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与路径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艺术生在综合性高等院校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学生群体,他们有着更为突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气质,同时突出的还有飞扬的个性色彩。在不少人眼中,艺术生不修边幅,或身着奇装异服,行为做事率性而为,更加“自我”。加之前些年“青歌赛”及一些大型综艺节目中,在校歌手或参赛选手在人文知识上的拙劣表现,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于是某种意义上,高校中的艺术生成为了人文素质不高的特殊人群。面对这样的社会负面评价,我们不应是一味的反驳或嗤之以鼻,而是应该正视问题,反思目前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与路径存在的问题,探索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培养方式,如何改变社会对高校艺术生的整体印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此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人文素质的定义与内涵的思考

我们对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首先要明了什么是人文素质?我们如何来界定它?它有着怎样的内涵?其蕴涵的精髓赋予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事业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要理解“人文素质”的含义,其核心是“人文”二字。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人文”二字最早见于《易·贲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中,人文(即人的活动现象)是与天文(即天的自然现象)对举;文即纹,有痕迹义,可表示人类心智活动留下的成果;又纹通理,有条理义,可表示人类心智创发的各种意义和价值;另纹作动词,有纹饰义,可表示人类以不同的形式、技巧与风格来表达所创发的意义和价值。可见,在中国古代,人文是与人类心智所生发出来的意义与价值的思想有关。作为思想物的人文,它强调知识、经验以及由此升华的精神对人类的教育、感染和引领作用。

基于此,人文素质,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泛指个体的文化素质。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是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外显为人的志向理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1]质言之,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人文知识对应着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不同。自然科学主要是以宇宙自然界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为人类提供认识把握外在客观世界的理论、工具与技术手段的科学。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社会组织与结构、体制与关系、功能与效率、秩序与规范为研究对象,为人类社会的有序管理、高效运作提供知识、理论与手段的科学。人文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理解生命本质、存在意义和人生目的与智慧的学科。它以文学、历史和哲学为主体,衍生出艺术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

为了确保提高铜的回收率,在Na2S用量为500 g/t、2#油用量为15 g/t、丁基黄药用量为40 g/t的基础上,调整氧化铜捕收剂羟肟酸钠的用量。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作为主体的文、史、哲学科,它们对于人类自身素质的积蕴与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乃是我们心灵之感通人、物与事,并藉由文字的创作力来彰显感受的抒发、交流及升华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学乃是我们心灵之回顾过往,并藉由考证、解释等史学方法来彰显鉴古知今的意义和价值;哲学乃是我们心灵之理性能力,并藉由哲学的思辨方式来彰显分析、反省道理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不难看出,人文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文学、历史、哲学都以沟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探寻人存在价值和意义,总结人类发展经验和规律为旨归。

艺术类专业“作为一种技术学科它首先是人文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提升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以启发艺术创作与人格健全为目的的学科。”[2]本文所讨论的艺术生所专攻的艺术学,同属人文科学,它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艺术活动。人的艺术活动,同样关乎人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和体悟。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艺术生要学会音乐、学好绘画、学好舞蹈、学会戏剧表演,都离不开对人的理解,离不开人文素质的熏陶。否则,他们呈现的艺术品,没有文学的深邃,历史的领悟,没有哲学思考,自然就没有灵性,没有个性,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没有“神”。

因此,加强高校艺术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要重视其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重视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而后者更是他们今后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必备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艺术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和路径,将关乎高校艺术生教育成败的大事。

2.2 按照男女分组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大于男性(P<0.05);男性患者有饮酒史比例高于女性(P<0.05); 男性Ⅱ级及Ⅲ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BNP值大于男性(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在LVD、LAS、LVEF、LVFS、PASP数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以往我们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予以反思恰当其时。归结起来,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客观形成“课程分散灌输模式”。

目前在校艺术生基本上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从小到大衣食住行都是父母照顾,对社会接触较少,人生阅历欠缺。社会和人生阅历的不足,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过于简单、偏激,影响到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从而频频出现人文素质修养缺失的问题。

如何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对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予以彻底反思,并细致分析现状,总结过去的教训和经验,谋划出新的培养路径,以期达成“学生主动涵养模式”所预设的培养目标。

我吃了一惊,叶霭玲怎么认识白丽筠呢?虽然她俩都是我的同学,却一个在小学,一个在中学,两人并无交集,叶霭玲怎么能一口报出白丽筠的名字来呢。我说,你认识白丽筠?

