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播偏向论视域下智能设备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2015级部分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个由“实在”走向“虚拟”的过程。[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大量的智能设备涌现,从最初的智能手机的兴起,再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的研发,智能设备作为一种新媒介,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移动互联平台带给我们的网络社交方式正在改变甚至取代我们的传统社交方式和思想,媒介重新塑造了人类联结的方式、规模和形态,传播方式向人的主体性和人际传播回归。[2]智能手机,作为智能设备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有着和电脑一样的智能系统同时又具有移动便携的特点,同时智能手机成为当今手机发展的主流。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到97.5%。智能手机打破了原来手机的概念,智能手机不仅具有通信功能更是具有操作系统的便携式迷你电脑,而这样的特征改变着人们原先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理论背景

本研究以“智能手机”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偏向理论,探讨智能设备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呈现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索智能设备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智能设备与“传播偏向”理论之间有什么关系?(2)大学生群体使用智能设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哪些特点?

本研究以“传播偏向”理论为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是由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早在 1935 年,伊尼斯就在发表的一篇论文《智力的角色:进一步的阐释》(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Some Further Notes)文中,使用“偏向”一词论证存在于现代社会科学家身上的智力的“偏向”性问题。他认为“经验的沉淀是社会调查的基础,从个人的习惯或偏向可以预测到社会制度渐增的偏向性。”此后沿着这个逻辑框架发展对于传播偏向的研究,并给出了传播偏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在《传播的偏向》(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一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

然而,再回头看看潘岳因趋炎附势而横遭政敌灭门的下场,卫玠因身体羸弱而南渡累死途中的结局,慕容冲因轻率冒进薄德寡恩而死于乱军的凄凉,独孤信因权力倾轧不明哲保身而未能善终的遗憾,都似乎让我看到了颜值在对命运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贡献面前的脆弱和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四大美女全部沦为政治牺牲品的可怜结局了。最后人们谈论的历史名人,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还是姜尚、屈原、张良、李靖,这些德才兼备、大智大勇的人物。

他将媒介分成两大类,即“偏向时间的媒介” 和“偏向空间的媒介”。对于媒介的时间和空间偏向的讨论,需放在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下,所谓的“偏向时间的媒介”,指的是传播媒介的性质有利于时间观念,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例如有些媒介的保存性长,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而“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是有利于空间观念,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例如有些媒介便于运输。伊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区别:有利于空间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在伊尼斯看来,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能主要来自于媒介技术(或称为媒介的载具),媒介技术的演进引发了媒介系统偏向的发展和跨越,而技术决定论学派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对于英尼斯所提及的空间偏向概念进一步延伸,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说明了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并且从实际空间转变到虚拟空间,空间距离得到拉进。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媒介的偏向并不再是单一的,尤其是网络媒介具有双重偏向,即体现在时间偏向上也体现在空间偏向上。

从Von Mises应力图上可以看出,竖井在进行初期支护后,Von Mises应力呈线性变化,且较为平缓;从X和Y方向来看,Von Mises应力基本呈对称分布,Z方向的Von Mises应力变化是随着竖井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的趋势,初支结构所承受的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位于竖井深度最大处,故在开挖完成后都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且每个开挖循环的进尺不宜过大,防止Von Mises应力过大导致围岩失稳以致于上部初期支护的垮塌。

通过对发病猪都喂有当年新收霉玉米饲料的病史调查、发病情况、病理变化、实验室鉴定,确认本次在涪陵区发生的为生猪霉玉米中毒。

研究思路

1.研究受众的选取

在课程实践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问题。微课、微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引导完成微课程开发过程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及程序,微课是构成微课程的基本单位,两者关联,应把两者放在一起探讨。

本文所选的研究受众为大学生群体,主要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是智能手机使用用户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也是对于智能设备使用中最为多元化的群体,同时大学生是活跃的消费群体,该群体在社会中具有特殊性,同时对于新事物和前言动态具有一定的敏锐度,能够较快接受和适应新媒介技术,他们是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土著民”,他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折射效果,从智能手机对于他们的影响中探索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脉络。

1.时间偏向上:信息持久保存,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碎片化,个人效率提高

2.研究方法

2.空间偏向上: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空间距离的缩短

3.研究步骤

研究者选取智能设备中的智能手机作为研究对象,将大学生群体作为被调查的观察对象,通过一天中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收集记录,根据每个同学的手机使用时段和手机使用的目的进行划分,并且将被调查对象的手机使用情况分为十个大类,其中包括手机基本功能使用、手机社交、手机支付、手机出行、手机看视频、手机购物、手机在线学习、手机看新闻以及使用手机做问答。以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这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情况进行划分和说明,同时研究者将部分使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具体化的研究。研究者将智能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从大学生生活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学习、社交、生活与娱乐,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数据来分析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哪些特点,同时解析智能手机带来影响以及其发展趋势。

