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创新即创造新的价值。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创新在经济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其经济价值也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在物换星移的客观环境下,创新内涵从技术创新扩展到了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孕育而生,与工业经济中产生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加凸显知识发现等初始性成果在创新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知识等无形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知识、智力等无形资本相对于土地、资源等有形资本来说,具有投入效益高、物质损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科技创新不仅具有同技术创新一样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一种新的价值形态即生态价值。

一、科技创新何以产生生态价值

科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创新形式的一种扬弃,体现出对技术创新的继承与超越。何为继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秉持了创新理论一以贯之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向度”的内核和精髓。何为超越?主要体现于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的知识经济相对于物质、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来说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相比具有某些先进性和优越性。在科技创新上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相比拓展出即生态价值。科技创新为何能够创造生态价值,需要从孕育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和科技创新自身的特殊性中寻找答案。

首先,知识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为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提供了可能性。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与使用为重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一种智力资源经济。与高物耗的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在以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把知识和智力化成果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和破坏力度较小且投入产出效益高。由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经济增长的新方式[2]

从知识经济的整个宏观形态看,知识性成果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的运行过程是知识的获取和使用的过程。而知识生产资料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创造。自然只能作为一种间接性生产要素为创造智力生产要素的人提供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为知识经济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平台。因此,知识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一种低物质消耗、低环境破坏力的经济。从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类型看,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既能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曾深陷生态危机泥淖的英国、德国抓住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升级,把资源依赖型、环境污染型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国内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享受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高福利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从知识经济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看,运用现代生态技术体系有能力将高排放的传统线性、开放式经济转变为以资源闭路循环、避免产生废物,实现物质资源反复利用的循环机制的生产模式。通过开发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用更多的人工物品代替自然物品,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汽车的新能源革命将有效地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和汽车尾气排放量,美国页岩油革命的成功对世界能源结构的改善都充分说明了知识经济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任何东西都是时代孕育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从某一个具体时代中孕育而出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特征会具象化在它孕育的果实中。科技创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生成,无一例外地遵从这个客观规律。知识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其生态价值必然会体现在科技创新上。

其次,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目前东营市农产品市场数量明显不足,现有农产品市场设施不健全,信息设备缺乏,市场信息发布方式简单,服务不到位[6]。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以及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科学和技术的契合度提高,融合速度加快,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新趋势。在强烈的主观需求,成熟的客观条件驱动下科技创新纳入到创新理论范畴。科技创新将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成果和改造自然的有效经验结合,并作用于经济系统,使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性变革,从而改善了技术创新造成的生态恶化。

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一样,视自然生态系统为自己的无机身体,自身生命存在的源泉。无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作为社会存在物,其机体的“新陈代谢”都需要依托于大自然,从外界的自然系统中获取维持整个有机体持续运行的能量、信息等各种物质。然而,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受动的动植物相比具有超越性。人是有意识的高级自然生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意识的、目的性的改造,使自然物丧失原生的性质成为自己对象性的存在物,以满足各种需要。人对自然界既有受动的一面又有能动的一面。正是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这种天然的、独有的特性,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受动性和能动性两股力的较量中沿着“和谐——不和谐——和谐”的状态演变。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工业社会前的人依附于自然、敬畏自然,大自然凌驾于人之上的一种臣服与被臣服的关系,也不是工业社会时期人支配自然、奴役自然、驾驭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和自然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平等、友好、和谐关系。

3.2 临床指南的制定 本研究中,95.4%的受访者认为指南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或“重要”,但仅10.9%的眼科医师认为目前国内共识和指南覆盖面“足够”。这一矛盾表明,无论是从质量、数量或形式上,临床指南的制定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科技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作为技术创新的超越形态,具有生态价值既是时代的造化也是创新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反映的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一种和谐、美好关系。如果把人与自然物看作两个子系统,那么,生物体包括了人以及自然系统中的生物物种。因此,这里的“生态”关系应该包括大自然的生物体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表现为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和解人与自然系统关系的作用。

管理体制改革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面对的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因协调层次高、难点工作多、人员岗位变化大、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等原因,实现顺利衔接、平稳过渡十分不易。枢纽管理中心按照“做实事业、做强企业”的原则,积极协调,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企业法人变更、企事业资产划分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等难点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优化和完善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

二、科技创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用

“科学技术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利器。”环保部在近十年的全国环保科技会议上多次指出,“科技创新促进历史性转变,以科技进步带动环保事业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成为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手段?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从理论上看,科技创新尤其是环境科技创新是环境知识和技术成果的现实应用过程。环境知识成果表明人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不断的深化和扩展,使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物的尺度运行。环境技术发明成果意味着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更加科学,从而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效率。从实践上看,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成因复杂、破坏力大、顽固不化的非常规性问题,保护环境、治理生态的难度极大。以大气污染为例,大气污染既要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又要治理细颗粒物污染等新出现的问题,问题的复杂程度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因此,纷繁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增加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使环境科学的知识成果和技术发明得到现实利用,以科技带动环保,促进环境治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解和复归需要借助于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动力,这种力外化为科学技术创新这一现实存在物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关系之间发挥作用。从本质上看,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关于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创,新也决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有利或者有害的结果。因工业经济时期人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肆无忌惮的鞭笞、奴役自然导致自然生态系统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从工业经济时代以“如何有效利用自然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转向知识经济时代以“如何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不是祸害人类的潘多拉之盒而是提供人类走出困境的工具,科技创新成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化解者、矛盾关系的调解者。

