度等重点变量逐步(Step-wise)进入回归方程,以探索剔除非重点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分析重点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见表6)。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归属感、地域贡献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对职业倦怠中的个人成就、情感衰竭以及职业倦怠总分均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表6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个人成就情感衰竭职业倦怠第1步第2步第1步第2步第1步第2步归属感-0.219***C-0.300***b-0.333***b地域参与地域贡献-0.316***b-0.193***C-0.333***Cβ2.0054.0522.4454.7692.1934.359R20.00101780.0010.1530.0010.271△R20.0000.1780.0010.1530.0000.270F1.510598.429***2.122499.399***1.8491023.907***

四、讨论与分析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

在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民族、学历、家庭与工作地位置关系的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性别维度,男性教师相较于女性教师的地域融入及其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男性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更好。相关研究显示,男性特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社会适应体验均高于女教师[20]37,因此女性特岗教师对任教地区的社会适应和地域融入相对较差,归属感低,对学校所在社区的活动参与和贡献度同样不及男性。民族维度,少数民族的特岗教师地域融入显著高于汉族教师,并且在活动参与和地域贡献上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这是因为,“特岗计划”主要是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补充教师,其中覆盖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熟悉当地语言与文化,适应当地气候与饮食的少数民族教师对任教地区的社会适应情况良好,他们因之愿意积极参与当地活动,与此同时,该群体的特岗教师更能深切感受到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高[21];而汉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教,对执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知之甚少,原本就存在适应方面的问题,在缺乏社会支持的背景下流动意愿高,由此导致活动参与少,地域贡献意愿低。学历维度上,学历越低的特岗教师地域融入情况越好,在地域融入感、归属感和贡献感上的得分越是高于高学历教师。相比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特岗教师,学历较低的专科教师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更多障碍,更珍视来之不易的特岗教师就业机会,“大多数本科生渴望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22];张凯的研究也发现专科特岗教师群体在“人际适应体验”和“职业发展体验”维度上的幸福感得分也越高[20]38,因此该群体留任意愿强,对任教地区的归属感更高,也愿意积极参与学校所处社区活动,并为之贡献自身力量。家庭和学校位置维度,家庭与工作所在地为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地域融入情况最好。这是因为家庭与工作所在地为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相比其他类型教师拥有更多社会支持和地方性知识,社会适应情况较好,流动意愿低,对地域的认同程度高,因此愿意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而且来自同一县城“农村的特岗教师往往对农村教育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自己能为农村教育做点贡献,帮助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23]

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仅在家庭和学校位置关系的不同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显示,生源地成为影响特岗教师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生源地即为任教地的特岗教师往往能够很好地适应特岗教师职业,稳定性较高。[24]这是因为本土化的教师掌握着一套隐性而缄默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由地方生产经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是地方居民为适应当地环境创制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意义系统和生存智慧”[25],对地方性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体的生活适应,同样有助于其教学实践与专业化发展[26]。本研究也发现,家庭与工作所在地为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得分最低,既表现为个人成就感上的职业倦怠得分低,也表现为情感衰竭上的职业倦怠得分高。家庭与工作所在地为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了解本地教育教学生态,能够深切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从而能与学生及其家长保持良好互动交往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较高;同时在遇到困境时也更易获得来自本地家人、朋友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工作中的负面情绪。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其对任教地区的融入状况也关系着自身的教育教学承诺,影响其工作动机。归属感是地域融入的基础,一旦教师拥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便能够产生对所处地区、任教学校强烈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不断强化自身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较强烈的归属感可转化为一种实践力量,能够提升教师本人的专业实践发展能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27]6,最终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地区教育与文化发展。

本研究的差异和相关分析表明,特岗教师地域融入的不同程度在职业倦怠整体及其子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均存在负相关。说明地域融入较高的特岗教师其职业倦怠非常显著地低于地域融入较低的教师。地域融入较好的个体能够对所在地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愿意与所处地区和任教学校的人建立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相信自身行动实践能够对工作单位所在地甚至更大范围产生积极作用,也愿意用自身行动参与到工作单位周遭环境改善中。而对于特岗教师而言,对地区的归属感也激发了其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相信自身教育对改善学校、所在社区甚至所在地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教师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即使面对工作中的不利处境,他们也能够“通过归属某一社会团体获得可利用的社会资源”[27]13不断自我调整,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展教育工作,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因之降低。

回归分析表明,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中归属感和地域贡献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提高特岗教师的地区归属感与地域贡献感,能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

(1)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整体水平较好,高于中等强度值,在各维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归属感、地域贡献、活动参与。其地域融入总分受到特岗教师的性别、民族、学历及家庭与学校位置关系的影响。

