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研究生道德教育:问题定位与途径优化*

更新时间:2009-03-28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研究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组成,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导向与动力作用。综合来看,目前研究生道德教育情况主流积极向上,在政治道德、学习道德、基础文明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方面总体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形势下复杂社会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及效果的不够理想,使得研究生道德教育必然成为长期而持久的一项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的总要求,着眼对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于探讨如何通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与路径的优化,教育引导研究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

在《四库全书》编纂基础上,由纪昀任总纂,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历时八年,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图书79309卷与存目的图书93551卷,共172860卷,分别编写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编撰完成《四库全书总目》。全书200卷,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完成,结束了我国分类法历史上七分法、六分法与四分法之争的局面,四部分类法从此占居了统领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四库法”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现今的《全国善本总目》仍继续沿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探析的必要性

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教育,既是对个人之德的塑造与升华,更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社会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教育攸关国家命运、社会和谐。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预备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加强其道德教育,将直接导向研究生的个人价值观与行为取向。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修养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当代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加快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从个人发展来看,研究生道德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与保证功能,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为、心理品格,还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严谨治学有所助益,能够为研究生刻苦专研、积极学习提供思想动力。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群体本身复杂多样化,且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对其道德教育不能是简单进行基本的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而是要在基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考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关注多元价值背景下研究生的多元需求和创造性的自由,有针对性地予以实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探析,逐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发展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日趋成熟,研究生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工作理念、制度完善以及理论性研究成果上都呈现出积极态势。

本文首先利用Hausman检验对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判断。为了便于观察各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影响,我们采用逐步引入解释变量的回归方法。最后,我们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

(一)研究生道德教育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师发展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这个很重要,也很关键。于我们而言,重点是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实效。就研究生道德教育而言,多数研究生在入学前是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索科学、合理的方式进一步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使广大研究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而目前的研究生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调,主要以传统班级为载体,进行课堂教育,强调通过灌输、宣传达到对思想的重塑。这种方式便于实施,但这种方式与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人思想是脱轨的,其一,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在新兴媒介的利用率上相对不足,缺乏创新性;其二,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普遍性,无法综合考虑到不同家庭环境、社会经历、学科、年龄、性别的教育对象;其三,教育方式简单,缺少互动性,难以实现对研究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更有效的关注。

(二)研究生道德教育理论成果不断丰富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成果的研究更加重视,并且加大投资与支持力度。[2] 同时,伴随教育体系的日趋健全与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规模的日趋壮大,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学者与一线教师等研究者,经不懈努力、研究推进,当前,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文刊在逐年增加。这些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搭建了新背景、新环境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我国思想道德学科的学科储备,给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也成为了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走向一个新台阶不可或缺的动力。

那天的黄昏是记忆中最美的,在清澈流淌的小河边,一个简陋而又能遮风雨的棚,雨后的斜阳渗着无力的光,透过棚架,映在烟雾缭绕的方寸之地,生成了冷抽象的分割。昏暗中有人挂起了明亮的气灯,灯在风中摇曳,在动感的灯光与太阳的余晖交相掩映的瞬间,我看到了人们粗犷而善良的眼神,闪烁在惊喜的空间,那氛围使人突然迸发出一种让人毕生难忘的感动。

(三)研究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得以重视

由于天然气发电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还要受天然气管网建设等因素制约,因此我国气电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地区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定位

如前所述,研究生道德教育总体上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中的问题不可避免,一些传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亦存在着与时代发展、新时代研究生特点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教育力度还有待加强

为切实提高少年儿童健康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突出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真正体现体育活动的全面性和主体性,我们立足农村实际,整合乡土体育资源,依托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乡土传统游戏》《民间游戏课间玩》《田间游戏》等,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为主题的阳光体育活动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了更多思考。

(二)因人而异的差异性还不够

当前,高校在对研究生进行管理时普遍实施的是导师责任制,同时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别,采用单独设有研究生部(处)或者由学工部(处)统管的模式,按照这样的结构,实行的是学校—学生、导师—学生的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机制有优点,能够发挥导师在育人层面的主观能动性,但导师与学生之间也相对封闭,不利于学校各方之间形成合力。因此,笔者认为可建立四级管理体制,即“学校—学院—导师—学生小组组长”这样的管理体制。