从生态学视角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系统的结构性存在。这个系统由环境要素和生物要素两大子系统构成。环境要素包括水、土壤、气候、阳光、空气等元素,为生物要素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基础性条件,没有这些环境要素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就无法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蔫附”。生物物种不断的消化、吸收这些从外界获取的各种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循环往复、繁衍不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供给方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需求方的生物物种的需求变化表现出来,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一种动态均衡。一旦某个物种外界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环境与物种之间的这种良好的供求关系就会打破,使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但是,自然生态系统可以通过一种内在的自组织力抵抗外界干扰,使自然生态系统又重新恢复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局部在这种平衡与非平衡的状态之间交替,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系统排除人的干扰因素的一种原生性状态。

环境科技创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两个方面。环境科技创新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在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开发污染防治技术、制定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物质保障。环境容量测算、土壤背景值测量、酸雨防治、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一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为建立总量控制制度、设立两控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推行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等奠定了科学和技术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科技创新以环境产业为载体服务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全局。新型环保产业出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直接目标的综合性环境服务商,部分环保企业从单一环境服务商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提供区域连片整治的水、固、气协同治理服务。

三、科技创新对人与自然系统关系的和解作用

其次,科技创新是传统技术创新质的飞跃,为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提供必然性。“从创新的线性过程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3]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书中对创新进行了五种质的规定,即(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一产品的新的功能和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有关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4]无论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原材料来源创新、组织创新都可以不需要依托知识的新发现、新突破而独立进行。因此,在熊彼特的视域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创造过程漫长且见效慢的知识创新是被排斥在创新外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在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为“效率至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为实现资本主义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顾创造经济价值而无视生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度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849.70 t,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08%。其中:黄金首饰538.85 t,同比增长6.94%;金条210.85 t,同比下降5.05%;金币18.10 t,同比增长6.47%;工业及其他81.90 t,同比增长24.68%。国内黄金消费持续回暖,首饰销售继续稳定增长,金条销售降幅收窄。

随着人的主观能力慢慢增大,人与自然系统成功分离,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支配者、统治者后,自然生态系统遭到外界的干扰越来越来频繁,这种非平衡力也越来越强,使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无法抵抗人的巨大破坏力,而处于一种长期的、整体性失衡状态。脆弱、无力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极端恶劣气候、天气,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海水上涨、冰川融化等方式报复人类的行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力越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这种反作用力就越强。能源枯竭、海水上涨、雾霾、极端恶劣天气等生态系统危机甚至严重威胁到了整个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必须找到一个有效办法代替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力,行使自我调节功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重新回到一种有序的状态。

下段第四亚段(Є2q1-4):浅灰色厚层藻屑灰岩、浅灰色亮晶砂屑灰岩,含砂砾屑灰岩。底部常有一层鲕粒灰岩或含鲕粒砂屑灰岩,中上部见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顶部有时变为残余砂屑白云岩。厚40~60 m不等。为铅锌矿次要容矿层位。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过哲学层面上的判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物质交换关系。[5]这种物质交换关系通过劳动表现出来,并且由人的劳动决定它的好坏程度。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过程中,从自然界获取土地、水、能源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然后,借助一定的工具把一部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一部分变成废弃物,最后,向外界环境排放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了两次物质交换运动,这“一进一出”的交换过程,使自然生态系统赤裸裸地沦为了人随意获取物质利益的“原料库”和倾泻废弃物的“垃圾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产生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劳动中破裂。劳动过程是产品的形成、资源转化和废弃物排放过程,它涉及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以及如何生产的问题。生产的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的方式都关涉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科技创新作为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将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科学技术引入生产体系,使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有效地改变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资料交换的数量、形式和方法。

具体来看,科学创新最明显和最直接作用是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控制人与自然交换的量。科技创新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等现代绿色技术,将工业化“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程的线性生产方式改造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的循环生产方式,在技术层面上提供了化解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对抗、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手段。这种反馈式流程的循环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除此之外,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扩展了空间资源利用的范围和形式,打破了传统生产资料的形式,使人工材料、人工合成品代替了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代替了煤炭、石油、稀土等非可再生资源。这样,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了人类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量,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供给量。因此,现代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这些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从生产源头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到生产末段全方位地节约了自然资源能源、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量,总之,达到了减少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总量的效果,从而减轻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负面作用。

其次,科技创新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质。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新的一轮产业革命,催生出一些新兴的产业部门,促发整个产业系统的升级换代。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生物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兴起,引起了产业从传统资源依赖性、环境污染型产业向物质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行业将代替传统的煤炭、石油、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这些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小、降解程度高等特点的产业有力地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提高了物质交换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产业,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的形态,以信息、知识、数据的加工制造代替了物质资料的加工制造,使人从依赖物的生产状态中慢慢解放出来,而且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部门,有利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行业的智能制造和管理,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把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农业产品的智能化培育控制和智能化监控,使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生产状况和生态环境相匹配,从而,有效保护土壤的肥力和农业的生态功能。

总之,科技创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生态价值。在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价值问题并做出正确判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生态双重价值作用,把它融入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使“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建设同步,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效果双收,在经济建设中营造舒适、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1.

[2]魏爱军.知识经济的生态价值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3]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3.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9-70.

[5]娄本东.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湘论坛,2016(2);11-15.

 
梁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