目前综合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文类课程对建构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因此普遍开设有各类人文类课程。如《大学语文》《近现代革命史》《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艺术鉴赏课》等等,这些课程以学分为抓手,分散性对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灌输。特别是有些课程,重理论说教或知识宣讲,学生兴趣不浓,加之现在智能手机和便携式笔记本的普及,很多艺术生往往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有些甚至“翘课”、缺勤。

人文类课程的分散性设置,被统辖于学分制的大盘子中。就课程整体性而言,在专业课程之外有人文类课程的补充,似乎赋予了课程设置相当的完整性和自足性。事实上,从艺术生人文素质相对缺失的教育现状而言,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显示出已有人文课程的自主性,更谈不上其应有的人文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充分彰显。

坦率而言,目前我国普通综合大学在校艺术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从人文知识角度而言,基本的人文学者的知识没有掌握,缺乏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常识的储备。有研究者曾对某本科院校艺术学院四个年级的在校生做了个问卷调查,很多基本的人文知识题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将传统节日中尊敬老人的节日答成老人节、端午节;将春节的时间答成农历12月1日等等,[3]这些调查数据都充分显示出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生人文知识极为匮乏的现状。从人文精神角度而言,部分艺术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缺乏对道德人物、事件的正确认知,表现出金钱消费的盲目攀比,人际关系的冷漠寡情,追求利益的个人至上,从而导致“三观”不正甚至扭曲,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如何探索符合当前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新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主动涵养模式”。

经典阅读就是要阅读那些超越时空限制,对人类社会引起持续震撼力的伟大作品。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而西方文化当中也有《圣经》《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以及后来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大量经典作品。经典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有持久不衰的经典魅力;二是有不可穷尽的经典张力,因此要求阅读者要超越适用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娱乐性阅读的心态,沉潜其间,反复体悟,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完成个体精神的修炼和提升。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过去课程灌输为主动学习,同时突出“涵养”的核心理念。所谓“涵养”,就是通过相对长的时段,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对身处其间的个体予以感化、感染和提升。因此,“涵养”强调的是环境和学习主体二者同等重要,美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激情,主体则可以在美好的环境中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成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

“学生主动涵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对环境的营造,对教育平台的搭建,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可见,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主体是艺术生,但主导者却是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及相关的教辅人员。

以上是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来对历史事件作评价,在处理这些历史事件时,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只字不改,直接引用,甚至直接用孔子的话来对其定性,可见司马迁对孔子思想的深刻认同,这也说明了班固所谓的“是非颇缪于圣人”在《史记》中并不普遍。除了引用孔子的标准评价历史事件,司马迁还常常直接借用孔子的话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组织是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需要。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在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与落实总会计师制度,优化岗位设置,加强队伍建设。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生主动”是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关系到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成功与否的所在。改变艺术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参与程度,改变过去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消极参与到积极参与,短期参与到终身参与,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这种模式以课程为中心,延续应试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到课程动态的管理中来,主体是教师。教师手握分数和学分之“重器”,通过一定课时的教授,学生要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和结业要求,获得不等的分数;未达到及格线的学生,未能获得学分。因为学分与补考、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相挂钩,分数又与绩点挂钩,会影响到学生国家或校级奖学金的评定,甚至关涉到学生保研、出国深造。因此,修课学生对包括人文类课程会有相当的忌惮,但忌惮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从心底认同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而去主动且有效地学习它。

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的思考

要实现艺术生人文素质新型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分散灌输模式”向“学生主动涵养模式”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层高度重视,要有培养机制的通盘考虑,做出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制定出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路径规划。

1 本刊辟有论著、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基础护理、心理卫生、个案护理、药物与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调查分析、经验交流、海外之窗、护士笔谈等栏目,欢迎广大护理人员踊跃投稿。