伴随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更多适龄青年因扩招有机会读研究生,当然不可避免,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体系过程中,重专业能力、轻思政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观念无疑会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安排与资源配置上。同时,相比本科生而言,无论是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方面,都相对较弱。扩招后,由于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增多,“精力不足,对所带研究生进行放羊式管理”的现象不能说没有;因人员不足而将研究生思政教育统一划归研究生处进行的高校也不在少数,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归属感,亦没有发挥差异化教育的效果。加之,研究生的群体本身年龄普遍偏大,具有的家庭、个人经历的特殊性,使得研究生道德教育不容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合力,使得研究生德育面临很多困境。

(三)因时而进的创新性还不够

过去,我们强调又红又专,如今,我们依然要讲,还要讲德才兼备。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经历了承前启后、体制改革的几个发展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理念亦在不断更新发展。当前,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新发展的、具备健全人格的、具有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所在。在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导下,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着眼教育实效、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理念精髓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为工作理念,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差异性,持续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组织机构,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四)评价机制的针对性不够

在对研究生道德教育调研时发现,目前对于研究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模式单一。多数学生反映,个体的道德教育成果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形式体现,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利于研究生的道德养成,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实践意义的实现。同时,以考试成绩论道德本身就缺乏立足点,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考核标准,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仅以考试成绩作为道德教育的评价模式,会使得道德教育仅仅被定位为是一门不得不学的必修课程,而非真正意义的道德素养提升,缺乏针对性、有引导力的评价机制。笔者认为,目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客观现象,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有力的引导机制来改善解决,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甚至是导师总想以最少的投入去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育人,在研究生道德教育上下功夫不够;重智育轻德育,在 “唯分数是瞻”的考试指挥棒引导下考来的研究生,相比之下,尽管学校有德育,但最后都变成了背诵政治理论和说教,从而失去了德育原本的价值;重学术轻思政,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搞业务做学术的,只讲学术不讲政治,认为政治、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自己没有关系,把道德教育和学术培养割裂开来,等等。这些存在于高校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本源。

工作要加强,队伍是基础。随着整体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必然是强化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要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就必须要打造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道德教育队伍。当前,无论是从体制机制层面、亦或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均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五)环境建设还亟待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招、竞争趋于激烈,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注重研究生在校所获荣誉等易于量化的标准,对智育的重视度远超德育,因而为了争夺这些荣誉,导致一些研究生违背道德、功利性过强。另一方面,校园的物质环境同样面临竞争,实验室、科研基地、图书馆和宿舍等物质环境、基础设施的紧张亦会使得研究生之间存在不良竞争。而在校园精神环境层面,虽然各大高校都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自私自利、不懂回报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生的德育难以保障,身处其中的学生的科研与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优化

根据目前研究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形成道德教育合力,革新道德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优化。

(一)建立四级管理体制,形成道德教育合力

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群体,其组成较为复杂,有应届本科生直接考取就读的,有工作后重回校园深造的,有单位定向委培的,也有在职自己考取的。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认为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因社会阅历、成长经历等的不同,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情感、人际困惑。也正是如此,他们在入学时就必定存在年龄、社会阅历、经济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决定着研究生道德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而就当前研究生道德教育而言,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得相对到位,依托课内外、校内外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研究生普遍在校期间能接受到正面、积极、有效的传统教育。但在针对不同研究生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化的教育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下功夫,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传统说教式的形式虽有其较为稳定的优势,但也促使了道德教育走向模块化,从而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化需求。

在实践中发现,高度发挥党团组织的力量,有利于优化其自我教育机制。首先,要优化自我教育机制,需要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提升党团组织本身的凝聚力。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自我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在道德教育中,要明确研究生党员的需求,加强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政治觉悟、纪律观念,发挥党员的道德示范作用,提升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研究生自我教育环境与氛围。注重自媒体的运用,充分利用宣传平台,以研究生群体喜爱的方式,弘扬道德共识,宣扬正能量。再次,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高度发挥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工作合力。以学生为本,密切研究生党员、团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联系,并深入群体中,了解组织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顺应时代发展,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代发展、个体需求相吻合。“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 通过帮助研究生认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发展需要,确立、发展并追求理想信念,完善个人的社会存在性认知,进而改变人的现实存在,实现人的自觉、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建设,即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贴合研究生生活实际与学术要求的具体问题,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公民个人的道德生活层面,行为者既需要关注公民个人该执行的道德责任,更需要关注如果期冀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民,自己应该如何选择道德行为。” [4]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生群体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道德现象的思考探索,强化研究生群体道德共识。要正面引导和反面惩罚相结合,比如:针对学术失范现象,虽然已经受到了社会与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功利心理等多方面作用下,学术失范行为在研究生群体中仍屡屡发生,因此有必要在内容上予以着重加强,结合当前时代形势与现实案例,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强弱项补短板;再比如:就无处不在的网络,要结合时代形势培养研究生的网络道德知识与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等等。