数据分析

研究者征集了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2015级8名同学收集在相同时区下被调查对象一天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记录,其中收集到了48份有效数据,男生的数据信息有11份,女生的数据信息有37份。

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得到不断延展,受众的传播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遍推广和使用,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的使用频率逐渐增高。我们对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2015级部分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将调查对象所记录的时间进行时间段的归纳,如图1所示。研究者发现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出现碎片化和全时段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使用时段与大学生群体的作息呈现高度的粘合性特征。

空间距离的缩短最能体现在大学生的智能手机的社交活动使用中。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土著民”,从小就伴随着社交媒体长大,社交媒体为他们构建了虚拟的交流空间,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使这样的交流更加具有移动化的特色。虚拟空间的社交不再受到使用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互动。

  

1 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时间分布图

因此,研究者将提取48份数据中记录了阅读的行为的数据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其呈现出的时间偏向体现在,智能手机代替了纸质书并且书籍存在永久保存的特性,同时智能手机缩短了受众获取信息或者书籍的速度。通过对于记录了的被调查对象进一步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学生通过手机中常用的浏览器如UC浏览器搜索和Safari,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信息,再将收集到的信息放入智能手机里的收藏夹之中,以便下次继续阅读。在调查对象中,有3位同学是基于智能手机中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即APP来进行阅读书籍的, 有时候他们还需要对于相应的内容进行付费,调查的大学生其中有一位调查对象在2017年全年阅读统计中在微信读书APP上完成了37本书籍的阅读。不过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阅读新闻,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即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都是不均匀的,每个时段都有人进行阅读。

智能手机基于电子技术,使本来的媒介形式转变为更容易保存的媒介形式,从而使信息的储存更具有持久性,保存时间更加的长久,而智能手机里的智能APP软件的应用,又使智能手机的影响涉及到智能手机用户的生活各个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移动智能手机带给大学生群体学习上的时间偏向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阅读习惯的改变。从媒介上来看,是由纸质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而从媒介信息保存的持久性来看,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新闻,移动智能手机的出现延长了信息保存的寿命,智能手机的移动及时通讯的功能,更是加快了信息的获取速度,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接受。

  

2 大学生智能手机阅读行为时间分布图

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将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同一时段的调查研究,在正常学习生活期间,对于48名被调查对象进行为期一天的智能手机行为记录测量,随机抽取一天并记录被调查对象智能手机使用的时间点、使用的时长和使用行为,采用量化分析,分析被调查对象在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下共同体现出的特征,并且对于个别案例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访谈法对于被调查对象的行为进行进一步分析。

移动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地点,其中空间上的变化特点是,将实际的物质空间转向了虚拟空间,同时空间距离得到缩短。 智能手机带来的空间上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里空间上的变革渗透到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的各个方面。

在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中,研究者找出了四个存在空间变化特点的受众使用行为,其中包含手机支付、手机在线学习、手机购物以及手机视频,如图3所示。大学生的支付行为偏向于用手机支付而不是现实货币付款,手机在线学习模式打破传统学习中学生必须坐在教室的空间限制,并且时间上也存在着不固定的特点,上课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时间安排的规划。智能手机的移动化也使购物更加的方便快捷,线上虚拟店铺构建了商品交易新模式,大学生群体不需要去实体店,即可以通过手机购买自己心仪的物品。智能手机视频也打破了传统的需要坐在沙发上观看节目的特点,电视中的节目转向了网络视频平台,智能手机中的APP提供了网络视频在线或离线观看的平台,平台中聚合了不同类型的视频素材,如电视剧、电影、综艺和纪录片等。节目类型也由单一文化转向为多文化,呈现跨国界的特点,学生群体可以不出国门就可获取海外的咨询以及观看海外的节目视频。智能手机给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虚拟空间在不断的建构,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速了世界地球村的构成。

  

3 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领域部分分布

同时,大学生群体中的性别差异也使不同性别的群体在不同的时段存在人数上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手机使用时段一般会出现三个高峰时期,即早高峰(6:00-10:00),午高峰(12:01-14:00),和晚高峰(20:01-14:00)。这三个高峰时期大多数是属于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而这些时段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明显增多,但是智能手机具有移动智能通讯的特点,因此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并不受地点的限制,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分布在他们一天的生活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即各个时段都有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长是各时段的积累和组合。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是基本与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相互贴合,除去正常休息时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体现出全时段的特点。

智能设备中的智能手机作为当代网络媒介的一种,其具有双重偏向,在时间上,表现为三个特征,第一是智能手机能够长期保存人们所接受和传播的信息,并且给信息提供更大的储存空间;其次,智能手机可以实时接受信息,节省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效率;最后,智能手机促使人们时间走向碎片化,同时在空间上,智能手机将人们的社交空间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它将现实到虚拟的转化进一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时,空间的距离也在不断的缩进,人们的信息传播和社交活动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