1.重视经典阅读氛围的营造,引导艺术生养成人文科学领域经典著作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本研究还表明,AP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呈逐年降低趋势,可能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来自2008年万宇辉等[10]和2012年胡牡丽[11]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饮酒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来自季成叶[12]的研究报道表明中学生过量饮酒普遍化、低龄化、程度加重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张爱军等[13]的一组76例AP的研究报道21~40岁男性占全部病例的27.63%,其中饮酒者占52.38%,预示饮酒者越来越年轻化。孙昌琴[14]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也直接导致了AP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呈逐年降低趋势。

在履行合同时,往往要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由此需要了解适用于当地的税务法律体系。在境外税费模式中所得税是重中之重,而通过设计咨询企业的成本构成分析,其成本主要以人员成本为主,按照境外税费管理模式,外国人的个人所得税及附加以及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往往较高。这为设计咨询服务企业带来两难抉择,要么缴纳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要么缴纳较高的企业所得税。

借助目前大学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东风,将艺术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与之衔接,通过强化通识教育体系中人文课程的设置和优化,达到人文素质培养新目标。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方尤其是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策划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具有丰富社会阅历、有着传奇经历、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人士来校园,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通过演讲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以身说法,对在校艺术生进行潜移默化地道德教育。这些人士可以是红军老战士、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非物质传承人、成功企业家、知名校友等等。

在学校或院系层面,经常更新经典作品,保持充足的图书供给,甚至采取图书流动借阅的方式,让学生便于获得读本。将经典阅读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规定四年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学分和经典背诵学分。同时,将世界读书日、书香节、经典阅读周、经典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凝固成传统,打造成覆盖全年的读书单元,以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影响艺术生,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在长期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体系的建设,引导艺术生对人文课程的研修

通过经典的阅读,可以广闻博见,增长人文知识,弥补艺术生知识上的不足;可以吸取养分,从中获得源源不绝的精神能量,树立人生志向;可以进德修业,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从中滋养艺术修为,远离物质诱惑,培育创造精神;还可以开阔胸襟,提升境界,涵养天下情怀,真正实现《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修身立志成仁的人生目标。

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专业课之外更多的课程选择,让他们具备更为广阔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使得他们在专业知识的“专”与通识课程的“博”获得融合,从而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南方某985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该校设置了四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分别是“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和“科技、经济、社会”。这四个板块总共有1 000余门课程支撑,每个板块都由200门以上的课程组成,从而确保每个学期都有相当数量的课程开出,供全校学生选读。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10个学分的核心通识课程,6个学分的一般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的学分可以冲抵一般通识课程学分,反之则不行。核心通识课程审核立项程序更为严格,对主讲教师和讲授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动态管理,以确保预设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学生网上匿名评教数据与职称评定挂钩,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督导员随堂听课,引入同行听课、评课机制,全部课程全程跟踪录像;核心通识课程每门资助2万元进行建设,任课教师优先获得进入教师发展中心培训资格,等等。有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跟进,很大程度保证在校生对人文类课程的需求。

同时,为营造更为浓郁的学术氛围,还应邀请知名专家和资深学者举办人文类讲座,通过整体策划,形成有计划、成体系的系列名家讲坛。艺术院系在举办本专业的名家讲座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举办人文类演讲,将专业讲座和人文讲座结合起来,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成为加强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张流动的名片。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引导艺术生接触世界和体验人生

3.运用科学决策新技术,推动大数据治理创新。大数据是信息文明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当前,随着大数据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政府治理迫切需要直接面对大数据、全面基于大数据和创新应用大数据,以提升决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提升政府整体理性认知水平,从而促使治理目标定位更准确,治理政策、治理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治理进程和治理成效更加满足社会期待。要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并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这些数据资源,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进步。