(三)发挥党团组织力量,优化自我教育机制

自我教育,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自觉教育,是一种教育者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 [5]研究生群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有利于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首先,学校承担着宏观调控、适度管理与监督监管的职责。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把控全校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指导协调各学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适度放权,增大学院、导师、辅导员在研究生德育管理中的自主权,并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做好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考核。其次,学院发挥好桥梁与具体组织、监督监管的功能,以学科、研究生对象为立足点,结合学校政策,拟定学院研究生道德教育培养计划,保障学科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增大研究生导师的学生管理权,同时强化导师定期向学院报告研究生思想状况。再次,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先导作用,作为与研究生接触良多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思想上引导,学术上把关,有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设立学生小组,一个导师所带学生组成一个学生小组,每个小组由辅导员和导师双向管理教育(改变“导师对学生”的一对一封闭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小组组长向导师和辅导员进行培养报告,协助导师、学院、学校做好个别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并配合做好学生道德素养考核等方面工作。

(四)重视社会实践,提高素质评价综合性

研究生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教育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将自己对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的外化。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以及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的价值观念,增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在切实体验中,完成道德“感受——实践——体验”的联结。通过鼓励研究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手牵手”等公益活动,在奉献中,实现公共精神的培育。比如,每年12月4日,作为我国的“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高校亦可通过向研究生宣传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原则、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反法律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当然,对于道德素质的评价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独立存在。诸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何为高尚?何为卑鄙?我们并没有用道德评价进行界分,人们对善恶现象更多地处于一个灰色地带,并不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关注与激情,道德评价的作用未能发挥。我国的道德教育讲究知行合一,不知而行是盲目的行动,知而不行知道也无法转化为具体行为实践,是空洞的知,因此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校、学院可以通过安排专业实习、联合培养、双导师制、主题节日活动参与等方式,给研究生以锻炼,并就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而不仅以考试成绩为论断。

(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明确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6] “消除那种容易使人性产生罪恶的环境,罪恶就不会产生。代之以适于养成守纪律、讲规矩、克己稳重、勤勉耐劳等习惯的环境,这些品德也就可以形成。” [7]

招财被二鸭婆带回了白家湾。第二天,他就被县公安局的人带走了。他不光被撤掉了民兵营长职务,还因流氓罪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正所谓,育人的场所无处不在,育人的时机无所不在,学生在校成长的每处每刻,都是育人的场所,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工作就要在哪里。高校中的道德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要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仅学校领导、师资队伍是道德教育的力量,学校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校园环境可分为软环境与硬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物质设施和条件,软环境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氛围。”[8]我们认为,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标志性建筑设施、校史、校训、教学科研成果等,建构良好道德育人环境的校园文化系统,为塑造研究生丰富的道德人格提供一种完善的感情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心理环境。比如,高校抓好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紧密结合,打造校园精神文明主题文化活动,做好道德宣传工作,建立优良的学风和道德风范。重视校园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净化网络、媒体环境,有效强化校园网络监管。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和当地政府共同协作,双方建立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推动高校校园内外环境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宿舍,同本科生一样,需要强调研究生的和谐宿舍建设,空间小、交往频率高、人际影响密切等特点的宿舍对于营造良好德育氛围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既要提高宿舍的硬件设施条件,更要鼓励学生相互多进行学术交流,力争营造创优创先、文明和谐的宿舍文化。

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既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如何优化道德教育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冯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4-01-17.

[2]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9.

[3] 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3.

[4] [美]Pincoffs, Edmund L.Quandaries and Virtues,Lawrence[M].Kansa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6.43.

[5] 黄东桂,潘柳燕.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6] 欧文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

[7] 欧文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

[8] 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谢家建,李雯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