(2) 特岗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水平较低,低于中等强度值,在各维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衰竭、个人成就。其职业倦怠总分受到特岗教师家庭与学校位置关系的影响

(3) 特岗教师地域融入及其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特岗教师地域融入对其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建议

“特岗计划”实施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人们需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情境中的,因此与这种情境中的多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28]本研究发现,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与其职业倦怠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可从提高特岗教师地域融入出发,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保障该队伍的稳定性。

日前,天津滨海新区通报了12起不作为不担当的典型案例,集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党的建设弱化,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力度不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力,管党治党“宽松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打折扣,执行政策“中梗阻”;群众意识淡漠,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不积极,不思进取“躲推绕”;落实扶贫助困政策不到位,装聋作哑当“木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不主动,履行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职能不到位;执行纪律制度规定不严格,作风漂浮“庸懒散”,等等。

1.教师职前培养中注重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

最开始,GPHG主要设置了10个奖项,分别为最佳女士腕表、最佳女士复杂腕表、最佳男士腕表、最佳陀飞轮腕表、最佳报时腕表、最佳复杂功能腕表、小指针奖、最佳运动腕表、最佳珠宝工艺腕表、最佳艺术腕表,后来又增加最佳日历腕表、最佳计时码表,还有一些特别奖,比如“最受公众欢迎奖”是由网民在www.gphg.org网站上直接票选产生的。此外评委会特别奖是颁发给对制表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复兴奖颁发给复刻的腕表,而创新奖则颁发给年度最具创新精神的腕表。其中每年的重头戏金指针(Aiguilled’Or” Grand Prix)大奖是颁发给包括所有类别参赛表款在内的最佳手表,是最有威望的荣誉。

本土化是我国乡村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这种本土化培养是指培养和培训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具有共同的地域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乡村教师。[29]怀特和雷德(White & Reid)也认为对于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必须将地域意识融入进去[30],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职前教师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教师工作任务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应针对农村教育的需求,制订专项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并且在其职前培养中将地域基本情况、地域特征等相关因素在课程中进行设置。

2.组织多种学校、社区活动,促进在职特岗教师的融入

[1] 王学男,闫予沨.“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新路径——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郑新蓉教授[J]. 世界教育信息,2012(3):23-26.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好于常规用药治疗,即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力,还有社会性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包括对于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方面的需求,并且后者更为重要。[31]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除了受其自身因素之外,所处环境的接纳度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特岗计划”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在资源、渠道、权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升特岗教师的形象与社会地位,促进当地社区与学校对特岗教师队伍的接纳与融合。

3.加强“特岗计划”的政策宣传,提高特岗教师社会地位

本系统进行软件设计时,采用Keil C51 为开发编译环境,使用C 语言进行系统程序编写[3]。远程I/O模块正常工作时,工作流程如图10所示。单片机通过串行口发送AT指令控制SIM800C模块与控制主站进行通讯,接收并执行主站指令[4]。

对于第一组使用母婴床边护理的方式。病房安排给婴儿洗澡、按摩、接种、保护脐带防止感染、换尿不湿并且进行皮肤护理。一个护士只照顾一对母婴,即护士的操作说明,母婴和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传达对新生儿喂养母乳的方法和好处、怎样保护乳房、分娩后怎样增加营养、产后症状、婴儿常出现症状的解决方式、婴儿注射疫苗、分娩后的避孕方式、婴儿皮肤护理等。实验组在住院期间每天床边护理时间为三十分钟。

多数特岗教师从城市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县城及以下中小学任教,其在入职后易于出现环境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学校可以安排有经验的本地教师帮助新入职的特岗教师尽快熟悉学校及所在社区,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也可以定期举办特岗教师走进社区活动,促进特岗教师与学校、社区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鼓励特岗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的相关活动,发挥特岗教师在社区事务管理、文化娱乐活动举办方面的作用等,促进特岗教师对工作及所在地的认同,提升其地域归属感,降低职业倦怠感。

国内生产总值从0.37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从0.11万亿元增长到17万亿元,城镇化率从17.92%增长到58.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从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EB/OL](2017-09-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mtbd/201709/t20170929_315-705.html.

三是还未形成核心服务产品。Z公司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会务、安保、保洁、餐饮等基础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和政策性融资服务等简单的增值服务,但在投融资以及技术创新等高端的企业孵化服务方面的认识不够,未能找到适合入驻企业及自身切实需求的核心服务产品。

[16] 罗佳,成云.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61-63.

[4] 缪大方. 特岗教师的社会构成研究——来自湖南邵阳三县的调查[D/OL].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32.

[5] 廖朝华. 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调查报告——以云南省鲁甸县为例[J]. 基础教育,2010(8):15-19,32.