虽然经典阅读好处多多,但如何形成艺术生乐于阅读、持久阅读呢?换言之,就是一个如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和习惯的问题。当下,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网十分方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刷微信,打游戏,全民进入了“快餐式的读图时代”。有学者指出:“电影、电视、录像、网络中的图像、视频的充斥,使现代人进入了一个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的新时代。”[4]可以说,现在快餐阅读文化成为了经典阅读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校园中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来影响艺术生少用手机、电脑,多阅读经典,则需要管理者尤其是学生工作人员发挥智慧,从管理机制到活动方案上多下工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走出去”、把艺术生带到广阔的现实天地中去视为历练人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成就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可以利用集中实习、艺术采风、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题田野调查、艺术下乡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善待他人、扶危济困的情怀。从而将“走出去”与“请进来”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来消化“请进来”故事的养分,转化经典阅读的能量,检验通识课程和讲座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

4.重视学校和院系学术传统的建构和传承,引导艺术生浸淫传统、汲取养分,塑造远大的学术目标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人们往往以此来表达对学术的敬畏和尊崇。这种尊崇的背后其实还传达出对学术传统的追慕,因为大师是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也正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大师,清华大学才可以成为令国人敬仰的最高学府。一所大学的学术和文化传统对学生影响至深。

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和鞍山市为例,两地人均GDP指数相近,对两地的区域创新指标进行优势的比较。大连市是辽宁省经济的龙头,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因为比邻日本,跨国企业居多,并且大连高校众多,为大连带来众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在大连市场和政府共同的作用下,创新投入增加的较多。大连市的区域创新正在不断完善和改造,创新环境较好。鞍山市因为有独特的煤矿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但是缺乏技术方面的高级人员,国家对于鞍山的关注度较低于大连,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均低于大连。

要较好实现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宏伟目标,还要重视和强化学校和院系学术和文化传统的建设,让特色鲜明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学校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但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营盘”是塑造“兵”优秀人文素质最好的地方。

大数据运用可以不断强化政府自身管理,规范政府治理行为,确保政府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廉洁透明服务型政府建设。大数据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参与度,广大公众可以积极参与政府的管理,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权力的具体运作,监督政府决策治理,进一步强化社会有效监督,提高政府治理的透明度,使政府的权力能够在社会的监督下有效运行,政府治理行为方式将更加规范,能够有效防治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推进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的形成。

大学以学术立校、兴校,有着良好学术氛围,有着诸多名师、大师的地方,必然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会感染一代代在校生。学术传统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也体现于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中,更体现于院校独具特色的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中。那些行之有效且坚持了数年不变的培养方案,就是最好的传统,会让艺术生浸淫其间,润物无声地提供养分,塑造他们远大的学术目标,健全的人文素养。

传统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只有负着于人的时间才会成就传统厚重的内涵。因此,我们在保持传统、传承传统的同时,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机制让艺术生进入学校、院系的好传统之中去,真正受惠于好的传统,汲取传统的力量转化为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动能和动力。

总之,实现“课程分散灌输模式”向“学生主动涵养模式”的转变,首要的路径是培育艺术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阅读成为终身受益的工具,这是内功。其次才是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体系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学校和院系学术传统的建构和传承等外在保障措施,实现以外促内,最终达成逐步提升艺术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结语

高校艺术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学生本人、家长、学校、老师等各个层面。其核心层面应该是作为培养主体的学校,需要学校转化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路径,从顶层设计上规划好培养方案的最高目标和具体操作细则。通盘的考量与科学的方案,都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顶层设计,这是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当然,细化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习的主体——艺术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动态培养环节,从中获得人文知识的蓄养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的优长,与时俱进不断传播人文学科的新知识,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融合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深刻性,吸引艺术生乐于上课,培养他们热爱阅读人文经典著作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成为“不走”的课堂。

高校艺术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投入。需要教育管理者,与时俱进针对不同时期艺术生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将培养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而在第一线的教师、学生工作者要联动,与学校的顶层设计保持一致,不惧难,不畏苦,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充沛的爱心投身于素质培养的事业中去,真正与学生交心、交朋友,帮他们在课堂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在活动中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沉淀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素养,实现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丛小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39.

[2] 潘丽萍,黎雪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3).

[3] 陈平.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110~111.

[4] 徐思民.找寻,在两者之间——艺术院校人文素质课教学的尴尬与思考[J].设计艺术,2012,(2).

 
殷燕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