国内社交媒体主要以微博、微信、QQ为主导,因此对于这三个社交媒体进行大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记录大学生一天的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和时间分布,如图4所示。从调查的结果数据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不同的社交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同时段的分布,而时间分布的不同也和社交媒体本身的属性以及受众的偏好相关,微博所呈现的是实时碎片化、瀑布式信息发布的特点,传播短平快的信息更受学生群体的青睐;微信中信息的发布主要来自订阅号的发布和朋友圈的分享,不同的订阅号的发布具有时间发布的特色,有的订阅号偏好上班高峰期或下班高峰期,因此会影响着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时间;QQ更多是社交群信息的实时发布,时间分布上存在着不固定性。

首先,从区位和地缘因素看,地方高校连接县区,最接近农村,与地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不仅可以直接感受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农村建设诸多需求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同时,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打破了群体之间的社交边界,虚拟网络社群打破了地域上的局限,被调查对象中有16名大学生会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微信和QQ与自己的异地家人和朋友进行线上视频联系,其中一位调查对象与研究者的交流中更是说道,“我的朋友有的是在国外,一般会用微信和他们聊天”,社交的地点呈现跨区域的特点,而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不同的是,通讯交流不再是听觉上的感知,更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视频电话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享受到面对面的体验,可以实时呈现调查对象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现有的表情状态,人们的心理距离也在不断的缩短。

近日,带着兴奋和轻松的心情,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贵州西洋核心经销商齐聚六朝古都南京,在幕府山下登上“西洋号”游轮,标志着由贵州西洋实业有限公司举办的“游学,赋能”西洋挪威施豪华游轮文旅峰会正式拉开帷幕,一段企商交流融合、共谋2018下半年发展的长江游学文化之旅就此开启。据悉,峰会期间经销商订货量超越去年20%以上,贵州西洋在行业多重压力下实现了逆势发力。

所采集试样为第四纪以来盐湖沉积形成的层状盐岩,根据采集试样是否含有泥岩夹层将其分为两类(表1),盐岩表面由于风化作用形成定向排列的小孔,新鲜面成白色或灰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块状、似层状产出,不等粒结构,内部孔隙较为发育,孔隙方向多沿石盐结晶面方向延伸。

  

4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时段分布

结语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3](P8)媒介的性质会影响文化的偏向性。以前大学生群体习惯在沙发前和家人共享,“客厅”文化和“时间”紧密联系。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受众接受的习惯和行为发生变化,比如场所也从客厅转向任意地方。时间资源的价值局限性日渐显现,空间资源的价值被挖掘,从“家庭”式观看到“个人”式观看,在海量信息充斥的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而这种“连接”正是处于空间维度上。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主导着垄断性的渠道资源,观众被动接受媒体传播的内容,即你说我听、你播我看模式,行政思维在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媒体价值的充分发挥。新媒体背景下,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逐渐冲破的传统媒体比较单一的传播模式,也逼迫传统媒体改变行政思维,丰富渠道资源,吸引受众注意力,从单一的线性传播发展成网状传播,拓展的传播空间。基于“传播偏向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使用智能设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作为技术为主宰的智能设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如何改变传播活动的生态。从伊尼斯提出传播偏向这一概念起,时间和空间就被看成一对互相博弈的对象,一方的强势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式微。[4]从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可以预见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为关键的维度,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从传统媒体的“转瞬即逝”的线性传播方式决定传统媒体主要是偏向“时间”维度,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靠“时间”很难以支撑其竞争优势,竞争致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尽最大可能减少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5]传播领域正发生一场“时空革命”,传播由“时间偏向”向“空间偏向”过渡,即“媒介的性质,影响着文化的偏向性”。伊尼斯不是媒介决定论者,更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如果硬要给他一个决定论者的“头衔”“帽子”,那只能说他是文化决定论者,即人类的演进是由文化变迁关系决定的。[6]

参考文献

[1] 胡晚婷. 论网络媒介的传播偏向——对伊尼斯传播偏向论的推进[J].新闻研究导刊,2016,(8):3.

[2] 赵鹏光.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特征及其现实影响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2.

[3]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孙健.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探析[J].编辑之友,2016,(5):70.

[5] 周勇,何天平,刘柏煊. 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向:技术视野下中国电视传播逻辑的嬗变[J].国际新闻界,2016,(1):156.

[6] 杨保军.坚定“偏向”中的观察与洞见——读伊尼斯《传播的偏向》眉批录[J].新闻记者,2017,(11):82.

 
杜正华,王卓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