[10] 蹇世琼. 坚守还是离开?——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18-21.

[6] 方晓东. 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5.

[7] 李跃雪. 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静乐县和东乡县为例[D/OL].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4.

[8] 吕宏花. 小学特岗教师期满后流动现状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为例[D/OL].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4.

[9] 蒲大勇,王丽君. 农村特岗教师“去职”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N市为例[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2):35-42.

(2)在初始参数均为地板厚度30mm;室外温度-8℃;相对误差0.001时,随着电缆加热功率的增大,室内升温越快。

矿区内地下水含水层按含水层介质不同可分为孔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两种。孔隙含水层主要赋存于峰丛洼地、谷地的第四系地层中,为黏土和砂砾石堆积物;岩溶含水层分布于全区,主要为碳酸盐岩溶洞和裂隙含水层。矿体范围内,在峰丛洼地、谷地,岩溶含水层主要赋存于含矿层底板黏土层以下,通过溶斗、落水洞等直接贯通或地下水入渗等方式发生水力联系;在坡地直接赋存于含矿层以下或直接出露地表,并通过岩溶裂隙、构造裂隙或溶洞等发生水力联系。

[11] FARBER,B.A.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1:121.

[12] 刘艳. 特岗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石林、晋宁、宜良三县为例[D/OL].昆明:云南大学,2015:10-13.

[13] 王坤. 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OL]. 河北保定:河北大学,2016:6.

[14] 张丽. 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OL].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6:7.

[15] 张晶慧. 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OL].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8-9.

[3] 郑新蓉,范雷,姚岩.中国女性特岗教师的发展现状与困境[N].中国妇女报,2016-09-06(B01).

由于医疗事故的特殊性,我国一直以来习惯用行政方式来处理医疗纠纷,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种行政主义色彩浓厚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化医疗事故纠纷处理的行政色彩,让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回归民法领域,给予医患双方充分的自主权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这种民法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符合国际化的需求,世界上法制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没有国家采用这种方式了,医疗纠纷处理的民事法律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医疗事故归根结底就是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一方当事人的主观过失,导致了另一方的权利受到了损害,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纠纷,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

以特岗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子维度为因变量,分别对性别、民族、学历、家庭和学校的位置关系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后(见表3)发现:(1)在性别变量上,男性特岗教师和女性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分维度上,男性特岗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上的倦怠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而在情感衰竭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2)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上并未有显著差异,但少数民族教师在个人成就感和情感衰竭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教师;(3)不同学历的特岗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总分及分维度上均为表现出显著差异;(4)家庭和学校位置关系不同的特岗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及其分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事后分析发现,在个人成就维度,家庭和学校在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的得分显著低于在同一城市和不同省份的特岗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家庭和学校在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的倦怠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在职业倦怠总分上,家庭和学校在同一县城的特岗教师显著低于同一城市和同省不同市的特岗教师。

[18] 廖德凯.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还应靠本土化培养[J]. 辽宁教育,2015(12):20-22.

[19] 应贤慧. 组织和地域归属感的缺失——基层干部精神懈怠的实证分析[J]. 领导科学,2011(24):6-8.

[20] 张凯. 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OL]. 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21] 杨珊.少数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调查为例[D/OL].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43.

[22] 赵燕婷. 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D/OL].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20.

[23] 常建锁. 甘肃省留任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L].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47.

[24] 范晓东,冯晓丽.“特岗计划”政策执行的理想化目标与模糊性现实——以山西X县为例[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9-153.

1.4.2 粪污处理设施 可根据养殖规模配套建设干粪处理房和堆积发酵池,或使用干粪处理机加工生产有机肥料,同时还应配备沼气等粪污处理设施。

[25] 潘洪建. 地方性知识及其对课程开发的诉求[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2):69-73,78.

[26] 李虹. 特岗教师农村地方性知识及其生成初探[J]. 教学与管理,2014(36):12-14.

[27] 刘彩伟.县域义务教育师资流动背景下教师归属感研究[D/OL]. 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夜到深处,林志依然坐在餐桌前,见紫云回来了。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色连衣裙,把湿衣服往盆中一扔。林志不敢多问,忙着去洗衣服,却被紫云喊住:“那件事想好了吗?”

[28] 涂元玲. 村落中的本土教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7.

[29] 张松祥. 本土化: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培养的必由之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2):62-68.

[30] WHITE S,REID J A. Placing Teachers? Sustaining Rural Schooling through Place-Consciousness in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2008,23(7):1-11.

[31] 方振邦,徐东华.管理思想百年脉络(第H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傅王倩,姚岩
《教育学报》 2018年第02期
《教育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